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學報 ,作者王國法
中國科學報
關注科教重要事件,網羅學術新鮮趣聞。
王國法
1977年12月參加高考,1978年3月進入山東工學院學習。現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煤炭高效綜採理論、技術與裝備體系的研究。參與了我國煤炭綜採技術和裝備引進、消化、國產化研製和試驗的全過程,創立液壓支架與圍巖強度耦合、剛度耦合、穩定性耦合的「三耦合」理論和三維動態優化設計方法;主持建立了我國綜採和液壓支架技術和標準體系,研發了系列高效綜採成套技術和裝備,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出口到世界主要產煤國家;主導提出了智慧煤礦的概念、技術架構、發展目標和路徑,主持研發了首套智能化無人開採技術與裝備及工程示範,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煤礦靠人工作業的高危生產方式;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各類國家和省部級研發項目60餘項。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7年12月10日,我和全國「老三屆」考生一起走進了高考考場。這是一次中外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十分奇特的高等院校選拔大考,是在全國範圍內,年齡相差十多歲的連續十餘屆高中和初中畢業生一起參加的同一場考試。也正是因為這場高考,我才有機會上了大學,並因此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40年前,由「復出」的鄧小平力主恢復高考的偉大戰略決策,不但徹底改變了我們一代年輕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
1
得知高考恢復,心底夢想重燃
我的家在山東省文登縣小觀農村,父親在國營水產公司工作,母親是農民。母親雖然是文盲,但卻一直特別支持我們姊妹讀書。1977年6月,我高中畢業回鄉務農,這是農村中學畢業生的唯一選擇,當時設想如有機會找一個「亦工亦農」的工作就是我的最高理想了。當黨中央和有關部門醞釀恢復高考的消息在城市傳開的時候,我們在鄉下卻渾然不知。直到當年10月份廣播裡傳出恢復高考的消息時,我和老師同學都頓時喜出望外,大家急切地互相打聽有關參加高考的事情。
高考前不久,我原來就讀的學校組織了為期兩周的高考輔導班。我參加了這次短暫的備考複習。高考輔導班一結束,就到了高考的日期。
我參加完高考,同許多農村的學生一樣,又照常在生產隊勞動,參加冬季的農田基本建設,但心裡卻默默期待著好消息。
到了當年12月底,我接到中學的通知,要求到縣醫院參加體檢,同時填報高考志願。但當時並未公布高考成績,我也不知道究竟考了多少分,該填報什麼學校、選擇什麼專業,我完全不知如何選擇。記得還是在上小學時第一次寫作文,題目就是「我長大了做什麼?」我寫的是「想當科學家」。當科學家是童年就埋在我心底的夢想!所以,我第一志願填寫了家鄉的山東工學院(後合併到山東大學)。
▲王國法(前排左一)
2
生活勤儉節約,學習如饑似渴
1978年元月的一個中午,我從田間勞動後回家。剛剛放下小推車,村裡的郵遞員就送來了一封沉甸甸的掛號信。當時我的心情無比激動,連忙打開信封,一看是山東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我被錄取到冶金系軋鋼專業。
後來得知,我們小觀公社中學當年應屆畢業生400多人,我是唯一被本科院校錄取的。這個春節,我們家充滿了喜慶氣氛,父母每天都高高興興,為兒子考上大學感到十分自豪。我也很明白,父母對我的未來充滿了期待。記得中學老師當時還送給我家一副楹聯:「喜送子女踏新程,笑迎新人創奇篇。」這表達了學校老師、鄉親和父母對我寄予的厚望,我也下定決心,絕不讓他們失望!
1978年3月初,我帶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新感覺走進了山東工學院的校門。這是坐落在濟南千佛山腳下的一座美麗校園,紅磚碧瓦的教學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大學的一切,帶給我們這些新生的總是興奮與新奇。班裡同學年齡相差很大,有三分之一是「老三屆」(1966年至1968年的初、高中畢業生)的老大哥同學,還有一半是1969年至1976年的畢業生,他們有很多是農村民辦教師、退伍軍人、下鄉知青,還有工廠工人。我當時只有17歲,是班裡年紀最小的學生之一。
在我們農村中學,當時各方麵條件都很差,同學們睡的是大通鋪,吃的是自己從家裡帶來並交到中學食堂的玉米、地瓜乾等粗糧,一個蘿蔔絲菜湯2分錢,還有很多同學都捨不得吃。這種艱苦生活也練就了我們吃苦耐勞、勤儉樸素的品格。到了大學,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學生宿舍八個人一個房間,分上下床,每人有一個小桌子。經濟上有了國家的助學金,吃上了商品糧,有了較好的夥食。這對於我們農村孩子來說,能有機會考上大學,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我們從內心對黨和國家充滿著感激、感恩之情,所以在生活上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有人曾說,這次恢復高考考上大學的學生是因「文革」十年而積澱的「璞玉」,是千裡挑一的幸運兒。確實,我們是一代幸運者,我們遇上了改革開放、高考恢復的好機緣。同時我們都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同學們都無比珍惜寶貴的學習深造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基礎課一般都是多個班的學生一起上大課,上課的學生很多,每次我都會早早地去佔座位,還常常幫年長的同學佔座,星期天絕大部分時間也都在教室學習。整個大學期間,我們這些同學從未到外面的餐館吃過飯。當時很多同學有不同的壓力,有的同學的愛人孩子都在農村,生活壓力大;有的同學上學前在農村定了婚,女方催著結婚;有的同學有一些學習與生活上的矛盾。但大家都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相比之下,我們少數應屆生(1977年高中畢業生)年齡偏小,又沒有別的負擔,就知道一心撲在學習上。我們那時就覺得,沒有比在大學讀書更神聖的事了。
我在中學時基本上沒有學過英語,所以大學英語是我花費時間最多的課程。早晨在校園樹蔭下,晚飯後爬上千佛山,我都拿著單詞本背英語單詞。雖然我下的功夫很大,但學的是「啞巴英語」,聽力和口語都不好,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第三學期,我的英語成績在班裡已是名列前茅了。幾個學期的基礎課,大學普通物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等科目考試我也都是滿分。
3
為學以道而至上,為人以德而至高
上大學一年後,因為院系調整,山東工學院的冶金系被調整遷到青島,而冶金系原來的學生就在學校內調整。我被分配到一機系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學習。這是山東工學院實力很強的一個專業,有艾興、馬福昌等一批國內機制專業的名師大家任教。雖然經歷了「文革」十年的動亂,但這一批老教師還在,保證了專業的高水平師資力量。他們不僅教給我們專業知識,也教給我們為人、治學之道,創新之思維、方法。
▲青年時的王國法
儘管離開母校多年,他們的教誨仍讓我記憶猶新,並受益一生。感恩母校!感恩老師!感謝母校給了我搭乘時代快車的「通行證」,感謝老師給了我克服困難向理想目標攀登的「錦囊」。
記得畢業設計時,我們小組被安排到濟南第一工具機廠。小組共十個人,任務是完成一臺日本進口車床的測繪和設計繪圖。指導老師除了系裡的專業老師外,還有工廠的工程師,他們都非常認真,對每一張圖紙、每一尺寸都有嚴格要求。雖然畢業設計要分別給每個人打分,但我們組的同學並沒有特別考慮自己的成績,大家互相協作。我是完成設計任務又快又好的,有個別年齡較大的同學比較吃力,我主動對其提供幫助。畢業設計,我們組大都取得優秀成績,這個過程也初步培養了我的責任、創新、協同的工程師精神。
回憶40年走過的歷程,我想與青年學生分享的體會是: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並不總是平坦無障礙的,求學過程中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記得我在大學畢業前已作好了考研準備,但不巧的是,臨考前得了較嚴重的腸胃炎,連續幾天腹瀉,狀態很不好,因此影響了考研成績,沒被錄取。1982年1月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山東省第二輕工業學校任教,但我希望繼續學習的初衷未改。經過努力,我於1983年考取了東北工學院碩士研究生,攻讀流體機械及流體動力工程專業。1985年研究生畢業後,我被分配到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開採研究所,從事煤炭綜合機械化開採技術與裝備研發,從此開始了我的「煤炭人生」。
回顧自己的學習與工作經歷,在大學四年所學專業似乎與我職業生涯從事的專業並不完全一致,但卻是我專業方向的必要基礎,也是我職業生涯的重要根基。大學的學風養成,是我人生的重要財富。
在30多年的職業生涯裡,我一直努力做好一件事情,即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採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和工程實踐——主持研發了首套智能化無人開採技術與裝備及工程示範,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煤礦靠人工作業的高危生產方式;走遍了全國幾乎所有煤礦區,參與和推動了我國煤炭開採由落後到世界領先的發展過程;開拓了我國煤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開採理論、技術和裝備體系,使煤炭生產效率提高30倍以上,安全生產條件得到根本保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近70%的一次能源;把中國煤炭開採成套技術和裝備出口到全世界主要產煤國家……
我不是因為喜歡而選擇煤炭行業,而是因為選擇而愛上了煤炭事業。一次選擇,一生無悔。我敬佩煤炭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我喜愛煤炭人甘於奉獻、敢於創新的品格。
回顧走過的路,我特別想與年輕學子們交流自己的人生體會:人生可以選擇的道路有千萬條,或直線、擁擠,或曲折、孤寂,沒有人能預知哪條路離成功更近。應當堅信,只要方向正確,只要堅定踏實地走好每一步,都會向理想目標靠近。條條道路都得有人走,條條道路都可能通向成功的彼岸。
我崇尚這樣的工程科學技術之路——植根基層,放眼世界;立足實踐,創新發展。老子曰「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以此為鑑,堅持「為學以道而至上,為人以德而至高」,人生一定無怨無悔!
來 源丨湖南大學出版社的《兩院院士憶高考》
編 輯丨彭毓妍
校 審丨羅 瑤 楊 剛 李 丹
原標題:《王國法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我的人生軌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