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2021-01-20 子淵談史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那麼,如今58年過去了,這位19歲的女知青候雋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她現狀怎麼樣了?

在放棄高考以後,侯雋就來到了天津寶坻縣竇家橋村插隊,並且很快就在這裡安家落戶。雖然孤身一人漂泊他鄉舉目無親,不過侯雋還是很快就和村裡的人打成了一片,還和當地農民一同研究起了農業科學知識,共同探索糧食增產的方法。除此之外侯雋還在村裡宣傳起了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而由於她出色的表現和工作成績,她還順利入了黨。

之後侯雋還受到了媒體的關注,而在她的事跡得到報導以後,連國家領導人都對她予以了肯定。在一些知青因為吃不了苦而打退堂鼓的時候,侯雋卻一直堅守在「科學種糧,多打糧食」的道路上,而她也很快帶領村民們做出了成績,還因此順利當上了村裡的黨支部書記。之後侯雋更是一心帶領人民致富,她不僅帶著村民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並且設法推廣科學技術以及農業機械化,由此給竇家橋村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1974年的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遭遇了連續大旱,不過竇家橋村的村民卻依舊在侯雋的帶領下實現了糧食豐收,其糧田畝產達到了500公斤以上,向國家繳量更是超過了20萬公斤。由此可見,侯雋的能力是非常強的,而這個村支書,她一幹就是九年。直到1980年,侯雋開始擔任寶坻縣人大副主任,又於1991年當上了寶坻縣的副縣長。2001年時,57歲的侯雋出任了寶坻縣的政協主席,之後寶坻撤縣設區,她依舊擔任寶坻區的政協主席,一直到2007年5月退休。可以說這個一直都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女知青」,她完全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而她也足夠受到百姓的敬重!

相關焦點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1955年,北京的60名青年正式到邊疆地區墾荒,這引發了上山下鄉的熱潮。  主席在60年代提出"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大批初、高中畢業生從城市湧入鄉村,局部性的緩解了城市青年的就業壓力。
  • 我國第一個插隊落戶女知青,叛逃到前蘇聯當特工,後來結局如何?
    20世紀50年代,由於歷史原因,一場全國性的下鄉運動開始了。從那時起,城市中大量的知識青年開始響應號召,到艱苦的農村地區接受勞動教育,他們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團體,被稱為「知青」。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女知青的故事。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第三個世界:穿越者不滿自己會被拐走的命運,把年僅三歲的「綠茶婊」姐姐害得沒了性命,親愛的妹妹,姐姐教你什麼叫做真正的綠茶婊,不過將來過什麼樣的日子,就靠你自己了。打臉 快穿 爽文 逆襲一句話簡介:重生漲不了智商,穿越改不了天命《渣男洗白指南[快穿]》作者:江湖不見隔壁以蕭清榮為主角的《超級男神[快穿]》可先觀看!
  • 鄧稼先病逝後,留下2個子女,如今34年過去,他們過得怎麼樣?
    祖籍安徽,生於書香門第,家境非常殷實,從小就接受到了先進的科學教育,所以在長到二十四歲時,他就主動申請到了前往美國留學機會,與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人楊振寧做了同學。鄧稼先子女現狀鄧稼先和妻子許鹿希結婚後,共育有一子一女,兩個孩子。如今三十四年過去,他們過得怎麼樣了呢?
  • 盤點77年恢復高考後的名人大咖,最後一位更是中國的驕傲
    眾所周知,在「文革」時期一度停止高考,直到1977年9月,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同年12月,高考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展開。這也是距今為止,唯一一次高考在冬天舉行。恢復高考的招生對象主要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
  • 年代文推薦穿書女配、財迷系統、悍婦、末世女、知青、五七八零年
    末世女的七零年 作者:紅蘭白編輯評價:作為一個經歷了悽慘末世的女子,徐涵星重生在一個七十年代平凡農村家庭。腳踹極品親戚,手撕心機女,女主生生把平凡的七零末過成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原本想著就這麼對付對付那些不懷好意的人,日子也就過了,卻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舉動讓她從普通的學霸少女成了外人眼中的英雄。當然不能少的是那滿心滿眼都是她的人……穿成知青女配 作者:九州大人編輯評價:江秋月穿進了鄉村流寵文中,一朝回到七十年代,成為人財兩失的悲慘女配。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19、李亞妹,女,1956年廣州支邊南林農場(2師9團)留守老墾荒隊員,1985年獲團中央授予全國新長徵突擊手稱號,同年5月1日作為廣東省唯一老墾荒隊員代表,赴北京中南海參加全國青年墾荒隊員代表座談會,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接見,曾被評為海南農墾局「優秀共產黨員」。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落戶,那次危險遭遇他至今難忘
    何玉成他們來到八道溝後,他和五名知青(兩男三女)分在了八道溝一隊,一隊隊長李冬生臨時把三名男知青安置在了村外的那兩間場院屋裡,三名女知青住在了他家的廂房裡。村外的這兩間場場院屋裡有一鋪火炕,廚房裡有鍋灶,牆壁很厚,冬暖夏涼,室內也挺寬敞,除了吃水不太方便外,其他的都還可以。
  • 20歲知青小夥,娶了有4個孩子的寡婦,至今仍住在大山裡面
    這個小夥子名叫張志遠,1972年的時候下鄉做了知青,插隊到了四川省南江縣,彼時的他不過18歲而已。只是誰也沒料想到這一去便脫離了原來的生活了。作為一名插隊的知青,張志遠的到來在南江縣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在那個年代去到農村插隊的比較少見。按組織上的要求,他被安排住在了佘林海家的旁邊。
  • 為報恩情,20歲知青小夥,搬進了31歲帶4個孩子的寡婦家
    在幾千年的歷史更迭中,儒家的思想滲透進了中國人的血脈當中,而知恩圖報也漸漸演變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閃耀的那朵花。正是為了這種美德的傳承,張志遠才甘願頂著世人的流言蜚語去履行對友人許下的諾言,年僅20歲的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嫁」給已經31歲並且有著4個孩子的寡婦,至今仍然陪著老婆孩子生活在大山之中。
  • 570萬人只錄取不到30萬,1977年恢復高考究竟發生了什麼?
    報考人員: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城知青、復員軍人、應屆畢業生考試時間:12月10日、11日、12日入學時間:1978年2月底前考試科目:政治、語文、數學、理化(理科)政治、語文、數學、史地(文科)考生人數:570萬試題:分省自主命題這則公告讓無數個在黑夜裡沉默的鮮活生命有了曙光;也讓這個國家和民族迎來了歷史變革的拐點,時代的洪流衝刷去了塵垢,展現在人民面前的是熠熠生輝的明天
  • 女知青傅索安:因被批鬥前往蘇聯當特工,為何幾年後卻選擇自殺?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曾出現了很多運動,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上山下鄉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許多讀書知識分子都被要求到農村中去接受鍛鍊,體驗農村的生活,而這些人也被稱之為知青,今天筆者要給大家講述的故事就和一位女知青有關。
  • 17歲女學霸主動放棄高考後,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結果如何?
    高考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經歷之一,它決定了你以後的事業發展道路,也牽就著你的一生。多少學子為了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發憤圖強地學習,只為在最後博得一個好結果。但世界上總有一些奇才存在,他們被稱之為學霸,學霸們的每一次考試都能拿到令人羨慕的高分,面對高考只要正常發揮,就能輕輕鬆鬆取得好成績。但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主人公,作為學霸竟然主動放棄高考,後被美國九所名校錄取,一句話驚豔全場。這位來自河北的女學霸叫張媛琦,17歲的她在衡水中學讀書。張媛琦的成績一向很好,正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 50後儒商朱清雲:即便當知青 我們還不忘做生意
    推薦網友「一半影子的人」:他是我熟悉的一個長輩,七十年代下鄉插隊當過知青,九十年代曾任溫州某知名國企的銷售高管,不惑之年毅然辭職,下海經商。是敢闖敢拼的50後溫州「弄潮兒」。  在16周歲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之前,他的日子過得波瀾不驚。當年,父親是木材6級技術工,母親是運輸隊職工,兩個人月收入共達103塊,人均12塊。「在80年代,家庭人均收入在9塊錢以上就算是富裕家庭了,因此我們過的還不錯。」  62年開始讀書,66年遭遇文化大革命,學業徹底荒廢,這對於天生好學的朱清雲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 知青往事:捉蝨子
    革命戰爭年代有人稱蝨子為「革命蟲」,我初中畢業到農村插隊落戶,在當時被譽為「上山下鄉幹革命」,既然沾了革命的邊,身上生些「革命蟲」,應該是很自然的事,說起來還有些許自豪感。其實我們從小生活在大城市,都是頗愛乾淨的女孩兒,無奈農村沒有條件洗澡,柴又極珍貴,因此,天熱出汗多時,把身上擦一擦,天寒地凍、屋舍結冰後便無法享受了。僥倖的是村裡井水供應充足,只要肯賣力氣往家裡挑,免費隨便用。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青春如火,草原如歌——第一批內蒙古知青的故事
    蒙古包裡出馬列  陶森大隊的北京知青,雖說都是按毛主席指出的青年運動的大方向自願去到內蒙,不過他們各人家庭出身迥異,各自「下鄉」的初衷終究也不盡相同。  劉小佈,「老高三」,到內蒙草原那年還不到20歲,他的姥爺劉瀾波是新中國電力部的第一任部長。
  • 「知青歲月」跟著父母下鄉的日子
    1956年,我出生在遼寧省,丹東市七道城隍廟。在我六歲時,父親37歲,因胃癌離開了人世。上世紀60年代初正趕上全國低糧標準,在城裡也是吃澱粉、粗糧,食不裹腹,父親的離世時,留下我和一個姐姐三個妹妹,媽媽帶著我姊妹五人,難維持生計,只好在1967年給我們找了繼父。父親患病時我還小,親眼目睹父親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精神受到很大衝擊。
  • 1977年高考第一個女狀元,語文僅差1分滿分,現在她過的如何?
    自從古代科舉制的發明,後面演變成現在的高考,可以說選舉制度給很多身份低微但是又非常有才華的人帶來無數次的機會。當然,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狀元,女性跟男性相比較下來,似乎數量總不是很多,不過也有非常出色的人物,我們今天就要介紹一位。她是1977年高考的第一個女狀元,當時只是因為語文差了一分而已,不然就直接滿分,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她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 2020景觀規劃類綜合獎:太陽照常升起——喚醒知青記憶的山村空間...
    杜家山是有著深厚知青文化資源的山村,曾被譽為中國知青第一村,但如今的杜家山早已衰落,針對杜家山村的村落保護與設計具有很強現實意義。通過知青文化的融入,建設杜家山村,通過休閒農業帶動,發揮當地農業產業優勢,從以單一的種植結構模式,調整成為休閒旅遊帶動,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