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這些記者們可能那個時候還沒有出世,它在裡面安排了一個77年高考的模擬考場,我看了以後真是很激動」。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舉辦的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部長劉昆一談到他參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感受,就馬上引來了同場另外兩位部長的共鳴。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說:「當年我就是北京農村的考場,1977年考的大學。」
「我是77年在安徽廣德考的,我們三個都是77年考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接著說。
幾位部長說完後,現場媒體記者鼓起掌來。
1977年,對當時很多青年來說是具有人生轉折點意義的一年。
根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與新華社合作編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決定從當年起,高等學校招生採取自願報名、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辦法,恢復「文化大革命」中被廢棄的高考制度。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國約570萬青年參加高考,27.3萬人被錄取。
一場高考,改變了這些青年的命運。很多人後來成為了各行業的翹楚和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其中也包括一批共和國的部長們。
公開資料顯示,1973年6月到1978年2月,劉昆是福建省雲霄縣第二輕工業局綜合廠工人。經過高考的選拔,他在1978年2月進入到了廈門大學經濟系財政金融專業讀書。
1974年3月至1978年2月,寧吉喆是安徽省廣德縣誓節公社西山大隊知青,先後任生產隊指導員,縣委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工作隊隊員,大隊革委會副主任、民兵營副營長、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同樣也是高考後,1978年3月至1982年2月,寧吉喆進入合肥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電機專業學習。
1977年高考後,易綱於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其後在1980年至1986年,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公開資料顯示,除了他們,還有很多部長也是1978年進入的大學校門。
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外交部部長王毅
1977-1978年 返城待分配,郵電部情報所工人
1978-1982年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日語專業學習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何立峰
1976—1978年 福建省永定縣獅象潭水電站工人
1978—1982年 廈門大學經濟系財政金融專業學習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
1975—1978年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郵電局機線員
1978—1982年 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
1976年1月—1978年10月 安徽省滁州市常山公社知青
1978年10月—1982年7月 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一系資訊理論專業學習
交通運輸部部長、黨組副書記李小鵬
1978年10月-1982年8月 華北電力學院電力工程系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學習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肖亞慶
1978年10月—1982年8月 中南礦冶學院金屬材料系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學習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
1978年3月-1983年7月-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學習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口素質十分低下,全國80%的人口都是文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足20%。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國家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質的飛躍。
1982年全國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佔總人口的7.2%,1990年佔9.4%,2000年佔14.7%,2010年達到22.9%,2018年提高到29.3%,呈現穩步提升態勢。
尤其是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上的變化更是顯著。
1982年,全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佔比僅有0.6%。到了199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2000年上升到了3.6%。
1999年,教育部出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高校招生規模快速增長,高學歷層次人才不斷增多。到了2018年,全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佔比達到了13.0%,比2010年提高4.1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51個百分點。
此外,我國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8年的9.26年,增幅將近80%。
據新華社報導,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並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