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歷史中,提起馬其諾防線,許多人都會認為這完全就是法國的一個「笑話」。法國耗時數年,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修建的固若金湯的軍事防線,結果卻被德國繞道,讓德軍在3個月內就將法國滅亡,確實顯得可笑。
但是,歷史的真相往往並不是我們所認知的。二戰時期的「馬其諾防線」,絕非一無是處。
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防禦德國而修建的一條軍事防線。從1928年開始修建到1936年基本建成。也就是說法國當時為了修這條防線花費了8年的時間,不僅如此,法國還將每年國防軍費的一半投入到這條防線的修建工作中去。那麼這條防線到底有多牛呢?
根據記載,馬奇諾防線整個工程耗資50億法郎,全長390公裡,整個工程構建了5800個用備工事,平均沒公裡就有15個軍事工事。整個工事都由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牆壁和頂蓋的厚度更是達到了3.5米。普通的炮彈根本就打不透。
不僅如此,馬奇諾防線的火力也十分強大,部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其炮火指揮系統相當先進,其活動炮塔可以360度旋轉,可以向任意方向的敵人發動攻擊。
在敵人進攻時候,分布在工事各重要觀察哨所的士兵可以用潛望鏡觀察敵情,並向工事內部的炮兵指揮部報告。指揮部則將敵情位置加以分析,隨後通過一套機械傳輸系統將數據傳達到炮塔指揮所,再由指揮所根據指揮部的指令調整火炮角度,向敵人實施準確打擊。這一連串的動作只需短短的幾分鐘就可完成。
防線內的糧食和燃油儲備能堅持三個月,工事外面還設置了大量的防坦克壕、鐵絲網、還有防步兵的金屬柱和木樁。
防線內部的生活條件也十分優越,工事內部,指揮部、宿舍、食堂、炮塔、彈藥房、修理廠、醫院甚至專門的牙醫診所,應有盡有。
為避免長時間在陰暗潮溼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體格下降,建設者們還在要塞內部裝上暖氣系統,以保證洞穴的乾燥和恆溫。每一個要塞裡都建有一個大廳,平時用來放電影、演話劇。一旦遇上戰事長時間無法出去,士兵們則可以到這裡接受由高功率燈泡強光模擬的「陽光」照射。
當時馬奇諾防線完工後,就被視為超現實工程。也確實可以成為二戰歷史上最牛的防線,
你可以想像下,如果你率領軍隊正面攻打這條防線,你的坦克因為身形小無法越過壕溝,大型的火炮和坦克又沒法在堡壘上面開個洞,而堡壘的大炮卻不停的對你射擊,你的突擊隊,又被堡壘裡面的機槍不斷的收割人頭。在你焦頭爛額的同時,法軍卻在地下完成了兵力調度、彈藥補給、傷員治療、設備生產和向巴黎預警等環節。你撤退後,法軍就在地下看電影喝酒,等你再次進攻的時候,他們把上面的流程再來一遍。這你會怎麼打?
是什麼原因讓法國人去修建這麼一條固若
金湯的防線呢?
馬奇諾防線的背後,法國人的「完全防禦理論」。
法國在作為歐洲大陸上的陸軍強國,其奉行的一直是「大規模進攻」理論,這種理念在一戰中給法國造成了巨大傷亡,當時的法國失敗在和德國作戰時,輕視炮火的掩護,運用步兵不顧一切的進攻,認為步兵在德軍機槍和大炮的打擊下跑步前進都是對軍人榮耀的一種侮辱。造成的結果就是一戰時期法國軍隊傷亡巨大。在巨大的傷亡面前,法國人口銳減,出生率低,出現了嚴重的兵員短缺,法國開始思考並且提出了"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而馬奇諾防線就是這一理念的體現。當時政府修建馬奇諾防線時,得到了法國民眾的強烈支持。
「馬奇諾防線」法軍的「陽謀」
馬奇諾防線是修建在法國和德國接壤的邊境地帶,其修建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預防德國。避免戰爭爆發時,德國直接進攻法國。
但馬奇諾防線最大的弱點,就是它不夠長,沒有將比利、盧森堡、荷蘭時包含在內,那就導致了德國可以繞道比利時進攻法國。其實關於馬奇諾防線的這個漏洞,我們能看明白,法國高層自然也明白。馬奇諾防線在修建之初,是由法國的陸軍部長馬奇諾組織修建的,在1936年完成。目的並不是完全將德國和法國隔絕開來,而是法國的一種軍事戰略。
當時法國修建馬奇諾防線就是為讓德國從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三國進攻法國。
在一戰時期,德國從法德邊境突入法國,讓法國東北部的工業區淪為了主戰場,受到了巨大破壞,這讓法國在當時元氣大傷。戰爭結束後,法國吸取了一戰的教訓,在制定國防戰略的時候,就將避免德國再次從邊境進入法國制定為重要的戰略目標,而馬奇諾防線的修建也出於這一目的,避免讓法國本土成為戰爭的主戰場。而馬奇諾防線修建以後,德國也確實沒能再次從法德邊境進入法國。而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三國反而成為了二戰時期德國和英法聯軍的交戰場所。
同時還有一點就是拉英國入夥。
從普法戰爭到一戰,法國每次和德國交手無論勝負都會傷筋動骨,這對法國而言是極為不利的,為了壓制德國,同時又避免讓自己損失過大,法國在一戰後就確定了「聯英抗德」的戰略方針。但是英國在一戰中也受到了嚴重的創傷,國內民眾極力反對英國再次參與到歐洲大陸的事宜中去,說白了就是,英國這邊並不想和法國聯合壓制德國。相反為了維護英國在歐洲的地位,反而奉行「大陸均衡」政策,讓法國和德國互鬥,最後兩敗俱傷,自己漁翁得利。
當時的法國自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法國高層明白,想要讓英國和法國聯合對抗德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德國損害英國的利益。
而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三國國家對英國而已卻極為重要,他們三國是英國在歐洲大陸的貿易中轉站,當時英國商品在歐洲大陸銷售,基本都會通過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三國國家。同時在軍事方面,比利時是一個低地國家,和英國只隔一條海峽。掌控了比利時,就意味著英國得到了一個戰略緩衝地帶,因此無論在一戰還是二戰英國在比利時都有駐守的軍隊。當時歐洲大陸的國家想要攻擊英國,必須先打敗比利時等國家。而一旦攻擊了比利時,英國必定會出兵保護。
為此法國就玩了個「陽謀」,通過修建馬奇諾防線,讓德軍不得不進攻比利時,然後逼迫英國和法國徹底聯盟對抗德國。
而法國在比利時和法國的邊境布置了大量的野戰軍隊,而一旦英國出兵,德國必定會受到法國和英國的兩面夾擊,必敗無疑。而馬奇諾防線也確實完成了這一戰略目標,在二戰剛剛爆發後,英法就同時對德國進行宣戰,組成了英法聯軍,法國成功拉攏到了一個強大的盟友。
三、阿登地區,並非馬奇諾防線的死穴。
在法國的構想之中,德國在難以攻克馬奇諾防線後必定會從比利時入侵法國,而法國在比利時附近的重兵會迎頭痛擊德軍。可德軍卻直接穿過阿登山區,突入了法國腹地,輕鬆佔領了巴黎。
阿登地區可以說是德國對法戰爭中最重要關鍵的一個環節,正是因為德國翻越阿登地區法國才如此快速投降的。
那麼,當時的法軍高層為什麼沒找到阿登山區這個地理漏洞呢?
其實,法軍在戰鬥之前,就已經發現了阿登地區這個危險漏洞,法軍戰前不僅知道德軍能越過阿登山區,而且早有防備,這還不是簡單防備,法軍布下重兵,準備了一個巨大的口袋。
阿登地區是一個面具約1000平方公裡的森林臺地,裡面都是沼澤、森林、山丘,同時又遠離交通網。這樣的環境根本不適合大部隊突入,尤其是大炮、後期輜重等軍用物資根本很難再這片林地中前進,即使德軍突破阿登地區後,也會立馬面對另一條法軍天然地理防線默茲河防線。
當時的法軍在默茲河對岸修建了大量永久性的工事群,而默茲河防線的後面又是法國精銳的機動部隊,在默茲河防線的兩翼還有一個重裝甲師。缺乏大炮和後勤物資的德軍想要突破默茲河防線幾乎不可能,即使突破了也會消耗很長的時間和兵力。而當時法國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調集軍隊將德軍擊退。甚至可以聯合英國將德軍徹底圍殲。
這樣看得話,你就會發現阿登地區與其說是法國的薄弱點,倒不如說是法軍給德軍預留的陷阱。德軍名將博克在開戰前還堅決反對德軍將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區,因為那是一個太過明顯的陷阱。
1940年5月10日德軍從阿登山區突破時,法軍泰然自諾,法軍司令甘末林甚至哼起了軍歌,法軍上下一致的觀點是沒想到德國人會這麼蠢。
既然馬奇諾防線的戰略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德軍又被法軍引入了阿登山區的「陷阱」中,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法國,為什麼會戰敗呢?
法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二戰初期的歐洲戰場,法國失敗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馬其諾防線,而是被德國先進的閃電戰給打趴下的。當時的法國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大炮互轟的戰壕戰中,而德國卻在實施以機動化部隊快速穿插作戰的閃電戰。
在德軍最初制定對法國的作戰方案的時候,德軍想要進攻法國只能從三個方向進攻:
一是正面突破馬奇諾防線,但這幾乎不可能。
二是進攻比利時,繞道進入法國和法國邊境的英法聯軍打消耗戰。
三是穿過阿登山區,將法國北部和南部的軍隊切割開來,利用法軍的真空區域快速進入巴黎。
顯然德軍並不想和法軍打消耗戰,希特勒希望再打一場閃電戰快速結束戰爭。而德軍將領曼施坦因的鐮刀計劃,正好合希特勒的心意。
德軍的這份計劃裡面,C集團軍正面佯攻馬奇諾防線,而B集團軍北上佯攻荷蘭比利時,C集團軍作為佯攻,是在德國人和法國人心知肚明的情況下的,而B集團軍則也是佯攻,法國人並不知道,駐紮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馬穿越了法比邊境深入比利時境內,去阻擊德軍。
英法主力被調走纏住以後,德國人的機會來了,德國的A集團軍進攻盧森堡,穿越了阿登山脈。在德軍穿越阿登山脈後,在法軍的預想中,德軍至少會有5到6天的休整,來等待後續的重炮部隊和補給。但是古德裡安充分發揮了閃電戰的精髓,快。在德國的坦克部隊穿越阿登山區後,沒做任何休整,用俯衝轟炸機對默茲河防線的法軍進行狂轟濫炸,法軍一時間手足無措,默茲河防線崩盤。而法軍的預備軍隊,此時在比利時和德軍交戰根本無法抽身。
穿越阿登山區的德國裝甲軍隊和北上攻擊比利時的德軍對法比邊境的英法聯軍形成了合圍。隨後英國軍隊開始「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場戰役可以說是完美的地空聯合機械化作戰,當時的法國高層軍事思想落後,堅信沒有大炮的德軍會在阿登地區撞個頭破血流,所謂的裝甲部隊和航空部隊只是大炮的輔助兵種,根本沒有認識到時代在變化。在德軍超快的閃電戰面前,法軍所有的戰略預想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已經被擊敗了。
馬奇諾防線作為二戰歷史上最堅固的防線,並不應該為法國的戰敗而承擔責任,它從修建完成之日起就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保護了法國邊境不會被德國突入;逼迫德軍進攻比利時,將英國拉入歐洲戰場;誘使德軍進入法國在阿登地區的「陷阱」。
而法國的戰敗,只能說明法國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