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歐洲是一個老牌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大殖民國,當時法國不僅精心修建了馬奇諾防線,而且國內擁有高達300萬的軍隊。本以為在二戰中法國將成為抵抗德國的核心力量,結果沒想到僅僅38天法國就被德國擊潰投降。
那麼這麼一個外強中乾的國家在當時為什麼卻在戰後能夠成為五常之一呢?
其實法國能成為五常,當然是憑實力了。雖然那時法國基本沒有殖民地了,但殖民地獨立是1960年代之後的事。二戰剛結束時,法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統治面積僅次於蘇聯和大英帝國,世界排第三。本土加殖民地人口約一億,僅次於中英蘇美,世界第五。
再加上當時法國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值完爆除了美蘇英之外的所有國家。有這樣強大的綜合實力,法國躋身五常,有什麼問題嗎?當然了,法國躋身五常,也有戴高樂和邱吉爾的努力。(蔣委員長也有功勞)
二戰期間,美蘇對法國很瞧不起,當時的法國在自主事務上的權力也不大,只比後來投降的德國大一點。比如二戰期間召開的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美蘇就都沒有邀請法國代表參加。
特別是雅爾達會議,當時法國已經復國,但美蘇依然不帶法國玩。按照美蘇的設想,法國沒落了,乾脆趁機會把法國肢解,順帶也把英國收拾了。
時任「自由法國」的負責人戴高樂認為盟國這麼對待法國是不公平的。一來,法國人在二戰並非一點貢獻都沒有;二來,法國在實力上本來也有發言的資本。於是他就積極在英美蘇之間斡旋,在三個大國之間來回穿插遊走,獲取政治平衡。
由於英國和法國同樣是殖民大國,法國如果沒落,殖民體系崩塌了,英國也受影響。而且英國當時也沒有完全沒落,仍然還有對抗美蘇的實力(英國退出超級大國之列是在1960年代之後)。但英國單獨美蘇對抗又太吃力,需要法國的助力,所以邱吉爾就在這時候拉了法國一把。
比如1945年2月3日,史達林在雅爾達會議上堅決反對讓法國在德國獲得一個佔領區,以及在盟國管制委員會中獲得一個席位。這種反對,等於就是反對法國躋身戰後的大國之列。
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讓蘇聯對日本宣戰,當時也支持了史達林。
邱吉爾對此事據理力爭,他強調,法國是一個大國,不能忽視了法國。並且邱吉爾還悄悄與羅斯福溝通,向羅斯福強調,消滅軸心國以後,必然要與蘇聯對抗。美國不論出於感情還是自身利益,都必須支持法國恢復它大國的地位。
羅斯福考慮再三,再加上戴高樂與史達林密會了十五個小時。最後在雅爾達會議上,美蘇終於確定了法國參加對德國的佔領,並成為管制德國的第四個成員國、以及聯合國大會的五個發起國之一。法國因此才爭得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資格,享有安理會否決權。另外,蔣委員長當時也在無意中推了法國一把。
二戰進入反攻階段後,美國為了肢解英法在亞洲的殖民地,就拉攏中國,想讓中國吞併掉一部分英法殖民地。劃定中國戰區,把法屬越南殖民地的北部劃入中國戰區,就是羅斯福總統的主意。(泰國原本也屬於中國戰區範圍,羅斯福這麼幹,其意就是讓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東亞老大,制衡英法)
但是羅斯福的建議,被委員長婉拒了,蔣當時對羅斯福說:一切殖民地人民皆有自立自治之能力,所以,中國希望美國也能放手讓殖民地人民自己發展。這種話,委員長在訪問印度,會見甘地時也說了。為此事,他還得罪了英國人。
羅斯福原本想拉攏中國制約英國,可沒想到蔣會婉拒。於是羅斯福就只好在隨後的德黑蘭會議上拉攏史達林。史達林野心很大,羅斯福主動提出這種建議,他當然是一口答應。但是,史達林的野心又過於大了,他趁機敲竹槓,讓羅斯福對其很是不滿。
邱吉爾、戴高樂見到美蘇分歧,就趁機左右逢源,抓住了美國還是最擔心蘇聯擴張,需要利用自己制衡蘇聯的訴求,最終說服了美國,讓法國躋身五常之列。
所以總的來說,法國能成為五常,一是法國實力夠強,二是邱吉爾和戴高樂的努力。但是邱吉爾的爭取,戴高樂的斡旋,大前提仍然是法國的實力足夠強。否則邱吉爾怎麼不抬舉比利時、荷蘭一把,偏偏抬法國呢?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