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講座(1)日耳曼人
作者:郭學明
1.中世紀的始點與終點
中世紀即「中間的世紀」,是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世紀。
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滅亡,可看做是中世紀的始點。終點是什麼時候呢?有人定義在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1453年;也有人把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看成新時代的開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說中世紀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間。大體上講,中世紀是從5世紀末到15世紀末長達一千年的歷史。
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
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
中世紀後期,隨著以城堡為標誌的封建秩序的建立和以城市為標誌的自由經濟的興起,歐洲開始走向光明,並孕育了現代文明。
2.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主角
從四世紀末開始,來自中亞的匈奴人把日耳曼人擠壓進羅馬帝國。
草原民族對歐洲的侵擾和擠壓,主要有3次。第一次是匈奴人;第二次是蒙古人;第三次是突厥人。
擠壓日耳曼人的匈奴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部大漠。
西漢末年,匈奴人分裂,臣服漢朝的匈奴王呼韓邪戰勝了另一個王位爭奪者郅支。郅支西遷到了哈薩克斯坦東部。公元前35年,漢朝將領陳湯追蹤而至,斬首了郅支。郅支的殘部繼續西逃到了鹹海一帶安下營寨。400年後,公元375年,一個名叫巴拉米爾的匈奴領袖帶領能徵善戰的騎兵殺向歐洲日耳曼哥特人的領地,一些哥特人投降了,一些哥特人被驅趕進了羅馬帝國。匈奴人建立了從烏拉爾山到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草原帝國,挺進到了羅馬帝國的邊界多瑙河邊。
60多年後,西匈奴又出了一個威猛的領袖阿提拉。公元441年,阿提拉率軍渡過了多瑙河,逼迫羅馬帝國割讓了一片土地。隨後又洗掠了高盧和義大利等地。匈奴人兇猛殘暴,他們的入侵使大量日耳曼部落逃難到了已經虛弱不堪的羅馬帝國裡,並瓦解和摧毀了西羅馬帝國。其中,汪達爾人經由西班牙佔領了北非,西哥特人佔領了西班牙,東哥特人佔領了義大利,法蘭克人佔領了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現在德國東部地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成了日耳曼人的天下。後來還有日耳曼的勃艮第人和倫巴第人佔據了法國東部和北義大利,盎格魯和撒克遜人佔領了英格蘭。
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主角。
3.日耳曼人包括哪些民族
一些人以為日耳曼人就是德國人。其實日耳曼人包括法蘭克人、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人、阿萊曼尼人、倫巴第人,也包括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和冰島人等。
英格蘭人,無論是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還是王宮貴族諾曼人,都是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日耳曼人的共同點是日耳曼語系。英語、德語、荷蘭語、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和冰島語等都屬於日耳曼語系。
日耳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北歐。羅馬帝國時期,許多日耳曼部落生活在日耳曼尼亞也就是今天德國的疆域,並向東一直延展到俄羅斯的頓河流域。那時,這些地方是荒蠻之地。日耳曼人早期是遊牧民族,直到公元前1世紀凱撒時代才定居下來。
4.日耳曼人的特點與傳統
日耳曼人保持著較多的遊牧民族習慣。他們不喜歡被約束,習慣了自由自在;他們吃穀物少,吃肉類和奶類多;他們身體強壯,喜歡運動,尤其喜歡打獵,更喜歡打仗。
在羅馬時代,日耳曼人當中只有哥特人發展了國家組織,大多數日耳曼部落還處于氏族部落階段,保持著部落民主的傳統。
日耳曼人的軍事首領是在戰時推選出來的。由於不存在政府,日耳曼人沒有對政府忠誠的意識,只有戰士對軍事領袖的忠誠。這種忠誠實際上是一種契約關係。蒂爾尼和佩因特所著《西歐中世紀史》(61 頁)說到:軍事領袖組織戰爭時,「他將對追求冒險的勇敢青年發出號召。那些自願跟隨他的人發誓要忠誠地為領袖服務,以報答他的保護及分給他們的一份戰利品。」日耳曼人軍事領袖與追隨者的關係模式是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
由於政治上「晚育」,日耳曼人自由的習慣、民主的傳統和軍事領袖與隨從者的關係,阻礙了強大集權體制的建立。就連國王和皇帝,在理論上都要由貴族選舉產生。
日耳曼人對專制權力格外警惕。早期日耳曼最偉大的民族英雄赫爾曼,就是那個在奧古斯都時期率領日耳曼部落全殲羅馬帝國3個軍團、成功地阻止了羅馬人向日耳曼進軍的偉大的赫爾曼,就是因為強化專制統治而被自己人殺死的。
日耳曼人有三個傳統。
第一個傳統是強烈的「權力契約」意識,即對專制的權力警惕。正是由於這個傳統,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秩序下,國王與封臣(或者說領主與附庸)的關係不是無條件的效忠關係,不是無條件的支配與順從的關係,不是君為臣綱的關係,而是一種契約關係。
第二個傳統是特別重視私有財產權。一般而言,雨澆農業社會比灌溉農業社會更重視私有產權,遊牧社會比雨澆農業社會更重視私有產權。日耳曼人是半遊牧社會過渡到雨澆農業社會,社會組織弱,私有產權意識格外強烈。日耳曼人很「財迷」。
例如,日耳曼人不殺俘虜,而是留做人質換贖金,即使把對方國王俘虜了,也不斬草除根一勞永逸,而是要換錢。英格蘭(籤署《大憲章》的)約翰國王的哥哥理查一世就是被俘虜後用錢贖回來的。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國俘虜了法國國王約翰二世也是不殺,留著換錢。
日耳曼人不喜歡奴隸制,因為奴隸有活沒活都得養著,他們認為農奴制划算,相當於承包了,農奴自負盈虧。奴隸制是計時工,農奴制是計件工。
日耳曼人特別在意嫁妝,婚姻常常以嫁妝為第一因素。哈布斯堡家族就是通過婚姻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英格蘭曾經有20幾歲英俊貴族為嫁妝迎娶80多歲的老太太。
日耳曼人為了財產能拼命。
第三個傳統就是好戰。當權利被侵奪時,敢於用刀劍說話。
5.法蘭克人
中世紀中期一統西歐天下的是法蘭克人。
日耳曼文化遠比羅馬文明落後,而法蘭克人在日耳曼人當中又屬於落後的,但在中世紀中期一統歐洲天下的卻是文化落後的法蘭克人。他們先後戰勝了羅馬人、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倫巴第人,並通過與基督教「聯姻」,成為西歐的主要統治集團。
法蘭克人本來盤踞在萊茵河下遊。公元486年,也就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10年,法蘭克墨洛溫家族的克洛維,擊敗了西羅馬帝國的殘部——羅馬將軍西阿格裡烏斯,佔領了現在法國的大部分土地。10年後,496年,法蘭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從而獲得了羅馬教會的支持。克洛維又於507年擊敗了西歌特王國,被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的皇帝冊封為「執政官」,成了事實上的國王,法蘭克人的墨洛溫王朝得以建立。法國和德國都把克洛維的墨洛溫王朝做為本國歷史的開端。
克洛維的繼承者們有作為的不多,許多國王慵懶無為,國家大權被宮相執掌。8世紀初,加洛林家族的馬特成為墨洛溫王朝大權在握的宮相。馬特很有能力,類似於曹操。公元732年,馬特率領軍隊戰勝了從西班牙北上的伊斯蘭騎兵,威名大振。馬特死後,他的兒子矮子丕平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把墨洛溫家族的王權廢了,自己當了國王,就如曹丕一樣。從此,法蘭克王國進入加洛林王朝時期。
丕平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理曼大帝,他能徵善戰,擴大了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規模已經相當於原來的西羅馬帝國。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為皇帝。查理曼帝國在名義上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缽,被叫作「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曼的直系後代在歐洲各國的統治地位,在200年內先後被其他家族取代。但由於貴族聯姻甚至是近親聯姻,歐洲很多貴族都有法蘭克-加洛林血脈,包括現在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關注徐老遊
跟著老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