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是什麼意思?】
我相信當人們稱自己為精神時,他們基本上發出三件事:第一,他們相信世界上的東西比眼睛看到的更多,也就是說,不僅僅是物質。其次,他們試圖關注他們的內心生活,他們的心理和情感狀態希望獲得某種自我認識。第三,他們重視以下美德: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和開誠布公。
關於世界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在基督教神學的背景下,「靈性」一詞的起源在於拉丁名詞spiritualitas,它源於希臘名詞pneuma,意思是精神。有趣的是,原始語境中的「精神」並不是「物質」或「物質」的反面,而是「肉體」,或者不屬於上帝的一切。因此,在其原始的基督教意義上,一個「屬靈的人」,只不過是上帝之靈所住的人。
儘管如此,在我採訪過的千禧一代中,「靈性」通常與「物質性」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它表達了我們生活所需要的,但我們無法察覺或衡量。許多傳統上認為的宗教關注的是涉及我們最基本問題的人類經驗領域 - 意義,目的和價值問題。但是自啟蒙運動以來,北大西洋國家的許多人已經發展出自我理解為世俗或現代的自我。對許多人來說,宗教似乎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它似乎過時了,或者與對世界的科學理解(或者至少其中的一部分)相矛盾。然而,儘管有這種轉變,意義,目的和價值的問題仍然存在。
此外,對於我的許多研究參與者而言,科學無法充分回答生活中一些最關鍵的問題:什麼是美?我應該如何與自然世界聯繫?我應該為誰(或者什麼)做出我的生命?為什麼只是?什麼是正義?雖然科學可以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但答案很少會激勵我的參與者,就像他們希望的那樣。對於許多人來說,科學的答案根本不足以幫助他們在體驗生活時過上自己的生活。因此,當人們談論靈性時,他們通常會引用一些意義框架,使他們能夠理解那些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信徒都能做並且經常做出認為是精神上的事情。為了得到科學唯物主義無法回答的問題,人們不必相信上帝。
向內看,採取更明智的行動
對於許多千禧一代來說,向內看是一種道德的努力。對他們來說是屬靈的意味著尋求更好地理解一個人的內心生活,以便在世界上更明智地行事。對於許多人來說,變得更加沉思或意識到他們的內心生活使他們能夠以一種對他們認為自己的反應性較低,危害較小且更加真實的方式與他人互動。因此,有一些與靈性有關的美德:同情和開放。這些美德自然源於靈性所固有的內省,因為它們最終需要高水平的自我認知。也就是說,了解我們為什麼持有我們所做的信念,知道我們為什麼以某種方式行事,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互依賴的知識。
這種知識通過冥想,自我反思和心理治療等方法獲得,使人們對他人的情緒變得更加敏感,甚至對周圍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也更敏感。
因此,以最佳形式進入內心的道路並非植根於自戀,而是建立在強烈的道德觀基礎之上,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類狀況而願意面對一個人的惡魔。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條向內的道路最終是關於自我改造,或超越一個人的早期兒童節目並實現某種自我掌控。對於其他人來說,它需要適應生活的非物質層面。我上面概述的框架並沒有用盡精神所引用的全部意義。我也不是說所有符合上述描述的人都必須屬靈。我只是想提出這三個特徵涵蓋了千禧一代在稱自己為精神時的意思。
我所概述的不應該引導讀者認為所有自稱為精神的千禧一代都遵循這些道德理想。我們實現道德理想的能力不僅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意願,還取決於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和經濟制約因素。因此,我目前的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生活的靈性,或者靈性如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運作。最終,需要開展更多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這一新興趨勢。隨著識別為「精神」的人數不斷攀升,靈性可能會以重要和持久的方式塑造北美社會。
我認為精神與靈性是人類必要的內在,我們因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而讓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讓我們的眼睛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讓我們的心靈接受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