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是一個讓人難忘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斷了10年的高考終於恢復了,這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它是我國唯一一次在冬季舉行的高考,也拉開了長達42年高考的序幕。
42年看似很久,實則很短,曾經參加1977年高考的人已經年歲漸長,進入暮年了,但是每當提起那年的考試,還是讓人記憶猶新,心潮澎湃。
在那個年月,考上大學是一件稀罕事,大學門檻的限制相當高,能夠考上大學是絕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就這意味著以後工作就有鐵飯碗了,包分配、有編制。
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迷霧,回顧那年的高考,1977年的高考到底有多難?
從一張當年的高考試卷中可以幫我們回顧1977年的高考。
1977年高考恢復第1年的數學卷,你見過嗎?能考60分已經前途無量
1977年的高考卷和現在全國分卷比如一卷二卷三卷和自主命題不同,當時採用的也不是全國一張卷,而是每個省都有每個省命題的機制。
這是一張上海高考的數學試卷,從題型的設置上就可以看出,和現在的的高考數學模式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全卷沒有選擇題,主要以計算題和大題為主,這就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了。
這是河南省1977年高考數學卷,我們從題型的分類劃分可以看出,每道題的分值比重佔比很大,以計算題為主,所有題型都是一種開門見山的直接方式。
但是縱觀整個試卷的考點,題型還是很綜合性的,如果沒有十分紮實的基礎想考出高分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直接拿給現在的高中生來做,估計不少人還是做不到70分,不過在當時如果能考到60分以上已經很厲害了,不少當時數學考分較高的學生早已成為了社會的棟梁之才。
不是說那個年代的人不聰明,相反那個年代的人比現代人要聰明的多,也要刻苦的多,而是由於時代的限制,根本沒有好的讀書條件,和良好的教育資源,有些人被迫扔掉課本已經數十年,突然又撿起課本開始高考,難度可想而知。
中國的高考,是所有寒門學子能夠改變命運的最為公正的方式,現在的社會資源已經被瓜分的差不多了,階層之間更在逐漸被固化,今後的人想要「躍」階層是非常困難的,窮人的孩子出生還會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今後還是富人。很難得到改變。
而高考卻是能夠為孩子們打開一個細微的縫隙,讓孩子有希望躋身更高的階層,見識更廣闊的世界,這也是古來今往那些為了科舉、為了高考殊死拼搏的唯一理由。
萬望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也能明白一樣的道理: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是能夠增加我們改變命運的機率,心懷夢想,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