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盟軍對德國本土發動了大量空襲,製造坦克裝甲車輛的工廠自然成為了德軍空襲的重點目標。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也多多少少受到了盟軍空襲的影響。相對於蘇聯坦克來說,德國的同類武器在設計上更為精密,這種思路帶來的好處就是武器規格協調統一,同時期的德國坦克火炮精度也相對較高。德國坦克在很早的時候就裝設了電臺,適合進行大規模裝甲作戰。但是設計精密帶來的缺點也很明顯,製造這些坦克需要大量專業的設備,而盟軍的轟炸在戰爭後期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的發展。
阿爾凱特公司的三號突擊炮生產線
德國裝甲兵的中流砥柱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是二戰時期德軍產量最大的坦克裝甲車輛,其產量甚至比母型三號坦克的產量還大,作為一款步兵支援武器研製的三號突擊炮。踏入戰場後主要司職的卻是對抗敵軍的坦克。戰爭中後期,三號突擊炮換裝48倍徑的長身管主炮後,更是成為了德軍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三號突擊炮的生產也成為了德國的重中之重。
生產完畢,身披防雨布的三號突擊炮,是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兵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來源
最初只有阿爾凱特(Alkett)公司負責生產三號突擊炮,然而隨著戰局越來越吃緊,為了彌補戰場上反坦克火力的不足,瑪基(Miag)公司在生產完三號坦克M型之後也開始轉產三號突擊炮G型。突擊炮相比坦克不需要生產炮塔座圈、炮塔等零部件,大大壓縮了生產周期,另一方面,三號突擊炮使得三號底盤可以搭載四號後期型搭載的48倍徑75mm主炮,可以說是將三號坦克底盤的潛力挖掘殆盡了,所以在當時反坦克火力奇缺的情況下,三號突擊炮和四號坦克才是德國裝甲兵的主力武器。
盟軍對阿爾凱特工廠的空襲與四號突擊炮的生產
1943年11月23日和26日,美國和英國的轟炸機首次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23日,402架轟炸機向柏林投擲了1593噸炸彈,26日,盟軍飛機僅對阿爾凱特公司的工廠就投擲了1424噸炸彈,導致該工廠被炸的一片狼藉,生產幾乎陷入停滯,雖然德國傾盡全力恢復阿爾凱特公司的生產,但是這裡的產能還是遭到了巨大的打擊。舉個例子,空襲前的10月份,阿爾凱特生產了255輛三號突擊炮,平均每天都能生產8輛以上,而到了12月,整個月阿爾凱特也只生產了24臺三號突擊炮。
1943年6月,也就是遭受空襲5個月前的阿爾凱特工廠,看得出來該工廠的佔地規模和重要性
希特勒本人對阿爾凱特工廠遭受空襲的情況相當重視,隨即在12月6號到7號親自開會商討對策。一方面,蒙受巨大損失的阿爾凱特工廠需要整體搬遷和重建,遠離柏林,以避免再次遭受空襲。另一方面,德軍下令戴姆勒·奔馳公司利用四號坦克的車體和三號突擊炮G型的底盤生產四號突擊炮,以滿足前線德軍對突擊炮的需求。
四號突擊炮是典型的浪費噸位的產物,卻一直生產到了戰爭結束,產量達到兩千多輛
這裡有一個問題,四號坦克H型和J型安裝的都是48倍徑75mm主炮,和三號突擊炮G型的火力相當,但是炮塔卻無法旋轉,戰鬥力有所下降,為什麼要用四號坦克的底盤生產突擊炮呢?這就要結合當時德軍的處境來看了。早期的德軍處於攻勢,其裝甲部隊作為一把利刃插入德軍領地後需要面對側面或後方的敵人,自然是有炮塔的坦克更為重要。
四號突擊炮的火力和防護能力相較於四號坦克殲擊車來說都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在這一時期,德軍已經全面轉向守勢,坦克炮塔也變得不那麼重要起來,突擊炮作為一種伏擊武器,有著低矮的外形,非常適合用於防守,不僅利於隱蔽,正面輪廓也比四號坦克小。還有一個問題是,突擊炮無需生產炮塔,節約了工時和寶貴的資源,所以採用四號坦克底盤生產突擊炮似乎並不算一筆太虧的買賣,除了戴姆勒·奔馳公司之外,克虜伯公司馬德堡工廠也加入了生產四號突擊炮的序列中,採用現成的四號坦克底盤改造成突擊炮。
雖然四號突擊炮產量也不少,但是留下的照片卻不多,而且很多還是被摧毀後敵軍拍攝的
但是四號突擊炮作為一種臨時生產的應急武器,在火力,機動性和防護上與三號突擊炮相差無幾。原本四號底盤的潛力是安裝一門超長身管的70倍徑主炮(四號坦克殲擊車),但是四號突擊炮卻只安裝了與四號坦克一樣的48倍徑主炮,而且四號突擊炮和三號突擊炮的大量零件還無法通用,只能算是一種應急產物。
成功的應急產物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生產四號突擊炮的同時,德軍還希望利用38(t)坦克的底盤來生產坦克殲擊車,38(t)坦克在戰爭初期是一款性能優良的坦克,雖然是捷克裝備但是深得德國裝甲兵的青睞。隨著戰爭的發展,38(t)坦克已經無法適應激烈的裝甲戰了,但此前德國並無使用,38(t)坦克生產突擊炮或反坦克殲擊車的想法,直到阿爾凱特工廠遭受空襲後,作為緊急補充,基於38(t)坦克底盤的反坦克車輛被提上日程,作為一款應急車輛。
希特勒正在視察的一輛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應該是最早三輛樣車中的一臺
二戰前,捷克最大的軍工企業是CKD公司,負責生產35(t)、38(t)坦克,德國佔領捷克後,該公司改名為BMM機械製造公司,阿爾凱特工廠遭受空襲後,原本計劃由該公司接替生產三號突擊炮,但是BMM機械製造公司並沒有生產三號突擊炮的大型起重設備等必要機械,隨後希特勒在12月6日批准了基於38(t)坦克研製反坦克殲擊車的方案,12月17日,新型反坦克殲擊車的初步設計圖紙就已經完成,並在短短4個月時間內就投入量產。
由於受到希特勒重點關照,追獵者的生產受到了極高的重視
雖然也是應急裝備,但是相較於移花接木的四號突擊炮來說,基於38(t)底盤設計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要強大的多,追獵者的主炮威力與三號突擊炮相同,為一門48倍徑75mm主炮,而且噸位僅有15噸左右,正面擁有大傾角裝甲防護。不過即便如此,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生產進度仍然無法滿足德軍的要求,而且德軍在1944年10月又空襲了斯柯達工廠的廠區,導致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生產進度同樣拖後了不少。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生產要比四號突擊炮簡單的多,所以到戰前取得了生產3000多輛的好成績
空襲對德國坦克產量的影響
我們可以看到,盟軍對德國的空襲對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的生產效率有著巨大的打擊,相比之下,蘇聯在二戰前期蒙受的損失也相當大,戰爭初期由於德國的佔領,蘇聯大量的工廠需要搬遷到後方,這時183廠、174廠等遺失了大量的重型機械加工設備,但是蘇聯在1943年已經通過各種手段使得一些工廠的生產力恢復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
同樣是遭受巨大損失,蘇軍卻能夠在1943年拿出JS這樣性能優良的重型坦克
為何戰爭末期的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生產會如此脆弱呢?首先來說,德國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沒有進行全民戰爭動員,一方面是德國對戰爭的嚴峻程度預估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希特勒不想因為戰爭狀態影響德國人的生活質量。結果德國進行全民戰爭動員的時候已經是1943年下半年了。
蘇軍戰爭後期研製的JS坦克,炮塔採用免測量安裝,大量使用鑄造件,節約了工時
另一方面就是武器設計上的問題了,還是原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德國武器設計過於精密,導致其工期很長,而且需要精密加工設備太多,在戰爭前期這些缺點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盟軍的空襲,德國武器過於精密,不利於加工的問題就集中爆發了,相比之下,戰爭中後期蘇軍的坦克加工要簡單得多,JS坦克的鑄造件甚至可以做到免測量裝配,這相對於蘇軍的鑄造質量來說顯然是很不容易的,由此也能看出蘇聯坦克設計上的精湛之處。而最終德國也為這一系列錯誤付出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