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倡議恢復高考第一人查全性院士去世

2021-01-15 新民網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吳江龍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查全性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時間2019年8月1日5時8分在武漢逝世,享年95歲。

査全性先生在武大 來源:武漢大學名師庫

  查全性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化學家、教育家、我國現代電化學重要奠基人之一。武漢大學在訃告中稱:改革開放以來,查全性先生積極參與或建言獻策,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被稱為「建議恢復高考第一人」

  1977年8月,正值武漢盛暑,查全性被告知要去北京參加科教工作座談會,在這個由鄧小平同志親自組織並全程參加的會議上,臨時參會的查全性第一個大膽諫言恢復高考,並且促成了小平同志最後的拍板。

  「現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佔據了招生名額。」查全性痛陳當時的招生制度的弊端,並給出相關建議。

1977年8月,鄧小平、劉西堯等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鄧小平正對面坐著的就是查全性)

  查全性一言既出,舉座驚訝。沒想到鄧小平聽完後,向查全性點點頭,略一沉吟後便一錘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過來,今年就恢復高考!」

  是年8月7日,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彙編的第9期《科教工作座談會簡報》,共4頁,紙張已發黃,約1200字,上面記載著查全性那次改變上千萬人命運的一次發言。

  新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1977年,關閉了11年的泱泱大國的高考考場終於再次敞開了大門,一個可以通過公平考試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又回到了億萬民眾的中間。

  這年冬天,舉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的一次全國冬季高考,570萬學子踴躍報名應試,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兩季考生達到了1160萬人。這些考生從山村、漁鄉、牧場、工廠、礦山、營房、課堂奔向考場。多少人的命運由此改變,中國的教育事業終於迎來期待已久的春天。

1977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恢復高考,鄧小平從1975年第一次復出就開始醞釀,1977年第二次復出就抓緊籌劃,準備1978年恢復。查全性獨特的貢獻就在於:他在關鍵時刻關鍵的建議,打動了鄧小平,使得恢復高考提前到1977年。

  鄧小平的決策,查全性的建議,改變了幾代青年人的命運,改變了中國教育的走向。1977年、1978年考入大學的知識青年,受惠最大最直接。他們之中的大多數成為日後中國社會的棟梁之材。

來源:武漢大學官微

  「第一,他(鄧小平)很有誠意;第二,我覺得的確是一個好的機會,這個機會非常難得,中國高等教育非常重要。」查全性回憶起當時自己的內心感受,「我就是碰到這個機會了,我深深的感覺到假如錯過這個機會,非常可惜。」

  在查全性看來,自己當時提出恢復高考制度,「並不是因為我特別有創見,只是我有機會說幾句真話,而我敢於說。」正是那幾句真話,使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生了深刻的改變。

  八十高齡還指導博士生

  1980年,查全性被評為中科院院士。「當時不像現在這樣隆重,我事先一點都不知道,連申請表都沒填過,是數學系的李國平教授從北京開會回來告訴我的,他說祝賀你當了院士,整個感覺跟參加一個學會差不多。」

  查全性研究的領域是電化學,通俗地說就是利用化學反應來發電,或者用電來實現化學反應,具體地說就是研究電池。八十高齡的時候,他仍然活躍在教學科研一線,經常幫別的導師指點博士生。業餘時間就上網,瀏覽時政、科技動態,過得充實愉快。

  談到研究水平,查老曾說:「我們的論文經常發在世界一流的專業期刊上,理論水平是世界一流。至於實際應用嘛,各有各的目標,有的做民用,有的做軍品,各有千秋吧。」

來源:武漢大學官微

  武大設立「查全性教授1977獎教金」

  熊曉鴿與周全便是眾多「幸運兒」中的一員。2017年,為紀念恢復高考40年,感恩查全性院士在1977年積極倡言恢復高考這一歷史性建議與貢獻,1977年參加高考的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及合伙人周全向武漢大學捐資1977萬元設立「查全性教授1977獎教金」。

  2018年熊曉鴿,再次見到93歲的查全性,心情激動到無以復加,甚至還留下了眼淚。熊曉鴿說曾經在10多年前在上海見到過查全性一次,不過當時查全性在臺上,而熊曉鴿在臺下,當時熊曉鴿還在臺下給查全性鞠了一躬,如今見面,熊曉鴿又鄭重的向老人鞠了一躬,他說我們一代人都感謝你。

  查全性曾深有感慨地說:「我那次即席發言,沒想到會改變幾代中國青年的命運,真要感謝小平同志當年勇于振興教育,誠懇納諫恢復高考的改革魄力啊!」

  當年,他的大膽建言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扶正了教育的發展方向,鑄就了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如今,當年參加高考的學生,許多已成為社會的棟梁。願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堂接受我們的感恩。

年輕的學子們聚集武大校園裡,行走在求知的路上

  人物檔案:

  査全性,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査全性1925年4月11日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安徽涇縣。195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57年赴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1957年至1959年在前蘇聯電化學創始人A. H.弗羅姆院士指導下從事電極過程研究。

  上世紀五十年代,查全性從蘇聯進修回國,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以極大的熱情開始了他在武漢大學的電化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使武漢大學成為當時全國現代電化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主要科研方向包括電極、溶液界面上的吸附、電化學催化、半導體電化學和光電化學、生物電化學等。其編著的《電極過程動力學導論》是我國電化學界影響最廣泛的學術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來源:科技日報部分資料來源:武漢大學、中華兒女,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李克強等對查全性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査全性院士遺體告別儀式...
    查全性院士逝世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國科學院對查全性院士的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查全性院士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並敬獻花圈。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對查全性院士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對查全性院士去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並敬獻花圈。
  • 他40年前大膽諫言讓鄧小平一錘定音:今年恢復高考-鄧小平,劉西堯...
    這位老人叫査全性。40年前,第一個當面向鄧小平建議恢復高考制度的,就是這位敢於說真話的知識分子。  査全性,我國著名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小平同志的態度讓我拋棄了所有顧慮,我大膽站起來建議恢復高考」  鄧小平的態度一天天地堅定了大家的信心,座談會的氣氛也一天天微妙地變化著。當會議進行到第三天的時候,清華大學黨委負責人憂慮地說,現在清華新召進的學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
  •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 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
    兩日內送別兩位大師,今年已有32位兩院院士離去12月14日、15日,中國科學界接連傳來兩條不幸消息。我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12月14日因病於上海去世,享年84歲。
  • 大國明星│2019年離世的院士
    2019,痛別32位院士 2019年逝世的科學家似乎格外多 截至目前,我們已送別32位院士!
  • 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美病逝,三天內已送別兩位院士
    十月剛剛開始,共和國已送別兩位院士。據光明日報10月4日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兒科血液學專家胡亞美(女),於2019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6歲。胡亞美 光明日報客戶端 圖上述消息介紹,胡亞美,1923年4月出生於北京,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
  • 一人之下漫畫:無根生揭曉全性含義,把人分為四等,全性是第三類
    在本次更新的《一人之下》漫畫第504話中,金鳳婆婆在介紹無根生的往事時,就曾提到過這個內容,那麼接下來的時間就跟著木子一起來看看全性對於無根生來說究竟有什麼獨特的含義吧!然而在金鳳婆婆的回憶中,在1943年時,無根生曾經和金鳳婆婆有過一段交談,而在這段交談中,無根生向金鳳婆婆揭曉了全性的真正含義,並且把人分為了四等,而全新就是其中最為矛盾的第三類。
  • 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曾融生院士逝世,10月已送別4位院士
    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官方微博消息: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二、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原國科聯巖石圈委員會中國全國委員會深部構造工作組組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理事,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融生先生,於2019年10月22日14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 送別「高鐵院士」:逝世前仍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王夢恕院士遺體告別儀式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送別「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前仍在牽掛三大海峽隧道建設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圖「高鐵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9月22日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人來到現場送別老先生,直到一個多小時後告別儀式將近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禮堂前要再「陪陪他」。
  • 轉發,送別!一生盡瘁!2020我們已送別35位院士
    11月27日,著名相圖與熱力學專家金展鵬院士逝世,享年82歲,他已是今年逝世的第35位院士。2020年以來,我國已痛失35位兩院院士。他們獻身科研,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梁」,值得我們銘記↓↓轉發,送別! ​​​
  • 2020我們已送別35位院士
    2020我們已送別35位院士】11月27日,著名相圖與熱力學專家金展鵬院士逝世,享年82歲,他已是今年逝世的第35位院士。2020年以來,我國已痛失35位兩院院士。他們獻身科研,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梁」,值得我們銘記轉發,送別!
  • 工程熱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王補宣離世!今年已痛失22位院士
    9月1日,南都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王補宣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王補宣是我國著名的熱工教育家、工程熱物理學科的卓越開拓者,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創始人之一。王補宣創立了高速流動膜沸騰傳熱理論,深化了多孔介質熱溼遷移理論與應用技術,為我國工程熱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和開創性的貢獻。
  • 飛彈專家陳定昌院士去世,今年共和國已送別25位院士
    至此,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5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2020我們已送別35位院士
    11月27日,著名相圖與熱力學專家金展鵬院士逝世,享年82歲,他已是今年逝世的第35位院士。2020年以來,我國已痛失35位兩院院士。他們獻身科研,嘔心瀝血,這些「國之脊梁」,值得我們銘記,送別!
  • 被譽為「黃瓜王」的院士候峰去世 2020年我國已送別34位院士
    據國內媒體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蔬菜育種專家侯鋒,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1月7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侯鋒... 據國內媒體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蔬菜育種專家侯鋒,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1月7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
  • 北京交通大學師生送別王夢恕院士
    9月22日上午,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的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數百名北京交通大學師生來到現場送別王夢恕院士。生命中的後二十年,王夢恕一直工作在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學、科研崗位上。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7月29日,老校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王大珩。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 千人送別胡亞美院士
    胡亞美院士(資料圖)本報訊(記者 蔣若靜)昨天清晨,上千人來到八寶山殯儀館,送別中國工程院院士胡亞美。胡亞美是新中國兒科醫學事業奠基人之一,是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白血病患兒親切地稱呼她為胡奶奶。追悼會結束後,胡亞美院士的親人、生前好友、同事、學生等將她的遺體護送到首都醫科大學,用於醫學研究。清晨8時許,八寶山殯儀館的一間告別室內已經響起了悠揚的音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送別》是胡亞美院士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曲,旋律悠遠,意蘊悠長。胡亞美生前曾說,「如果有來世,我還要當醫生。」在音樂聲中,那位曾經總是笑著面對孩子們的奶奶,就像睡著了一樣安詳。
  • 一人之下裡的全性掌門人,到底是什麼來頭?
    大家喜歡看一人之下的朋友們,相信各位對第二季的匆匆結束一定都非常不滿意吧?小K也是哦,對於這樣的結局,甚至有一點憤怒呢,為什麼龍虎山天師連自己的地盤都保護不好,就不能不要先幫張楚嵐傳度嗎,先去瞬間秒殺了那一幫全性妖人不就好了?那麼田老或許也不會這麼死去了,真的很可惜呢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