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古代天文學說知多少|平塘研學行

2020-12-02 雲成長研學

古代天文學說知多少

地心說:米利都學派形成初步理念,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後經亞里斯多德、託勒密進一步發展而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

地心說,又名天動說(Geocentric model)。公元2世紀時它被體系化了,是地動說對應的學說。該學說是一種認為地球位於宇宙中心的地球中心說,人類則住在半球型的世界中心。從13世紀到17世紀左右,地心說也一直是天主教教會公認的世界觀。

日心說:哥白尼 1543 年《天體運動論》提出地動說,天體運動是和地心說相對立的學說,以太陽為宇宙中心。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日心說的觀點是:

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頂放一個光源,當船駛離海岸時,岸上的人們會看見亮光逐漸降低,直至消失。

2.地球在運動,並且24小時自轉一周。因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無限大的天穹在旋轉而地球不動,實在是不可想像。

3.太陽是不動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只有月亮環繞地球運行

蓋天說:蓋天說以北極為中心,與二十八宿、三垣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封閉性天文圖構架。

蓋天說,是古代漢民族的宇宙學說。這一學說可能起源於殷末周初,它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幾種不同的見解。早期的蓋天說是認為天圓地方的,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大地邊緣無法吻合。於是又有人提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一樣高高懸在大地之上,地的周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天和地的形狀猶如一座頂部為圓穹形的涼亭。共工怒觸不周山和女媧氏鍊石補天的神話正是以持這種見解的蓋天說為依據的。

渾天說:屈原->楊雄-張衡,提出整球形天,地球在其中,如蛋殼內蛋黃。認為「天球」之外還有宇宙空間。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了解了這些古代天文學說後,你知道如何繪製天文導圖嗎?

今冬,我們一起去貴州平塘,學習天文地理!

對於未知,我們總是好奇,可能有過錯誤的認識,但最終也會獲得新知。這個寒假,跟隨雲成長研學導師一起從古代天文穿越到未來宇宙世界。

研學簡介

1、研學主題:觀天探地,世界唯一,

親子特色研學旅行

2、研學名稱:尋訪天文/宙

探尋地質奧秘

「小小科學家」天文地理研學行

3、研學任務:

①了解天文知識,天體運動的軌跡

② 物理知識,天文望遠鏡的分類與發展,射電望遠鏡的結構與分類;

③了解巖石、礦物的構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與分類;

④ 洞穴探險,溶洞的特徵、分類,繩索技術,探險裝備與環境分析;

⑤了解生物科學,宇宙生物,洞穴生物的變化。

貴州平塘

貴州平塘地處中亞熱帶巖溶喀斯特地區、雲貴高原東南坡向廣西丘陵的過渡地帶上。境內有峰林谷地、坡立谷、間歇泉、落水洞、地下河、漏鬥井泉、溶洞、陰潭等,是研究巖溶地區地下暗河和巖溶漏鬥發育的典型地區。

平塘擁有豐富的研學資源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17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168種樹種和中草藥,包括松、杉、楊、泡桐、天麻和杜仲等;

礦藏資源豐富,煤的保有儲量4980萬噸,陶瓷土儲量97.3萬噸;

600多年歷史的牙舟陶瓷,其日用陶、美術陶銷往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東南亞各國;

獨特的地質構造和礦物巖石。

天文·地理

研學內容

1. 天文知識,天體運動的軌跡,行星與恆星,星座與星象;

2. 物理知識,天文望遠鏡的分類與發展,射電望遠鏡的結構與分類;

3. 地質地理,巖石、礦物的構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與分類;

4. 洞穴探險,溶洞的特徵、分類,繩索技術,探險裝備與環境分析;

5. 生物科學,宇宙生物,洞穴生物的變化;

6. 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牙舟陶技藝,布依族民俗文化。

研學行程

本次活動符合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系列標準」與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健康教育委員會認證審核;由標準編纂單位雲成長組織與執行。

研學亮點

1)理論與實踐結合,帶著問題去研學,了解宇宙奧秘、生命起源、地外生命探索,感受天文科學、地球科學的奇妙,打開科學世界的大門;

2)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動手實驗,完成研學實踐手冊,獲得研學證書;

3)身體力行,洞穴探險,體驗野外科考過程,學習野外生存技能,深刻理解天文學、地質學與人類發展的關係;

4)體驗少數民族文化風土人情,了解布依族民俗文化;

5)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認識牙舟陶並製作陶器;

6)親手製作一件紀念品。

相關焦點

  • 平塘:「天眼」改變一代少年的人生軌跡
    多少年後回想,他發現,當時,從讀完這句話開始,這幾個字就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裡。「我根本不明白牆上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很奇怪,往後,一提到FAST,我都會想起來這個場景。」差不多在同樣的時間,一個晚上,幾十公裡以外的平塘縣城廣場上,正在舉辦一場晚會,吸引不少平塘市民來觀看。與劉章韜年紀相仿的鄧國濤也是其中之一。他跟爸爸擠在人群裡看熱鬧。
  • 中國古代天文學渾天說落伍了嗎
    例如說地球繞太陽運動,其坐標原點就是太陽。說太陽系繞銀河系運動,其坐標原點,自然是銀河系中心。可惜啊,古人沒本事站在太陽上,或者銀河系中心觀察,所以最初不可能採用這樣的坐標系。渾天說,只是採用了古人最直接便於觀測研究的地球為坐標原點,地軸為旋轉軸的坐標系,這個坐標系,是科學合理的,沒有問題。
  • 為什麼說天文學是純粹的?
    作者: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 朱進作為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天文學可能是最純粹的一個。它不像其他學科領域那樣,人們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切實的利益、滿足當下的需求。天文學的研究是從單純的好奇心出發的,希望通過對天文問題的研究,去了解宇宙更多的秘密。而正是這種催人不斷探索的好奇心,才會給我們帶來出乎意料的發現,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
  • 中國古代天文學: 何為「天極」
    然而,在望遠鏡發明並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就對星空宇宙進行了數千年的觀測和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天文學是一門既簡單又高深的學問。說它簡單,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懂天文。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古代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當中就需要天文。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脫離自然,天文離我們的生活似乎很遙遠。其實,大家別忘了我們的生活還是離不開天文的。
  • 平塘縣:射電天文論壇在平塘隆重舉行
    9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主辦,國家天文臺、貴州省科技廳、貴州省發展改革委、黔南州人民政府承辦,平塘縣人民政府協辦的「射電天文論壇」在平塘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王恩哥在致辭中指出,天文學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科學,是推動自然科學和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重要的天研科學之一,對其他科學的研究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平塘縣召開的射電天文論壇是國際天文學界的一次盛會。
  • 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為什麼天圓地方未能發展為現代天文學?
    雖然漢學家們傾向於認為宣夜說不曾起作用,然而它對中國天文學思想所起的作用實在比表面上看起來要大一些。 [這段話使得"宣夜說"名聲大振。從此它一直沐浴在"唯物主義"、"比布魯諾早多少 多少年"之類的讚美歌聲中。雖然我在十多年前已指出這段話中至少有兩處技術性錯 誤,但那還只是枝節問題。這裡要討論的是李約瑟對"宣夜說"的評價是否允當。
  • 當今國際著名天文學家,「脈衝星之母」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女士將造訪平塘天文小鎮
    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是何許人也小編查閱了一下資料快來一起看看喬瑟琳•貝爾(JocelynBell)簡歷:女,1943年出生於隸屬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博士,當今國際著名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被伊莉莎白女皇授予「大英帝國女爵士稱號」,二十世紀四大天文學發現之一,射電脈衝星的發現者,尊稱「
  •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沿著古絲綢之路,天文學作為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一種共享的專門知識,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之間進行著交流和傳播。本書的研究可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個具體、詳細的個案,它將以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為窗口,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的中外科學文化交流盛況,以具體的事例來揭示人類文明自古以來都不是在孤立、封閉的狀態下生長、發展起來的。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對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外科學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本科生和業餘愛好者。
  • 本周末製作古代天文模型
    本周末製作古代天文模型小朋友們可以參與製作月相盤、牽星尺和天球儀等儀器 小朋友們在製作天文模型。(資料片)    水母網6月29日訊( YMG記者 劉晉 通訊員 任剛 攝影報導)本周末,來煙臺市天文科普基地聆聽天文知識講座並製作屬於你的古天文儀器吧。本次活動由《今晨6點》小志願者組委會和煙臺市天文協會共同主辦。    市天文協會紀虹會長告訴記者,天文也是一種文化,尤其是在有著幾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國。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也還體現在具有東方特色的宇宙理論上。宇宙理論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渾天儀製作的理論根據。渾天說是一種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理論,但在當時,它比其他宇宙理論能更好地說明天體運動,因此在我國古代宇宙理論中居主導地位,影響也最大。宜夜說與蓋天說、渾天說相對立,它反對有固定的天球,主張宇宙處處充滿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在其中漂浮遊動。宣夜說顯然已有宇宙無限的觀念萌芽,這在哲學上有一定意義,但它過於思辨,無法用其指導天象觀測,所以其科學價值不大。
  • 譯林出版社重磅推出天文科普新書《望向星空深處》
    歷經四年打磨,譯林出版社於今夏出版了美國科普作家蒂莫西·費裡斯的天文科普圖書《望向星空深處》。這本書是將星空知識科普與觀星者故事融於一爐的經典之作,曾成為2009國際天文年的指定閱讀圖書,卻一直未被引進國內,所以此次中文版的推出備受國內天文愛好者關注。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天文學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這一國家經濟命脈,而且還是統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雲大獲獎天文學團隊這麼說
    張力介紹,宇宙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帶電粒子,自1912年被發現以來的100多年,人類還沒有弄清楚宇宙線的起源,這也是當代物理學和天文學未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雲南大學天體物理和宇宙線研究創新團隊一直致力於緻密天體高能物理過程、宇宙線物理理論及實驗探測等研究。
  •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 原創: 舞天玄姬 長樂未央宮 公眾號轉發 現在常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