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
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
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中世紀時期的文化教育完全被宗教所壟斷,基督教會的思想成為了歐洲主流,因此教育也成為了宗教維持自身地位和統治的工具。
中世紀教育思想具有濃厚的宗教和神學色彩,與古希臘羅馬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思想相比,整體來說都非常的貧乏和衰微。
中世紀早期,羅馬帝國時期的拉丁學校全被取締,教會學校成為了唯一的教育機關,也是基督教教育的最主要機構。在地位上,主要分為三個等級:
最高等級的教會學校名為僧侶學校,也被稱之為修道院學校。它最早是作為教徒集體修行的場所,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專門培養神職人員和為普通世俗人員傳授文化知識的機構。
僧侶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貴族和僧侶子弟,按照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準備培養成為專門的神職人員,一律住校。另一類則是不準備成為神職人員,則是「走讀生」。
僧侶學校學生入學年齡一般為10歲左右,要在學校中學習8到10年。他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屬於神學的基督教教義,強調宗教信仰的培養,培養學生「服從、貞潔、安貧」。在文化知識方面,簡單地學習一些讀、寫、算、音樂等簡單的課程。
到了中後期,僧侶學校的文化知識科目又增加了文法、修辭、辯論(邏輯)。由此形成了中世紀文化的「七藝」也就是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不過這些「七藝」的學科都比較簡單,只有神學、教義、宗教常識等內容才是教育的重點。
比僧侶學校次一級的是主教學校,主要是跟隨教堂所在地建立的學校,又可以稱之為教堂學校。主教學校的教學性質和水平與修道院學校差不多,教師完全由教堂裡面工作的神職人員擔任。
主教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新的教士和僧侶,因此水平比較好。只是主教學校是必須跟隨教堂的建立才能成立起來,因此其數量和規模受到了教堂數量的嚴格限制,無法真正的普及。
最後一個等級的學校,叫做教區學校,是由教會舉辦的面向一般世俗群眾的普通學校。這樣的學校一般設置在村落教堂的門房或者牧師的家中,設備簡陋,主要教授拉丁文、讀書、獅子和初步的宗教知識。
12世紀中期,教皇曾經要求所有的教堂區都要興辦學校,因此使得教區學校出現了大發展趨勢,成為了中世紀歐洲最普遍的教育形式。
教區學校要求學生盲目信仰《聖經》,絕對服從牧師,紀律嚴酷,盛行體罰。與前面兩種學校相比教區學校比較普及,但是其本身的條件比較差,設施不足,因此教育水平也比較低,只是培養忠誠的宗教神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