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美國大片不時宣揚他們的美國精神,而過去日本的電影中也時常流露出他們的武士道精神。
簡單說來,美國精神主要是宣揚獨立自由,而武士道精神主要是宣揚名義忠勇。那麼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古代有自己的精神嗎?
顯然,中國古代本身就有文化底蘊,自然會孕育出自己的精神,而這個精神就是士精神。
何謂士精神,要知道什麼是士精神,先要知道什麼是士。
中國古代的士源自儒家文化,當中國自秦始皇完成大一統之後,文化便形成了正統化和中心化,加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加持,讓文化出現了聚焦。
因此,中國古代的士便來自儒家的士。儒家的士,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人,說得直白一點,他們是一群誕生在中華大地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博採眾長的人。
儒家思想即是孔孟之說,孔子說要「仁孝」,孟子說要「忠義」,「仁孝忠義」,這就是士精神的根本。
孔孟被後世封為聖,但當時對他們來說,成為聖賢並非最終他們的終極目標,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求道,並且給出了一條求道之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便是成為士的要領。
孔孟認為士不求名利,只為求道。那麼,何謂道呢?
道原本是窮盡天地萬物千載萬世的自然規律,道無處不在,卻無影無形,非一時一事可悟道。不過,儒家的道主要是帝王之術的道。
但是,即使是儒家學說,也有不同的說法,宋朝理學家朱熹認為道與欲是存在矛盾的,也就是為帝王之術所遵從的標準與人的欲望之間是有矛盾的,所以,朱熹主張」存天理,去人慾「。
因此,士為了自己崇敬的精神可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可以委屈自己,成全大局,可以忍辱負重,心懷天下。
天地萬物,衡在其中,即是儒家推行的中庸之道。
這個士精神歷經千年,開國之時大治天下,亡國之時力挽狂瀾。比如唐朝初年貞觀之治,士的有所為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又比如明朝土木堡之變到了亡國之時,于謙以一個士大夫的身份保衛京師。
無論經歷什麼朝代,無論經歷怎樣的變遷,士精神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百年前,只是在近代才歸於泯滅,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勁。
那麼,如此強大的士精神為何最終泯滅呢?這恐怕源於近代中國遭受的災難。
這個災難不僅是強敵入侵,還有文化入侵。在百年的屈辱災難之中,士精神的根基遭受動搖。天下最可敬的是讀書人,最可恨的也是讀書人。
讀書人不會只認為近代中國的慘敗不是武器打不贏別人,而是認為中國的儒道思想打不過別人,於是要捨棄這個打了敗仗的精神,去學洋人的精神。
這樣的讀書人也只是個讀書人,難以成為聖人。也因為這樣的讀書人,讓士精神漸漸歸於泯滅。
儘管現在已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行王道的士精神,更沒有人願意履行,但這個精神還沒有徹底滅絕。因為這個精神之下有的東西已經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
北宋理學家張載對士精神留下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心,即是探究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大家之所為。
為生民立命,即是讓百姓安居樂業,公務員之所為。
為萬世開太平,即是為天下蒼生開創太平盛世,大人物之所為。
以上三者皆非平常人所能做到,但是最後一項我們可以做到,為往聖繼絕學,繼承往聖們的絕學,而不是讓聖人的絕學在我們這裡絕跡。
如今中華民族正在經歷偉大復興,我們將會出現新的中國精神,而這精神將由你我共同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