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級瀕海戰鬥艦被認為是美國海軍近年來最失敗的裝備採購計劃,近期義大利芬坎蒂尼集團的護衛艦方案中標美國海軍FFG(X)護衛艦項目就是最好的證明,顯然當初被寄予厚望的「科幻戰艦」實際表現遠遠未達到美國海軍的期望值,不然美國海軍也不會宣布提前退役首批「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計劃。
◎噴水推進器可以適應淺水航道,近海航行比輕型護衛艦更具優勢
不過雞肋歸雞肋,「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設計還是比較前衛的,僅就航行性能表現而言,「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在現役水面艦艇中絕對是T1級別,最高44節的航速現役艦艇無人能及,而其在高海況下的續航力也是採用常規船體的護衛艦所無法企及的,而這一切均來源於,「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三體船設計。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加布裡埃爾·吉福德」號和「秋月」級飛彈驅逐艦「照月」號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採用典型的三體船設計,艦體由一個瘦長的中央船體和兩個狹長的尖削側體組成,艦艏為常見的高速穿浪設計體,艦體從1/3處開始變寬,中央艦體最大寬度達到32米,是相同排水量護衛艦艦體最大寬度的2.5倍,比7000噸級的飛彈驅逐艦艦體要寬將近1倍。
◎3100噸的滿排,10萬噸級的尾跡
得益於三體船設計,「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獲得了非常充裕的甲板空間,其飛行甲板面積要比相同噸位的護衛艦大40%,這種設計優勢的直觀體現就是在並肩航行時,滿載排水量只有3100噸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看上去比滿載排水量6800噸的「秋月」級飛彈驅逐艦都要大,實際上二者排水量、續航力、武備都相差甚遠,這就是三體船所謂的「虛胖」——艦體看上去非常寬大,但甲板底下是懸空的,觀感大但重量輕。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尾跡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體設計且裝備4臺噴水推進器
三體船設計為「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提供了高航速、高機動性、寬裕的上層建築和甲板空間,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三體船與生俱來的缺陷,那就是尾跡過於明顯。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外形的確夠科幻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採用中置並列4臺噴水推進器推進,推進器位於中央船體後部,位置比傳統的螺旋槳推進器高,淺水航道適應性好但是尾跡也十分明顯。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尾跡也算是一看點
除了中央船體外,「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兩個側體也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尾跡,高速航行時側體尾跡會與噴水推進器匯合,形成長達1-2公裡、寬度超過32米的尾跡流,幾乎相當於「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尾跡,很容易被光學手段偵測到,也為尾跡制導魚雷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跟蹤目標,三體船雖然航速高,但怎麼也跑不過魚雷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