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2021-01-20 網易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是人們對於愛情和婚姻的熱烈期盼。婚姻可以是愛情的起點,也可以是愛情的墳墓。

  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所謂幸福不外乎互相理解和互相包容,在互相支持中彼此成就,不幸的婚姻多由斤斤計較和金錢缺失引發。

  每一位女子都希望自己嫁給愛情,而不是僅僅嫁給一位男士,在包辦婚姻時代,很多女性因為不了解對方而陷入生活的萬丈深淵。

  新時代也會因為磨合不夠而分道揚鑣,有些情侶的愛情基礎不牢固,貿然走入婚姻殿堂就會埋下很多隱患,就像今天要講的故事——一位女知青的想當然的愛情。

  

  山上下鄉一代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上山下鄉是20世紀中國特有的政治名詞,指的是國家將大城市的知識青年派到農村進行鍛鍊。1955年,北京的60名青年正式到邊疆地區墾荒,這引發了上山下鄉的熱潮。

  主席在60年代提出"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大批初、高中畢業生從城市湧入鄉村,局部性的緩解了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型的人口遷移行動,十年動蕩期間就有近2000萬青年參與上山下鄉運動,可以說知青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

  如今一些地區留存著知青總部懷舊區,一些青年點住房還存在,不過有一些知識青年後來回到了城市。留下來的知識青年或是紮根農村,或是擔任當地幹部,他們在農村留下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也有一些人遭了這輩子都難忘的罪。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1977年最後一批知青的回巢,中國不再有新的知青產生,近十多年來多以"選調生""選聘生""大學生村官"取而代之。青年學生通過自主自願的方式與農村產生聯繫,不過當代的"下鄉青年"已經體會不到當年知青的苦楚。

  女知青們的婚姻和愛情

  男尊女卑一直是古代中國人的處事原則,時至今日,女性地位已經提到和男性平等的程度,但在某些領域依然有一些灰色地帶和潛規則。

  在上山下鄉時代,女知青也是一個特殊群體,因為她們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農村,和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會遇見一些圖謀不軌的人,這應該是女知青們當年最大的困惑和障礙。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1973-1974一年間,上海市法院受理的關於上山下鄉的案件中,迫害女知青的案件高達90%,對女知青的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

  不過有些女知青因為下鄉遇到了愛情,一些人因為共同愛好走到一起,一些人因為偶遇同學喜結連理,一些人因為住在老鄉家成了老鄉的兒媳婦。

  據有些女知青回憶,當年她們好多同學住在一個青年點,那時的農村生活是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東北的一些女知青因為結婚留在下鄉的地方,後來提幹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回城的女知青可能遭遇了下崗潮的侵襲。

  

  有女知青的地方一定有很多故事,她們因為上山下鄉遇見了不一樣的愛情,也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如果愛情和婚姻均出於自願和真心,那麼人生就會順遂一些,不過今天故事女主角的婚姻就沒有那麼順利,作為一名受人非議的女知青,她因為一時賭氣嫁給了自己不喜歡的人,後來這位女知青下落如何?

  那位叫白啟嫻的女知青

  上山下鄉的隊伍足夠龐大,真正能夠留下姓名的知青少之又少,多數人都沉沒在歷史的浪潮中。而在女知青群體中,白啟嫻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不是因為她做出了多大貢獻,而是因為她當時對婚姻的一次抉擇。

  1968年,從大學畢業的白啟嫻響應國家號召,到河北滄縣閻村相國莊大隊插隊,要說插隊還是非常艱苦的,比不上到生產建設兵團務農的知青。

  

  白啟嫻在插隊之餘和老鄉們聊天,比較悠閒的村民少不了閒言碎語,當大家聊起婚姻和愛情問題時,有人用語言刺激白啟嫻:"既然到農村和貧下中農結合,為何不嫁給農民?"

  

白啟嫻隨口回答"好啊!"大家這可來了興致,逗她說"你看畢振遠怎麼樣?"

  其實大家只是和白啟嫻開個玩笑,畢振遠當時是村裡的記工員,沒有念過幾年書的畢振遠看起來老實厚道,但是家裡條件困難娶不上媳婦。

  白啟嫻剛好也是個一根筋的人,她認為自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她不信自己不能和農民結婚,就為了賭一口氣,她過幾天就和畢振遠結婚了,為了表達自己永遠紮根農村的信心,她特意和畢振遠一起栽下兩棵桃樹。

  

  結局可想而知,白啟嫻極力適應從大學生到農婦的角色轉變,但是兩個人還是因為三觀不一致而經常吵架,丈夫因為懷疑她出軌而拳腳相加。最後白啟嫻不幸患上腎炎,並在1981年(39歲)因為煤氣中毒離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我國第一個插隊落戶女知青,叛逃到前蘇聯當特工,後來結局如何?
    20世紀50年代,由於歷史原因,一場全國性的下鄉運動開始了。從那時起,城市中大量的知識青年開始響應號召,到艱苦的農村地區接受勞動教育,他們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團體,被稱為「知青」。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女知青的故事。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第二個世界:宮鬥文裡的皇后,聽說皇上出身低微,娶了皇后以後登上了皇位,最後還殺了皇后全家,沒問題,咱們重生一回,看沒了皇后您憑藉自己的智謀如何登上皇位。第三個世界:穿越者不滿自己會被拐走的命運,把年僅三歲的「綠茶婊」姐姐害得沒了性命,親愛的妹妹,姐姐教你什麼叫做真正的綠茶婊,不過將來過什麼樣的日子,就靠你自己了。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穿進書成胖知青,嫁狠毒男配被寵成嬌氣包,打臉重生女主,女配文
    哈嘍大家下午好呀,小編今天為讀者們帶來的小說推薦是4本女配文,穿進書成胖知青,嫁狠毒男配被寵成嬌氣包,打臉重生女主!小說情節甜寵,逆襲爽快,喜歡看小說的你怎麼能錯過呢?快點擊下方書籤進行閱讀吧!《穿書女配的佛系逆襲》——你是大恐龍精彩內容:穿進書成胖知青,嫁狠毒男配被寵成嬌氣包,打臉重生女主!甜寵文,林菲竟然穿書了,成了70年代女知青,還成了一個大胖子。女主一重生,直接就設計把胖子嫁給了書中那個陰鷙冷漠、多疑狠毒,身有殘疾的男配。林菲呵呵,穿書又怎樣?她就是不配合,不走劇情!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年代文推薦穿書女配、財迷系統、悍婦、末世女、知青、五七八零年
    當然不能少的是那滿心滿眼都是她的人……穿成知青女配 作者:九州大人編輯評價:江秋月穿進了鄉村流寵文中,一朝回到七十年代,成為人財兩失的悲慘女配。上山下鄉當知青,接受中下貧農再教育。江秋月在這個風雲動蕩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裡,從懵懂無知到通透堅韌,完成一個現代人融入當年那個辛酸時代的歷程。
  • 1968年,那個逃到蘇聯當特工的「女知青」傅索安,結局如何?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選了後者,她本是一個有文化有前途的知青,結果卻背叛國家逃到了蘇聯,她的名字叫傅索安。 傅索安的性子又比較活潑,老師看她這麼受大家歡迎,也愛讓她當班幹部,就這樣傅索安一路順風順水地長大,後來還得到了去北京和主席見面的機會,一時之間成了知青中的風雲人物。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2、王軍英,女,兵團5師師部(臨高縣加來)知青,1973年高中畢業下鄉西聯農場(5師4團)當工人,因工作出色被提拔為分場副書記,1974年10月兵團撤銷後沒有隨現役軍人父親返城仍堅持在農場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去看望照顧受傷的父母時仍掛念農場工作,請胞弟代勞關照父母后及時返場,1977年被海南區革委會表彰為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積極分子標兵。
  •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開展「知青下鄉」研學體驗活動
    國慶期間,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開展「知青下鄉」研學體驗活動,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親身經歷,去感受勞動教育,追憶祖輩芳華。孩子們登上解放車,換上知青服,開始了他們的下鄉生活。
  • 年代文:前世看不起他是村裡人,重回知青下鄉日,佔他身心不撒手
    這次推薦要推薦的是年代文,要說著4本中最有看點的就是第四本了,前世看不起他是村裡人,重回知青下鄉日,佔他身心不撒手!快來看看吧!第一本:《重生七零:農門嬌媳有點甜》——淺尾魚精彩劇情:誰說男人的嘴唇要薄而涼,她家漢子的嘴唇就很軟,帶著淡淡的溫度,她很喜歡。小雅,實在不行,我可以的……。他乾巴巴的說了句。
  • 女知青傅索安:因被批鬥前往蘇聯當特工,為何幾年後卻選擇自殺?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曾出現了很多運動,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上山下鄉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許多讀書知識分子都被要求到農村中去接受鍛鍊,體驗農村的生活,而這些人也被稱之為知青,今天筆者要給大家講述的故事就和一位女知青有關。
  • 女特務為掩護自己身份,嫁給一個農民,最後結局如何?
    而在日本侵華之時,就曾派出許多的特務進行間諜工作。而實際上,基本上是各個國家過著團體都是會有間諜的存在的。在近代戰火瀰漫的局面,可以說各個政黨除去明面上的大規模戰爭之外,還有著各種各樣的特務機構。而在這些特務機構之中,當屬國軍的軍統局最為出名了。軍統局雖說在抗戰時期也為國家做出了許多的貢獻,但是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也同樣殘害過很多無辜的百姓。
  • 人性與狼性:一女知青之死
    前幾天去薊縣大平安村參加北京天津的知青聯誼活動,飯後大家圍坐在一起聊起了下鄉時的體驗和見聞。一個曾經在東北建設兵團下鄉的鳳岐妹妹就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她所在的那個團的事件,震撼人的靈魂的事件。三十八年前在黑龍江的雪原上,一個來自上海的女知識青年敏潔騎著一輛老鄉家裡借來的自行車在趕路。她剛剛從縣郵局取回來爸爸媽媽寄給她的一塊手錶和200元錢。喜悅之情流露在她清秀的臉上。
  • 「知青歲月」跟著父母下鄉的日子
    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我繼父在七道公社襪廠當車間主任,於是被安排走五七道路,要求他帶全家下鄉,做「下放戶」。當時我才13歲,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因父親過世後,我在家裡特別害怕。現繼父要帶我們上山下鄉,換一種新環境,不由得有些興高採烈,很是憧憬。就這樣,我們全家八口人一齊下放到了農村。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這一代青年不是因為特別有知識才被稱作「知青」,而是在當年「知識青年接受再教育」的號召下,經歷了上山下鄉的一代城鎮青年,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說是「4050後」。這一代人的絕大多數最終還是返城了。
  • 知青往事:捉蝨子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捉蝨子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
  • 青春如火,草原如歌——第一批內蒙古知青的故事
    據說,呂嘉民的母親,曾在上海當過女工,參加革命比其父早,黨內地位也比其父高,做地下工作時,曾與江青共事。  呂嘉民的哥哥呂嘉平,和他父親是一對生死冤家。從呂嘉平寄到牧場的小字報中,知青們得知,呂父在老家曾有元配,參加革命後,隱瞞實情與呂母再婚。呂母知道後,已經是孩子一大堆,也無可奈何,只好關起門來吵。後來,呂母患上了癌症,重病期間,她安排讓呂嘉民的姐妹和大弟改姓,由軍界的舅舅撫養。
  • 50後儒商朱清雲:即便當知青 我們還不忘做生意
    推薦網友「一半影子的人」:他是我熟悉的一個長輩,七十年代下鄉插隊當過知青,九十年代曾任溫州某知名國企的銷售高管,不惑之年毅然辭職,下海經商。是敢闖敢拼的50後溫州「弄潮兒」。  71年,全國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朱清雲感到這是一個好時機,主動申請加入知青隊伍,而接下來的這8年知青生活,成了他這一生最寶貴的經歷。  50位知青盡顯溫州人本色  位於嘉興南湖的浙江建設兵團3師11團10連總有210名知青,由溫州、舟山、杭州等省內各地的人組成。
  • 知青文學的「從政」軌跡:從文革血淚史到時代沉思書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上個世紀中國最大的公眾事件之一,在其結束後3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當年的知青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從文學的視角審視這段歷史?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