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人們對於愛情和婚姻的熱烈期盼。婚姻可以是愛情的起點,也可以是愛情的墳墓。
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所謂幸福不外乎互相理解和互相包容,在互相支持中彼此成就,不幸的婚姻多由斤斤計較和金錢缺失引發。
每一位女子都希望自己嫁給愛情,而不是僅僅嫁給一位男士,在包辦婚姻時代,很多女性因為不了解對方而陷入生活的萬丈深淵。
新時代也會因為磨合不夠而分道揚鑣,有些情侶的愛情基礎不牢固,貿然走入婚姻殿堂就會埋下很多隱患,就像今天要講的故事——一位女知青的想當然的愛情。
山上下鄉一代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上山下鄉是20世紀中國特有的政治名詞,指的是國家將大城市的知識青年派到農村進行鍛鍊。1955年,北京的60名青年正式到邊疆地區墾荒,這引發了上山下鄉的熱潮。
主席在60年代提出"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大批初、高中畢業生從城市湧入鄉村,局部性的緩解了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型的人口遷移行動,十年動蕩期間就有近2000萬青年參與上山下鄉運動,可以說知青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
如今一些地區留存著知青總部懷舊區,一些青年點住房還存在,不過有一些知識青年後來回到了城市。留下來的知識青年或是紮根農村,或是擔任當地幹部,他們在農村留下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也有一些人遭了這輩子都難忘的罪。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1977年最後一批知青的回巢,中國不再有新的知青產生,近十多年來多以"選調生""選聘生""大學生村官"取而代之。青年學生通過自主自願的方式與農村產生聯繫,不過當代的"下鄉青年"已經體會不到當年知青的苦楚。
女知青們的婚姻和愛情
男尊女卑一直是古代中國人的處事原則,時至今日,女性地位已經提到和男性平等的程度,但在某些領域依然有一些灰色地帶和潛規則。
在上山下鄉時代,女知青也是一個特殊群體,因為她們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農村,和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會遇見一些圖謀不軌的人,這應該是女知青們當年最大的困惑和障礙。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1973-1974一年間,上海市法院受理的關於上山下鄉的案件中,迫害女知青的案件高達90%,對女知青的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
不過有些女知青因為下鄉遇到了愛情,一些人因為共同愛好走到一起,一些人因為偶遇同學喜結連理,一些人因為住在老鄉家成了老鄉的兒媳婦。
據有些女知青回憶,當年她們好多同學住在一個青年點,那時的農村生活是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東北的一些女知青因為結婚留在下鄉的地方,後來提幹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回城的女知青可能遭遇了下崗潮的侵襲。
有女知青的地方一定有很多故事,她們因為上山下鄉遇見了不一樣的愛情,也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如果愛情和婚姻均出於自願和真心,那麼人生就會順遂一些,不過今天故事女主角的婚姻就沒有那麼順利,作為一名受人非議的女知青,她因為一時賭氣嫁給了自己不喜歡的人,後來這位女知青下落如何?
那位叫白啟嫻的女知青
上山下鄉的隊伍足夠龐大,真正能夠留下姓名的知青少之又少,多數人都沉沒在歷史的浪潮中。而在女知青群體中,白啟嫻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不是因為她做出了多大貢獻,而是因為她當時對婚姻的一次抉擇。
1968年,從大學畢業的白啟嫻響應國家號召,到河北滄縣閻村相國莊大隊插隊,要說插隊還是非常艱苦的,比不上到生產建設兵團務農的知青。
白啟嫻在插隊之餘和老鄉們聊天,比較悠閒的村民少不了閒言碎語,當大家聊起婚姻和愛情問題時,有人用語言刺激白啟嫻:"既然到農村和貧下中農結合,為何不嫁給農民?"
白啟嫻隨口回答"好啊!"大家這可來了興致,逗她說"你看畢振遠怎麼樣?"
其實大家只是和白啟嫻開個玩笑,畢振遠當時是村裡的記工員,沒有念過幾年書的畢振遠看起來老實厚道,但是家裡條件困難娶不上媳婦。
白啟嫻剛好也是個一根筋的人,她認為自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她不信自己不能和農民結婚,就為了賭一口氣,她過幾天就和畢振遠結婚了,為了表達自己永遠紮根農村的信心,她特意和畢振遠一起栽下兩棵桃樹。
結局可想而知,白啟嫻極力適應從大學生到農婦的角色轉變,但是兩個人還是因為三觀不一致而經常吵架,丈夫因為懷疑她出軌而拳腳相加。最後白啟嫻不幸患上腎炎,並在1981年(39歲)因為煤氣中毒離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