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在你看來寫詩的人精神和常人有什麼區別?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搞清楚問題中幾個概念的含義,或者說在我看來,這幾個概念應該如何定義,把概念搞清楚,也就是「名家」所謂的搞清楚「名實」,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朋友回答時出現不同的見解,其實根源在於對概念的定義不清,才會在延展回答中越走越遠,得出不同甚至相悖的結論。
什麼是寫詩的人?
這自然是創作詩歌的人,我們平時稱為「詩人」。
那麼在這個問題中,題主是把「詩人」和「常人」做出了區別的,首先是默認有不同,然後再詢問是否精神上的不同。
其實,詩人也就是常人,不論是肉體,還是精神都沒有區別。
區別在於後天的教育所獲得的表達能力。
為什麼古代大部分詩人都出身不錯?因為出身不錯,才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才能學會「之乎者也」,才有資格去參加科考,成為治國的棟梁之才。在隋唐之前,這個階層是固化,家族化的,所以才會出現分鼎天下的「門閥政治」。
隨著普通人的意識覺醒,帝國的日趨龐大,集權的日趨獨裁,皇權不再允許世家的勢力過於龐大,國家機構又急需人才能管理,科舉選拔才逐漸上位,身家清白的寒門士子才逐漸有機會進身管理層——所謂「進士」,就是從白衣進身為「士」的意思。
隨著政治上的機遇打開,帶來的經濟條件飛躍化改變,讓唐宋以後的年輕人對科舉出仕趨之若鶩。文化的下沉,藉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才真正向普通群眾展開,並且很快形成了懂詩文就是有文化,有文化就能求富貴、出人頭地的群眾意識。
詩詞能力通過千百年的積累,終於在唐宋成為改變命運的高端通行證。這種看法長久以來給中國老百姓形成了一種意識枷鎖——詩詞就是高端文化。對文化的尊崇起源於社會地位的改變,儘管後來逐漸脫離(因為詩詞文化逐漸失去了諷諫、求仕的作用),但是中華民族千年以降對文化人、對詩人的尊重習慣是已經形成了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喜歡打造自己是個文化人的緣故。有些明星不就翻車了?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身邊哪一個人,不是以「有文化」而感到自豪、驕傲?雖然近代出現了反智,或者說「真小人」理論,大言不慚「我就是沒文化,你能拿我咋的?」但是社會大眾普遍還是持著一種看笑話和小丑的心態。
對文化、對文化人的敬畏起源於物質生活、社會地位的改善,如今已經成為一種精神鴉片,獨立於物質生活。要不然為什麼這麼多人追捧流浪大師?其實從儒家文化、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不能修身者,何以成大事?
這都是盲目地對文化追崇,滋生出很多裝文化、偽文化出來。
實際上,詩的起源,是相當沒有文化的民間口語順口溜、歌詞。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和文字是並行發展的,甚至更早生成於沒有文字的時代。
詩是韻文,也就是只要你說話按節奏來,高低起伏,通順清朗,然後押韻,其實就是一首詩。
詩的底線其實非常低,打油詩、順口溜、哪怕是快板,我們都能稱之為「詩」。到了近代詩領域,更是什麼都是「詩」。
只是水平高低,質量好壞不同而已。
詩的內容是抒情言志。那麼哪一個人沒有情感要抒懷,沒有志向要表達呢?
就像我們去爬山,有很多人會忍不住在山巔長嘯幾聲——這同樣是情感的表達。而詩人則將這種情感用文字,用節奏感表達出來——於精神方面的感動、觸動、思考其實和常人是一樣的,區別是在於表達。
常人長嘯,詩人則使用韻文的形式描寫這種情感和觸動,並通過文字流傳,打動更多的人。
詩人也是人,常人也是人。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反映,在精神層面上是一致的(如果教育一致的話)。當然我們和老外對很多事情的感觸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語言環境和教育不同,有些笑話他們覺得好笑,我們卻覺得這是什麼玩意?
在同一個文化氛圍中,或者說在漢文化圈中,詩人和常人的精神沒有任何不同。
每個人都有情感的觸動,只不過常人觸動自己,就像做了一場夢,感嘆一下就忘了,或者找人述說。而詩人則用自己的文字能力,把靈感捕捉、把感觸還原,打動更多人,形成通感,這就是成功的詩作。
所以這個問題,個人看來,寫詩的人精神上和常人沒有不同。
不同的在於文化教育形成的文字表達能力。
有些人不會寫詩,但是能唱歌、能拍電影、能用攝影作品、能用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和詩人文字表達方式不同,但是也是獨特的,我們能一一區分嗎?這些人不都是常人嗎?
寫詩只是眾多情感輸出中的一種方法,因為吟誦性、音樂性稍微有些與眾不同。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