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人最重視的莫過於讀書了,在古代人們甚至將讀書當成一件神聖的事情,在《歐陽文忠公文集》中評論讀書為:「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知識可以讓人的內心更加強大,能夠讓人行萬裡路。古代人們設立科舉制度用來挑選王朝內才學兼備的人,很多有一番志氣的青年都會選擇參加科舉考試。《神童詩》在中說:「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在古代能夠入仕之人,要麼是家族繼承,要麼就是你自己考取功名。那些考生經過多層篩選最終踏入朝堂,為國獻力。
科舉制度的建立本意是為了選人才的,但是經過幾代更迭就慢慢被統治者改變了。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不再單純只是為考生服務,更多的是為統治者當成統治的工具。最後清王朝結束了,我國還是將科舉制度延續了下了,只是將名字改成了「高考」。因為當時國家還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國情不穩定,還有一些其他的政治、經濟因素就將高考制度暫停了。
最後到了1977年我國正在建設發展中,對於人才的需求很多,這時候就有人建議應該重新恢復高考制度。這一建議一經提出,當即就被鄧爺爺同意了。從高考中斷到恢復,過去了這麼多年,多少人一直希望能夠再次參加。高考不僅僅對於國家意義重大,對於百姓們來說也是能改變他們人生的事情。多少窮苦人家可以通過高考成功,改變他們世世代代以農為生的命運,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很多成功人士,大多都是通過高考進入名校,最後走向成功的。
所以高考對中國的每一個人來說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突然聽說高考再次開始了,每個人都是熱心沸騰。現如今距離高考恢復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但每一年的高考依舊是全民關注的存在,在今年高考結束後,很多人抱怨試題很難。因此有一些人就找到了當時1977年高考恢復時的試卷,在試卷被曝光後,人們都趕來看看。有網友說:這些題也太簡單了,他要是參考,說不定就能考上北大。
確實翻閱一些當年高考的試題都是很簡單的,有的甚至是我們現在小學級別的題目,跟我們現在六門高考的嚴格要求完全是天差地別。但其實只要你仔細想想,這並不是不合理的。在1977年的時候,人們剛剛恢復高考制度,在此之前人們基本上沒有怎麼接受教育,對這些知識也都沒有了解,所以這個難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也告訴我們以後看問題不能總是通過別人的話來判斷,要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在了解完整件事情的背景之後再說話。當時人們聽說高考重新恢復了,紛紛前來參加高考,高考人數竟然達到了六百萬人。但是最終通過的人數連三十萬人都沒有,這些數據也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教育的落後。我們現在的高考難度之所以增加,在其背後更多是教育資源的變化。現在的孩子有國家支持的九年義務教育,而且各種教育資源網上都應有盡有。對比1977年我們擁有的更多,那自然也要付出更多,才可以考上一流大學。
結語
高考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高考失敗也不能代表以後就會失敗,現在這個社會機遇隨時都在,只要你能夠抓住機會就可以成功。要趁著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勇於挑戰,年輕就是無極限。
參考資料:
《歐陽文忠公文集》
《神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