抄襲鄰居的德國戰列艦,總共安裝10門主炮,最終戰敗被英國扣押

2021-01-09 新椰國際

在一些人的眼中"俾斯麥"號戰列艦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但遊戲策劃並不管這些,尤其是老毛子出品的遊戲。《戰艦世界》德國戰列艦的科技樹上,"俾斯麥"只能待在8級的位置上,而10級的軍艦則是"大選帝侯"號。

不過這位"大選帝侯"只存在於圖紙上,並沒有真正建造出來。而一戰之前卻有一艘真正存在的"大選帝侯",還是德國海軍進入鐵甲時代的首艘旗艦。

一、 前無畏戰列艦

1887年,英國海軍首次提出"戰列艦"的概念,引發了西方列強的跟潮之風。由於"無畏"號出世之前,各國打造戰列艦的標準各不相同,而且相當的隨心所欲,所以這段時間出現的戰列艦也被統稱為"前無畏"級。

當時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所以英系戰列艦普遍兼顧續航、適航性;法國則將浪漫隨意的天性融入到武器裡,直到現在也看不明白那些華麗麗的艦樓和碩大無比的撞角有啥用。

而德國則受限很多,港口、運河設施的制約導致德系戰艦與其他國家相比都要小一圈。由於海外殖民地少,所以主戰場就設想在家門口。那個時候的德國戰艦非常重視防禦能力,尤其是抵禦魚雷的能力。無論怎麼打,只要能夠保證軍艦回家維修就行了。

在這樣的思路下,德國首級戰列艦"布蘭登堡"級誕生。此級共建造4艘,其中只有"大選帝侯"號安裝了旗艦設施。為了表示不同,旗艦的艦艏加裝了一些金色的裝飾,與德國為清朝打造的"定遠"級如出一轍。

德皇當時還沒有挑戰英國地位的想法,主要假想敵還是法國。本著"懟誰學誰"的思路,德艦也留下了濃厚的法國風。無論是艦橋上出類拔萃的建築還是桅杆上花枝招展的桅樓,都太過招眼而容易被集火。

繼續抄襲的還有炮塔搭配,"布蘭登堡"級參考法國"鮑丁海軍上將"級在前、中、後設置了三個炮塔。唯一不同的是,3座炮塔均是雙聯裝的280毫米火炮。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搭載6門主炮的戰列艦。但"大選帝侯"號又在前後各加裝了一座雙聯裝炮塔,成為安裝10門主炮的軍艦。而且口徑也調整為305毫米。

外形、火力抄完了,防護當然也不能少。克虜伯公司剛剛將裝甲板研製成功,初產良品率不是很高。急於建造完成的"布蘭登堡"級只好使用和法國一樣的複合裝甲,同時採用了向內部傾斜的幹舷。

二、基督之船

普魯士的王子奧斯卡出席了"大選帝侯"的下水儀式,並將其命名為"基督之船"。1914年中期,歐洲的戰雲已經密布,船廠按照命令加快了建造進度,終於在一戰爆發的前幾天讓"大選帝侯"成功入役。

從1914年正式加入軍隊到日德蘭海戰爆發前,"大選帝侯"號參與了幾場常規海戰,除了首戰撞到了姊妹艦之外,沒有什麼可以贅述的內容。

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爆發。"布蘭登堡"級的四艘艦船組成了第三戰列分艦隊的第五支隊,該支隊位於整個艦隊主力的最前鋒,而"大選帝侯"又是支隊中最前面的那艘軍艦。

當天下午5點45分,前哨部隊將英艦成功引入包圍圈。衝在前面的"大選帝侯"負責迎戰對方"長公主"號,同時副炮攻擊那些想近距離施放魚雷的驅逐艦們。由於英艦速度普遍偏快,對炮對不過的"長公主"號轉身跑掉了。

腿短追不上的"大選帝侯"只好將炮口瞄準射程內的"英勇"號。交戰沒有20分鐘,後者也跑掉了,同時引來了"厭戰"和"馬來亞"兩艘軍艦的夾擊。在戰鬥中一發跳彈擊中了"大選帝侯"的艦身,所幸沒有造成損傷。

雙方戰至晚上7點,"布蘭登堡"級4艘軍艦保護已被打殘的"威斯巴登"號巡洋艦撤退。5艘主力艦聚集在一起,引來了英軍兩個巡洋艦分隊的夾擊,英國人準備通過魚雷斃掉這個小艦隊。

此舉遭到了德艦瘋狂攻擊,面對主動靠近的英國軍艦。"大選帝侯"展現出火力的兇猛,先是在極近的距離內通過兩輪齊射將"防衛"號送入海底。之後又重傷了"勇士"號,後者被迫撤退,於歸途中沉沒。

雙方糾纏了一個多小時,5艘軍艦集體向東轉向以躲避撲來的英國戰列艦群。但巡洋艦依舊窮追不捨,"布蘭登堡"級是戰列艦,再加上一個重傷的"威斯巴登"號,導致整個單位根本就跑不快。

英國兩個巡洋艦支隊如同水面上的狼群拼命撕咬著獵物,德國人曾試圖用炮驅離卻沒有效果。終於,在層層糾纏中,英國戰列艦追了上來。

大口徑之間的對決頓時讓德艦落到了下風,短短幾分鐘"大選帝侯"就中了7炮,而且都是340毫米口徑以上的炮彈。這艘被皇子命名為"基督之船"的軍艦一座副炮塔被掀翻,裝甲帶被撕開了8米長的口子。湧進來的海水讓船身傾斜了4度。

戰鬥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大選帝侯"從戰團中突圍回到軍港。是時,海水已經從裂縫處湧入了3000噸。要知道,整個軍艦滿載也就2.8萬噸而已。

三、船鐘訴說的結局

一戰末期,德國海軍為了能讓國家在停戰協議上獲得更多主動權,決定發動自殺式攻擊。此舉造成海軍官兵們的不滿,因此引發起義。"大選帝侯"號也升起了象徵起義的紅旗。德國海軍的整體暴動讓德皇悲哀地說:"從此我再也沒有海軍了。"更悲哀的是,他最後連國家也沒有了。

隨著起義失敗和德國的投降,英軍扣押了大部分德軍艦艇。為了不讓敵人強佔自己,"大選帝侯"號自沉於英國的斯卡帕灣海軍基地。

英軍曾對其進行過打撈,由於再利用價值不大,船體大部分回爐成為了鋼鐵。只有船鐘留了下來,現在保存於國立皇家海軍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無畏艦)
    之後德國開始建造超無畏艦,兩者共同成為一戰時德國公海艦隊的主力。拿騷級德國拿騷級無畏艦是德國海軍的第一級無畏艦,於1907年開工建造。按前後和兩舷側的六角形配置6座主炮炮塔,裝備12門280毫米主炮,主炮口徑小於無畏號,射速較快。這種六邊形的炮塔布置使得在每側船舷方向只能保證8門主炮同時射擊。一戰後拿騷級無畏艦分別賠償給英國和日本。
  • 日德蘭海戰中的381毫米主炮戰列艦,單艦337發火力輸出
    【話說軍世】作為海戰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大海戰之一,日德蘭海戰是鋼甲巨炮的戰列艦們,最終重要的一直對決,其中從裝甲艦、無畏艦到超無畏艦,從戰列艦巡洋艦到戰列艦,更新的戰艦,更大的主炮口徑佔據著更加明顯的優勢。
  • 這都是一戰前德國戰列艦 性能先進 因戰敗結局很悲慘
    拿騷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的首級無畏艦,它的出現,是德國對英國無畏號引入全重型火炮概念的回應。該級艦共建造四艘,分別為拿騷號、萊茵蘭號、波森號和威斯伐倫號。這4艘艦,於1907年中期陸續開始建造,於1909年至1910年陸續服役。拿騷級戰列艦長為146.1米,寬為26.9米、吃水深度為8.9米,滿載排水量為21000噸,最高航速20.2節。
  •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對空性能比較
    俾斯麥級戰列艦一、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 ,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共建造艦5艘:喬治五世國王號、威爾斯親王號
  • 戰列艦、高速戰列艦、重巡、戰巡有啥區別?它們是如何發展的?
    1911年,英國建成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林仙級輕巡洋艦,裝備2門6英寸後膛速射炮,水線裝甲帶3英寸,最大航速28.5節,用於偵察、打擊德國破交艦等任務。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的是輕巡洋艦,主炮口徑在6.1~8英寸之間的是重巡洋艦。二者區別是主炮口徑,與排水量無關。部分重巡洋艦裝甲加強,有些仍然很薄。
  • 麵條國的巔峰之作——詳剖歐洲最強戰列艦:維內託級 背景篇
    為了維持對奧匈帝國海軍的優勢,義大利海軍決定建造四艘新式戰列艦,他們的設計工作於1914年正式展開。最初,義大利海軍希望這四艘戰列艦的排水量在27000噸至29000噸,裝備有10至12門14英寸主炮,航速在23節至25節左右。
  • 它是法國戰列艦的巔峰之作,在二戰中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
    到30年代初,法國人認為這些一戰前的老艦已經完全無法適應全新的戰場環境,且敵對的德國海軍在建造了德意志級裝甲艦之後,又開始準備建造裝備280毫米主炮的沙恩霍斯特級快速戰列艦。為了有效應對現實威脅,法國人決定建造兩艘裝備330毫米主炮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 名字很霸氣、戰果很一般的戰列艦,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四大金剛
    也就在這個時候,和日本沒有太多利害衝突的造艦強國英國開始建造「獵戶座」級戰列艦,這是裝配了343mm口徑火炮超無畏級戰列艦,火炮的有效射程增大,主炮炮塔布置在艦體水平縱向中軸線上,排水量達到25000噸,所謂超無畏級是相對於無畏級而言的,日本叫「超弩級」。
  • 她不是二傻子,圖紙戰列艦阿爾薩斯,法國最先進設計的戰列艦
    推進系統機件的這些改變產生一些連環效應,包括主炮塔之間距離拉大,並有足夠空間可在甲板上裝設更多兩用火炮和小口徑防空炮。此艦的炮塔及主炮與黎塞留號類似。A船體裝備了與克萊蒙梭號相同的副炮組,B船體裝備了戰後讓巴爾號的副炮。兩個船體皆裝備有與克萊蒙梭號相同的小口徑防空炮。
  • 電磁炮能否復興戰列艦?大艦巨炮可能重來,戰列艦的復興絕無可能
    搭載大口徑主炮,並且能夠搭載為數不少的副炮,怎麼看怎麼覺得很符合戰列艦的基本特徵,是否意味著電磁炮與雷射炮能夠復興大艦巨炮的時代? 電磁炮與雷射炮無法復興戰列艦 戰列艦的本質特徵是大艦巨炮,通常語境中戰列艦指的是擁有8-12門主炮的無畏戰艦,比如說,大和、俾斯麥、胡德、納爾遜、長門等艦艇均是如此,如果選擇廣義的戰列艦的話,前無畏艦擁有4門主炮,也有比較悽慘的諸如義大利的艾琳娜女王級前無畏艦這種只能搭載兩門單裝大口徑主炮的無畏艦
  • 潛伏在大西洋底的幽靈,二戰德國潛艇部署
    有人說二戰時德國陸軍加上英國海軍可以天下無敵,而德國海軍和英國陸軍則是戰鬥力最渣的部隊。即便如此,德國潛艇部隊仍然在二戰開戰初期在大西洋沿岸地區取得的一系列閃電般的勝利,很快讓法國強大的海上力量拱手稱臣,進而嚴重威脅到不列顛群島與北美大陸之間的海上供應線。
  • 特拉法爾加海戰最亮麗的老太太,勝利號戰列艦,英國靠她扭轉局勢
    勝利號風帆戰列艦英國是最早發展風帆戰列艦的國家之一,在英國歷史上,從1559年開始至1760年先後有5艘風帆戰艦被命名為"勝利"號。納爾遜中將十九世紀初,英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法國、西班牙等國家多次在海上交戰,而在1805年10月21日進行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以勝利號為旗艦,率英國艦隊徹底打垮了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從而墊定了此後百年間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 二戰德國最強戰艦突入大西洋,擊沉2艘英戰艦,上千人葬身大海
    「俾斯麥」 號戰列艦1936年7月1日開工建造,1940年8月建成服役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0400噸,擁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絕對稱得上是納粹德國海軍的驕傲,也是歐洲同時代最強大的戰艦。雖然擁有了「俾斯麥」號這樣的超級巨艦,但是納粹德國海軍實力與英國的巨大差距,導致納粹德國將對於主力艦的使用,不是在大洋之上爭奪制海權,而是去執行破襲艦的任務。於是,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悄悄駛出格丁尼亞港,前往大西洋,執行截殺盟軍的商船的任務。德國人把這次行動命名為「菜茵演習行動」,艦隊由呂特晏斯海軍上將指揮。
  • 戰爭末期,盟軍空襲對德國突擊炮設計的影響
    突擊炮相比坦克不需要生產炮塔座圈、炮塔等零部件,大大壓縮了生產周期,另一方面,三號突擊炮使得三號底盤可以搭載四號後期型搭載的48倍徑75mm主炮,可以說是將三號坦克底盤的潛力挖掘殆盡了,所以在當時反坦克火力奇缺的情況下,三號突擊炮和四號坦克才是德國裝甲兵的主力武器。
  • 戰鬥力太渣,4萬噸先進戰列艦被1架轟炸機炸沉。沒錯!是義大利
    其中以義大利首都羅馬命名的「羅馬」號戰列艦,更是義大利海軍的巔峰之作,甚至比德國著名的「俾斯麥」號更加強大。 不過,「羅馬」號的名氣為什麼沒有「俾斯麥」號更響呢?因為義大利有「豬腳」光環照耀,這艘強大的戰列艦在服役不到一年,主炮一炮未發,就被2枚炸彈給炸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