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量子學派(ID:quantumschool)
別讓今天,
成為自己一輩子智商最高的一天
引
2020,庚子年,七月炎夏。
這屆高三考生,生於非典,考於新冠,
失去復讀優勢,沒有加分機會。
1071萬人,共行獨木橋,真的很難。
考試以來,安徽歙縣水災,雲南東川地震。
阻於地理,礙於天時,可謂難上加難。
今天考試結束,對所有學子說兩句:
①高考的成功或者失利,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②學習時候的點滴付出,都會獲得最高回報。
一切才剛剛開始,未來之路既荊棘密布,亦多姿多彩。
共享這16條定律,一起總結曾經的高中歲月。
01
墨菲定律:別心存僥倖
定律最初解釋: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墨菲定律
後來延伸出兩個子命題。
A、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B、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高考案例:一旦你擔心考試遇到自己沒複習到的知識點,那麼在高考的時候就總會考到,這就是高考「墨菲定律」。
02
熵增原理:青春不可逆
熵增定律最初表述:熱量從高溫流向低溫不可逆,物理表達式為:ds = dQ/T。
熵增原理
熵增原理後來有更廣意義:事物都在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而這種可逆特別難,表達式為S=-p log p。覆水難收,破鏡難圓都是這個道理。
高考案例:考完這次試後,這輩子,你們曾經在一起的這個班,非常殘酷地講,基本是聚不齊了。你們會走向五湖四海,擴散到世界各個角落,別想著還能再次相聚,基本不可逆。
所以,珍惜今天在一起的時光。
03
二八定律:
重要節點只有20%
在任何一個系統,最重要的只佔約20%,其餘80%都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高考的真相也是如此,查看一下2018年和2019年數據,20%學生考進了一本以上學校。
不管如何擴招,群體中只有20%的人可以讀取最好的學校。
二八定律
還可以用另一個數據:決定80%高考成績的是20%的拉分知識點。
再刻薄一點,80%的大學可能稱不上「大學」二字,所以,且行且珍惜。
04
倖存者偏差:落榜者不說話
「倖存者偏差」又名為「生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
就像「沒來的同學請舉手」一樣,這是統計學魔鬼在玩魔術。
倖存者偏差
這一條正好與第3條「二八定律」互相映證,如果分數出來後,考得還行,你可能感覺到身邊的同學都考得不錯,那是你的錯覺。因為落榜者不說話,他們沉默不語,所以,這個時候,也照顧下他人情緒。
05
量子疊加:
薛丁格的監考老師
量子疊加,就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
量子疊加
著名的「薛丁格的貓」理論曾經形象地表述為「一隻貓可以同時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一名考場上的監考老師,如果你沒有去看他,他將永遠處於看你/不看你的疊加態。
他就是薛丁格的監考老師。
06
波函數坍縮效應:
你看他時他正在看你
波函數坍縮,是指微觀領域的基本粒子在空間的分布以概率存在。我們以第5條中薛丁格的監考老師作為比喻,現在他是以50%的概率在看你或者不看你。
波函數坍縮
那麼,當你在考場上觀察老師時,這個時候你會馬上確定他是看你還是不看你,此時波函數坍縮了,這就叫監考者的「波函數坍縮效應」。
07
量子糾纏:
高考中父母的愛
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即使相隔10萬光年的銀河系,他們都能瞬時發生關係,一個粒子的行為可以立即影響到另一個粒子。
量子糾纏
假如你和自己的母親一個在人馬座,一個在太陽系,到了高考的這一天,就算你們相隔再遠,只要你去參加高考,另一個就會變得煩躁不安。這種鬼魅似的遠距作用叫做高考的量子糾纏。
08
邊際效應遞減規律:
刷題刷到無意義
這是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在每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 。
邊際效應
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刷題次數的遞增,學生從每一遍刷題中所獲得的有效知識越來越少。這被稱為複習者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09
沉沒成本陷阱:
頂替者心態
沉沒成本陷阱是一種不理性行為,指的是人們一旦在某方面投入金錢或時間後,會表現出繼續投入的巨大冒險傾向。
沉沒成本
例如那位頂替陳春秀的高考考生,他們的親人認為自己孩子在這方面付出太多,不惜冒著犯法的風險,還是要讓他們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10
囚徒博弈:
如何填報高考志願
囚徒博弈是指兩個被捕囚徒的特殊博弈,說明即便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
特別是面對幾百萬個和你一樣的競爭對手,而且你手上的信息同樣不完整,根本沒有辦法找到優化方案,最後墮入一種整體性的「囚徒困境」中。
智豬博弈
《奇葩說》選手楊奇函高考後為了進清華經管學院,在各大學校貼吧散播「高分謠言」,採用恐嚇+欺騙的博弈策略,這種無恥手段可能會越來越多,一定要小心。
所以,高考報志願時,得好好研究下囚徒博弈,尋求納什均衡。
11
混沌理論:
1分捲起的海嘯
一個系統中,在初始條件下哪怕微小的變化都能帶動整個系統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
混沌理論
形象化來比喻就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熱帶雨林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在上百萬高考大軍中,只要提高1分,就可以幹掉幾千甚至幾萬考生。這種1分微小變化帶來存亡根本差別的反應,叫作考場系統裡的「分數混沌」。
12
歌德爾不完備定理:
總有些例外
著名的例子有:理髮師難題、說謊者悖論。
任意一個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這就是歌德爾不完備定理。
不完備定理
轉換成高考不完備定理就是:任意一個包含高考考生要麼能考上要麼不能考上的形式系統,同樣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
高考案例:有高考考生上了國內top1。來到宿舍,滿面春風地問舍友:「你們高考都是多少分來的呀?」一宿舍的同學都懵逼著臉笑:「你還參加過高考?」
13
達克效應:
很難正確認識自己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專業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不足,有高估自己的行為。
A、能力較弱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B、無法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高考結束後,88%的學生會認為自己的考試成績高於平均水平。
這就是著名的「成績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
對於成績普通的同學,在報考志願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這不是打擊信心,而是追求客觀理性。
14
奧卡姆剃刀原理:
簡單的答案才正確
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
延伸一點的理論:如果同一個現象有n種理論,最簡單的那個便是最正確的。
再進一步的實踐原理:能用n做好事情,那就不要有第n+1個動作。
奧卡姆剃刀
考試出來與同學對答案時:如果是證明題,那麼越簡單的證明,越有可能是正確答案。最後得出越簡潔的數字,例如0或者1、2等,它正確的可能性越大。
15
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費米—狄拉克
統計:不同的統計方式
量子疊加
每一個分數都可以容納很多考生,這是「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每一個考生只能擁有一個高考分數,這是「費米—狄拉克統計」。
16
對稱性自發破缺:
這一刻你改變了世界
物理學最前沿的理論之一:物理系統所遵守的自然定律具有對稱性,而物理系統本身並不具有這種對稱性,則稱此現象為自發對稱破缺。
對稱性自發破缺
更通俗的理解是:宇宙最開始超級對稱與和諧,空間分布均勻,但有一天某個明星粒子出現,導致宇宙中其它粒子被它吸引,曾經的對稱性就這樣被破壞了。
對於一個高考生來說,平時去學校大家都沒有注意到你,系統是對稱亦均衡的,但7月9日這一天,你會發現身邊的人開始關注你,沒有人再跟你搶位置了,全世界都在為你讓路!世界不再對稱了,這就是對稱性自發破缺,這一刻你改變了世界。
結
不要讓今天成為你
「熵」值最低的一天
有些人的大腦,在25歲就「死了」;
還有一些人的大腦,在18歲時就「死了」;
因為,高考可能就是他一輩子智商最高的一天。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40歲人生才剛開始!
不管你考得好不好,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它是一種優秀習慣,賦予人生更多樂趣。
一張考卷決定不了你的未來,永遠堅持學習才可以。
否則,以上16個科學定理中的某些規律,很多人一輩子都看不到。
每年高考時,總有兩份名單對比。
一份是狀元名單,付以漸、王式丹、畢沅、林稃堂、幹雲錦、劉子壯等人名列其中。
還有一份落榜者名單,李漁、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赫然在列。
雖然這樣對比,存在大數據上的不準確性。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牛逼的人總是一輩子在學習。
優秀的人生是逆熵而行,不要讓今天成為你「熵」值最低的一天。
本期編輯|陳書敏
本期投稿|魯不遜
本文轉載自量子學派(ID:quantum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