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7年高考

2021-01-19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劉順道

第862期

高考制度的恢復,是改革開放前的重大事件,是黨中央和鄧小平作出的重大決策。得民心,順民意。功在當代,澤潤千秋。它改變了億萬人的命運,激活了億萬人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我有幸參加了恢復高考後的首次高考,並成功跨入大學校門,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七七級)大學生,由此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雖然高考已過去40多年了,但對高考的記憶仍日久彌新。

文革期間,大學招生不是考試,而是推薦;且招生數量少,絕大部分青年無緣跨入大學校門。1970年,我在南陵縣東河公社(現以併入南陵縣弋江鎮)東河中學讀書,教師是蕪湖市第五中學下放的中學老師。當時每個公社都要求辦中學,但那時「讀書無用論」的謬論又泛濫流行,雖然中學就在家門口,有很多農村青少年仍然不上學,因為不上學可以參加生產隊勞動、掙工分而有收入。

1974年元月,我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是回鄉知青,但不是下放知青。回鄉知青和下放知青在待遇上不一樣,除了原來的戶口、居住在城鄉不一樣外,在走上工作崗位後,下放知青在農村插隊算工齡,而回鄉知青則不算工齡。我回鄉後,被選為生產隊會計,其職責主要有兩項:一是每天記工分(記分員),二是負責生產隊的生產經營核算和收效分配。我由於長期在校讀書,回鄉務農時,雖然年齡已有21歲,但體力和技術不行,所以每天的工分為8.5分,而整勞力每天為10分。

1975年我成為整勞力,每天可以掙10分工。那時生產隊幹部每年選舉一次,我被選為生產隊隊長。負責全隊的生產經營管理,人民公社體制是三級(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所有,隊為基礎。生產隊是基本核算單位,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以生產隊為單位來進行,隊長是最難幹的差事。1976年我任東河公社黃城大隊革委會副主任兼民兵營長,成為在編集體幹部。當年我們大隊意向性的分到一個推薦上大學(含中專)的指標,全大隊有上海、蕪湖和縣城50多個下放知青和近20位回鄉知青,這麼多人競爭一個上學的名額,所以非常激烈,因我是大隊幹部,參與決定推薦上報人選,為體現風格,便主動放棄申報。上大學似乎此生與我無緣了。

但時隔一年以後,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這猶如春天的驚雷,響徹雲霄,人們奔走相告。同時也激活了我的大學夢,我決定參加高考。雖然在高考消息發布之前,社會上已有小道消息,說大學招生要恢復考試,但我身處農村基層,沒有得到任何有關考試的消息。這與家住城市而有小道消息的人比起來,在複習迎考上要稍微遲一些。

決定參加高考後,接著就開始複習。在正式開始複習前,首先要決定考文科還是考理科。我在高中學習階段,各科成績比較平均,所以決定考理科。有句順口溜:「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見理科地位之重要。接著,我把我所讀的高中課本全部找齊,按照考試要求開始複習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

開始,白天參加勞動或按照大隊幹部的分工,到包片的生產隊了解情況,晚上複習。11月上旬,當複習物理和化學時,感到很生疏,因為回鄉務農已4年,平日用不上它,好多知識已忘了。覺得考理科成功的把握性很小。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改考文科。好在政治、語文、數學這三門課不管考文科還是考理科都必須考,故浪費的時間不太多。只是複習物理化學的時間成了無用功。考文科要考歷史、地理,歷史我比較喜歡,平時看了很多課外書,是我的強項,複習比較順利。地理稍微花了一點時間,但總體上也比較順利。

大約到了11月中旬,我向大隊黨支部書記楊啟才請假,公開了參加高考的決定,併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複習迎考。

為了提高複習效果,我採取了以下辦法:

一是以我的高中課本為主,力求鞏固和提高已學的高中知識。我的中學老師是文革前的中學教師,他們是下放到東河公社支援農村教育事業的,他們的知識和教學水平都很高。我們身處農村,受外界幹擾較小,因而高中階段我們學得比較紮實。在以課本為主的基礎上增加和補充一些新內容,特別是政治,因為已經粉碎了「四人幫」,因而需要更新和補充新內容。

二是回到母校——東河中學,和過去的中學同學(已成為東河中學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共同複習,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提高複習效率。蕪湖第五中學教師68年下放,從72年起,分期分批陸續上調回蕪湖。到1977年11月中旬時,留下的蕪湖老教師已經不及原來的一半,填補他們空缺的是原來比較優秀的小學教師、老三屆高中下放學生以及與我一道高中畢業的回鄉學生。這後兩部分人和我一樣都參加高考。我們多人在一起互相啟發,互相猜題;互相交流複習心得,收穫頗豐。

三是專程赴蕪湖,請教我原中學時期的班主任,時已回師大附中任教的劉桂芳老師。劉老師既是我們的班主任,又是我們政治課老師。她的愛人黃德淵老師在師大教黨史。政治課的內容變化最大,她們給予我指點和幫助。同時,我寫了兩篇作文,黃老師請了師大中文系老師進行評點和指教。這次蕪湖之行,收穫很大。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蕪湖,第一次離家出遠門,第一次乘坐市內公交車。

1977年的高考在報名時,就要填報志願,確定是報考大學還是中專中技。招生的學校和具體的專業,公社教育幹事處有詳細的書面材料,可以查閱。東河公社會堂的外牆上張貼著很多學校的招生通告。其中就有安徽勞動大學招生通告。在回鄉務農的那幾年,我經常購買一些通俗易懂的政治性讀物閱讀,如《1848年歐洲革命》《勞動價值論》等,我對政治比較有興趣。看到安徽勞動大學政治系政治經濟學專業招生,我就作為第一志願填報了,安徽大學政治系作為第二志願填報。報名填志願時,我的母校——東河中學文革前參加過高考的老師給予了指導。

1977年12月9日,東河公社大約60多位考生在公社革委會(鄉鎮政府)門前集中,統一安排乘坐兩輛帶車廂的東方紅大拖拉機前往南陵縣城。大家有的站在車廂四周,有的在車廂中間席地而坐,雖然一路顛簸,一路塵土飛揚,但大家有說有笑,好不熱鬧。午飯前到達南陵縣城。安頓好住宿後下午去看考場。考場設在四姑橋附近的南陵中學。我找到了自己的考場和座位,並核對了座位上的準考證號碼。回到旅社後繼續看書學習。

12月10日上午,我提前來到考點,只見到處都是考生,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群。那時考生大都獨自赴考場,不像現在由父母或其他長輩陪同。當我走進教室後,暗自下決心:我一定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定要充分發揮潛能,一定要不慌亂、不急躁,考出自己真實的水平。

在連續兩天的考試中,我全身心投入。每場考試都能堅持到最後,響鈴了才交卷;考捲髮到手後先通覽全卷,然後採取先易後難方式進行答題,以免造成不會做的浪費很多時間,會做的沒有時間;強化考前複習,頭天晚上複習第二天上午考試的內容,中午短暫休息後複習下午考試的內容。臨時抱佛腳有時很管用。政治很多內容平時複習到了,考得比較順利。語文的作文題有兩個:一是緊跟華主席,永唱東方紅;二是葉劍英元帥的詩: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在考前猜題中,對第二個作文題有所考慮,語文考試感覺不錯。歷史、地理我比較感興趣,知識積累比較多,考得也比較順利。只是數學考得很差,首先是看錯了一道題,本應做對的卻做錯了;其次是數學知識不紮實,是我的弱項,考卷未做完就響鈴了。

考完後,我非常懊惱,認為考砸了,上大學沒有希望了,回家後抱頭就睡。我母親和大姐夫對我進行勸慰和開導,很快我就振作起來,忘掉考試,重新投入生產勞動和大隊工作中。

大約是1978年元月上中旬的一天,我接到公社電話通知,說我進入了預選。在我認為不可能上大學的情況下突然聽到這個好消息,那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我考多少分?預選的分數線是多少?我全不知道。當時考試分數是保密的。據後來看到的資料,安徽省進入高考的預選分數線是240分。我2012年才知道自己1977年高考成績是252.25分(政治74.5、語文71、數學37.5、史地69.25)。

當時預選和錄取比例大約是1:1.5,進入預選的不能全部錄取,還要淘汰30%左右。預選後主要進行政審和體檢。文革剛結束,那時政審非常嚴格,既要審查本人政治表現,又要審查家庭成分、歷史和社會關係。我回鄉務農後於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又成為農村集體幹部,政審我應能順利通過。我身體健康,體檢也不會有問題。所以預選後我信心倍增,我的大學夢即將實現了!

1978年春節剛過,大約農曆正月初五、六,公社來電話,要求大隊(行政村)派人去公社取通知書。黃城大隊小學校長王永輝去公社取入學通知書。我在大隊部參加支委會。下午3點左右,王校長在距大隊部好幾百米就大聲呼喊我的名字,說考取了,考取了。在場的大隊幹部和熟人都為我考取安徽勞動大學而高興。當即我在大隊代銷店買了糖果,分發給在場的每個人,讓大家與我共同分享快樂。

從後來看到的有關資料得知:1977年參加高考的有570萬人,錄取27萬多人,錄取率5%,是歷屆高考錄取率最低的一年。我有幸參加高考,並成功錄取,由此開啟了我人生新的徵程。我感謝黨的英明決策,感謝偉大的時代!

(本文選自宣城市政協編《我的高考記憶》一書)

製作:童達清

相關焦點

  • 1977年高考試卷「曝光」,網友:這麼簡單?給我都能上北大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此後於1952年開始統一高考。這樣全中國一視同仁的高考制度,也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人才。由於某些歷史原因,高考制度曾一度中斷,而後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竟多達570萬人參加高考。高考,這個對於我們來說相對公平的考試制度,其蘊含的內涵和意義也很多。因為對很多人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次考試,而是一次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也是一個人生走向成功的起點。
  • 1977、1978年,我考了兩次大學
    說起來,我的幾個成長階段都踩在國家變局的點兒上。當時自以為明白,其實懵懵懂懂,是絕對的後知後覺。決定去見識一下高考還是先從恢復高考說起。1977年,我17歲,在北京第七十二中上高二。當時的學制沒有高三,就到高二。「文化大革命」雖然結束了,讓人有點盼頭,但當時似乎高中畢業只有下農村一條路。
  • 盤點從1977年高考中勝出的名人們
    13屆學生考場  1977年12月10日,塵封10年的中國高考考場,大門重啟。570萬考生一湧而入。  第一場考試,半小時之內,很多考場都有人廢然退場。堅持到底的人中,27.3萬人後來走進了中國高等學府,成為「文革」後第一批通過高考被錄取的大學生。
  • 1977年的高考試卷被「曝光」,網友:這題太簡單,我能上北大
    最後到了1977年我國正在建設發展中,對於人才的需求很多,這時候就有人建議應該重新恢復高考制度。這一建議一經提出,當即就被鄧爺爺同意了。現如今距離高考恢復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但每一年的高考依舊是全民關注的存在,在今年高考結束後,很多人抱怨試題很難。因此有一些人就找到了當時1977年高考恢復時的試卷,在試卷被曝光後,人們都趕來看看。有網友說:這些題也太簡單了,他要是參考,說不定就能考上北大。
  • 1977年北京市高考數學試卷(理科)
    1977年北京市高考數學試卷(理科)  一、解答題(共12小題,滿分120分)  1.(10分)(1977北京)解方程.  3.(10分)(1977北京)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g
  • 1977年恢復高考後,快看看都有哪些名人?網友:太熟悉了!
    1977年恢復高考後,快看看都有哪些名人?網友:太熟悉了!高考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一次考試,參加過高考的人都有著深刻的印象。1977年的高考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這次考試為國家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學習真的能夠改變命運。
  • 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題到底「長啥樣」?網友:這我也能考上北大
    從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每一年的試題難度都是水漲船高。畢竟高考的年數越久,題庫也越來越豐富,其總體維持在一個跨度起伏不大,難度逐年上升的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這個趨勢,高考剛恢復的1977年,題目豈不是最容易嗎?當然,相較於今天的試題確實如此。而第一年之所以簡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為了方便那些因特殊原因耽誤了青春年華的考生。
  • 1977年高考試卷原來是這樣,考生:初中生都能考清華,快看看
    1977年,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註定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的高考又回到了我們的生活,給中國的學生們帶來了學習的希望,據統計,1977年高考恢復後的第一年,全國迎來了570萬人參加考試。這一年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在冬天舉行的高考,以570萬名考生為參考,這一年雖然是雄偉壯觀的數字,但只有27.3萬人被採用,合格率只有5%以下。為什麼1977年的高考合格率這麼低?很多網友認為當年高考的試題類型太難了,95%的考生被淘汰,最近網上公開了1977年高考的試卷套裝,那個答案的內容讓很多網友大吃一驚,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570萬人只錄取不到30萬,1977年恢復高考究竟發生了什麼?
    1977年這樣一則國務院制式文件在中國大地的無數個村莊無數個家庭中激起千層浪,久久不能平息。1977年高考是唯一一屆冬天進行的高考,為無數在田間求索迷茫的知青,工人指以明燈,公平競爭的大門向所有人打開。張藝謀:三年插隊,七年搬運工,最終錄取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劉震云:服兵役五年,復員後參加高考錄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李樂生:惠州報考到華南理工大學。
  • 1977年高考恢復第1年的數學試題,看了你會嗎?能考60分就是天才
    1977年是一個讓人難忘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斷了10年的高考終於恢復了,這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它是我國唯一一次在冬季舉行的高考,也拉開了長達42年高考的序幕。42年看似很久,實則很短,曾經參加1977年高考的人已經年歲漸長,進入暮年了,但是每當提起那年的考試,還是讓人記憶猶新,心潮澎湃。在那個年月,考上大學是一件稀罕事,大學門檻的限制相當高,能夠考上大學是絕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就這意味著以後工作就有鐵飯碗了,包分配、有編制。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迷霧,回顧那年的高考,1977年的高考到底有多難?
  • 共和國大事記:1977年
    中共十一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到會的代表有1510名,代表著全國3500多萬黨員。這次大會,是在揭批江青集團進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復和整頓,廣大群眾渴望對「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進行全面清理、撥亂反正的情況下召開的。
  • 1977年高考第一個女狀元,語文僅差1分滿分,現在她過的如何?
    自從古代科舉制的發明,後面演變成現在的高考,可以說選舉制度給很多身份低微但是又非常有才華的人帶來無數次的機會。當然,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狀元,女性跟男性相比較下來,似乎數量總不是很多,不過也有非常出色的人物,我們今天就要介紹一位。她是1977年高考的第一個女狀元,當時只是因為語文差了一分而已,不然就直接滿分,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她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 「歷史首次」高考延期一個月,1977年到現在,只出現過三次提前
    據統計2019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就有1000萬人,河南一個省就有100萬之多,高考是每年六月必熱的話題,揪住所有孩子和家長的心。而今年情況特殊,從延期開學延期上班開始,是否會出現延期高考就變成了所有人關注的話題。而就在剛剛,據有關部門報導: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高考)延期一個月,考試期間為7月7日至8日。
  • 1977年發生了什麼,讓三位部長來了一次集體回眸
    「80後的這些記者們可能那個時候還沒有出世,它在裡面安排了一個77年高考的模擬考場,我看了以後真是很激動」。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舉辦的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部長劉昆一談到他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感受,就馬上引來了同場另外兩位部長的共鳴。
  • 《高考1977》小根寶扮演者李鑫的創作感
    小人物的悲愴命運  在<<高考 1977>>中我飾演的是一位保飽受時代磨難的悲劇式人物小根寶,一個內心苦悶壓抑卻又無法得到釋放的小人物。  那天,當我拿到這場戲的劇本的時候,連午飯都沒有吃,一個人躲在角落,眼淚很自然的就掉了下來,整整15分鐘,我深深的沉浸在小根寶的世界裡,那種崩潰,那種勇氣,那種挫敗感,讓眼淚自然而然的流了下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15分鐘後,我就恢復了平靜,像是從小根寶這個角色裡跳出來似的,吃飯,該幹嘛幹嘛。
  • 1977年高考後首位女狀元,語文僅差1分滿分的劉學紅,現今咋樣了
    自科舉制度建立後,考試成為了普通人鯉躍龍門的途徑,而到了1905年,清王朝為了培養實用人才,廢除了科舉制度,轉而引進了西方的考試制度,現代的考試制度從此建立,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影響,1949年後,高考一度被廢除,很多學生都失去了向學的希望,比如說劉學紅。
  • 王國法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我的人生軌跡
    王國法1977年12月參加高考,1978年3月進入山東工學院學習。現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煤炭高效綜採理論、技術與裝備體系的研究。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77年12月10日,我和全國「老三屆」考生一起走進了高考考場。這是一次中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分奇特的高等院校選拔大考,是在全國範圍內,年齡相差十多歲的連續十餘屆高中和初中畢業生一起參加的同一場考試。也正是因為這場高考,我才有機會上了大學,並因此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 部分77、78年高考勝出者名單
    薄熙來(商務部部長)    1968年1月參加工作,曾是北京市二輕局五金機修廠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    陳建功(作家)    18歲後的10年間,他一直是京西木城澗煤礦的巖石掘進工,感覺自己像一隻四處亂鑽的老鼠。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
  • 1977年的北京文科女狀元,當年語文成績99,她後來如何了
    當孩子們長到一定的階段,就要經歷改變其一生命運的高考,這場考試對所有的人都很公平,從這場考試開始,人生的起始點才真正由自己展開。高考狀元劉學紅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曾經有10年的時間高考遭到了廢除,在沒有高考的那段時間裡,學子彷佛都失去了人生方向,一切都沒有了什麼意義。
  • 1977年發生了什麼大事,造成洛陽紙貴,《毛選》都被擱置印刷了?
    恢復高考(圖來自來網絡)小平同志對恢復高考的努力小平對這個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關注,並且付出了許多努力。在他復職的第三天,也就是1977年7月23日,就表示:「大學要從工農兵中招生,重點學校可以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招。」此前,教育部剛在太原開過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但由於受「兩個凡是」的影響,會議仍決定繼續維持以前不合理的「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的招生辦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8月4日至8日,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邀請33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