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特殊的二零二零,特殊的高考;考場內外,我們都是答題人。澎湃評論連續第四年邀請評論員、大學生同寫高考作文,為千萬考生加油、鼓勁。
考題選擇:上海卷
原作文題: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寫作者:
陳禹潛,復旦大學新聞學研究生,媒體特約評論員,2015年參加高考(語文109分),考入復旦大學。寫作用時50分鐘。
小說家博爾赫斯的《交叉小徑的花園》給文學界傳達了一種理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並沒有最終解釋權,讀者對於作品的解讀才最重要。
這聽上去很傷感,世界知名的大文學家,連自己孕育的精神產品都做不了主,更別說社會中的芸芸普通人,好像更沒法決定自己在世間的去留。這麼一想,個體的力量面對紛繁複雜的場景切換、社會變遷更是完全無能為力,時代的「微塵」下,每個人都很卑微。
真的是這樣嗎?
2020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將人類社會置於危難之中,很多人的命運軌跡被改變。有穩定工作的人突然失業,猝不及防下面對中年後的再就業;有信心滿滿創業的小商戶遭遇重大打擊,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有莘莘學子無法回校,遺憾中結束了大學生涯……很多事情往往給人一種命運的悲觀感和生活的無力感。但在面對慘澹的洪流之時,總有人在自不量力地還手。
身患重病,仍在疫情期間每日休息不到3小時「連軸轉」的張定宇醫生;面對複雜雷場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突遇爆炸,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的杜富國戰士;把論文寫滿高原,高山瓦礫中奉獻了自己一生的鐘揚教授……發現沒有,他們從不強求對事情的掌控感,面對人生中的意外轉折總是選擇點燃自己,盡力而為,能起多少作用,就做多少事。
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
現在的社會是功利的焦慮社會,每個人都處在「劇場效應」之中,一旦有人要「站起來看戲」,就會引發群體效仿,競相競爭。家長比孩子,學生看成績,職場較進步,每個人都在焦慮的莫比烏斯環中,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大可不必如此,提一句形而上的建議,請在自己的詩意裡棲居。
王陽明一生多次被貶謫,數次被發配到當時的「世界邊陲」,但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國傳統文人是怎麼思考困難的,王陽明覺得「仁心無外」自然能夠「涵蓋乾坤」。說到底,社會中漂泊,每個人都要「不假外求」, 我們的意義都不在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改變自己。
薩特曾言:「人在把自己投向未來之前,什麼都不存在。」每個人都是宇宙中的小小星辰,在天體物理的世界裡渺若塵埃,面對星軌運行只能隨波逐流。但是在自己的星球裡,每個人都是巨無霸,一束小小的星光也可以照亮一片黑暗。
只要志存高遠,永無止息,就可以說一句「仁在其中矣」,努力的過程,奮鬥的經歷才是意義所在。至於外界的毀譽、評價,最終的失敗、成功,應該看作清風拂面,不需要去在意了。
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命運轉折,請不要悲觀,不要放棄,更不用執念於必須做到什麼。只請一猛子扎進自己的理想,向前奔跑,不用回頭。你做的所有努力,不一定結出一顆香噴的果實,卻一定開出一朵特美的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