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簡單介紹過日系的驅逐艦,所以今天就繼續就「日系驅逐艦」這個話題往下嘮嗑,簡單了解一下二戰時期的日本驅逐艦吧。其實驅逐艦這個詞並不是中國翻譯發明的,這個詞語是一個舶來品,而且是從日本傳過來的,不過在二戰時期日本驅逐艦不是直接叫「驅逐艦」而是被叫做「雷擊艦」(日文中將魚雷一類的水中兵器寫作「水雷」)。和英、美等海軍國家將驅逐艦作為護航和輔助的艦艇的做法不同,驅逐艦在日本海軍的「漸減作戰」的戰略中扮演著重要的反艦角色,所以日本的驅逐艦都是採用重武裝的配置。而吹雪級驅逐艦可以說是日系驅逐艦是新時代的翹楚與劃時代的產品,日本的驅逐艦發展開端就從1923年的「吹雪級驅逐艦」開始。
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曾經用過魚雷艇偷襲對方的主力艦,都以微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的作戰效果,所以日本在日俄戰爭後一直很重視發展魚雷武器,而隨著魚雷艇在艦隊中的不斷大型化就演變成了驅逐艦。和夕張號巡洋艦同年出生的吹雪其實也算劃時代的產品,因為它的外形和武器配置奠定了之後日系驅逐艦的基礎,可以說在吹雪級之後的甲型驅逐艦都是按照吹雪級整體放大而已(甲型是反艦型、乙型是防空型),而且武器配置也是和吹雪級一樣前一後二的雙聯裝127炮塔,並至少配備不低於6根魚雷發射管,以期望在艦隊決戰中能對美軍艦隊發動雷霆一擊。
吹雪級驅逐艦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得意的開山之作,它和夕張一樣在有限的噸位裡安裝強大的武備,吹雪級在1680噸的標準排水量裡安裝了3座雙聯裝三年式127毫米主炮、9具61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而且其38節的高航速在當時的驅逐艦中堪稱翹楚,比前型「睦月級」提高了一半的戰鬥力,而且採用了飛剪艏、高幹舷、長艏樓的設計提高了艦艇的抗浪性、航海性能卓越,而且艦橋桅杆重新設計,外觀流線精悍。而且為減輕重量大量採用焊接技術代替鉚接技術,不過和重巡一樣過度和採用不成熟的焊接技術導致它們都有艦體復原性不佳和結構強度不足的弊病。
而吹雪級也因為比前幾型多出近400噸的排水量,不但外形更大、更簡潔,更優美,所以為了和前幾級作區分被命名為「特型驅逐艦」,本級艦共建造了20艘,由於日系驅逐艦過度強調反艦力量而忽略其他方面,所以日系驅逐的防空、反潛能力特別差 ,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中只有第20號艦「潮」號活到了戰後,其他的都在太平洋戰爭當中沉沒。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艦隊」中的8艘特型驅逐艦在事故中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初雪」和「夕霧」的艦首更是直接斷裂,所以在事故發生之後20艘吹雪級全部被召回廠內進行結構強度、縮小艦橋和煙囪以降低重心的改造。這就造成了排水量的大幅度提升,原先滿載1980噸的排水量在改造後變為2400噸,幾乎和後面的日本最優解的「陽炎」級滿載2500噸差不多一樣大。
該型戰艦擁有同時期驅逐艦中最強的武備,率先採用封閉式炮塔,使得該級驅逐擁有了全天候的作戰能力,而且炮彈通過電動揚彈機往上送彈藥,和以前的甲板炮相比,在射速、穩定性方面要好不少。而此次日本驅逐艦火炮前一後二的布置方式也能看出日本的戰術安排,打過遊戲的應該知道,這樣的炮塔布置適合邊打邊撤,後邊4門火炮能在撤退時投送不少的彈藥,這也是日本「九段漸減邀擊戰」策略下的布局。而且此次的火炮也採用了新式的127口徑,而不再延續英式的120口徑艦炮,在威力、射程上提升了不少。而這型軍艦進入海軍服役後,深受海軍士兵們的好評,為後來的發展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性能參數:標準排水量1680噸,艦長118米,寬10.4米,吃水深度3.2米,4座呂本式重油鍋爐+2座艦本式減速齒輪汽輪機的搭配,雙軸雙槳推進,總功率達5萬馬力,最大航速高達38節,最大載油量475噸,在14節的航速下最大續航裡程4500海裡,前一後二共3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3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乘員21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