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驅逐艦發展標杆,日本造艦鬼才的神作,吹雪級的發展事跡

2020-12-05 騰訊網

之前也簡單介紹過日系的驅逐艦,所以今天就繼續就「日系驅逐艦」這個話題往下嘮嗑,簡單了解一下二戰時期的日本驅逐艦吧。其實驅逐艦這個詞並不是中國翻譯發明的,這個詞語是一個舶來品,而且是從日本傳過來的,不過在二戰時期日本驅逐艦不是直接叫「驅逐艦」而是被叫做「雷擊艦」(日文中將魚雷一類的水中兵器寫作「水雷」)。和英、美等海軍國家將驅逐艦作為護航和輔助的艦艇的做法不同,驅逐艦在日本海軍的「漸減作戰」的戰略中扮演著重要的反艦角色,所以日本的驅逐艦都是採用重武裝的配置。而吹雪級驅逐艦可以說是日系驅逐艦是新時代的翹楚與劃時代的產品,日本的驅逐艦發展開端就從1923年的「吹雪級驅逐艦」開始。

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曾經用過魚雷艇偷襲對方的主力艦,都以微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的作戰效果,所以日本在日俄戰爭後一直很重視發展魚雷武器,而隨著魚雷艇在艦隊中的不斷大型化就演變成了驅逐艦。和夕張號巡洋艦同年出生的吹雪其實也算劃時代的產品,因為它的外形和武器配置奠定了之後日系驅逐艦的基礎,可以說在吹雪級之後的甲型驅逐艦都是按照吹雪級整體放大而已(甲型是反艦型、乙型是防空型),而且武器配置也是和吹雪級一樣前一後二的雙聯裝127炮塔,並至少配備不低於6根魚雷發射管,以期望在艦隊決戰中能對美軍艦隊發動雷霆一擊。

吹雪級驅逐艦是被譽為日本「造艦鬼才」的藤本喜久雄得意的開山之作,它和夕張一樣在有限的噸位裡安裝強大的武備,吹雪級在1680噸的標準排水量裡安裝了3座雙聯裝三年式127毫米主炮、9具61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而且其38節的高航速在當時的驅逐艦中堪稱翹楚,比前型「睦月級」提高了一半的戰鬥力,而且採用了飛剪艏、高幹舷、長艏樓的設計提高了艦艇的抗浪性、航海性能卓越,而且艦橋桅杆重新設計,外觀流線精悍。而且為減輕重量大量採用焊接技術代替鉚接技術,不過和重巡一樣過度和採用不成熟的焊接技術導致它們都有艦體復原性不佳和結構強度不足的弊病。

而吹雪級也因為比前幾型多出近400噸的排水量,不但外形更大、更簡潔,更優美,所以為了和前幾級作區分被命名為「特型驅逐艦」,本級艦共建造了20艘,由於日系驅逐艦過度強調反艦力量而忽略其他方面,所以日系驅逐的防空、反潛能力特別差 ,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中只有第20號艦「潮」號活到了戰後,其他的都在太平洋戰爭當中沉沒。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艦隊」中的8艘特型驅逐艦在事故中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初雪」和「夕霧」的艦首更是直接斷裂,所以在事故發生之後20艘吹雪級全部被召回廠內進行結構強度、縮小艦橋和煙囪以降低重心的改造。這就造成了排水量的大幅度提升,原先滿載1980噸的排水量在改造後變為2400噸,幾乎和後面的日本最優解的「陽炎」級滿載2500噸差不多一樣大。

該型戰艦擁有同時期驅逐艦中最強的武備,率先採用封閉式炮塔,使得該級驅逐擁有了全天候的作戰能力,而且炮彈通過電動揚彈機往上送彈藥,和以前的甲板炮相比,在射速、穩定性方面要好不少。而此次日本驅逐艦火炮前一後二的布置方式也能看出日本的戰術安排,打過遊戲的應該知道,這樣的炮塔布置適合邊打邊撤,後邊4門火炮能在撤退時投送不少的彈藥,這也是日本「九段漸減邀擊戰」策略下的布局。而且此次的火炮也採用了新式的127口徑,而不再延續英式的120口徑艦炮,在威力、射程上提升了不少。而這型軍艦進入海軍服役後,深受海軍士兵們的好評,為後來的發展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性能參數:標準排水量1680噸,艦長118米,寬10.4米,吃水深度3.2米,4座呂本式重油鍋爐+2座艦本式減速齒輪汽輪機的搭配,雙軸雙槳推進,總功率達5萬馬力,最大航速高達38節,最大載油量475噸,在14節的航速下最大續航裡程4500海裡,前一後二共3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3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乘員219名。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海軍:擁有14級型號繁多,數量龐大的驅逐艦群
    二戰前,由於受到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海軍重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8萬噸,輕型巡洋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10萬噸;此外,對於日本海軍的潛艇和驅逐艦噸位總和,包括排水量與艦炮口徑也做出了相應地限制。
  • 幸運的不死鳥們,那些撐過二戰的日本艦隊驅逐艦(上)
    雪風號驅逐艦是大家都熟悉的幸運艦和不死鳥,她的祥瑞梗網上到處都能看到。但梗這個東西,用濫了就成了尬吹。比如「唯一倖存的一艘戰前製造的驅逐艦」、「開戰時的XX艘,就它一艘浮在水面上了」。這真是事實嗎?要知道鬼子投降時候船還不少,光賠償盟國的驅逐艦就是24艘,戰前造的真只剩下雪風了?
  • 平成「秋月」,下裡巴人,從「秋月」級看日本通用驅逐艦設計困局
    但是隨著限制條件的進一步放寬和日本海外利益的逐漸增多,日本海上自衛隊也開始嘗試往其他作戰方向上進行發展,並根據自己的鬥爭需要建造了一些新型作戰艦艇,而「秋月」級驅逐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根據日本海上自衛隊原本的規劃,將會用多用途功能更強的「高波」級通用驅逐艦,取代之前發展不全面的三種通用驅逐艦。
  • 日本命名宙斯盾艦的艦名,二戰時下場很慘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船,按下列的命名法則,取自日語「平假名」的艦名。大型驅逐艦,以日本的山嶽命名,與舊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的命名法則相同。所以,很多日本海軍自衛隊的驅逐艦,二戰時日本海軍的戰艦重名。或許,日本在對戰艦命名時包藏著復闢軍國主義的野心。
  • 「永不沉沒」的瘟神:日本「陽炎」級驅逐艦 雪風號
    二戰前的日本海軍以死命努力訓練而著稱,儘管這支海軍自從日俄戰爭以後就再也沒有正經打過仗,但仍然自信無人能敵,依據就是其「艱苦卓絕」的訓練強度。在達成海軍軍備限制條約以後,儘管主力艦被限制在假想敵美國海軍的70%,但是「條約對訓練沒限制」卻使日本海軍仍然覺得有對抗美國海軍的資本。但事實證明,這些超強度訓練除了航空兵在前期的優異表現之外,其餘大多是無用功。
  • 二戰時日本人為何被美國潛艇搞得焦頭爛額
    日本在瘋狂追加海軍投入的同時,把資金和資源大部分都投向了戰列艦、航母等主力艦隻,而忽視了輔助艦隻的發展,所以造成了日本海軍瘸腿發展。雖然日本的主力艦數量很多,性能也非常先進,但輔助艦隻根本拿不上檯面,驅逐艦等護航艦隻和反潛飛機少的可憐,性能也遠遠落後於美英。實際上,日本不僅為資金和資源所困,而且也沒有把反潛當回事。
  • 1936年以後日本海軍的戰列艦造艦速度為啥這麼慢?
    條約廢止後,英國1936——1941年建造了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5艘,美國1936——1942年建造了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2艘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4艘,日本1936——1941年只建造了大和級2艘。▲大和級戰列艦飛翔的紅燒肉:沒錢沒鋼。
  • 日本最新驅逐艦下水 以二戰時萬噸重巡洋艦為名
    【環球網軍事報導】7月17日,日本橫濱海洋聯合公司造船廠,日本海上自衛隊「平成27年度計劃艦」(27DDG)的二號艦「羽黑」號(舷號180)舉行了下水命名儀式。
  • 戰艦世界閃擊戰:日系柳級高速魚雷驅逐艦試玩!
    今天是元旦假期第一天,由於天氣寒冷小胖窩在床上試玩很少用到的日系艦艇,由於是非人民幣玩家,小胖今天分別使用了菖級和柳級兩種二戰前期的日系驅逐艦。先來看看歷史資料中真實的日帝海軍驅逐艦隊。自1894-1895年甲午戰爭後膨脹起來的日本帝國聯合艦隊,從來沒有對驅逐艦的發展花多少心思。它的艦長只是少佐(少校)軍銜,艦艏也沒有皇族的菊紋章。
  • 日本當年的山雲級反潛驅逐艦,關鍵技術全來自美國,專門獵殺潛艇
    目前日本最著名的軍港便是駐紮美國第七艦隊的橫須賀了。不過軍迷恐怕還知道有一個著名的軍港,那便是吳港,這裡曾是「雪親王」的下錨地。不過作為曾經內有「祥瑞」的地方,日本在這裡駐紮了二戰後第一批自行研製的反潛驅逐艦。
  • 二戰傳奇拉菲號驅逐艦,遭到22架日本自殺機圍攻,血戰後成功返航
    美國大兵以及太平洋艦隊不知道的是,日本人早已在衝繩設下「大禮」等著他們來呢。1949年3月,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拉菲」號驅逐艦隨斯普魯恩斯將軍率領的第38特混艦隊前往衝繩,為登陸作戰做準備,一代海上傳奇就此開始。
  • 能打下衛星,日本萬噸驅逐艦正式入役,號稱「亞州第一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驅逐艦「摩耶」號,艦艏62口徑127mm單管Mk45Mod4艦炮 當地時間2020年3月19日,日本橫濱,聯合造船集團磯子工廠,萬噸級驅逐艦「摩耶」號(護護衛艦
  • 日本曾研究過533毫米魚雷 效果不好軍方失望 吹雪級改變一切
    當時日本已經在東南亞有一定勢力,而新興的強國—美國,也對亞太地區虎視眈眈,渴望擁有自己的殖民地。於是,日本和美國兩個國家之間利益衝突日益嚴重,日本政府感到危機,認為日本和美國難免一戰。而如果開戰,日本海軍主力艦由於數量和噸位上的限制,會在戰爭中會處於劣勢。
  • 二戰時期的日佔區幽靈船:斯圖爾特號驅逐艦傳奇
    斯圖爾特號驅逐艦  引言  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飛行員經常在日本控制的水域發現一艘與美國驅逐艦相似的日本戰艦,雖然軍艦前兩個煙囪經過改裝後彎曲成一個煙囪的日式風格,但軍艦明顯是一艘美國克萊姆森級驅逐艦,於是引發美軍諸多猜想,是這艘軍艦在敵佔區執行秘密任務還是有軍艦投敵了,美軍內部甚至給這艘戰艦起了"幽靈船
  • 日本第2艘萬噸摩耶級宙斯盾艦「羽黑」號海試,具備何種能力?
    日本第二艘萬噸摩耶級宙斯盾艦「羽黑」號開始海試,該艦於2019年7月17日下水,標準排水量為8200噸,滿載排水量1萬噸,全長170米,最大寬度為21米,是日本第8艘 「宙斯盾」艦,通過一系列測試之後,該艦預計明年年初正式入役。
  • 獨木難支:二戰中的日本神鷹號護航母艦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二戰中的日本海軍實力?因此,當英美兩國不斷為護航編隊提供航空支援能力的同時,日本的護航母艦卻完全淪為海軍航空兵的搬運工。 長期被當做飛機運輸機使用的 大鷹號 限制日本發展強大護航力量的原因,還在於自身的資源與人口匱乏。
  • 名字很霸氣、戰果很一般的戰列艦,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四大金剛
    日俄戰爭後,日本海軍真的發了,他們在海戰中損失了「初瀨」號和「八島」號兩艘戰列艦,以及一些參加過甲午海戰的老舊的軍艦,如參「吉野」號。但是他們俘獲了7艘沙俄軍艦,關鍵這些軍艦都是新的主力戰列艦,想造這些軍艦是要很多年的,有一個漫長的造艦周期,但俘獲的就不一樣了,一下子使日本海軍力量得到空前的加強,成為當時世界第四,太平洋第二。
  • 加爾各答級驅逐艦:十年磨一「艦」的印度神盾,標準的「萬國造」
    同時,它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同時盡享西方和俄羅斯技術的國家,其海軍發展,一貫追求所謂的「高大上」—反艦、區域防空、反潛能力都要擁有。早在1977年設計建造「德裡」級驅逐艦時,就已經將此理念貫徹其中,參照蘇俄的「現代級」、「卡辛2級」和英國的「林仙級」三者設計元素建造的「德裡」級,以6800噸的排水量,強大的反艦、防空能力傲視第三世界國家,自稱為「第三世界第一艦」。
  • 曾落後日本20年,如今中國海軍實力如何?局勢已徹底扭轉
    20年,尤其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力量成了一個上升的態勢,尤其經過了日俄戰爭,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海軍更在二戰中達到巔峰狀態,而如今中國海軍實力如何呢?而在二戰之後,雙方的命運再次發生非常大的逆轉,日本由於是戰敗國,當時的海軍徹底解散,以至於在二戰之後,日本是沒有海軍的,即使後來建立了名義上的海軍,即日本海上自衛隊,但卻不能用海軍的名稱。
  • 罪惡的報應:無條件投降後日本海軍的殘存艦艇(中)
    雪風號驅逐艦。屬於陽炎級驅逐艦8號艦,是二戰中日本海軍著名的「祥瑞艦」,歷經多次血戰卻幾乎全身而退。該艦是全部甲型驅逐艦——包括19艘陽炎級驅、10艘朝潮級、19艘夕雲級——中唯一「倖存」到戰後的。1945年4月雪風號伴隨大和號戰列艦特攻出擊琉球海面,遭到美軍艦載機大編隊攻擊。大和號和多艘戰艦被擊沉,但雪風號在打撈倖存者後安全地回到佐世保港。進行短暫修整後,雪風開到舞鶴港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