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因為這是固定詞彙,甚至我們可以稱之為成語。
「春花秋月」一詞出自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可是如果用來賞析李煜的這首詞來回答這個問題,那肯定是跑題了。
這位朋友問的是「春花和秋月」有什麼關係以及為什麼,雖然從這首《虞美人》中來,不可避免地會談到李後主詞作的意義,但是並不是問題的重點。
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麼關係?
春花、秋月分別是一年當中最有特色的兩個季節的最有代表性的景色。春天百花盛開,晚秋月白悽美,這其中有沒有關係呢?
如果是從客觀世界來說,這二者全無關係。世界變化之下,自然產生的植物現象和天文現象會有什麼關係,並沒有。
但是從主觀世界來說,就有關係。因為它們都為詩人和讀詩詞的人帶來情感上的觸動。我們看到春花燦爛繁華,自然心情愉悅,如觀盛世。看到秋月清朗疏闊,自然心中清明,暗合悲傷氣氛。
景色雖然不同,但是帶來的情感是共通的。
快樂和悲傷都是人的心理感受。
春花和秋月之間有的就是這種關係。而「春秋」在古代用來指代整一年的變化,也就是「春花秋月」用了這一年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景色、最有共通性的情感作為排列,來泛指整個人類心理感受。從而反過來指代任何能夠引起人類心理共鳴的景色、事物、經歷。
為什麼用「春秋」,而不使用「夏冬」?
作為一個農業古國,春種秋收是中國古人最重要的生活次序,也是賴以生存的衣食之本。
「春秋」包含「春」「秋」兩種概念,在西周時期禮樂制度的指導下,古人非常重視祭祀禮儀,尤其重視對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祭祀的時間就選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種」和秋季糧食豐收、五穀豐登的時候。與此同時,周朝有嚴格關於分封制的要求規定:要求各路諸侯定時朝覲周天子那麼這個定時,就定於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那麼為什麼要選在春季和秋季朝覲呢?春季是一年之始,各路諸侯向周天子匯報去年的工作並展望未來,秋季是收穫的季節,諸侯朝覲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天子朝貢。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在防寒防暑條件非常差的古代,出門、戰爭都是選季節的,也因此產生了以「春秋」紀念的習慣。
古人史書也是以「春秋」命名,如今甚至將戰國之前的年代命名為「春秋時期」,可見「春秋」二字在古代、在歷史中的重要位置。
詞語結構和意義
至於「春花秋月」的詞語結構,就是並列結構,這種結構的詞語非常多。如「月白風清」,「天長地久」,「裂土封侯」,都是通過並列兩個相同性質的詞語來概括,通過不同詞語的並列來加強、統一共性。
從語音上來說,都是有平仄變化卻又是兩個雙音節,既有變化,又四平八穩,成為成語的主要組成部分。
而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中,「春花秋月」可以指代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色,也可以反映出李煜對被囚禁的慨嘆,陷入對美好生活的回憶。那種美好歲月什麼時候結束了呢?這就不僅僅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這些實景,而是所有過往生活為他帶來的往事如夢的美好感覺。
但是這個詞語脫離這個語境,好像使用得並不算多。
因為太典型了,反而大家用得少了。只要使用這個詞語,基本上都會想起李後主的《虞美人》,自然就附著了一份悲傷情緒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