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展現了防禦戰的優勢,防禦方憑藉塹壕、鐵絲網和重機槍構成的防禦陣地往往能對進攻方構成巨大威脅。一戰結束之後,為防禦德國的復仇,法國根據一戰的經驗修築了一條號稱歐洲最堅固的要塞防線一馬奇諾防線。 然而在1940年,當納粹德國的鐵蹄再次踏上法蘭西的國土之時,馬奇諾防線並沒有發揮法國人預想中的作用,原因在於德軍主力突破阿登高地,遷迴繞過了馬奇諾防線,使其失去了作用。從此,「馬奇諾防線」就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代名詞。
01馬奇諾防線修築開始
1921年,法國陸軍元帥亨利.菲利浦.貝當提出建立一條「綿亙的戰線」來確保法國邊境的安全。1925年,法國成立邊境防禦委員會。委員會接受了安德烈.馬其諾的提議,先在東方前線修建兩類不同的實驗區。1929年,馬其諾出任陸軍都部長,此時防街問題的研究工作已經結束,實驗區的工作也有了結果。此後,馬其諾積極展開進一步工作,說服國會撥款30億法郎,開始修築防線。馬奇諾防線主體工程於1935年完成,耗資約70億法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軍事防線。
馬奇諾防線,其名稱就來源於當時力排眾議,落實防線工作的陸軍部部長安德烈.馬其諾。馬奇諾防線起點為隆吉永,綿延390千米一直到貝爾福,包括薩爾泛濫區、下萊茵築壘地境、梅斯築壘地域、勞特爾築壘地域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和主要防禦地帶兩部分組成。
薩爾泛濫區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礙和沼澤地而建,但構築工事投人較少,防禦力量最為薄弱。下萊茵築壘地境以河流為天然屏障,僅在萊茵河沿岸地區構築了由永備射擊工事組成的支撐點。整個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強。在這兩個最重要地段,構築了地面和地下相結合的綜合工事群,適合環形防衛。地面部分是堅固的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均有通道連接,並設有運輸電動車進行人員與物資的溝通。整條防線耗資巨大,設施完備,防禦功能強大。
02消極防禦戰略的產物——馬奇諾防線
那麼為什麼法國當時要建立馬奇諾防線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國當時採取了消極防禦的戰略。而要仔細分析起來,又要結合法國當時所面臨的國際局勢和國內情況等。
首先是一戰後法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一戰後雖然表面上法國勝利了,但其虛弱的本質仍難以掩飾。作為戰勝國的法國,在《凡爾賽和約》上並沒有得到多少安全保障。而且一戰長達四年的戰爭消耗,不僅使法國的人力、物力遭受嚴重的損失,而且在財力上也債臺高築。相反地,再來看看德國,雖然德國受到戰爭的削弱和戰後和約的限制,但在人口恢復和工業發展的勢頭上均超過法國。
因此,法國不得不仍把安全問題放在首位。而且,巴黎和會剛結束不久,美國就否決了《凡爾賽和約》。而英國表面上聲明援助法國,也是為了確保法國恪守聯盟戰略,防止法國單獨處理德國問題,這種援助不如說是一種束縛。 萊茵危機後,法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所以法國不得不採取措施防範德國的威脅,確保法國安全。
其次,法國保守派高級將領過於頑固。法國在一戰後 曾經展開過國家軍事戰略方向與戰術發展的討論。其中,被譽為法國「坦克之父」的埃斯著安將軍早在1920年就曾作出預言:「不用多久,坦克就會不僅動搖現代軍隊的戰術,而且也會動搖它們的戰略和組織。」之後,他多次發表演說,主張組建裝甲部隊。
萊茵危機後德國進一步加快裝甲部隊的建設方式,這引起了戴高樂強烈的不安,戴高樂大聲疾呼「絕對不能坐視未來敵人裝備制勝的武器,而法國則始終沒有。」但是他們的主張遭到軍政高層保守派要員的的反對。法國上層將領們過分固守一戰中的防禦戰術,以至使他們一再無視一戰中出現的新式武器如飛機、坦克等,也毫不關心新的軍事技術對未來戰爭的影響。
1915——1935年,法國最高統帥部用於現代化武器的資金僅佔全部軍費預算的4.3%。 在陸軍現代化計劃制訂之後,1930——1934年陸軍部用於發展現代化武器的費用也不超過1927——1930年原計劃的30%。馬奇諾防線就是在這種消極錯誤的軍事戰略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最後一個原因則與地緣有關。法國東北部是廣闊的平原,也是重要的工業區和經濟重心,同時人口也很稠密。這一地區又與德國的萊茵非軍事區接壤,處在與德國對峙的第一線,極易遭受德軍的直接進攻。可以說這一地區對法國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價值。
綜合上述原因,法國高層最終決定在法國東北部邊境建立馬其諾防線。馬其諾防線一旦建成,德國的地面部隊只有通過突破這道防線或假道比利時才能進人法國,無論採取哪種辦法都要花費時日,而且如果德國取道比利時,肯定會使英國參戰。此外這條防線可以節省時間和人力,一旦有戰事發生,防線周邊後備役的防守,可以給法國進行總動員和展開戰略提供一定的時間。另外,還可提高法國機動野戰軍的質量,部分補充法國在實力方面的劣勢。但是在消極防禦戰略的指導下,法軍在戰爭開始後處處被動,馬奇諾防線在被德軍迂迴繞過後形同虛設,沒有在戰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連德國古德裡安大將也疑問不解:「為什麼有用來修建要塞的那麼多錢,不把它用在機動兵力的加強和近代化方面呢?」
03奇怪的戰爭
「奇怪戰爭」指的是二戰全面爆發初期英、法兩國在西線對德國「宣而不戰」的奇怪現象。法國人稱之為「奇怪的戰爭」,德國人稱它為「靜坐戰」,英國人稱它為「假戰爭」。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全面進攻後,法國和英國向德國宣戰,但直至1940年4月德國向北歐發動突襲之時,在七八個月的時間內法、英與德國之間始終處於「無戰事」狀態。1939年10月,法國戰地記者羅朗.多熱萊斯在一篇報導中用了「奇怪戰爭」的提法,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們無法理解這種雖已宣戰卻沒有發生大規模交戰的奇怪現象,從此這個詞就被專門用來稱呼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
其實「奇怪戰爭」並不奇怪,如果綜合當時的國際形勢及各國的戰略意圖和實力對比,「奇怪戰爭」也就不難解釋了。從法西斯德國的角度來看,在戰爭初期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力量滅亡波蘭,接著則是為了西線即將發生的戰事做更充分的戰爭準備,因而不會主動向英、法發動進攻。而從英、法兩國的角度看,就複雜得多了。
首先,「奇怪戰爭」是英、法綏靖政策延續的產物。英、法對法西斯德國的侵略行為不斷放任縱容, 一方面是希望「禍水東引」, 另一方面則是「避戰求和」,不希望和德國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其次,「奇怪戰爭」是英、法消極防禦戰略影響下所產生的結果。對於馬其諾防線的迷信是法國放棄主動進攻的一個原因。
而就英國來說,時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則傾向於通過經濟封鎖而非直接戰爭的方式來打擊德國。最後一點,「奇怪戰爭」的發生是英、法軍事戰略保守與軍事裝備落後,而且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結果。如法國元帥貝當在吸取一戰塹壕戰的「經驗」後就認為防禦總比進攻佔優勢,所以認為應該「以逸待勞」地防禦德軍的進攻。
而法軍的軍事裝備與技術相當落後。甘末林將軍從未考慮過要對齊格菲防線進行襲擊,因為這種攻擊需要專門型號的重型坦克以及具有強大穿透力的重型炮彈,而當時法國尚未擁有足夠的數量以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英、法軍事上的保守與落後與德國軍事實力的膨脹形成鮮明對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在進攻西線的戰役中並沒有像法國人設想的那樣向馬其諾防線發動直接的進攻,而是從法國防禦最為薄弱的阿登山區實施了突破,圍殲了法國的重兵集團,然後從背後進攻馬奇諾防線。於是這條苦心經營十幾年、花費了巨大財力的「固若金湯」的防線迅速土崩瓦解,在二戰中沒有起到任何防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