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跟著父母下鄉的日子

2021-01-20 用三隻眼看世界

1956年,我出生在遼寧省,丹東市七道城隍廟。在我六歲時,父親37歲,因胃癌離開了人世。上世紀60年代初正趕上全國低糧標準,在城裡也是吃澱粉、粗糧,食不裹腹,父親的離世時,留下我和一個姐姐三個妹妹,媽媽帶著我姊妹五人,難維持生計,只好在1967年給我們找了繼父。

父親患病時我還小,親眼目睹父親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精神受到很大衝擊。父親死後,我總會想起他難受的樣子,從此特別膽小,到了夜晚不敢獨自上廁所和走黑路。我姐也體弱多病,多虧繼父略懂中醫,在他的照顧下,我們幾個姊妹身體才略有起色。

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我繼父在七道公社襪廠當車間主任,於是被安排走五七道路,要求他帶全家下鄉,做「下放戶」。當時我才13歲,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因父親過世後,我在家裡特別害怕。現繼父要帶我們上山下鄉,換一種新環境,不由得有些興高採烈,很是憧憬。就這樣,我們全家八口人一齊下放到了農村。

未成年上山下鄉

別舊苦又添新愁

1969年4月初,我才上五年級。一輛解放牌大卡車拉著我們全家,下放到岫巖縣洋河公社、何家堡大隊、唐家堡生產隊安家落戶。

當時下放戶多,國家根本來不及安置大家的住房,我家就被暫時安排在當地百姓家裡閒置的兩間房裡。當時農村沒有電,照明是煤油燈,門窗沒玻璃,窗是木愣上用紙糊的,黃泥土牆,稻草房,炕上是炕席,蝨子跳蚤特別多。

到了傍晚,歡送我們的親朋好友都回城裡了,我和姊妹幾個一股思鄉愁、落魄感由然而生,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對母親說:「媽,咱回家吧,我不在這住!」母親告訴我,以後這就是家了,要紮根農村回不去了。

我在農村繼續讀小學五年級,就讀于洋河公社何家堡小學。因為環境改變,方言略有差異,且都是生面孔,本來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也變得深沉鬱悶起來!

農忙時,我們學生經常要放支農假,幫著生產隊備耕、挑糞、播種、鋤草、秋收等等,完全就是半工半讀。

第二年,國家撥款給每個下鄉戶蓋了三間房,也分了自留地。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農村糧食標準還低,全年每人分的300斤苞米棒子,半年不到就吃光了。一直到來年播種時節,我家要靠四處借糧,也就是玉米粉為主,再加上自己上山找野菜和著吃。待到土豆和芸豆成熟,天天吃芸豆,土豆。年復一年,糧食老是虧空,家裡幾個孩子正在長身體,經常飢不裹腹。

歷磨難千錘百鍊

不怕苦搏學技能

我小學畢業後,到了洋河中學上初中,學校遠,徒步往返有16裡地。

當時農村的經濟建設落後,不時掀起山區建設、大修水利、造梯田、修河壩大型建設,主要勞動力抽掉上工地了,地裡所有的農活只能以學生為主,學校也經常放假,半工半讀。

由於那個年代長身體的我們營養不足,幹農活沒法和當地同齡孩子相比,勞動下來,疲憊不堪。每年的春播前,我們要挑糞(土質農家肥),這是最累的活兒,梯田都在山上,坡陡難走,我們城裡下放戶的孩子個個累得是氣喘噓噓,混身疼痛,雙腿直打顫。

農忙時學生要放假插秧,因為農忙,隊裡為青壯年社員準備的午飯是大米細糧(當時農村以粗糧為主,細糧少見),而我們學生插秧累的直不起腰,到中午吃飯時卻沒學生的份!我們只好徒步5裡多地回家吃飯。到家已是下午兩點多,母親以為參加隊裡大田幹活,隊裡會管飯,家裡就沒準備啥吃的。記得當時餓得我大汗淋漓,昏厥過去,嚇的母親直哭。

因為我是家裡獨生子,其他全是姊妹,所以我是主要勞動力,家裡一切重擔都在我身上。放學後,家裡的自留地、割草餵豬、上山打柴,我是責無旁貸。放學後,我經常獨自挑著土籃子,到深山溝裡打柴,每到夜幕降臨時,我自己嚇得就不敢走了。我繼父了解我的膽小,都去深山迎接我,讓我感到很大的安慰。

小知青盡力拼搏

全家樂前路光明

1974年初中畢業後,我回到生產隊務農,正遇上「山區建設民兵團」在全縣組建,我被生產隊派到民兵團。這一下,我在業餘時間學的石匠有了用武之地,開山劈石、打眼放炮,我考了個專業爆破證主管:管理炸藥、雷管、導火索。

年輕的我背起行囊長期在外吃住,「民兵團」要求各生產隊都得推薦一名司號員參加培訓,因我學的快,又被選為大隊司號員,負責吹起床號,集合、上班、收工、開會、放炮警戒等任務。

為方便工作,我想買一個手錶,於是向家裡要錢。1974年時,丹東產的紅旗牌手錶需110元人民幣,當時家裡也拿不出那麼多,只好賣了一口肥豬,正好110元。沒想到因為這事我繼父被大隊拉去批判,說是我家沒完成上交的「任務豬」。其實,安排給我家的任務豬已上交,批判我繼父是毫無理由的。

1976年,我繼父通過關係,全家搬遷到臨近的楊家堡公社柏家堡大隊南大增生產隊安家落戶。生產隊將我們家安置在原青年點,就在知青回城所閒置的五間房屋裡。

我們全家搬遷到揚家堡公社以後,吃住溫飽是沒問題了。繼父也再沒受批判,而且中醫問診、治小兒抽風等遠近聞名,生活漸漸穩定下來。

為前程苦練本領

未入伍遺憾終身

我在「民兵團」斷斷續續幹了三年多,1978年「民兵團」工作結束,我回生產隊務農。

在農村廣闊的天地裡,我得以千錘百鍊,樣樣活兒都拿得起。跟石匠師傅學石匠,開山劈石打眼放炮;農村所有的瓦匠活,我也練的爐火純青,蓋房子、砌牆、壘河壩、豬圈、圍牆,無論是河卵石、型石、亂插石樣樣幹得漂亮。所以經常在村裡幫工,村民蓋房子、砌圍牆、豬圈等愛找我,在大家眼裡,我也算大工匠吧。當時社會風氣好,不講報酬,互相幫工而已,只是混頓吃喝。至於編筐捰簍、趕車扶犁,我也見樣學樣,都能拿得起。冬閒時,就在家編織土籃子、拐筐、蘋果筐等,賣點零花錢或自家用。

當時年輕人在農村,也能感到也別有一番樂趣,閒暇時去河裡放炮打魚,秋天上山上採摘山貨,村裡的年輕男女經常打伴翻山越嶺,十裡八鄉徒步幾十公裡去看露天電影,都樂此不疲。

說到我繼父受批判,剛下鄉那會兒是經常事,因為繼父懂中醫,給鄉親們把把脈、開處方,小兒推拿、針灸等等,都是拿手絕活,遠近聞名,十裡八鄉無人不曉。繼父也不為掙錢,純是義務,頂多收點禮而已,就這樣,經常以「黑行醫」的罪名受到批判。

記得1974年徵兵時,我非常想去到部隊接受鍛鍊,結果一因我是全家主要勞動力,又是獨子,二是不是還有家庭原因,反正沒被批准我當兵走進部隊,讓我留下今生永遠的遺憾。

大返城回歸故裡

終鑄就美好前程

我們全家在農村呆十年零六個月,終於迎來了返城的時機,我母親多次回到市裡上訪,國家最後落實政策,給我繼父平反了,全家於1979年九月末回城。

回城時,知青都是按到父母單位「頂職」的形式安置工作的,但因我父母也下了鄉,失業十多年,在城裡沒單位。我當時二十二、三歲,回城後就按「特殊情況知青」處理,在國營單位安排了工作。

當時,正好丹東絲紡局招工,家屬親朋一再反對我去,理由是:絲紡局女工多,男的去沒多大出息。所以我只好放棄了國營單位名額,到元寶區小集體第八搬運站報了名,當時就是圖搬運裝卸工資高,其實做那工作就是賣力氣,沒技術含量,我一身在農村練就的技能用不上,沒出息。

當時,我繼父中醫人脈挺廣,終於託人於1981年將我轉到元寶區辦企業印染機械廠。我剛去時,被安排在翻砂鑄造車間幹熔化鐵水的大爐工,屬高溫作業。我很快就熟悉了工作,幹得很嫻熟了,但我不滿足,我覺得大爐工沒有固定的技術和長遠的目標。

作者回城後的留影

真是成事不負有志人,由於我的不懈追求,終於走上了理想的人生路。那是有一次我們單位舉辦全廠職工智力答題競賽,誰也沒想到我奪得第一名!從此,領導對我重視起來,破格使用我,讓我學習氬弧焊電氣焊,當上了壓力容器焊工。當時這是一門冷門技術,整個丹東市也沒多少氬弧焊工。這個工種從事焊接不鏽鋼、碳鋼、紫銅等高難度焊接,每道焊縫都得通過透視探傷打壓,進行驗收。

我年輕,有衝勁,工作起來幹勁十足,技能不斷地提高。1993年,遼寧省招工去中東伊朗外援,我到瀋陽參加考試,一考就合格,於是又去伊朗石油化工廠焊石油管道,幹了一年半工程。回國後,我跟南韓和菲律賓的焊工又學了一門技術——雙魚鱗花紋焊接。這樣,我作為焊接技術高手,1997年又去利比亞幹了一年零四個月。

在我學技術,鋪就人生路的日子裡,我的繼父王成禮於1985年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2歲,我悲痛欲絕。在農村十年半的艱難日子裡,我繼父受盡了委屈,我年紀小,也不能為他分擔憂和愁。在我學成技術,迎接美好人生時,繼父卻離開了我!

我感恩繼父在我稚嫩的青少年時代,伴我、鼓勵我、幫助我、支持我走向人生正道。我懷念繼父,在每年他離世的祭日我都會虔誠祭奠,感謝他的養育之恩。

繼父啊,你快看看吧,咱們家艱難的日子已經熬過,幸福的時光已經來臨。可你,卻未能享受到兒子的奉養。

您在天堂安息吧!在我心裡,您永遠是我親愛的父親!

2017年10月12日於丹東  

作者:林振寬,遼寧丹東老知青。1969年在丹東市元寶區七道五一小學畢業後,同年3月隨父母下放到岫巖縣洋河公社何家堡大隊唐家堡生產隊,歷時10年,於1979年8月回城並參加工作。現已退休。

來源:一壁殘陽

相關焦點

  • 帶著空間穿越成女知青下鄉
    第三個世界:穿越者不滿自己會被拐走的命運,把年僅三歲的「綠茶婊」姐姐害得沒了性命,親愛的妹妹,姐姐教你什麼叫做真正的綠茶婊,不過將來過什麼樣的日子,就靠你自己了。打臉 快穿 爽文 逆襲一句話簡介:重生漲不了智商,穿越改不了天命《渣男洗白指南[快穿]》作者:江湖不見隔壁以蕭清榮為主角的《超級男神[快穿]》可先觀看!
  • 上海知青下鄉第一夜,就被狼群包圍在北大荒的知青點
    ★城市知青下鄉的第一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十幾位上海下鄉知青,剛剛入住北大荒某村屯的第一個晚上,就遭遇了狼群的包圍。究竟是何原因呢?那天,這些上海知青從縣城乘坐山村接知青的馬車,第一次踏入北大荒,第一次看到了地廣人稀的北大荒農村寥寥落落的土房茅屋,第一次看到了蒼茫的山林和遼闊的草甸,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把「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口號,真正和命運聯繫到了一起。
  • 「知青歲月」殺年豬迎新年
    我去高新家,我的好友王山也在,他們正在為同組知青老沈上調到揚州冶金廠而祝賀。衛福從興化回來,他知道仇志剛到邗江中學當代課老師,立即約我到施橋與他歡聚。在邗江中學我們暢所欲言。仇告訴我們:今年全國將舉行武術選拔賽,揚州專區先在泰州進行武術選拔賽。他與我的校友王資鑫、我的好友駱雲龍均已報名參加邗江縣武術隊,近日集訓後去泰州選拔。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青年學生通過自主自願的方式與農村產生聯繫,不過當代的"下鄉青年"已經體會不到當年知青的苦楚。  女知青們的婚姻和愛情  男尊女卑一直是古代中國人的處事原則,時至今日,女性地位已經提到和男性平等的程度,但在某些領域依然有一些灰色地帶和潛規則。
  •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開展「知青下鄉」研學體驗活動
    國慶期間,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開展「知青下鄉」研學體驗活動,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親身經歷,去感受勞動教育,追憶祖輩芳華。孩子們登上解放車,換上知青服,開始了他們的下鄉生活。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他們表現了知青年代激情燃燒歲月的壯烈,體現了後知青時代對農墾的無私奉獻,彰顯了知青在新時代不斷進取參與海南農墾建設的精神,真實反映出知青的時代擔當和歷史風貌。現將名單予以公示(資料由海墾大事記(知青史料)編寫組提供,詳情請點擊海南農墾網及微信公眾號查看),徵求各界意見。  公示時間:2019年2月15日-19日。
  • [雕刻時光]老照片追憶內蒙知青歲月(四)
    [雕刻時光]老照片追憶內蒙知青歲月(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0日 09:37 來源:     CCTV.com消息: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之際,CCTV.com推出特別策劃《知青歲月?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這一代青年不是因為特別有知識才被稱作「知青」,而是在當年「知識青年接受再教育」的號召下,經歷了上山下鄉的一代城鎮青年,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說是「4050後」。這一代人的絕大多數最終還是返城了。
  • ღ 人民日報提醒:這幾天是一年中最危險的日子,一定要當心!
    那麼退休加減乘除,後面的小九屆經歷更多的則是學校停課,疏散下放,上山下鄉,集體所有制,下崗,經商,拿魚練攤。所以我們知青的遇見不僅是在路上而是在心裡,更在靈魂裡。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人的每個年齡段也有每個年齡段最珍貴的東西。對我們這些與共和國災難同齡的人而言,聚會也就成了晚年生活中最珍貴的休閒娛樂之一。
  • 50後儒商朱清雲:即便當知青 我們還不忘做生意
    近日,溫州網發起「尋找你身邊的『溫州一家人』」活動,邀請網友推薦自己或者身邊的溫商家庭,溫州網將以視頻、微博、圖文等形式記錄下他們的故事,重現溫州人當年艱苦創業的激情歲月,傳遞溫商正能量。  推薦網友「一半影子的人」:他是我熟悉的一個長輩,七十年代下鄉插隊當過知青,九十年代曾任溫州某知名國企的銷售高管,不惑之年毅然辭職,下海經商。是敢闖敢拼的50後溫州「弄潮兒」。
  • 1962年,北京19歲女知青放棄高考,主動下鄉插隊,如今過得怎樣
    1962年,在北京有一位19歲的姑娘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她為了響應國家「上山下鄉」以及「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高考,選擇下鄉插隊。這位年輕的姑娘名叫侯雋,而她當時也因為高尚的思想覺悟和吃苦精神被視為了知青模範和勞動榜樣。
  • 知青文學的「從政」軌跡:從文革血淚史到時代沉思書
    [摘要]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上個世紀中國最大的公眾事件之一,在其結束後3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當年的知青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從文學的視角審視這段歷史?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
  • 讀知青歲月看奮鬥人生
    已是第二次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首次閱讀就深深被青年習近平主動紮根西北黃土地、將自己根植群眾之中的魄力和精神所感動。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歲月中,實幹始終是最亮的底色。從在梁家河村推動「廁所革命」到創辦識字夜校,從帶領村民打壩淤地搞生產到建成陝西全省第一口沼氣池,知青年代的習近平正如梁家河村村支部書記石春陽所言「群眾需要什麼,近平就幹什麼。」始終以實幹者的姿態,解決群眾最想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任何人光鮮的背後都藏著實幹的汗水,看似成功的「面子」裡都包含著「裡子」的厚重。
  • 人性與狼性:一女知青之死
    前幾天去薊縣大平安村參加北京天津的知青聯誼活動,飯後大家圍坐在一起聊起了下鄉時的體驗和見聞。一個曾經在東北建設兵團下鄉的鳳岐妹妹就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她所在的那個團的事件,震撼人的靈魂的事件。三十八年前在黑龍江的雪原上,一個來自上海的女知識青年敏潔騎著一輛老鄉家裡借來的自行車在趕路。她剛剛從縣郵局取回來爸爸媽媽寄給她的一塊手錶和200元錢。喜悅之情流露在她清秀的臉上。
  • 「歲月」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不期而遇的溫暖,總會有一個撫慰人心
    近些日子,張玉環案備受人們關注。這個平凡又艱難的家庭,在穿越長達27年的痛苦與絕望,終於迎來了生活的光亮。In recent days, the Zhang Yuhuan case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 年代文:前世看不起他是村裡人,重回知青下鄉日,佔他身心不撒手
    這次推薦要推薦的是年代文,要說著4本中最有看點的就是第四本了,前世看不起他是村裡人,重回知青下鄉日,佔他身心不撒手!快來看看吧!第一本:《重生七零:農門嬌媳有點甜》——淺尾魚精彩劇情:誰說男人的嘴唇要薄而涼,她家漢子的嘴唇就很軟,帶著淡淡的溫度,她很喜歡。小雅,實在不行,我可以的……。他乾巴巴的說了句。
  • 「歲月」一直記得一句話: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歲月」但願你等待的人,都在歸來的路上「歲月」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生活得更好,乃是為你自己「歲月」如果我們能夠久別重逢,我希望你別來無恙「歲月」噓,別說話,讓我先在快樂裡躲一會兒
  • 青春如火,草原如歌——第一批內蒙古知青的故事
    次年,全國範圍內的「上山下鄉」運動才展開。  這支隊伍自然受到高度重視,一路上敲鑼打鼓,從盟裡到旗裡,都受到高規格的接待。9天後,其中200多名知青到達錫林郭勒盟的東烏珠穆沁旗。不過,那114名到達滿都寶力格牧場的知青,卻險些與日後承載了他們激情歲月的牧業隊失之交臂。  為什麼呢?
  • 「歲月」你是你的船槳,你的風帆,乘風破浪,仰世而來
    「歲月」夏夢長,秋晝短,清冽途上,不遠望……「歲月」願你的快樂不缺觀眾,善良總有人懂「歲月」那些瑣碎的過往,都會變成閃耀的成長
  • 儀隴:重返「芳華」老知青 支援「第二故鄉」建設
    ,時隔42年,笑容、熱淚、擁抱、暢談、傾訴,時光仿佛又到了那段燃情歲月。吳必蓉:這就是我們的過去,我們下鄉在這裡呆了4年,當時就住在這裡啊,就是,我們三個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這裡4年多,回到儀隴感覺變化大不大,大的很,簡直是山清水秀美的很,我們現在進去看一下,就從這裡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