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故事|刑法專家趙秉志憶高考:機會只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2021-01-13 澎湃新聞
趙秉志 法制日報 資料圖

有人把1977年恢復高考比喻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作為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批考生,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院長趙秉志教授心裡,曾經的高考歲月可以概括為兩句話:「千軍萬馬齊上陣」「機會只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2017年6月8日,趙秉志在做客《法制日報》法制網「法律人法治路——回眸高考故事暢談依法治國」訪談節目時,回想起那段高考往事,仍記憶猶新:「1977年的高考是從1966年到1977年共11屆的高中畢業生一起參加,參考人數共有570萬人,人數之眾多可以說是前所未有,所以是『千軍萬馬齊上陣』;其次,雖然這多人一起參加高考,但由於文革十年的影響,很多人都荒費了學業,1977年秋天恢復高考時間很倉促,考生們複習時間很短,所以只有那些原來有些學業基礎的考生經過短時間的突擊複習,才最有可能考入大學。據說錄取率僅有5%(27萬人),為40年來錄取率最低。」

與法治結緣 經歷人生四次重要選擇

恢復高考後,趙秉志從政治學專業轉而學習刑法專業,這其中有怎樣的故事呢?對於這段經歷,他回憶道:「當年,我考入鄭州大學政治系開始讀的是政治學專業。1987年我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專業博士生畢業,隨後從事高校法學教研工作至今,這其中的故事可以說是我經歷了四次最重要的人生選擇。」

而他所說的第一次選擇,就是由政治學轉為法學。

上大學近兩年時,鄭州大學政治系根據發展需要分為政治系、經濟系、哲學系,下一步還可能從政治系再分出一個法律系。我之所以要選擇學法律,主要是文革時我父親等老一輩知識分子慘遭迫害的經歷,使我對法治有一種渴望,而且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已開始法治建設,我認為國家發展法治是一個大方向,因而非常渴望能改學法律專業。」

鄭州大學法律系成立後,由於當時還沒有法學教師,趙秉志和另外一個同學就被學校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法學本科代培學習,「當時鄭大法律系是要把我們倆作為未來師資培養的。我的這次選擇如願以償,使我得以從此走上了法學的道路。」趙秉志說。

自己的第二次選擇——選擇刑法學專業,趙秉志感念兩位授業恩師,「中國人民大學的諸位名師把我帶入了法學領域,其中刑研室的高銘暄教授和王作富教授則成為我走上刑法學研究之路的引路人,他們出色的教學使我熱愛上刑法學;本科畢業後,我先後考取了人大法律系刑法學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師從兩位名師順利完成學業,和同窗陳興良一起成為新中國首屆刑法學博士」。

畢業後,趙秉志留校成為一名高校刑法學教師,從此刑法學從他的學業成為了他的職業。

留在高校任教還是到實務部門任職?這成為了趙秉志的第三次選擇。1999年和2002年,他面臨了兩次到司法實務部門從事司法研究工作的機遇。他說:「當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曾先後想調我去研究室工作,我也一度很想到最高司法機關去做實務工作給自己新的挑戰。但導師高銘暄教授認為我的優勢在學術,並指出我還肩負著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科暨全國刑法學研究會的重要職責,希望我以學術為重。基於學術使命感和恩師的願望,雖有猶豫,我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高校從事刑事法學教學研究工作。」

說到第四次選擇,趙秉志認為,加盟北京師範大學開創了他事業發展的新天地。他說:「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求學8年、工作18年,當時人大法學院實力雄厚、地位超強,我所主持的刑法學科在全院名列第一、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為了謀取團隊事業發展更大的平臺和空間,我在2005年8月年近五旬之際,加盟法學基礎較薄弱的北京師範大學,並創建了全國首家具有獨立性、實體性的學術研究機構——北師大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經過十餘年的創業奮鬥,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已進入全國法律院校第一方陣行列,學校刑科院在刑事法領域名列前茅,並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而我也通過二次創業更堅定了與法學結緣的事業。」

法治人才培養發生兩大積極變化

可以說,培養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和核心職能。在趙秉志看來,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事關我國社會發展和法治建設的大局,更應當得到重視。

趙秉志表示:「關於高等學校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過去人們有不同的認識,如有的強調培養人才的創新性,也有的注重培養人才的理論性、複合性。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將決定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和措施的選擇。我認為,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應當注重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

回眸我國法學人才培養發生的積極變化,趙秉志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我國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法學專門人才培養體系。1977年高考恢復的當年,全國只有北京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3個單位招收法學本科生;而今天全國已有700多所高校設有法律院系,法學人才培養包括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完整的人才培養層次。全國法律院系培養了成千上萬名法學人才,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人才基礎和中堅力量,一些法學人才成長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以及中央、地方立法、司法機關的負責人。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不斷推進。40年來國家逐步走向法治,形成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要建設法治中國,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這大大促進了法學人才的培養,也給法學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現代法治社會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法治中國是我國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法律專業是追求和維護公平正義而長盛不衰的專業,是充滿挑戰而又魅力無限的學科,你的人生選擇法律專業大有可為,選擇法律專業很少有後悔的。」趙秉志感嘆道。

40年變遷 我國刑法體系取得重大進步

40年來,在我國推進法治建設的進程中,作為現代法治重要組成部分的刑法體系也經歷了與時俱進的巨大變遷和不斷完善。在趙秉志看來,我國刑法體系進步的重大標誌有3個:

一是1979年第一部刑法典的頒行。這是我國刑法體系基本具備的標誌。雖然粗略,但其體系結構基本具備和合理,並成為我國刑法體系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基礎。

二是1997年修訂刑法典的頒行。這是一部具有重大改革和多方面進展、時代特色鮮明的刑法典。其重大改革和進展諸如:取消類推制度並確立罪刑法定等3項基本原則,更改反革命罪為危害國家安全罪,通過對多種制度的修改完善,強化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將軍職犯罪納入刑法典,為突出反腐敗而專章規定貪汙受賄罪,通過取消三大口袋罪等促進刑法立法的明確性和可操作性,大量增設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犯罪等。

三是1997年刑法典頒行20年來陸續通過九個《刑法修正案》。我國立法機關近20年來所採用和堅持的《刑法修正案》的修法模式,既及時修改補充了刑法典內容的欠缺,又維護了刑法典的統一性及其體系結構的完備性。

而在我國刑法發展的重大標誌中,讓趙秉志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一是1997年刑法典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這是我國刑法現代化的基本標誌,也是法治國家建設在刑事法治中的基本保障;

二是1997年刑法典暨其後刑法修正案修法模式對刑法典統一性的維護,這是我國刑法科學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我國死刑立法改革近年來邁開大步,第八和第九《刑法修正案》進展顯著,死刑改革是我國刑事法治中最引人注目、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

作為新中國的首屆刑法學博士以及中國新一代刑法學界的領軍人物,趙秉志對刑法改革等問題一直有著深深的思考,他語重心長地說:「我認為,我國刑法改革在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有兩個:

一是犯罪化與非犯罪化的權衡問題,破解之策是要反對過度犯罪化與非犯罪化兩個偏向,確立以適度犯罪化為主並輔之以適度非犯罪化的立法方向;

二是死刑制度改革與刑罰制度相應調整的問題,破解之策是逐步推進死刑立法削減和相關刑罰配套制度的建構與完善。」 

(原題為《趙秉志:四次選擇決定了我的一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刑法擬對高考律考等設"替考罪" 不含英語四六級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新增「替考罪」的規定。今天下午草案二審稿提請審議,進一步明確考試範圍是「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據此,在高考等考試中替考,將受刑事處罰,而英語四六級等部門規章、文件設立的考試,不在「替考罪」的範圍。擬將考試範圍縮小到十幾種  今年高考當日,南方都市報報導的江西替考案引發高度關注。
  • 高考故事與我的數學
    #來吧,考生——高考的故事#也許現在談高考對我來說有點遙遠,畢竟我已經是大學生了,畢竟我已經畢業三年了,但是我相信每個參加過高考的人,不管時間過了多久,都有資格談論高考,畢竟我們也是「過來人」。現在我正在講述高考的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小故事~讓我們談談高考的故事和我的數學我的數學應該是所有科目中最差的科目,高中三年來,我一直是數學老師口中的問題學生,在小考各種大的考試之前,老師會強化題目,有時還會在「劇透」考試前強化題型,老師做完問題後,他會說,「都挺懂了吧?」
  • 高考取消英語,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有時候就想:我們現在已經不愁吃穿了,但好像我們永遠不會滿足,取消英語,能夠讓更多人獲得大學資格,從而讓更多人有機會成為社會精英。但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一)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恢復高考的這一年,我們並沒有將英語這個科目納入高考必考項目,只是針對有報考外語專業的考生,英語作為一個加試科目,也就是說,如果你想選擇英語專業,你可以去嘗試,但是作為普通考生,英語不是必選項,也不是高考必選科。1980年,英語開始計入高考總分。
  • 史上最難高考引發「復讀潮」?這屆復讀生會有多慘?明年新高考,復讀...
    今年高考失利,要不要復讀? 最近後臺瘋了,好多好多人圍過來,說沒考好,到底該不該復讀。很多學生志願都還沒填就準備著手復讀了,復讀年年有,但是今年感覺明顯更多。
  • 「高考狂人」王端鵬,高考只差一分得滿分,現今早已功成名就!
    高考滿分750分人盡皆知,相信不少學子只想要分數在600左右就可以了,這個水平應該是很多學校尖子生的水平,中國是一個能人輩出的國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考神一個個地浮出水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高考狂人」王端鵬的故事,高考狀元已經不足以讓掩蓋他的光芒,因此筆者特用高考狂人來比喻他!
  • 2020高考心理輔導:高考後如何擺脫不良心理
    考後眾生相:心理失衡擾亂正常生活  每年高考結束,都有不少考生因為學習上的突然放鬆,產生心理、生理上的不適應,也有些考生會覺得考得不理想,感到失落、悲觀乃至覺得對不起父母家人,無顏面對老師、同學,形成過度悲觀的心態。
  • 學生篇:高考前各種必要準備和調適
    研究表明,考生的心理狀況直接關乎高考的成敗,從一定意義上講,在其它條件大體相當的情況下,高考成敗的關鍵取決於考生的心理狀態,正因如此,有專家指出:「四分考實力,六分考心理」。學生的心理狀態、心理準備對高考的正常發揮將產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專家認為,考前調整心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今年高考防作弊措施再升級 指靜脈驗證防「槍手」
    為保障高考秩序,廣西官方出動無線電監測車,採取教師帶隊清點考試人數、培訓監考人員識別真假身份證等多項措施保障「淨考」。 圖為6月8日,無線電監測車在南寧  以往有啥防作弊招數?  同樣,為了嚴防考試作弊,去年高考,福建、湖北、安徽等省份還紛紛明確,禁止佩戴手錶入場,考點統一配置掛鍾。而北京、廣州等省份則針對智能手錶做出規定,考生不可攜帶有存儲功能、有計算功能和可傳輸數據等功能的手錶進入考場,只可攜帶普通的機械式或石英手錶。上海則明確,考生若攜帶具有發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設備,將被認定為考試作弊,其中就包括手機、時下流行的「蘋果」手錶及運動手環等。
  • 當救人遇上高考 你支持怎麼做?
    事發後,柳豔兵和同學易政勇兩人因傷情嚴重無法參加高考。柳豔兵奪刀救人的事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對柳豔兵及其同學易政勇的行為表示讚賞,將為他們組織單獨考試。中國文明網也將推薦他們參評6月「中國好人榜」好人評選。  我們發現,幾乎每一年都有考生因為救人耽誤高考、放棄高考。本期訂閱號小編為網友整理了近年來因救人而耽誤高考的美德故事。
  • 假如高考有「雙胞胎」替考的情況,考官是如何辨別出來的?
    雖然雙胞胎外表很相似,但是其實性格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在學習方面的表現也有很大的不同,一個成績好一個成績差是常有的事,也許有人會問,高考期間會不會有雙胞胎代考呢?高考代考本身就是一件違法的事,但以前也有過這種案例,雙胞胎代考的情況比尋常的更難發現,那麼雙胞胎真的能成功的在高考中代考嗎?
  • 新高考模式下,語數外需要考多少分?才能有機會進985
    新高考模式下,語數外需要考多少分?才能有機會進985 按照往年的分數線來說,平均需要達到670分以上才有機會考進985高校,那麼語數外三大主科也要380分以上,也就是每科要達到130以上才有機會。
  • 馬雲數學1分,白巖松成績倒數……高考不可怕,這些故事給娃力量
    他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只要願意努力,有計劃肯執行,不要怕晚,你可以創造奇蹟。俞敏洪:英語從33分到95分1962年,俞敏洪出生於江蘇省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當時的政策非常嚴苛,俞敏洪把唯一上高中的機會這個機會讓給了姐姐。
  • 高考英語 這種隱形同義詞辨析題是高考「常客」,提前準備有優勢
    對應高考,老師和學生們也都會一如往常地做做歷年真題,探索一下考場經驗。歷年的高考題,怎樣才是正確的開啟姿勢呢?我們從中獲取的信息不應該只是關注難易度及具體的知識內容上,而是應該從題目中提取高考出題的方向和考查綱要。比如在2020年英語高考全國I卷,語言知識運用(完形填空題)中,大家需要留意的一個考點信息就是隱性同義詞辨析題。那什麼叫隱性同義詞辨析呢?
  • 2020年高考:全國各省報名參加高考人數匯總,你的省份有多少人?
    20年高考已經結束了,其中最受人矚目的省份非河南省莫屬,河南省也成為了中國唯一的一所突破百萬高考學生的一個省份,或許這一個單一的數字並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可以做這樣一個比較,單單一個河南省,甚至超過了十個省市高考報考人數的總和。
  • 中國高考金字塔一覽,考上清華北大的機會只有0.04%
    中國高考金字塔一覽,考上清華北大的機會只有0.04%。考清華北大讀985大學有多難,看看中國高考金字塔就明白了。高考適齡人員有近兩千萬,參加高考的55%,只剩下一半人了考取本科的人四百多萬,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大家都想去的一本只有一百三十多萬,不到8%,211不到48萬人,2.69%的人有機會,985不到16萬人,0.89%的人有機會,清華北大不到七千人,0.04%的人有機會。
  • 巧合 北京高考英語作文與廣東高考語文作文"重題"
    拉橫幅、拍合影留住高考「記憶」  在人大附中的考點外,雖然高考英語科目結束已經半個小時,但仍有好多學生家長久久未散場,圍著人大附中校牌合影。有一群由學生和家長三十多人組成的團隊,拉出一條寫有「愛永存,心相連,壯哉我飽學大13」的紅色橫幅,引起圍觀。
  • 高考史上最難的數學題之一,學生平均分僅0.31,院士:不適合高考
    眾所周知,高考一直是每年的熱門話題。在每年的高考過後,總會有一大批人在網上議論考試難度,並樂此不疲。對於普通人來說,高考與自己毫無關係,但對於學生來說,高考無疑是一塊非常好的試金石,考試順利,則金榜題名,考試失敗,則名落孫山。 因此,學生們都卯足了勁準備在考場上大展身手。
  • 26歲浙大碩士再戰高考,511分考入山東中醫藥大學,只為「追夢」
    無論是本科時學習的化學專業還是讀碩士期間學習的藥物化學專業,都與自己心目中的「醫學專業」相差甚遠,自己學習起來也是痛苦萬分,因為對於這些不感興趣的專業沒有任何興趣,所有的學習都只為應付導師的任務。那麼,看完這篇文章,其實非常有感觸,下面就用這篇文章來談談關於這件事情的看法,但願能夠對有類似困擾的同學們一些思考吧。
  • 專家詳解高考天氣 助你披荊斬棘 乘風破浪
    專家詳解高考天氣 助你披荊斬棘 乘風破浪 2020-07-03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考後準備怎麼放鬆?專家支招:別做這幾件事,否則後悔莫及!
    「趁著這次遇到寓意美好的985路公交心願牆的機會,寫下心裡話,不求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只願她能考完好好睡一覺。」朱先生說著回憶起了自己當年高考後的情景:「90年代那會兒,大多數父母都要忙農活,我父母也不例外,所以,沒有陪考,我自己一個人考完了兩天。」當考完回家,媽媽給做了一碗撒著黃瓜絲兒的涼麵條,朱先生吃完倒頭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