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這樣一則國務院制式文件在中國大地的無數個村莊無數個家庭中激起千層浪,久久不能平息。
報考人員: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城知青、復員軍人、應屆畢業生考試時間:12月10日、11日、12日入學時間:1978年2月底前考試科目:政治、語文、數學、理化(理科)政治、語文、數學、史地(文科)考生人數:570萬試題:分省自主命題
這則公告讓無數個在黑夜裡沉默的鮮活生命有了曙光;也讓這個國家和民族迎來了歷史變革的拐點,時代的洪流衝刷去了塵垢,展現在人民面前的是熠熠生輝的明天。
舉國歡騰!
1977年高考是唯一一屆冬天進行的高考,為無數在田間求索迷茫的知青,工人指以明燈,公平競爭的大門向所有人打開。
張藝謀:三年插隊,七年搬運工,最終錄取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劉震云:服兵役五年,復員後參加高考錄取北京大學中文系。
李樂生:惠州報考到華南理工大學。
那時候的中國大地上的人們都以《數理化自學叢書》當作珍寶,因為那是參加高考的叩門磚,印刷廠日以夜繼的工作仍然不能滿足需求,售賣的隊伍比現如今的買球鞋的隊伍更甚。
「那時候,都很羨慕那些胳膊肘夾著四川中學統編的教材,無論是走到哪裡似乎這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的象徵,就連那不識大字的工人都會夾著一本書以示好學」
很多年後,當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回憶道。
「考試的日子快到的時候,如果在大街上聽到有人夾著一本書嘴裡背著『賽英』或者『庫賽英』那都是羨慕得流口水,那代表著學到頂了」
終於到了1997年小雪初霽這一天,570萬考生從全國各地各個角落進入塵封十年已久的打掃乾淨的考場,奮筆疾書。
「那是一種萬人空巷的場景,大街小巷都是洋溢著興奮的笑容的人們,那也是空前絕後的。
很多考場上相鄰座位的都是街坊鄰居、老師甚至是父母、叔伯和夫妻。從黃髮小兒到雙鬢微霜,都借著這個機會實現心中的嚮往。」
不過山雨欲來風滿樓,緊接著的淘汰率也十分驚人。
「我在的城市差不多有100多萬人口,參加考試的非常多但是三輪下來:體檢——政審——成績,都達標填報上了學校的不到50多人」
1997年,50萬考生進入考場,錄取的卻只有273000人,錄取率只有5%,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當時的大學生的珍貴性,現如今參加高考的每年有900萬人,可錄取的足足有600萬人,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他們考的是什麼呢?筆者收羅了一部分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