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末期,盟軍空襲對德國突擊炮設計的影響

2020-12-06 菌武視界

二戰時期,盟軍對德國本土發動了大量空襲,製造坦克裝甲車輛的工廠自然成為了德軍空襲的重點目標。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也多多少少受到了盟軍空襲的影響。相對於蘇聯坦克來說,德國的同類武器在設計上更為精密,這種思路帶來的好處就是武器規格協調統一,同時期的德國坦克火炮精度也相對較高。德國坦克在很早的時候就裝設了電臺,適合進行大規模裝甲作戰。但是設計精密帶來的缺點也很明顯,製造這些坦克需要大量專業的設備,而盟軍的轟炸在戰爭後期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的發展。

阿爾凱特公司的三號突擊炮生產線

德國裝甲兵的中流砥柱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是二戰時期德軍產量最大的坦克裝甲車輛,其產量甚至比母型三號坦克的產量還大,作為一款步兵支援武器研製的三號突擊炮。踏入戰場後主要司職的卻是對抗敵軍的坦克。戰爭中後期,三號突擊炮換裝48倍徑的長身管主炮後,更是成為了德軍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三號突擊炮的生產也成為了德國的重中之重。

生產完畢,身披防雨布的三號突擊炮,是戰爭中後期德國裝甲兵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來源

最初只有阿爾凱特(Alkett)公司負責生產三號突擊炮,然而隨著戰局越來越吃緊,為了彌補戰場上反坦克火力的不足,瑪基(Miag)公司在生產完三號坦克M型之後也開始轉產三號突擊炮G型。突擊炮相比坦克不需要生產炮塔座圈、炮塔等零部件,大大壓縮了生產周期,另一方面,三號突擊炮使得三號底盤可以搭載四號後期型搭載的48倍徑75mm主炮,可以說是將三號坦克底盤的潛力挖掘殆盡了,所以在當時反坦克火力奇缺的情況下,三號突擊炮和四號坦克才是德國裝甲兵的主力武器。

盟軍對阿爾凱特工廠的空襲與四號突擊炮的生產

1943年11月23日和26日,美國和英國的轟炸機首次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23日,402架轟炸機向柏林投擲了1593噸炸彈,26日,盟軍飛機僅對阿爾凱特公司的工廠就投擲了1424噸炸彈,導致該工廠被炸的一片狼藉,生產幾乎陷入停滯,雖然德國傾盡全力恢復阿爾凱特公司的生產,但是這裡的產能還是遭到了巨大的打擊。舉個例子,空襲前的10月份,阿爾凱特生產了255輛三號突擊炮,平均每天都能生產8輛以上,而到了12月,整個月阿爾凱特也只生產了24臺三號突擊炮。

1943年6月,也就是遭受空襲5個月前的阿爾凱特工廠,看得出來該工廠的佔地規模和重要性

希特勒本人對阿爾凱特工廠遭受空襲的情況相當重視,隨即在12月6號到7號親自開會商討對策。一方面,蒙受巨大損失的阿爾凱特工廠需要整體搬遷和重建,遠離柏林,以避免再次遭受空襲。另一方面,德軍下令戴姆勒·奔馳公司利用四號坦克的車體和三號突擊炮G型的底盤生產四號突擊炮,以滿足前線德軍對突擊炮的需求。

四號突擊炮是典型的浪費噸位的產物,卻一直生產到了戰爭結束,產量達到兩千多輛

這裡有一個問題,四號坦克H型和J型安裝的都是48倍徑75mm主炮,和三號突擊炮G型的火力相當,但是炮塔卻無法旋轉,戰鬥力有所下降,為什麼要用四號坦克的底盤生產突擊炮呢?這就要結合當時德軍的處境來看了。早期的德軍處於攻勢,其裝甲部隊作為一把利刃插入德軍領地後需要面對側面或後方的敵人,自然是有炮塔的坦克更為重要。

四號突擊炮的火力和防護能力相較於四號坦克殲擊車來說都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在這一時期,德軍已經全面轉向守勢,坦克炮塔也變得不那麼重要起來,突擊炮作為一種伏擊武器,有著低矮的外形,非常適合用於防守,不僅利於隱蔽,正面輪廓也比四號坦克小。還有一個問題是,突擊炮無需生產炮塔,節約了工時和寶貴的資源,所以採用四號坦克底盤生產突擊炮似乎並不算一筆太虧的買賣,除了戴姆勒·奔馳公司之外,克虜伯公司馬德堡工廠也加入了生產四號突擊炮的序列中,採用現成的四號坦克底盤改造成突擊炮。

雖然四號突擊炮產量也不少,但是留下的照片卻不多,而且很多還是被摧毀後敵軍拍攝的

但是四號突擊炮作為一種臨時生產的應急武器,在火力,機動性和防護上與三號突擊炮相差無幾。原本四號底盤的潛力是安裝一門超長身管的70倍徑主炮(四號坦克殲擊車),但是四號突擊炮卻只安裝了與四號坦克一樣的48倍徑主炮,而且四號突擊炮和三號突擊炮的大量零件還無法通用,只能算是一種應急產物。

成功的應急產物追獵者坦克殲擊車

生產四號突擊炮的同時,德軍還希望利用38(t)坦克的底盤來生產坦克殲擊車,38(t)坦克在戰爭初期是一款性能優良的坦克,雖然是捷克裝備但是深得德國裝甲兵的青睞。隨著戰爭的發展,38(t)坦克已經無法適應激烈的裝甲戰了,但此前德國並無使用,38(t)坦克生產突擊炮或反坦克殲擊車的想法,直到阿爾凱特工廠遭受空襲後,作為緊急補充,基於38(t)坦克底盤的反坦克車輛被提上日程,作為一款應急車輛。

希特勒正在視察的一輛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應該是最早三輛樣車中的一臺

二戰前,捷克最大的軍工企業是CKD公司,負責生產35(t)、38(t)坦克,德國佔領捷克後,該公司改名為BMM機械製造公司,阿爾凱特工廠遭受空襲後,原本計劃由該公司接替生產三號突擊炮,但是BMM機械製造公司並沒有生產三號突擊炮的大型起重設備等必要機械,隨後希特勒在12月6日批准了基於38(t)坦克研製反坦克殲擊車的方案,12月17日,新型反坦克殲擊車的初步設計圖紙就已經完成,並在短短4個月時間內就投入量產。

由於受到希特勒重點關照,追獵者的生產受到了極高的重視

雖然也是應急裝備,但是相較於移花接木的四號突擊炮來說,基於38(t)底盤設計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要強大的多,追獵者的主炮威力與三號突擊炮相同,為一門48倍徑75mm主炮,而且噸位僅有15噸左右,正面擁有大傾角裝甲防護。不過即便如此,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生產進度仍然無法滿足德軍的要求,而且德軍在1944年10月又空襲了斯柯達工廠的廠區,導致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生產進度同樣拖後了不少。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生產要比四號突擊炮簡單的多,所以到戰前取得了生產3000多輛的好成績

空襲對德國坦克產量的影響

我們可以看到,盟軍對德國的空襲對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的生產效率有著巨大的打擊,相比之下,蘇聯在二戰前期蒙受的損失也相當大,戰爭初期由於德國的佔領,蘇聯大量的工廠需要搬遷到後方,這時183廠、174廠等遺失了大量的重型機械加工設備,但是蘇聯在1943年已經通過各種手段使得一些工廠的生產力恢復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

同樣是遭受巨大損失,蘇軍卻能夠在1943年拿出JS這樣性能優良的重型坦克

為何戰爭末期的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生產會如此脆弱呢?首先來說,德國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沒有進行全民戰爭動員,一方面是德國對戰爭的嚴峻程度預估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希特勒不想因為戰爭狀態影響德國人的生活質量。結果德國進行全民戰爭動員的時候已經是1943年下半年了。

蘇軍戰爭後期研製的JS坦克,炮塔採用免測量安裝,大量使用鑄造件,節約了工時

另一方面就是武器設計上的問題了,還是原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德國武器設計過於精密,導致其工期很長,而且需要精密加工設備太多,在戰爭前期這些缺點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盟軍的空襲,德國武器過於精密,不利於加工的問題就集中爆發了,相比之下,戰爭中後期蘇軍的坦克加工要簡單得多,JS坦克的鑄造件甚至可以做到免測量裝配,這相對於蘇軍的鑄造質量來說顯然是很不容易的,由此也能看出蘇聯坦克設計上的精湛之處。而最終德國也為這一系列錯誤付出了代價。

相關焦點

  • 安裝120毫米反潛大炮的97式,二戰日本海軍的陸上突擊炮
    坦克的改動基本上只針對於炮塔等上層部分,當時日本海軍要求建造一種支援型武器,以配合海軍陸戰隊的登陸行動,這種理念和突擊炮類似,用來伴隨步兵部隊作戰,用榴彈為陸戰隊步兵解決一些火力點等目標。
  • ...的末日武器,大洋中蜂擁而至的食人魚群,二戰末期的德國微型潛艇
    向來以潛艇建造及其運用著稱於世的德國,在二戰末期也開發了一系列微型潛艇, 相對不為人知。以下略做整理。德國4種主要微型潛艇線圖1943年前的德國海軍是看不上微型潛艇的, 雷德爾的海軍不需要微型潛艇, Z計劃中也從未出現過微型潛艇的身影。
  • 盟軍水翼船
    紅色警報3中盟軍作戰單位,是盟軍用於偵察及防禦的快速水面艦船,由於其非常強大,所以通常是許多海軍指揮官第一個使用單位。
  • 《紅色警戒3》單位介紹:盟軍軍犬
    直到今日,盟軍到來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軍犬,這些訓練有素的德國牧羊犬頸帶醒目的高科技訓練項圈,身穿凱夫拉-羊毛混織防彈背心,全心全意獻身與盟軍的事業[也許美國牛排更有吸引力]。這些精銳的狗狗們正逐漸那些非民主國家飽受蹂躪的居民眼中自由解放的象徵[估計這和西方名人貴婦出門總愛抱條比人過的還滋潤的狗有關],就象羅馬尼亞俗話說的好:「軍犬所在,自由所在。」,事實也是如此。
  • 二戰德國殘兵跑南極建立基地?造出飛碟:盟軍特種部隊有去無回
    次年,盟軍集結兵力,對德軍南極基地進行了轟炸和殲滅,這支「最後的德軍」壽終正寢。當然,盟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來沒有公開過這樣的行動,因為「戰後之戰」和殘存的德國兵團可能會引發人們的擔憂。,只是一種設想,或者和戰爭末期的狼人計劃——即在柏林丟失以後,利用南德地區的山地繼續抵抗一樣,是德國人的一種對危急戰局的應對計劃。
  • 名副其實的釣魚竿,二戰德國105倍徑的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雖然二戰德國在火炮數量上與盟軍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在質量上卻明顯技高一籌,尤其是以克虜伯、萊茵金屬為代表的幾家軍工企業,在相關領域確有不少優秀作品,戰爭中火炮身管倍徑越做越大,彈藥殺傷力越來越高。儘管當時德國研製了身管倍徑達100倍的75毫米炮,不過這並不是德國的極限,德國還有105倍徑的PAW 1000式81毫米反坦克炮。
  • 太陽炮、納粹鍾,細數二戰納粹德國試圖發明的那些「神級」武器
    這是德國梅塞斯密特公司開發的戰鬥機,要知道當時的主力戰機,都是螺旋槳式戰鬥機,突然出現噴氣式飛機,就像是外星科技。雖然在當時盟軍的機海戰術下,me. 262根本發揮不了優勢,但是當時的盟軍飛行員看到,這種沒有螺旋槳,時速高達800公裡每小時的戰鬥機,還是相當驚訝的。彈道飛彈的前身。
  • 擊沉5000多艘:二戰德國潛艇各項最高數據記錄盤點
    【話說軍世】二戰德國的裝甲集群突擊、閃電戰讓世界一震,相比之下,德國海軍在直接戰鬥中戰績並不輝煌,不過其潛艇的「狼群戰術」確實讓盟軍「頭痛」了好幾年,所示二戰中擁有潛艇最多,和最大規模使用潛艇執行破交戰的國家,德國潛艇有著多項紀錄,今天俊赫君和大家一起看一下。
  • 風雲戰場科索沃戰爭北約的最大敵人——天氣
    蓄謀已久的北約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終於刀劍出鞘,對主權國家南聯盟大打出手,悍然發動了代號為「盟軍行動」的持續性大規模空襲。飛彈和炸彈像雨一樣傾瀉,火焰在斷壁殘垣上燃燒,嗚咽聲在空襲警報中迴響……  這場持續78天的科索沃戰爭舉世矚目。而在「盟軍行動」中,複雜的戰場天氣帶來的嚴重影響同樣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 細品二戰德國水下「末日武器」,海豹級微型潛艇
    向來以潛艇建造及其運用著稱於世的德國,在二戰末期開發了一系列微型潛艇, 相對不為人知。德國微型潛艇的誕生, 是為了順應當時的戰爭形勢。對於當時已經轉入守勢的德國, 遠航的戰艦已經無用武之地。近海防禦型的小型艦艇在戰術上的優勢逐漸顯現。
  • 捉迷藏、拔釘子,東奔西走遠徵北美——二戰德國的「天氣戰爭」
    二戰爆發後,再沒有人跟德國分享,幾個條件最好的觀測地也在盟軍控制之下,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天氣情報來源。為解決危機德國先派出氣象船,遍布大西洋的潛艇也有投放自動氣象浮標,回傳氣象情報的任務。「提爾皮茨」炮轟氣象站這是「天氣戰爭」中德國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除此之外大部分時間,德國人都因地理位置劣勢處於東躲西藏的一方。
  • 末日的瘋狂,難以扭轉敗局的「突擊虎」自行火炮
    蘇聯人長達兩個月的堅守讓納粹德國軍心渙散,蘇軍時不時地小範圍反擊也讓德軍損失慘重。德國人意識到他們需要一款威力強大的武器來應對巷戰,「突擊虎」戰車就這樣應運而生了。按照德軍最初的設想,每個月將有至少十輛「突擊虎」戰車生產並運往前線,但是由於戰爭的白熱化趨勢,虎式坦克的需求量顯然要遠大於這種功能單一的戰車,而這也使得製造廠沒有多餘的精力為「突擊虎」打造嶄新的虎式坦克底盤。
  • 飛行的槍炮,從MG15到MK108,淺談二戰德國空軍中小口徑航空槍炮
    隨著戰爭中後期盟軍戰鬥機防護能力的加強,MG15航空機槍也逐漸退出德國空軍一線裝備行列。 第二款航空機槍則是MG81航空機槍,該槍同樣是7.92毫米口徑。雖然MG81是以MG34通用機槍為基礎改裝而來的,不過考慮到MG34通用機槍和MG30機槍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MG81航空機槍也可以看做是上文提到的MG15航空機槍的後輩。
  • 二戰德國成功進行過三次核試驗?1943年11月16日空襲納粹重水工廠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二戰德國成功進行過三次核試驗?1943年11月16日二戰美國空襲納粹德國設在挪威的重水工廠,成功地延緩了德國對原子彈的開發。如果美軍沒有炸毀重水廠,德國能夠製造出原子彈嗎?
  • 76年前 納粹德國空軍「底板行動」用一次新年攻勢為自己敲響喪鐘
    當時,美英盟軍的空中力量已經佔據了壓倒性的數量優勢,已經完全控制了戰場的制空權,在盟軍戰機的不間斷空襲下,德軍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進攻步伐被迫減慢。德國空軍認為他們可以趁天氣好轉的時機,對比利時、荷蘭、法國境內的盟軍機場進行大規模空襲,徹底摧毀停在機場上的戰機。為了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有必要打擊前線機場上的盟軍戰機。
  • 日軍空襲達爾文港——澳版珍珠港
    戰役背景 作為「通往亞洲的大門」,1942年達爾文的海軍及空軍基地駐守著1.5萬名盟軍土兵,是澳大利亞及其盟國(主要是美國)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樞紐。1941年底的珍珠港事件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這裡也開始了頻繁的兵力調動。但達爾文港的軍民顯然沒有想到,澳大利亞版的「珍珠港事件」正在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