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2020-12-05 夜航船NightVessel

契約精神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對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對現代全球文化也是影響深遠。契約精神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則甚為明顯。這一思想範式對近現代歐洲的民主革命運動起了深刻的影響。

一、契約精神的來源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是由日耳曼傳統、古典文明和基督教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融合而生的,因此此時期契約精神的來源也應從這三個因素中發掘。

契約精神在日耳曼人的社會中就有體現。據《日耳曼尼亞志》記載,古代日耳曼人對刑罰就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日耳曼人的首領也不過是精神首領並沒有絕對權力,而且日耳曼人社會中的奴隸主和奴隸也僅僅是從屬關係,雖然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但這些觀念已經在無形中成為了後來明文契約關係的雛形。

以羅馬法為中心的古典文明也是契約精神的重要來源。羅馬法作為古代歐洲重要的法典,對後世影響深遠。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入侵並滅亡西羅馬帝國後,建立了許多日耳曼國家,並均效仿羅馬帝國立法。不同於羅馬法中主要以契約為原則,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多採取與羅馬法不同的習慣法作為其法律基礎。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帶有羅馬法痕跡的法律和法典漸漸在日耳曼地區的法律條文中顯露。經過從外部留學歸來的法律學者的不懈努力,羅馬法逐步戰勝了以《薩克森法典》為代表的日耳曼習慣法。而且中世紀法律中更加突出契約原則由這種契約原則逐漸衍生出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一種權利,這便是契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抗的權利,後來也成為近代歐洲「三權分立」學說產生的源泉之一。

基督教中的契約精神在《聖經》中則表現得更加明顯。《聖經》由《舊約》和《新約》組成,這裡的「約」字就是契約的意思,也就是上帝與信徒之間立的約比如摩西十誡。根據《聖經》,立約必須是雙方自願籤訂,違約必須受罰。這種原則在基督教化的歐洲社會中的契約精神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封建制度中的契約精神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使封建領主和封臣之間的契約取代了國家權力。封君與封臣之間通過行臣服禮和封受土地等手段結成君臣關係,在上的稱封君,在下的稱封臣。封臣對封君行臣服禮並宣誓效忠,從封君那裡接受採邑。封臣的義務主要是奉詔為封君服軍役,出席封君法庭,提供意見並共同裁決某些案件,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如封君被俘須贖身時,向封君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援。封君對封臣的義務主要是授予採邑以維持其生活,並在封建無政府狀態下對其提供保護。

封君封給封臣的土地也稱採邑,後來採邑逐漸變成了一種土地佔有制度,即採邑制。受領採邑者必須服軍役,如果封臣不履行軍役義務,則採邑應該收回。受封採邑享用期以封君或封臣在世時為限,雙方任何一方死亡 ,採邑都應交回;但得到採邑的封臣都力圖把採邑變成自己世襲佔有的土地。後來隨著加洛林王朝的衰落,採邑世襲已成為不可阻遏的趨勢。轉化成為世襲領地的採邑,習慣上稱作封土。採邑的封賞使一些農民淪為封建主的依附農民,促進了歐洲封建土地制的發展和封建主階級的強大。

無論是封君封臣制度還是採邑制,都是相互立約,使契約關係逐漸超過了國家權力,這種契約關係正是歐洲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

三、封建莊園之中的契約精神

封建莊園中有契約因素的存在,首先體現在它得到法律制度中獨具特色的莊園習慣法的保障。11- 12世紀,隨著封建莊園制度的興起,傳統習慣演變為「習慣法」,也逐漸融入人們的法制觀念之中。這種法律意味著莊園法對於保護農民階級的利益並非無足輕重。在莊園制度存在的幾個世紀裡,英國獨特的法律體制特別是莊園習慣法,為領主和農奴提供了一個較量的空間領主與農奴經常通過討價還價達成這樣的協議:農奴交納一筆現金,領主則免除他們的勞役義務。因此,慣例形成的過程,也是領主與農奴之間圍繞各自的利益不斷鬥爭和妥協的過程。其內容一旦確定,無論是對領主還是對農奴,都具有很強的約束力。農奴通過習慣法與莊園主的鬥爭,正是契約精神在雙方內心中的體現,如果任何一方沒有遵守契約精神,莊園法的作用都會是無效的。因此,絕不可以低估契約精神在維護個西歐社會運作中的作用。

四、總結

契約精神是歐洲社會的重要的社會靈魂,可以說是促進西方文明進步的核心。它不僅存於封君封臣制、採邑制、莊園制,更在整個歐洲中世紀社會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正是這種精神促使不同階層的人不斷爭取主體權利,追求自由、平等、協商,使得歐洲產生了人文主義、理性主義。啟蒙運動時期,由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著的《社會契約論》,體現出了契約精神已經不僅局限於封君封臣、農場主與佃戶等政治關係之間,而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階層,至於以後深入到國家與國家的外交之間。最終為歐洲近代的民主革命打下基礎,也為全世界的民主法治化起著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這項成果是一部系統論述歐洲中世紀文學風貌以及其與文化關係的著作。作者針對國內歐洲中世紀文學研究比較薄弱的狀況,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變化、維繫方式的變更以及文學自身發展的傳承規律為學理根據,從來源論、演進論和成就論三個維度對歐洲中世紀文學現象進行了重新審視,全面探索了中世紀西南歐、拜佔庭、北歐文學產生、發展的文化淵源、演進機制、基本成就和藝術特色。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而其政治中心、社會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只是衍生物。有學者從生態學或社會學的眼光,依據人口數量及其結合程度來判斷城市:「一定數量的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在一個共同社會裡,對上盡服從之責,相互則仁愛為懷。」人口標準論認定一個中世紀城鎮的人口應該在2000人以上。市場說強調前工業歐洲城市主要是產品集散中心和商品交換場所,可將是否擁有市場作為城市標誌。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滅亡,可看做是中世紀的始點。終點是什麼時候呢?有人定義在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1453年;也有人把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看成新時代的開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說中世紀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間。大體上講,中世紀是從5世紀末到15世紀末長達一千年的歷史。
  •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教育體系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從古希臘時期莊嚴的武器授予儀式,具有忠誠關係的親兵制,以及具有依附關係的古羅馬庇護制中誕生的維繫領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正式紐帶關係,形成了騎士制度和文化體系。
  • 中世紀之後歐洲一位神父被判處火刑,歐洲人由野蠻轉向文明的時代
    中世紀之後歐洲一位神父被判處火刑,歐洲人由野蠻轉向文明的時代!事情要從1634年的8月18日說起,因為那一天,歐洲一名天主教神父,於爾班格藍迪被執行了最殘酷的刑罰(玩DNF的玩家請不要腦補這個名字,和你們玩的遊戲沒啥因果關係。。。)什麼刑罰?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記錄員範煒,ID:fw-note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大陸像掐斷了能量源一樣進入了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如當時的《禮儀書》居然規定:「痰不要吐到桌子上,也不要飛過桌子」。某宮廷規矩有這一條:「每一個人,無論是誰,白天黑夜,餐前餐後或就餐期間,都不能在走廊裡、居室內、樓梯上、石階上隨地大小便」。連金碧輝煌的宮廷都如此,當時的歐洲社會髒亂差可見一斑。
  • 魔獸9.0:雷文德斯與中世紀歐洲的花火,哥特文化的藝術升華
    序:雷文德斯在本次《暗影國度》中將作為最後一張地圖出現,也是第一個資料片的首個團隊副本[納斯利亞堡]的所在地,整張地圖充斥著濃鬱的哥德式風格,這些哥特文化和中世紀氛圍的揉合最終呈現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雷文德斯。那麼接下來,歡迎來到中世紀歐洲,而冥冥之中更有趣的是,歡迎來到中世紀法國!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引言當關於歐洲的人類學被視為與關於其他人的人類學完全分開時,這種不可化約的歐洲特性的理論的歷史,凸顯出了政治的風險。歐洲民族主義的突飛猛進,強烈適應於一 種「人民的科學」,後者給予了前者意識形態的基礎。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三——自治城市,自由的保障
    (法國中世紀興建的小城科爾馬)2.城市市民要求自治城市的出現打破了封建社會秩序。城市建立了獨特的自治體系。中世紀歐洲城市大都是自治的。有兩種類型的城市自治。一種是封建領主頒發了特許狀的沒有主權的自治城市,還有一種是有著獨立主權的城市共和國。前者是歐洲大多數城市的模式,後者主要出現在義大利北部。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西歐的文化在歐洲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實際上是近代歐洲文明(自文藝復興之後)。歐洲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東方文明功不可沒,具體來說,是阿拉伯人的功勞。十二三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將希臘哲學的原本從兩河流域經過敘利亞,一直傳到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成為第一個轉運希臘哲學的基地。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歐洲中世紀地圖和異域志中的東方敘事
    作者:包慧怡(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項目「英國中世紀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敘事』圖文研究」負責人、復旦大學副教授)  地圖從來都不只是測繪學的產物,而是其製作者或委任者政治文化觀、地域邊疆觀、族裔文化觀的載體。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看這二位如何處理如此眾多線索的技法,也就成為自己私下修習內功的法寶。當然,如果仿效英文文筆,我更推薦英國本土大師理察·威廉姆·索森(Richard William Southern)的《中世紀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Middle Ages)。這三部書也是20世紀所有中世紀研究中重印再版次數最多的作品。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我們一般看歷史都會喜歡縱向看,這樣更具有歷史連貫性和邏輯性。但我們也喜歡橫著看這樣在對比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大洋彼岸的風採。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
  • 看歷史學英文——歐洲中世紀基本三元素(不是風、火、水)
    說起歐洲中世紀(the medieval age),在我們心中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那麼到底歐洲中世紀是什麼時候呢?我這有一張自己總結的時間軸。作為歐洲中世紀意識形態的基督教已經在公元3世紀就整裝待發,那中世紀的統治者呢?作為意識形態作用於世界的載體,德國戰士們(German warriors)早就開始厲兵秣馬了!
  • 歐洲中世紀為何女巫盛行?女巫恐慌曾有多可怕?
    巫文化是原始部落時代常見的文化現象,因此巫術在歐洲的遠古傳說中早已有之。凱爾特的神話傳說中,巫文化無處不在。凱爾特人信奉的德魯伊教的祭司便是身披長袍的巫師形象。凱爾特人信奉樹木具有魔力,因此在祭司主持儀式時會使用柳木等聖樹製成的魔杖。除了擁有魔力的器物以外,凱爾特神話中的聖者和巫師具有魔力和語言的能力,最典型也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亞瑟王的導師——梅林。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教會學校:中世紀歐洲「免費」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實現的
    中世紀歐洲哥白尼和伽利略等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的遭遇,讓我們把教會看成了中世紀歐洲反智的總指揮部,教會仿佛成了宣揚愚昧的後臺,然而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卻會驚訝的發現,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學校是在衰落的希羅文明,和文藝復興期間維護歐洲文明火種的根基,是歐洲一切近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教會做為阻礙理性知識傳播的主要推手,又是基礎教育醞釀的溫床。
  • 捷克布拉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活化石」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座非常受全世界遊客喜歡的城市,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歐洲文明的城市之一。在布拉格,你很難看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整座城市都遍布著紅色屋頂的歐式傳統建築,其間點綴著教堂的綠色尖頂,讓人感覺就像是來到了歐洲的童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