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法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我的人生軌跡

2020-12-0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報 ,作者王國法

中國科學報

關注科教重要事件,網羅學術新鮮趣聞。

王國法

1977年12月參加高考,1978年3月進入山東工學院學習。現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煤炭高效綜採理論、技術與裝備體系的研究。參與了我國煤炭綜採技術和裝備引進、消化、國產化研製和試驗的全過程,創立液壓支架與圍巖強度耦合、剛度耦合、穩定性耦合的「三耦合」理論和三維動態優化設計方法;主持建立了我國綜採和液壓支架技術和標準體系,研發了系列高效綜採成套技術和裝備,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出口到世界主要產煤國家;主導提出了智慧煤礦的概念、技術架構、發展目標和路徑,主持研發了首套智能化無人開採技術與裝備及工程示範,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煤礦靠人工作業的高危生產方式;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各類國家和省部級研發項目60餘項。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7年12月10日,我和全國「老三屆」考生一起走進了高考考場。這是一次中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分奇特的高等院校選拔大考,是在全國範圍內,年齡相差十多歲的連續十餘屆高中和初中畢業生一起參加的同一場考試。也正是因為這場高考,我才有機會上了大學,並因此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40年前,由「復出」的鄧小平力主恢復高考的偉大戰略決策,不但徹底改變了我們一代年輕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

1

得知高考恢復,心底夢想重燃

我的家在山東省文登縣小觀農村,父親在國營水產公司工作,母親是農民。母親雖然是文盲,但卻一直特別支持我們姊妹讀書。1977年6月,我高中畢業回鄉務農,這是農村中學畢業生的唯一選擇,當時設想如有機會找一個「亦工亦農」的工作就是我的最高理想了。當黨中央和有關部門醞釀恢復高考的消息在城市傳開的時候,我們在鄉下卻渾然不知。直到當年10月份廣播裡傳出恢復高考的消息時,我和老師同學都頓時喜出望外,大家急切地互相打聽有關參加高考的事情。

高考前不久,我原來就讀的學校組織了為期兩周的高考輔導班。我參加了這次短暫的備考複習。高考輔導班一結束,就到了高考的日期。

我參加完高考,同許多農村的學生一樣,又照常在生產隊勞動,參加冬季的農田基本建設,但心裡卻默默期待著好消息。

到了當年12月底,我接到中學的通知,要求到縣醫院參加體檢,同時填報高考志願。但當時並未公布高考成績,我也不知道究竟考了多少分,該填報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我完全不知如何選擇。記得還是在上小學時第一次寫作文,題目就是「我長大了做什麼?」我寫的是「想當科學家」。當科學家是童年就埋在我心底的夢想!所以,我第一志願填寫了家鄉的山東工學院(後合併到山東大學)。

▲王國法(前排左一)

2

生活勤儉節約,學習如饑似渴

1978年元月的一個中午,我從田間勞動後回家。剛剛放下小推車,村裡的郵遞員就送來了一封沉甸甸的掛號信。當時我的心情無比激動,連忙打開信封,一看是山東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我被錄取到冶金系軋鋼專業。

後來得知,我們小觀公社中學當年應屆畢業生400多人,我是唯一被本科院校錄取的。這個春節,我們家充滿了喜慶氣氛,父母每天都高高興興,為兒子考上大學感到十分自豪。我也很明白,父母對我的未來充滿了期待。記得中學老師當時還送給我家一副楹聯:「喜送子女踏新程,笑迎新人創奇篇。」這表達了學校老師、鄉親和父母對我寄予的厚望,我也下定決心,絕不讓他們失望!

1978年3月初,我帶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新感覺走進了山東工學院的校門。這是坐落在濟南千佛山腳下的一座美麗校園,紅磚碧瓦的教學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大學的一切,帶給我們這些新生的總是興奮與新奇。班裡同學年齡相差很大,有三分之一是「老三屆」(1966年至1968年的初、高中畢業生)的老大哥同學,還有一半是1969年至1976年的畢業生,他們有很多是農村民辦教師、退伍軍人、下鄉知青,還有工廠工人。我當時只有17歲,是班裡年紀最小的學生之一。

在我們農村中學,當時各方麵條件都很差,同學們睡的是大通鋪,吃的是自己從家裡帶來並交到中學食堂的玉米、地瓜乾等粗糧,一個蘿蔔絲菜湯2分錢,還有很多同學都捨不得吃。這種艱苦生活也練就了我們吃苦耐勞、勤儉樸素的品格。到了大學,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學生宿舍八個人一個房間,分上下床,每人有一個小桌子。經濟上有了國家的助學金,吃上了商品糧,有了較好的夥食。這對於我們農村孩子來說,能有機會考上大學,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我們從內心對黨和國家充滿著感激、感恩之情,所以在生活上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有人曾說,這次恢復高考考上大學的學生是因「文革」十年而積澱的「璞玉」,是千裡挑一的幸運兒。確實,我們是一代幸運者,我們遇上了改革開放、高考恢復的好機緣。同時我們都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同學們都無比珍惜寶貴的學習深造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基礎課一般都是多個班的學生一起上大課,上課的學生很多,每次我都會早早地去佔座位,還常常幫年長的同學佔座,星期天絕大部分時間也都在教室學習。整個大學期間,我們這些同學從未到外面的餐館吃過飯。當時很多同學有不同的壓力,有的同學的愛人孩子都在農村,生活壓力大;有的同學上學前在農村定了婚,女方催著結婚;有的同學有一些學習與生活上的矛盾。但大家都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相比之下,我們少數應屆生(1977年高中畢業生)年齡偏小,又沒有別的負擔,就知道一心撲在學習上。我們那時就覺得,沒有比在大學讀書更神聖的事了。

我在中學時基本上沒有學過英語,所以大學英語是我花費時間最多的課程。早晨在校園樹蔭下,晚飯後爬上千佛山,我都拿著單詞本背英語單詞。雖然我下的功夫很大,但學的是「啞巴英語」,聽力和口語都不好,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第三學期,我的英語成績在班裡已是名列前茅了。幾個學期的基礎課,大學普通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科目考試我也都是滿分。

3

為學以道而至上,為人以德而至高

上大學一年後,因為院系調整,山東工學院的冶金系被調整遷到青島,而冶金系原來的學生就在學校內調整。我被分配到一機系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學習。這是山東工學院實力很強的一個專業,有艾興、馬福昌等一批國內機制專業的名師大家任教。雖然經歷了「文革」十年的動亂,但這一批老教師還在,保證了專業的高水平師資力量。他們不僅教給我們專業知識,也教給我們為人、治學之道,創新之思維、方法。

▲青年時的王國法

儘管離開母校多年,他們的教誨仍讓我記憶猶新,並受益一生。感恩母校!感恩老師!感謝母校給了我搭乘時代快車的「通行證」,感謝老師給了我克服困難向理想目標攀登的「錦囊」。

記得畢業設計時,我們小組被安排到濟南第一工具機廠。小組共十個人,任務是完成一臺日本進口車床的測繪和設計繪圖。指導老師除了系裡的專業老師外,還有工廠的工程師,他們都非常認真,對每一張圖紙、每一尺寸都有嚴格要求。雖然畢業設計要分別給每個人打分,但我們組的同學並沒有特別考慮自己的成績,大家互相協作。我是完成設計任務又快又好的,有個別年齡較大的同學比較吃力,我主動對其提供幫助。畢業設計,我們組大都取得優秀成績,這個過程也初步培養了我的責任、創新、協同的工程師精神。

回憶40年走過的歷程,我想與青年學生分享的體會是: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並不總是平坦無障礙的,求學過程中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記得我在大學畢業前已作好了考研準備,但不巧的是,臨考前得了較嚴重的腸胃炎,連續幾天腹瀉,狀態很不好,因此影響了考研成績,沒被錄取。1982年1月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山東省第二輕工業學校任教,但我希望繼續學習的初衷未改。經過努力,我於1983年考取了東北工學院碩士研究生,攻讀流體機械及流體動力工程專業。1985年研究生畢業後,我被分配到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開採研究所,從事煤炭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與裝備研發,從此開始了我的「煤炭人生」。

回顧自己的學習與工作經歷,在大學四年所學專業似乎與我職業生涯從事的專業並不完全一致,但卻是我專業方向的必要基礎,也是我職業生涯的重要根基。大學的學風養成,是我人生的重要財富。

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裡,我一直努力做好一件事情,即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採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和工程實踐——主持研發了首套智能化無人開採技術與裝備及工程示範,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煤礦靠人工作業的高危生產方式;走遍了全國幾乎所有煤礦區,參與和推動了我國煤炭開採由落後到世界領先的發展過程;開拓了我國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採理論、技術和裝備體系,使煤炭生產效率提高30倍以上,安全生產條件得到根本保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近70%的一次能源;把中國煤炭開採成套技術和裝備出口到全世界主要產煤國家……

我不是因為喜歡而選擇煤炭行業,而是因為選擇而愛上了煤炭事業。一次選擇,一生無悔。我敬佩煤炭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我喜愛煤炭人甘於奉獻、敢於創新的品格。

回顧走過的路,我特別想與年輕學子們交流自己的人生體會:人生可以選擇的道路有千萬條,或直線、擁擠,或曲折、孤寂,沒有人能預知哪條路離成功更近。應當堅信,只要方向正確,只要堅定踏實地走好每一步,都會向理想目標靠近。條條道路都得有人走,條條道路都可能通向成功的彼岸。

我崇尚這樣的工程科學技術之路——植根基層,放眼世界;立足實踐,創新發展。老子曰「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以此為鑑,堅持「為學以道而至上,為人以德而至高」,人生一定無怨無悔!

來 源丨湖南大學出版社的《兩院院士憶高考》

編 輯丨彭毓妍

校 審丨羅 瑤 楊 剛 李 丹

原標題:《王國法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我的人生軌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付小兵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人生命運
    付小兵付小兵,創傷和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60年8月出生於四川省資陽市;1977年、1978年兩次參加高考,1978年9月進入第三軍醫大 學軍醫系學習;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曾在雲南老山前線參加戰傷救治和出國留學深造。現任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
  • 周緒紅院士憶高考 ‖ 人生,靠自己書寫
    2016年當選英國皇家結構工程師學會Fellow;201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回憶起40年前,國家決定「恢復高考」,改變過去從工農兵中推薦上大學的做法,不拘一格選人才,是黨中央在「撥亂反正」大背景下加快選拔、培養優秀人才的有效舉措,對我國持續改革開放、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王小凡院士憶高考:一個人身處逆境,不能垮下來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的經歷和77級、78級的大學生相似,經歷了不少曲折。鄧小平同志決策恢復高考,影響了我們的一生,成為我們命運的轉折點。回憶40年前的高考,這使我想起了許多往事。其實,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意義。
  • 崔愷、孟建民、聶建國、莊惟敏4位院士憶高考
    2020年高考正在進行中。今年高考,受疫情影響推遲一個月。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組織考試,又恰逢暴雨季,這是一次高難度的工作,許多人為這次高考鍥而不捨地默默工作,這是激勵莘莘學子前行的力量!這一屆高三生的「經歷」和往屆都不太一樣。今天,小編整理了4位來自建築界院士的高考故事,分享給大家。
  • 今天,高考已經改變不了命運,但它能改變什麼?
    現在高考已經改變不了命運。 但這是真的嗎?為什麼? 過去 高考在過去確實改變了很多人命運,尤其是剛剛恢復高考的那幾年,很有一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覺。
  • 高考之外的無限可能:推開人生的除了門,還有窗戶和縫隙
    我想,更深層的原因是,高考已經成了大部分人上升的最重要的通道。覺得高考成功了,以後的人生才有成功的可能。家長的期望無形中就成為了很多考生避不開的黑洞。為了成全他們的期待,鋌而走險也就無可避免了。我們都把高考這條路當成了不歸路,只能向前,不能後退,也不能調轉方向。而終生在農場度過,80歲才舉辦個人畫展的摩西奶奶說,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可很多人卻把高考當成了自己唯一的出路。高考失利,前途就暗淡無光,人生就完全無望了。
  • 科學網—一場高考開啟的奮鬥人生
    房寺鎮的蛻變,就如同我的人生蛻變一樣,因為一個節點而陡然向上,最終達到了一個自己之前都不曾想到的高度。對我而言,這個人生節點就是1977年的高考,是它拉開了我奮鬥的人生序幕,讓那個昔日房寺鎮裡的普通青年,成為了如今的這個我。 一塊哪裡需要哪裡搬的「磚」 我的高中時代是在時稱禹城縣第四中學度過的。
  • 2016高考數學軌跡方程的求解知識點
    2016高考數學軌跡方程的求解知識點 2015-10-14 14:40 來源:精品學習網 作者:
  • 高考前,我只有半天時間備考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201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1978年的那個春天,我挑著一根扁擔上了火車。   扁擔前後懸著沉甸甸的簍子,簍子裡是鋪蓋卷——這就是我將要帶到大學的行頭。
  • 鄧子新院士話高考:我們是那個時代的受益者—新聞—科學網
    我問為什麼,他們說:「讓我們也坐一次火車嘛!」來到武漢,抬頭看見天上一架飛機飛過,我意識到從此就要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了。 我考上大學,是十裡八鄉的大新聞,不光全家男女老少激動萬分,鄰裡鄉親也奔走相告。而就在不久前,我還掙扎在因家庭成分不好而處處碰壁的人生中。這場回歸的高考,乃至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對我個人命運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
  • 我來寫高考作文丨投向未來,改變自己就是最美的存在
    編者按:特殊的二零二零,特殊的高考;考場內外,我們都是答題人。澎湃評論連續第四年邀請評論員、大學生同寫高考作文,為千萬考生加油、鼓勁。寫作者:陳禹潛,復旦大學新聞學研究生,媒體特約評論員,2015年參加高考(語文109分),考入復旦大學。寫作用時50分鐘。小說家博爾赫斯的《交叉小徑的花園》給文學界傳達了一種理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並沒有最終解釋權,讀者對於作品的解讀才最重要。
  • 平塘:「天眼」改變一代少年的人生軌跡
    不過,在平塘民族中學帶隊老師楊柱飛看來,「『天眼』把天文學帶進這些孩子的生命裡,有可能改變一些人的人生軌跡,這是『天眼』最深遠的影響之一。」除了劉章韜,平塘民族中學這次還有7人參賽。他們都覺得考得不好,「我們是來打醬油的。」他們自嘲。不過,這沒什麼關係。高二的劉章韜已經決定,「大學要考天文學專業,以後從事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
  • 倡議恢復高考第一人查全性院士去世
    查全性獨特的貢獻就在於:他在關鍵時刻關鍵的建議,打動了鄧小平,使得恢復高考提前到1977年。   鄧小平的決策,查全性的建議,改變了幾代青年人的命運,改變了中國教育的走向。1977年、1978年考入大學的知識青年,受惠最大最直接。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成為日後中國社會的棟梁之材。
  • 2020高考生物必考知識點,看看你有什麼遺忘的麼,高考必備知識點
    導語:2020高考就要到了,同學們都進入到了緊張的複習中。今天給同學們總結一些生物歷年必備知識點,也就是我們的基礎知識,我認為只要同學們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了,選擇題基本上不會失分,還有生物基本上都是需要記背的,所以我們只需要把基礎知識吃透,掌握牢固,就沒啥大問題,以下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由於篇幅限制,需要完整電子版資料,點擊左上角頭像進入主頁,點擊私信發送:「高考」即可領取!
  • 高考史上最難的數學題之一,學生平均分僅0.31,院士:不適合高考
    然而高考的難度一直不斷變化,有時候考得難,有時候又考得簡單,真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在所有科目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數學考試,往年有不少學生就是數學成績拖了後腿,才會考不上好學校。 有一年的高考,其數學考題被稱為是高考史上最難的數學題之一,中科院院士看了都搖頭,說不適合高考。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那年高考那點事,幾乎讓我的人生留下汙點
    說起高考,我一直記得那件事,給我留下了太深刻的記憶和教訓,幾乎讓我留下人生的汙點。 我是1992年高中畢業,高考前,按規定要到指定地點進行體檢。拿到體檢報告,身體合格才能參加高考。我們學校永州市第三中學的體檢地點是區衛生防疫站。
  • 高考 加油!生活是盤根錯節的,任何一個漏洞足以改變一生
    我小時候就留過級,很不情願。我並不是學習最差的,但卻被老師留級了。也因為留級。我和老師發生過極大的衝突。被老師暴揍了一頓。最後還要家長去學校,向老師道歉。我不恨這個老師。我也不恨我留級,因為確實是因為留級,我的學習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我甚至有些感激這個老師。因為他讓我認識到了生活是有不公平的,也讓我有了改變自己的機會。這兩種收穫對我同樣意義深遠。
  • 我的1977年高考
    劉順道第862期高考制度的恢復,是改革開放前的重大事件,是黨中央和鄧小平作出的重大決策。得民心,順民意。功在當代,澤潤千秋。它改變了億萬人的命運,激活了億萬人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我有幸參加了恢復高考後的首次高考,並成功跨入大學校門,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七七級)大學生,由此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
  • 高考人生的16條定律
    不完備定理轉換成高考不完備定理就是:任意一個包含高考考生要麼能考上要麼不能考上的形式系統,同樣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高考案例:有高考考生上了國內top1。來到宿舍,滿面春風地問舍友:「你們高考都是多少分來的呀?」一宿舍的同學都懵逼著臉笑:「你還參加過高考?」
  • 衝刺2018年高考數學,典型例題分析33:軌跡方程
    考點分析:軌跡方程.求軌跡方程是高考熱點問題之一,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數學試題,我們發現在解答題中都會考查求軌跡方程。歸納起來,求軌跡方程試題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已知軌跡類型,即題中直接或間接告訴了曲線類型,其解法有定義法、待定係數法;另一類是未知軌跡類型;即題中沒有告訴曲線類型。題幹分析:(Ⅰ)求出M,N的坐標,利用|OM|2+|ON|2=8求曲線E的方程;(Ⅱ)利用點差法,求出CD的斜率,即可證明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