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天眼」改變一代少年的人生軌跡

2021-01-09 貴州都市報

考場裡只剩下監考老師和劉章韜。劉章韜把卷子翻來覆去檢查了好幾遍,又最後看了一遍沒答上來的題,搖搖頭,交卷了。鈴聲這時候響起來。3月24日下午,2018年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以下簡稱天文奧賽)初賽結束。

劉章韜來自平塘民族中學。天文奧賽舉辦十五年,這是平塘縣第一次有選手參賽。因為「天眼」的落戶,平塘成為天文小城。

「天眼」為當地帶來了各種社會效益。不過,在平塘民族中學帶隊老師楊柱飛看來,「『天眼』把天文學帶進這些孩子的生命裡,有可能改變一些人的人生軌跡,這是『天眼』最深遠的影響之一。」

除了劉章韜,平塘民族中學這次還有7人參賽。他們都覺得考得不好,「我們是來打醬油的。」他們自嘲。

不過,這沒什麼關係。高二的劉章韜已經決定,「大學要考天文學專業,以後從事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

出現

天眼的出現,影響了不少當地的孩子。

劉章韜生長在平塘克度鎮上。很長一段時間裡,小鎮在劉章韜的眼裡很普通。生活在其中,他甚至對小鎮的存在「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識。」

直到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早晨一進校門,他就發現學校的圍牆上多了一排大字。字是用白漆刷上去的,硬挺的筆鋒讓牆上的這排字看起來鏗鏘有力。他一個字一個字讀過去,「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選址克度鎮。」多少年後回想,他發現,當時,從讀完這句話開始,這幾個字就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裡。「我根本不明白牆上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很奇怪,往後,一提到FAST,我都會想起來這個場景。」

差不多在同樣的時間,一個晚上,幾十公裡以外的平塘縣城廣場上,正在舉辦一場晚會,吸引不少平塘市民來觀看。

與劉章韜年紀相仿的鄧國濤也是其中之一。他跟爸爸擠在人群裡看熱鬧。在他的記憶裡,縣城廣場從來沒舉辦過晚會。他很好奇,「爸爸,這裡為什麼要辦這個晚會?」「因為平塘要建一個大射電望遠鏡。」「什麼是大射電望遠鏡?」「就是一口大鍋。」

鄧國濤覺得既驚奇又疑惑,「大鍋?」以他當時的智識,根本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大鍋」,值得如此慶祝。

2011年3月,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平塘開工建設。這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

當時只有十歲的鄧國濤,當然無從得知這些內容。在晚會上,他也沒有獲得更多關於「大鍋」的信息。只是記得,晚會結束的時候,深藍色的夜空,被煙火映照得繽紛迷人。有什麼東西,開始變得不同了。

那時候,剛剛調到平塘民族中學當地理老師的楊柱飛,知道「天眼」即將給這個地方帶來什麼。他從小對天文感興趣,因此當了地理老師。他覺得自己絕對幸運,一到平塘,就遇上個如此重大的天文項目。他打聽到工地的位置,騎著摩託車去看個究竟。

縣城離工地將近100公裡。工程初期,從克度鎮到工地幾乎沒有路。他顛簸四個多小時,下午兩三點才到工地外圍。內部無法進入,他在外面,站在塊小土坡上往裡看。「沒什麼特別的,但也不失望。現在知道『天眼』的人那麼多,沒有多少像我這樣到過建設初期的工地吧。」

讓他沒想到的是,返程時因為工程修路,來時的路被炸掉了。他把摩託車停在一邊,找了一塊空地坐下。群山環繞,修路的轟鳴聲在山間迴蕩。他不著急,坐在飛揚的塵土裡,從下午5點半,一直等到晚上十點,路才疏通。回到學校的時,已經是凌晨兩點。

躺在宿舍的床上,閉上眼睛,耳膜嗡嗡作響。他感到滿足。「像朝聖一樣。人一輩子,能有幾次這樣的機會?」

走近

劉章韜(右一)將「天眼」之父南仁東作為自己的偶像。

這次經歷,也成了楊柱飛講課的素材。雖然中學地理教材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涉及天文知識,也不是非常重要的考點。可每次講到這部分內容,楊柱飛都心潮澎湃,學生們也聽得認真。因為「天眼」,「那麼遙遠的知識,好像就一下子在我們眼前變得生動具體了。」

劉章韜和鄧國濤都是在初中的課堂上,才對「天眼」有了清晰的認識。那時候,「天眼」沒有被編入教材,卻是平塘中學生的「必修課」。老師在課堂上拿出圖片給劉章韜和同學們看,小學圍牆上那幾個大字,在劉章韜的大腦裡,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

他也由此知道,射電望遠鏡,並不是他印象裡那種筒狀的,有鏡面的望遠鏡。「天眼」也並不是靠「看」,而靠「聽」,探索宇宙。怎麼聽,如何探索?這門在劉章韜想像之外的學科,引起了他的興趣。

老師講得有限,他想知道更多。在這座貴州的縣城,中學生的興趣拓展沒有大城市豐富。「天眼」建設初期,劉章韜學校的圖書館,與天文相關書的籍很少,他只有通過網絡了解天文學。學校功課緊張,家裡沒有電腦,他上網的機會不多。「每次上網,就了解那麼一小點兒。三年下來,積攢了些零碎的知識。」可不管怎麼樣,天文學的大門,向他敞開了。

有一次,他無意間發現了《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立即被吸引了。電影令他著迷的,不是炫目的科技、激烈的打鬥場景,而是故事裡的天文理論。他不太弄得明白那些理論具體的內容,但是總結出了一些心得:「用物理學研究天體,發現一些理論,可以改變世界。」

他想做研究這些理論的人。對於一個小鎮少年來說,這樣的想法,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可劉章韜覺得,這件事也許並不像看上去那麼難以實現。就像對於平塘尋常老百姓來說,誰曾想到,能與宇宙「對話」的「天眼」有一天會出現在自己身邊呢。

「天眼」開工後,劉章韜家的田地被徵收。他從小吃這塊田地裡出產的糧食、蔬菜長大。現在,這塊田下的土地,在「天眼」的無人區內,日夜寂靜地守護「天眼」。

這是一種偶然,還是命運早就埋下的伏筆?

壯美

天文學,讓貴州這座偏遠小城裡的孩子們的人生,或多或少發生了改變。

2016年9月,劉章韜和鄧國濤考入平塘民族中學。在這裡,楊柱飛成為了他們的地理老師。

入學沒多久,9月25日,「天眼」落成啟動。五年間,天眼從無到有。500米的口徑,相當於30個足球場。劉章韜和鄧國濤,也迅速成長。當年,他們還是高不及父親胸口的小學生,對天文一無所知。轉眼,就長成了高父親半頭的少年,腦袋裡充滿了對宇宙的奇思幻想。

「天眼」落成後不久。鄧國濤約爸爸,「去看看那口『大鍋』吧。」現在,對於這口「大鍋」,他知道得比爸爸多。爸爸再也沒法用「就是一口大鍋」這樣的答案,打發他的疑問。

他們去的那天下雨,遊人很少。從景區電瓶車上下來,站在觀景臺腳下,鄧國濤仰頭望了望。雨霧中,觀景臺面目模糊。盤旋的步道,像條綢帶一樣臥在山上。看起來不遠,爬起來卻不容易。

鄧國濤和爸爸爬一會兒,休息一下。走了十多分鐘,才上到最後一段臺階。越往上,視線越開闊,「天眼」一點一點浮出視線盲區。當鄧國濤踩上最後一級臺階的時候,「天眼」整個出現在他面前。他一下子覺得自己的心,跟著開闊起來。他先是想到「壯美」這個詞。然後,心頭又泛起一句詞,「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人類多渺小啊。但也很偉大。」站在「天眼」上方,他延伸了自己對這句詞的理解,「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渺小而短暫,也熱情地活著,不倦探索宇宙。身體渺小,但心裡裝著整個宇宙。」

劉章韜決心要做探索宇宙的人。

高一下學期,有一天,劉章韜的初中老師打電話來,問他對高考有什麼打算。他想了一會兒回答,「沒有很具體的打算,但是我對天文還很感興趣。」老師鼓勵他,「可以試著往這方面努力。天文跟物理關聯密切,你的物理成績又好。我們平塘有『天眼』,你有這個優勢。」

劉章韜覺得老師說得有道理。他決定,高考就考天文學專業。在他看來,對於自己來說,「這是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決定。」

熱愛

迷茫和無助的時候,劉章韜喜歡抬頭看天,從那裡,他總能獲得力量。

在劉章韜的印象裡,「天眼」落成前後的一兩年,在克度鎮乃至整個平塘縣,對於「天眼」和天文學方面的宣傳越來越多。

「縣城裡很多地方都有廣告、宣傳欄什麼的。新聞裡也經常看到,哪個天文專家又來平塘啦,國內外的都有。」他發現,除了學生,平塘的普通老百姓,跟外人說起「天眼」,就說自己家門口的某座山一樣,帶著親切和熟悉。儘管可能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於「天眼」的了解,並不比外人多。

這樣的氛圍,在平塘醞釀出了一股天文熱潮,尤其是在學校。2017年初,楊柱飛在平塘民族中學成立了天文社團。社團招新通知一發出,就有500多人報名。設備和老師有限,最終只有40名學生通過面試,成為天文社團成員。劉章韜和鄧國濤就在其中。

每周一節的社團活動時間,是學生們最喜歡的。「大家都是因為天文興趣聚在一起,討論喜歡的東西。」楊柱飛說,這種感覺很愜意。社團活動常常超時,「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一下子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

天文社團在學校裡面,算得上最熱門的社團。前段時間,社團面向社會舉辦了一次觀星活動。參與人數,達到了200多人。

除了受學生們歡迎,學校也盡力扶持天文社團。「社團買一些天文方面的書籍,設備什麼的,學校都特別支持。」楊柱飛說,不久前,社團才花兩萬塊錢,買了一架天文望遠鏡。

不僅如此,縣城裡一位天文愛好者,還把自己的天文望遠鏡無償拿給社團用。這架望遠鏡是一家天文臺淘汰下來的舊設備,據說最初買的時候要十幾萬美金。「望遠鏡雖然是被淘汰的,但是在全省的業餘天文屆來講,都是最專業的。」楊柱飛感嘆,同樣是天文愛好者,他的小時候就沒他現在的學生們這麼幸運。「我小時候哪裡看過天文望遠鏡呢。」

天文小城平塘的孩子們,確實佔盡這方面的優勢。除了專業設備,他們還有更多機會見到一些天文大咖。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所在地,平塘經常有國際上的天文學家來訪。有機會,他們就會給孩子們做講座。

變化

天文社團是平塘民族中學最熱門的社團。

前段時間,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天文學家,脈衝星之母貝爾女士,才在平塘做了講座。

楊柱飛覺得,這些對於大城市的孩子們來說或許不足為奇。可在貴州這座偏遠小城的孩子這裡,這件事意義深遠。他不知道這些孩子裡面會不會產生天文學家,有多少人長大後能夠從事相關工作。但是他可以肯定的是,天文學讓這些孩子的人生或多或少不一樣了。

「天文學是一種樂趣,不是功利化的。宇宙神迷浩渺,僅從這個角度講,天文學就增加了他們人生的廣度。在他們以後的人生中,它能在一些時候,提供一些喜悅。」楊柱飛說,這是「天眼」對當地產生的最深遠的一種影響。

天文社團舉行的第一次校外活動,是露營觀月。夜幕降臨,野外只有蟲鳴鳥叫。從望遠鏡裡,鄧國濤第一次在黑暗中,看到了表面凹凸的月亮。他覺得神奇,「跟在課本上看到的感覺不一樣。那麼近,好像就在眼前,伸手就能碰到。神秘又美麗。」

小的時候,鄧國濤特別怕黑,「覺得黑暗裡面有鬼怪。」長大後,他被宇宙的黑暗不可捉摸而吸引,「那片黑暗裡面,有龐大的未知。蘊含著偉大和神奇。那些發出光亮的星球,就是我們探索黑暗的線索。」

劉章韜的指路明星是「天眼」之父南仁東。「他是偉大的科學家,為『天眼』,為平塘,做了太多貢獻。」劉章韜沒有見過南仁東,只看過不少關於他的事跡。南仁東過世的時候,劉章韜讀一篇他的傳記讀得哭了。劉章韜說,南仁東最打動他的是無私的品質,「可能研究天文學的人,胸襟都會非常廣闊。」

去年底,全國中學生天文奧賽發布報名通知。這是劉章韜和同學們第一次聽說這個比賽。比賽對於即將到來的高考沒有任何幫助,可他們沒有任何猶疑就報了名。「想去試一試,自己到底怎麼樣。」

楊柱飛介紹,平塘民族中學有近百人有報名意願,可是很多學生忘記了截止日期,錯過報名。最終,平塘民族中學有8人參賽。

從考場出來,劉章韜和同學們覺得自己考得不好,自嘲「我們是專業打醬油的。」

不過,這沒有關係,他早就決定,一年後的高考,要報考天文學。

鄧國濤未來雖然不打算從事天文相關工作,但是天文學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特別熱愛這門學科。」他說,迷茫和無助的時候,他喜歡抬頭看天,從那裡,他總能獲得力量。

文:記者 李盈

圖:記者 劉婷婷

相關焦點

  • 南仁東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日,新書《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
    貴陽網訊 9月15日,《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傳》新書首發式暨作品分享會在貴陽舉行。該書由貴州省詩歌學會會長、作家南鷗撰寫,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採用人物傳記的文學形式,以南仁東從少年到老年、直至去世的求學、科研、訪問,以及全身心撲在打造「中國天眼」的人生經歷為線索,書寫了南仁東不懈奮鬥的一生,真實展現了其窮盡二十餘年生命與精力,打造國之重器的先進事跡。南仁東先生是時代楷模、人民科學家、最美奮鬥者,是貴州平塘天眼大射電望遠鏡項目的領軍人物。
  • 王國法院士憶高考 ‖ 高考改變我的人生軌跡
    也正是因為這場高考,我才有機會上了大學,並因此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40年前,由「復出」的鄧小平力主恢復高考的偉大戰略決策,不但徹底改變了我們一代年輕人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1得知高考恢復,心底夢想重燃我的家在山東省文登縣小觀農村,父親在國營水產公司工作,母親是農民。
  • 「中國天眼」開啟世界之眼,面向世界開放,中國天眼景區!
    在2020年1月11日中國天眼已經通過國家驗收並且正式投入運行,這將是一個全新的殿堂級景區,也意味著開啟了普通民眾探索並了解未知宇宙的紀元,讓普通民眾的眼力更加的深邃,眼界更加的開闊。下面就進一步了解一下天眼景區。
  • 美國天眼塌了沒錢再修,中國天眼成世界唯一,大批科學家將來我國
    美國「天眼」阿雷西博望遠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面口徑射電望遠鏡。同時,它也是世界各國天文學家交流和使用的主要平臺,為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就在12月1日的時候,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卻意外坍塌了,它的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接收平臺直接墜落到了下面的碟形反射盤上面。
  • 走進貴州深山看世界最大「天眼」:透視宇宙百億光年
    圖: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平塘宣傳部供圖)央廣網貴州9月22日消息(記者郭書瓊)歷經十幾年的籌備,五年半施工建設,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於2016年9月25日在貴州平塘縣落成並投入使用。
  •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傳》首發
    本報訊 9月15日,《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傳》新書首發式暨作品分享會在貴陽舉行。該書由貴州省詩歌學會會長、作家南鷗撰寫,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採用人物傳記的文學形式,以南仁東求學、科研、訪問以及全身心打造「中國天眼」的人生經歷為線索,書寫南仁東先生不懈奮鬥的一生。
  • 當今國際著名天文學家,「脈衝星之母」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女士將造訪平塘天文小鎮
    首先,喬瑟琳•貝爾將參觀「中國天眼」探訪平塘國際射電天文體驗館「中國天眼」毛南風情園相信,喬瑟琳•貝爾(JocelynBell)女士此次造訪平塘,一定能在平塘天文小鎮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不久的將來,平塘天文小鎮將成為世界天文愛好者的聚集地,同時引領全世界天文旅遊業的發展。
  •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暫停對外開放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暫停對外開放 2021-01-09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貴州詩人南鷗新作《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致敬「天眼之...
    9月15日,在天眼之父南仁東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祭日,《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新書首發式暨作品分享會在貴陽舉行。 據貴州作者南鷗先生介紹,本次分享會以紀念南仁東先生的書籍《仰望星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這部作品出版首發的形式
  • 四年,中國天眼的這些發現 請你見證!
    2016年9月25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投入使用,正式開啟探索星辰大海的徵途,四年來,中國天眼成績斐然。2018年3月,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並得到認證達11顆。2019年8月,中國天眼發現脈衝星並得到認證達93顆。2020年1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2020年3月,中國天眼發現並認證的脈衝星達到114顆。
  • 什麼是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在哪裡
    什麼是中國天眼?竟然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天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迎來了一周歲生日。  「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中國天眼』」。為呵護好「天眼」,貴州平塘縣多措並舉為其設了定多層「防護衣」。  2016年7月,為順利迎接「天眼」出生,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運行環境保護條例》,這是中國首部射電天文望遠鏡電磁寧靜區運行環境保護法規。
  • 緬懷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這是一個你應該了解的人物!
    他曾說,「天眼」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對不起貴州人民。風雨22載,他為「中國天眼」燃盡生命,成就國之驕傲。南仁東在平塘縣大窩凼中國天眼施工現場(2013年12月31日攝)建造一個屬於中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是他,也是所有中國天文學界人士長久以來的夢想。廣闊的視野與崇高的使命感,讓他咬定大型射電望遠鏡不放鬆。
  • 關注 | 大陸天眼探測外星人 高薪挖角
    中新社資料照大陸去年九月建成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天眼」,但研究團隊卻「群龍無首」,因此向全球發出求才令,計畫以約一百九十萬美元(約五千七百萬臺幣)的研究津貼,免費住房和福利」高薪挖角。貴州平塘天文科學文化園,天文科技館副館長覃凱玲指出,「天眼」啟動至今大半年,預計明年底結束初期測試,要正式運轉上路,因此需才孔急。她說,「天眼」可以看到更遠、更暗的行星,天文科技領先全球五倍至十倍。但適合到「天眼」的除了是科學家,更需要英雄。
  • 「中國天眼之城」,貴州這個絕美之地,值得每位國人專程來一趟!
    如同長城天安門,貴州黔南平塘天眼也是很多國人必須要去打卡的地方,這個值得中國驕傲的地方,捕捉到了天外之音。平塘天眼,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它是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一隻大眼睛,相當於30 個足球場的大小。
  • 中國天眼捕捉宇宙「脈衝星」
    這段神秘「天籟之音」只有短短30秒,卻是貴州平塘國際天文體驗館的「鎮館之寶」,而捕捉到脈衝星信號、探測其振幅的是「中國天眼」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它就坐落在平塘一個被稱作「大窩凼」的喀斯特地貌巨型窪坑中。實現「零」的突破FAST是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 「中國天眼」被碰瓷了
    只有把『天眼』品牌保護好了,才對得起科學家的心血,對得起國家和人民。」位於貴州平塘的「中國天眼」。提起「天眼」,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許就是貴州山窩裡的那口「大鍋」。沒錯,歷時22年,耗盡科學家南仁東一生的心血,這才有了足以領先世界二三十年的「中國天眼」。可如今,這個世界級的IP,竟然被用在了菸草上面。
  • [臺媒看貴州]大陸天眼探測外星人 高薪挖角
    貴州平塘天文科學文化園,天文科技館副館長覃凱玲指出,「天眼」啟動至今大半年,預計明年底結束初期測試,要正式運轉上路,因此需才孔急。她說,「天眼」可以看到更遠、更暗的行星,天文科技領先全球五倍至十倍。但適合到「天眼」的除了是科學家,更需要英雄。
  • 貴州有一科幻景區,坐擁最大射電望遠鏡,被稱為「中國天眼」!
    隨著旅遊市場的不斷拓展,除了這些傳統意義上被當作風景區的名山大川、古鎮田園之外,還有一些全新的超出人們預期的事物也被逐漸開拓成為旅遊景區,它們以其完全不同於傳統自然風景區的特點吸引著大量遊客開啟一段好奇的旅程,在這些之中最具有特色的還是貴州省平塘縣的這一處「科幻景區」,它坐擁全球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中國天眼」,它就是平塘天眼景區。
  • 這個酷酷的老頭走了「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病逝
    「中國天眼」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因罹患肺癌、病情惡化搶救無效於9月15日夜間逝世,享年72歲。 國家天文臺近日發布訃告說,遵其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 在南仁東的學生和同事們看來,他20多年來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建設具有「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1993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在東京召開,與會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就向同事提出:「我們也要建設一個。」 當時,南仁東回國三年。
  • 天文科普:古代天文學說知多少|平塘研學行
    今冬,我們一起去貴州平塘,學習天文地理!對於未知,我們總是好奇,可能有過錯誤的認識,但最終也會獲得新知。這個寒假,跟隨雲成長研學導師一起從古代天文穿越到未來宇宙世界。親子特色研學旅行2、研學名稱:尋訪天文/宙 探尋地質奧秘「小小科學家」天文地理研學行 3、研學任務:①了解天文知識,天體運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