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真相:修建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到底圖啥?

2021-01-12 登哥讀歷史

二戰歷史中,提起馬其諾防線,許多人都會認為這完全就是法國的一個「笑話」。法國耗時數年,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修建的固若金湯的軍事防線,結果卻被德國繞道,讓德軍在3個月內就將法國滅亡,確實顯得可笑。

但是,歷史的真相往往並不是我們所認知的。二戰時期的「馬其諾防線」,絕非一無是處。

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防禦德國而修建的一條軍事防線。從1928年開始修建到1936年基本建成。也就是說法國當時為了修這條防線花費了8年的時間,不僅如此,法國還將每年國防軍費的一半投入到這條防線的修建工作中去。那麼這條防線到底有多牛呢?

根據記載,馬奇諾防線整個工程耗資50億法郎,全長390公裡,整個工程構建了5800個用備工事,平均沒公裡就有15個軍事工事。整個工事都由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牆壁和頂蓋的厚度更是達到了3.5米。普通的炮彈根本就打不透。

不僅如此,馬奇諾防線的火力也十分強大,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其炮火指揮系統相當先進,其活動炮塔可以360度旋轉,可以向任意方向的敵人發動攻擊。

在敵人進攻時候,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觀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潛望鏡觀察敵情,並向工事內部的炮兵指揮部報告。指揮部則將敵情位置加以分析,隨後通過一套機械傳輸系統將數據傳達到炮塔指揮所,再由指揮所根據指揮部的指令調整火炮角度,向敵人實施準確打擊。這一連串的動作只需短短的幾分鐘就可完成。

防線內的糧食和燃油儲備能堅持三個月,工事外面還設置了大量的防坦克壕、鐵絲網、還有防步兵的金屬柱和木樁。

防線內部的生活條件也十分優越,工事內部,指揮部、宿舍、食堂、炮塔、彈藥房、修理廠、醫院甚至專門的牙醫診所,應有盡有。

為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溼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建設者們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裡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裡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當時馬奇諾防線完工後,就被視為超現實工程。也確實可以成為二戰歷史上最牛的防線,

你可以想像下,如果你率領軍隊正面攻打這條防線,你的坦克因為身形小無法越過壕溝,大型的火炮和坦克又沒法在堡壘上面開個洞,而堡壘的大炮卻不停的對你射擊,你的突擊隊,又被堡壘裡面的機槍不斷的收割人頭。在你焦頭爛額的同時,法軍卻在地下完成了兵力調度、彈藥補給、傷員治療、設備生產和向巴黎預警等環節。你撤退後,法軍就在地下看電影喝酒,等你再次進攻的時候,他們把上面的流程再來一遍。這你會怎麼打?

是什麼原因讓法國人去修建這麼一條固若

金湯的防線呢?

馬奇諾防線的背後,法國人的「完全防禦理論」。

法國在作為歐洲大陸上的陸軍強國,其奉行的一直是「大規模進攻」理論,這種理念在一戰中給法國造成了巨大傷亡,當時的法國失敗在和德國作戰時,輕視炮火的掩護,運用步兵不顧一切的進攻,認為步兵在德軍機槍和大炮的打擊下跑步前進都是對軍人榮耀的一種侮辱。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戰時期法國軍隊傷亡巨大。在巨大的傷亡面前,法國人口銳減,出生率低,出現了嚴重的兵員短缺,法國開始思考並且提出了"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而馬奇諾防線就是這一理念的體現。當時政府修建馬奇諾防線時,得到了法國民眾的強烈支持。

「馬奇諾防線」法軍的「陽謀」

馬奇諾防線是修建在法國和德國接壤的邊境地帶,其修建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預防德國。避免戰爭爆發時,德國直接進攻法國。

但馬奇諾防線最大的弱點,就是它不夠長,沒有將比利、盧森堡、荷蘭時包含在內,那就導致了德國可以繞道比利時進攻法國。其實關於馬奇諾防線的這個漏洞,我們能看明白,法國高層自然也明白。馬奇諾防線在修建之初,是由法國的陸軍部長馬奇諾組織修建的,在1936年完成。目的並不是完全將德國和法國隔絕開來,而是法國的一種軍事戰略。

當時法國修建馬奇諾防線就是為讓德國從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三國進攻法國。

在一戰時期,德國從法德邊境突入法國,讓法國東北部的工業區淪為了主戰場,受到了巨大破壞,這讓法國在當時元氣大傷。戰爭結束後,法國吸取了一戰的教訓,在制定國防戰略的時候,就將避免德國再次從邊境進入法國制定為重要的戰略目標,而馬奇諾防線的修建也出於這一目的,避免讓法國本土成為戰爭的主戰場。而馬奇諾防線修建以後,德國也確實沒能再次從法德邊境進入法國。而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三國反而成為了二戰時期德國和英法聯軍的交戰場所。

同時還有一點就是拉英國入夥。

從普法戰爭到一戰,法國每次和德國交手無論勝負都會傷筋動骨,這對法國而言是極為不利的,為了壓制德國,同時又避免讓自己損失過大,法國在一戰後就確定了「聯英抗德」的戰略方針。但是英國在一戰中也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國內民眾極力反對英國再次參與到歐洲大陸的事宜中去,說白了就是,英國這邊並不想和法國聯合壓制德國。相反為了維護英國在歐洲的地位,反而奉行「大陸均衡」政策,讓法國和德國互鬥,最後兩敗俱傷,自己漁翁得利。

當時的法國自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法國高層明白,想要讓英國和法國聯合對抗德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德國損害英國的利益。

而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三國國家對英國而已卻極為重要,他們三國是英國在歐洲大陸的貿易中轉站,當時英國商品在歐洲大陸銷售,基本都會通過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三國國家。同時在軍事方面,比利時是一個低地國家,和英國只隔一條海峽。掌控了比利時,就意味著英國得到了一個戰略緩衝地帶,因此無論在一戰還是二戰英國在比利時都有駐守的軍隊。當時歐洲大陸的國家想要攻擊英國,必須先打敗比利時等國家。而一旦攻擊了比利時,英國必定會出兵保護。

為此法國就玩了個「陽謀」,通過修建馬奇諾防線,讓德軍不得不進攻比利時,然後逼迫英國和法國徹底聯盟對抗德國。

而法國在比利時和法國的邊境布置了大量的野戰軍隊,而一旦英國出兵,德國必定會受到法國和英國的兩面夾擊,必敗無疑。而馬奇諾防線也確實完成了這一戰略目標,在二戰剛剛爆發後,英法就同時對德國進行宣戰,組成了英法聯軍,法國成功拉攏到了一個強大的盟友。

三、阿登地區,並非馬奇諾防線的死穴。

在法國的構想之中,德國在難以攻克馬奇諾防線後必定會從比利時入侵法國,而法國在比利時附近的重兵會迎頭痛擊德軍。可德軍卻直接穿過阿登山區,突入了法國腹地,輕鬆佔領了巴黎。

阿登地區可以說是德國對法戰爭中最重要關鍵的一個環節,正是因為德國翻越阿登地區法國才如此快速投降的。

那麼,當時的法軍高層為什麼沒找到阿登山區這個地理漏洞呢?

其實,法軍在戰鬥之前,就已經發現了阿登地區這個危險漏洞,法軍戰前不僅知道德軍能越過阿登山區,而且早有防備,這還不是簡單防備,法軍布下重兵,準備了一個巨大的口袋。

阿登地區是一個面具約1000平方公裡的森林臺地,裡面都是沼澤、森林、山丘,同時又遠離交通網。這樣的環境根本不適合大部隊突入,尤其是大炮、後期輜重等軍用物資根本很難再這片林地中前進,即使德軍突破阿登地區後,也會立馬面對另一條法軍天然地理防線默茲河防線。

當時的法軍在默茲河對岸修建了大量永久性的工事群,而默茲河防線的後面又是法國精銳的機動部隊,在默茲河防線的兩翼還有一個重裝甲師。缺乏大炮和後勤物資的德軍想要突破默茲河防線幾乎不可能,即使突破了也會消耗很長的時間和兵力。而當時法國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調集軍隊將德軍擊退。甚至可以聯合英國將德軍徹底圍殲。

這樣看得話,你就會發現阿登地區與其說是法國的薄弱點,倒不如說是法軍給德軍預留的陷阱。德軍名將博克在開戰前還堅決反對德軍將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區,因為那是一個太過明顯的陷阱。

1940年5月10日德軍從阿登山區突破時,法軍泰然自諾,法軍司令甘末林甚至哼起了軍歌,法軍上下一致的觀點是沒想到德國人會這麼蠢。

既然馬奇諾防線的戰略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德軍又被法軍引入了阿登山區的「陷阱」中,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法國,為什麼會戰敗呢?

法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二戰初期的歐洲戰場,法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馬其諾防線,而是被德國先進的閃電戰給打趴下的。當時的法國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大炮互轟的戰壕戰中,而德國卻在實施以機動化部隊快速穿插作戰的閃電戰。

在德軍最初制定對法國的作戰方案的時候,德軍想要進攻法國只能從三個方向進攻:

一是正面突破馬奇諾防線,但這幾乎不可能。

二是進攻比利時,繞道進入法國和法國邊境的英法聯軍打消耗戰。

三是穿過阿登山區,將法國北部和南部的軍隊切割開來,利用法軍的真空區域快速進入巴黎。

顯然德軍並不想和法軍打消耗戰,希特勒希望再打一場閃電戰快速結束戰爭。而德軍將領曼施坦因的鐮刀計劃,正好合希特勒的心意。

德軍的這份計劃裡面,C集團軍正面佯攻馬奇諾防線,而B集團軍北上佯攻荷蘭比利時,C集團軍作為佯攻,是在德國人和法國人心知肚明的情況下的,而B集團軍則也是佯攻,法國人並不知道,駐紮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馬穿越了法比邊境深入比利時境內,去阻擊德軍。

英法主力被調走纏住以後,德國人的機會來了,德國的A集團軍進攻盧森堡,穿越了阿登山脈。在德軍穿越阿登山脈後,在法軍的預想中,德軍至少會有5到6天的休整,來等待後續的重炮部隊和補給。但是古德裡安充分發揮了閃電戰的精髓,快。在德國的坦克部隊穿越阿登山區後,沒做任何休整,用俯衝轟炸機對默茲河防線的法軍進行狂轟濫炸,法軍一時間手足無措,默茲河防線崩盤。而法軍的預備軍隊,此時在比利時和德軍交戰根本無法抽身。

穿越阿登山區的德國裝甲軍隊和北上攻擊比利時的德軍對法比邊境的英法聯軍形成了合圍。隨後英國軍隊開始「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場戰役可以說是完美的地空聯合機械化作戰,當時的法國高層軍事思想落後,堅信沒有大炮的德軍會在阿登地區撞個頭破血流,所謂的裝甲部隊和航空部隊只是大炮的輔助兵種,根本沒有認識到時代在變化。在德軍超快的閃電戰面前,法軍所有的戰略預想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已經被擊敗了。

馬奇諾防線作為二戰歷史上最堅固的防線,並不應該為法國的戰敗而承擔責任,它從修建完成之日起就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保護了法國邊境不會被德國突入;逼迫德軍進攻比利時,將英國拉入歐洲戰場;誘使德軍進入法國在阿登地區的「陷阱」。

而法國的戰敗,只能說明法國真不行!

相關焦點

  • 馬奇諾防線,是一個笑話,或是二戰時期最牛的防線
    回顧二戰的歷史,法國耗時耗力建造的馬奇諾防線一直被大家認為是個天大的笑話,本以為固若金湯的防線卻絲毫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德國士兵輕易地繞過了這道豪華防線,接著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就佔領了法國,由此看來,這道防線的確是一個重大的失誤,但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二戰中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真的一無用處,完全是個擺設嗎?
    李三萬 摘要:二戰期間,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境修築了一條著名的馬奇諾防線。但在德軍的閃擊戰進攻下,基本沒有發揮作用,那麼馬奇諾防線真的一無用處,完全是個擺設嗎?
  • 二戰堅如磐石的馬奇諾防線一夜間土崩瓦解,難道是馬奇諾坑了法國
    馬奇諾防線實景圖 為了戰火不再次燒到法國的國土上,也為了能避免更多年輕男人的死亡法國人絞盡腦汁,1930年一月馬奇諾就任德國的國防部長他上任後多次要求沿著德法邊界線修築一條阻止德國重新發動進攻的防線
  • 法國不相信馬奇諾防線有弱點,堅信不會被德軍攻破,結果悲劇了
    二戰前法國在邊境布置了一條防線:馬奇諾防線。法國政府斥巨資修建的馬奇諾防線,的確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堅固的防線,如果你走在這個防線其中,你一定會驚嘆於他巧妙的設計。馬奇諾防線中含有多個指揮所和彈藥庫,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指揮士兵作戰,並提供足夠的武器裝備,而且當年的法國人考慮到了作戰時的種種因素,他們為了防止飛機和迫擊炮的轟炸,修築了大量的斷崖和混凝土樁;為了抵擋坦克,修築了防坦克戰壕;甚至為了防止毒氣,專門修建了排氣系統,可見法國對這個防線的設計和建造是多麼的精細。
  • 普通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可以繞過,為什麼法國還會花巨資修建?
    馬奇諾防線就是一個笑話,重金打造的防線,最終被德國輕易破解也使得法國最終亡國。看過馬奇諾防線地圖的人都會笑法國人,說法國人是不是傻,普通人都知道繞過防線,難道法國人就不知道嗎?不完美的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在當時很多人都反對,像雷諾和戴高樂等人,他們認為馬奇諾防線會花費大量資金和人力,不如把這些錢花在飛機大炮上。可馬奇諾防線計劃最終還是實施了,其實馬奇諾防線還有另外一個信號,就是可以減少財政上的開支,法國高層認為,馬奇諾防線修好之後,可以減少國防人員,進而大量減少開支,並且馬奇諾還能為法國爭取大量的時間,好準備德國的突然襲擊。
  • 話說二戰:馬奇諾防線很強大,卻有「巨大漏洞」,實際沒有修完
    【話說二戰】在第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投入非常高昂代價而研發出來的武器裝備被證明,實際上是想多了,面對真正改變戰爭形式的武器和戰術,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馬奇諾防線就是這樣的存在,不過實際上這條防線有著「巨大漏洞」,而且實際上也並沒有修完。
  • 法國的長城,揭開馬奇諾防線的神秘面紗,二戰中最堅固的防線
    法國的長城——戰壕戰的產物,固若金湯的防線今天帶大家走進馬奇諾防線,認識一下「法國的長城」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全長約390公裡,位於法德邊境。是一戰後法國修建用於防禦德國的超級防線。1929年12月開始建造,1940年德國進攻法國時停工。整條防線消耗混凝土1200萬立方米,鋼鐵15萬噸,50億法郎。防線構造防線由一組組互相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群構成,每組工事由主體工事和觀察哨所構成。
  • 二戰法國擁有馬奇諾防線,堡壘堅固四通八達,為何僅抵抗一個多月
    然而這場戰爭僅僅持續39天,法國就被德國徵服了。在第1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因為付出了慘痛代價,以至於失去了作戰的鬥志,國民開始極度厭戰。而法國為了防止德國入侵,在一戰後開始在德法邊境修建了一條令後世驚嘆的馬奇諾防線。只是這個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修成的馬奇諾防線,並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 天價建造的馬奇諾防線,到底有沒有價值?為何沒發揮應有的效果?
    如果說二戰前所建造的諸多防線裡,投資最大,防區最廣的要塞防線,那一定是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作為一個橫貫法國東部,主體數百公裡長的防線。馬奇諾防線無論在任何角度上,都是當時世界之最的防線。然而這道防線在戰爭中,卻輕易的被德國繞開,完全沒能發揮作用。後世人常說馬奇諾防線是一個毫無價值的產物,那它是否真的毫無價值呢?
  • 法國人經營多年的馬奇諾防線是怎樣的存在?
    都說最有效的防禦就是進攻,但是在二戰時期的法國人卻不這麼認為,天性浪漫的法國人被一戰打怕了,害怕戰爭破壞他們的和平,於是在當時的法國人眼裡,防禦戰和陣地戰才是最好的戰鬥方式。
  • 川普的馬奇諾防線
    這麼說並非聳人聽聞,川普試圖用「中國禁行令」 打造讓美國高枕無憂的 「馬奇諾防線 」,而「馬奇諾防線」 是個什麼下場,很多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 是法國在二戰前在法德邊境修建的防禦工事和布置的武器裝備。二戰爆發後,德軍沒有對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做正面進攻,而是從荷蘭和比利時的平原繞道進攻法國。法國無力招架德軍的閃電戰,開戰一個月就投降了。
  • 盤點全球沒用的軍事防線:馬奇諾防線成代表,長城也上榜
    畢竟防線一旦被建造出來,它的屬性就被限制死了,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最無法預測的,永遠都是人。馬奇諾防線在世界各防線中,以徒負虛名著稱,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一戰結束後,法國為了把德軍可能會再次發起的入侵阻擋在外,在德法邊境線上修築的防禦工事,總共花了12年的時間才建成,全長約390公裡。有著堅不可破的美譽。
  • 法國:耗資50億建馬奇諾防線!德國:你以為我會從防線上攻打你?
    馬奇諾防線,是世界上都舉世聞名的一道防線,其耗資之巨,修建規模之大,耗費人力之多,也是首屈一指的。這麼一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防禦陣地,卻因為一場偷襲而化為泡影,怎麼看它都是一個擺設了。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一個防線會在短短幾天就被攻克了呢?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馬奇諾防線,消極防禦的產物
    一戰結束之後,為防禦德國的復仇,法國根據一戰的經驗修築了一條號稱歐洲最堅固的要塞防線一馬奇諾防線。 然而在1940年,當納粹德國的鐵蹄再次踏上法蘭西的國土之時,馬奇諾防線並沒有發揮法國人預想中的作用,原因在於德軍主力突破阿登高地,遷迴繞過了馬奇諾防線,使其失去了作用。從此,「馬奇諾防線」就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代名詞。
  •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史達林防線」,結局十分悽慘
    耗資50億法郎建造的「馬奇諾防線」是二戰前世界上最堅固的大型防禦工事之一。可是,由於德軍主力從阿登山脈突破到「馬奇諾防線」後方,導致該防線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成為法軍作戰思想落後的體現。 其實,在蘇聯境內,也有一條類似「馬奇諾防線」的築壘地域。
  • 馬奇諾防線,人人都能想到德軍會繞道後方,為何法國卻沒想到呢?
    在戰爭中,德國人繞開了法軍駐守的馬奇諾防線,從而率軍直插巴黎,迫使其投降,這也讓人感到好奇,大家都知道避其鋒芒的道理,人人都能想到繞開走,為何法國還想不到呢?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儘管一戰的時候坦克就已經發明,然而講究傳統的法國軍隊,還是以「大炮巨艦」作為軍隊的核心標準。
  • 馬奇諾防線究竟有多強?5800個工事密密麻麻,難怪號稱無法攻破
    二戰時法國人自信的認為德國不可能打過來,他們是安全的。意料之外的是德軍根本就沒有攻打馬奇諾,而是直接繞過攻打比利時,兩個月後法國滅亡,隨後進行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撤走了33.6萬人,為後來反攻留下了有生力量,隨後轉入蘇德戰場。馬奇諾防線有多厲害會讓法國人如此自信呢?
  • 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為何成了笑話?法軍:猜到開局,沒猜到結尾
    馬奇諾防線在當時法國人的眼裡猶如中國的長城一樣,號稱固若金湯,也被稱為法國人的驕傲。然而,這個極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在二戰爆發後,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法國人被啪啪打臉了。二戰爆發後,德國也知道馬奇諾防線的堅固,因此繞過這個防線,從法國東北部的阿登森林突破,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後面,法軍被打的措手不及。
  • 聞名於世的馬奇諾防線為什麼沒有擋住德國的鐵甲集團?
    ,也是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對於法國來說是一個極度尷尬的時期,法國在一戰結束後為了防止德軍進入東北邊境地區構建了一處名為馬奇諾防線的超級防線,但是沒想到馬奇諾防線表面看起來堅固無比實際上沒有多大的作用,馬奇諾防線的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 馬奇諾防線究竟有多堅固?它為何無法阻止德軍入侵?
    我們熟悉二戰歷史的讀者朋友們,一定知道馬奇諾防線吧。這條防線是當時歐洲乃至世界軍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防線。它的戰線十分之長,可謂是連綿不絕,甚至延伸到了法國的整個東部邊境。為什麼會有這樣一道防線的產生呢?這和一戰對於法國留下的陰影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