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2020-12-05 徐老遊123

歐洲中世紀講座(1)日耳曼人

作者:郭學明

1.中世紀的始點與終點

中世紀即「中間的世紀」,是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世紀。

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滅亡,可看做是中世紀的始點。終點是什麼時候呢?有人定義在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滅亡的1453年;也有人把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看成新時代的開端。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說中世紀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間。大體上講,中世紀是從5世紀末到15世紀末長達一千年的歷史。

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

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

中世紀後期,隨著以城堡為標誌的封建秩序的建立和以城市為標誌的自由經濟的興起,歐洲開始走向光明,並孕育了現代文明。

2.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主角

從四世紀末開始,來自中亞的匈奴人把日耳曼人擠壓進羅馬帝國。

草原民族對歐洲的侵擾和擠壓,主要有3次。第一次是匈奴人;第二次是蒙古人;第三次是突厥人。

擠壓日耳曼人的匈奴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部大漠。

西漢末年,匈奴人分裂,臣服漢朝的匈奴王呼韓邪戰勝了另一個王位爭奪者郅支。郅支西遷到了哈薩克斯坦東部。公元前35年,漢朝將領陳湯追蹤而至,斬首了郅支。郅支的殘部繼續西逃到了鹹海一帶安下營寨。400年後,公元375年,一個名叫巴拉米爾的匈奴領袖帶領能徵善戰的騎兵殺向歐洲日耳曼哥特人的領地,一些哥特人投降了,一些哥特人被驅趕進了羅馬帝國。匈奴人建立了從烏拉爾山到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草原帝國,挺進到了羅馬帝國的邊界多瑙河邊。

60多年後,西匈奴又出了一個威猛的領袖阿提拉。公元441年,阿提拉率軍渡過了多瑙河,逼迫羅馬帝國割讓了一片土地。隨後又洗掠了高盧和義大利等地。匈奴人兇猛殘暴,他們的入侵使大量日耳曼部落逃難到了已經虛弱不堪的羅馬帝國裡,並瓦解和摧毀了西羅馬帝國。其中,汪達爾人經由西班牙佔領了北非,西哥特人佔領了西班牙,東哥特人佔領了義大利,法蘭克人佔領了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現在德國東部地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成了日耳曼人的天下。後來還有日耳曼的勃艮第人和倫巴第人佔據了法國東部和北義大利,盎格魯和撒克遜人佔領了英格蘭。

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主角。

3.日耳曼人包括哪些民族

一些人以為日耳曼人就是德國人。其實日耳曼人包括法蘭克人、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人、阿萊曼尼人、倫巴第人,也包括斯堪的那維亞半島的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和冰島人等。

英格蘭人,無論是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還是王宮貴族諾曼人,都是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日耳曼人的共同點是日耳曼語系。英語、德語、荷蘭語、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和冰島語等都屬於日耳曼語系。

日耳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北歐。羅馬帝國時期,許多日耳曼部落生活在日耳曼尼亞也就是今天德國的疆域,並向東一直延展到俄羅斯的頓河流域。那時,這些地方是荒蠻之地。日耳曼人早期是遊牧民族,直到公元前1世紀凱撒時代才定居下來。

4.日耳曼人的特點與傳統

日耳曼人保持著較多的遊牧民族習慣。他們不喜歡被約束,習慣了自由自在;他們吃穀物少,吃肉類和奶類多;他們身體強壯,喜歡運動,尤其喜歡打獵,更喜歡打仗。

在羅馬時代,日耳曼人當中只有哥特人發展了國家組織,大多數日耳曼部落還處于氏族部落階段,保持著部落民主的傳統。

日耳曼人的軍事首領是在戰時推選出來的。由於不存在政府,日耳曼人沒有對政府忠誠的意識,只有戰士對軍事領袖的忠誠。這種忠誠實際上是一種契約關係。蒂爾尼和佩因特所著《西歐中世紀史》(61 頁)說到:軍事領袖組織戰爭時,「他將對追求冒險的勇敢青年發出號召。那些自願跟隨他的人發誓要忠誠地為領袖服務,以報答他的保護及分給他們的一份戰利品。」日耳曼人軍事領袖與追隨者的關係模式是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

由於政治上「晚育」,日耳曼人自由的習慣、民主的傳統和軍事領袖與隨從者的關係,阻礙了強大集權體制的建立。就連國王和皇帝,在理論上都要由貴族選舉產生。

日耳曼人對專制權力格外警惕。早期日耳曼最偉大的民族英雄赫爾曼,就是那個在奧古斯都時期率領日耳曼部落全殲羅馬帝國3個軍團、成功地阻止了羅馬人向日耳曼進軍的偉大的赫爾曼,就是因為強化專制統治而被自己人殺死的。

日耳曼人有三個傳統。

第一個傳統是強烈的「權力契約」意識,即對專制的權力警惕。正是由於這個傳統,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秩序下,國王與封臣(或者說領主與附庸)的關係不是無條件的效忠關係,不是無條件的支配與順從的關係,不是君為臣綱的關係,而是一種契約關係。

第二個傳統是特別重視私有財產權。一般而言,雨澆農業社會比灌溉農業社會更重視私有產權,遊牧社會比雨澆農業社會更重視私有產權。日耳曼人是半遊牧社會過渡到雨澆農業社會,社會組織弱,私有產權意識格外強烈。日耳曼人很「財迷」。

例如,日耳曼人不殺俘虜,而是留做人質換贖金,即使把對方國王俘虜了,也不斬草除根一勞永逸,而是要換錢。英格蘭(籤署《大憲章》的)約翰國王的哥哥理查一世就是被俘虜後用錢贖回來的。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國俘虜了法國國王約翰二世也是不殺,留著換錢。

日耳曼人不喜歡奴隸制,因為奴隸有活沒活都得養著,他們認為農奴制划算,相當於承包了,農奴自負盈虧。奴隸制是計時工,農奴制是計件工。

日耳曼人特別在意嫁妝,婚姻常常以嫁妝為第一因素。哈布斯堡家族就是通過婚姻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英格蘭曾經有20幾歲英俊貴族為嫁妝迎娶80多歲的老太太。

日耳曼人為了財產能拼命。

第三個傳統就是好戰。當權利被侵奪時,敢於用刀劍說話。

5.法蘭克人

中世紀中期一統西歐天下的是法蘭克人。

日耳曼文化遠比羅馬文明落後,而法蘭克人在日耳曼人當中又屬於落後的,但在中世紀中期一統歐洲天下的卻是文化落後的法蘭克人。他們先後戰勝了羅馬人、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倫巴第人,並通過與基督教「聯姻」,成為西歐的主要統治集團。

法蘭克人本來盤踞在萊茵河下遊。公元486年,也就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10年,法蘭克墨洛溫家族的克洛維,擊敗了西羅馬帝國的殘部——羅馬將軍西阿格裡烏斯,佔領了現在法國的大部分土地。10年後,496年,法蘭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從而獲得了羅馬教會的支持。克洛維又於507年擊敗了西歌特王國,被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佔庭帝國的皇帝冊封為「執政官」,成了事實上的國王,法蘭克人的墨洛溫王朝得以建立。法國和德國都把克洛維的墨洛溫王朝做為本國歷史的開端。

克洛維的繼承者們有作為的不多,許多國王慵懶無為,國家大權被宮相執掌。8世紀初,加洛林家族的馬特成為墨洛溫王朝大權在握的宮相。馬特很有能力,類似於曹操。公元732年,馬特率領軍隊戰勝了從西班牙北上的伊斯蘭騎兵,威名大振。馬特死後,他的兒子矮子丕平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把墨洛溫家族的王權廢了,自己當了國王,就如曹丕一樣。從此,法蘭克王國進入加洛林王朝時期。

丕平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理曼大帝,他能徵善戰,擴大了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規模已經相當於原來的西羅馬帝國。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為皇帝。查理曼帝國在名義上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缽,被叫作「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曼的直系後代在歐洲各國的統治地位,在200年內先後被其他家族取代。但由於貴族聯姻甚至是近親聯姻,歐洲很多貴族都有法蘭克-加洛林血脈,包括現在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關注徐老遊

跟著老徐看世界

相關焦點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三——自治城市,自由的保障
    (法國中世紀興建的小城科爾馬)歐洲中世紀之三 自治城市作者:郭學明1.工商業城市的出現由於戰亂,特別是8世紀穆斯林控制了地中海,貿易中斷,商業衰落,羅馬帝國時期沿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大都衰敗了,100萬人口的羅馬,只剩下6000人。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對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對現代全球文化也是影響深遠。契約精神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則甚為明顯。這一思想範式對近現代歐洲的民主革命運動起了深刻的影響。一、契約精神的來源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是由日耳曼傳統、古典文明和基督教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融合而生的,因此此時期契約精神的來源也應從這三個因素中發掘。契約精神在日耳曼人的社會中就有體現。
  • 日耳曼人歷史沿革:從北歐蠻族到歐洲文明主導者,延續千年的逆襲
    那麼日耳曼人又是如何從茹毛飲血的古羅馬時期,一步步發展壯大,並逐漸成為現今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最具代表性民族的呢?05中世紀歐洲:日耳曼人的天下進入中世紀以後,東日耳曼諸部中唯有西哥特王國留存了下來,東哥特王國和汪達爾王國則相繼被東羅馬滅亡,勃艮第人則被法蘭克人吸收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日耳曼人是他的終結者嗎?
    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整個地中海都被羅馬帝國所環繞,成為了帝國的內海。然而,世事總是盛極必衰。
  • 看歷史學英文——歐洲中世紀基本三元素(不是風、火、水)
    說起歐洲中世紀(the medieval age),在我們心中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那麼到底歐洲中世紀是什麼時候呢?我這有一張自己總結的時間軸。作為歐洲中世紀意識形態的基督教已經在公元3世紀就整裝待發,那中世紀的統治者呢?作為意識形態作用於世界的載體,德國戰士們(German warriors)早就開始厲兵秣馬了!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基督教文化表面看起來是反對希臘羅馬精神的,但實際上卻促進和保存了希臘羅馬的文化,雖然用自身的教義斷章取義了部分地希臘羅馬文化,從而導致中世紀長達千年的黑暗,但希臘羅馬的文化,一直被基督教傳承下來,並沒有完全熄滅,一旦機緣來到,便能引起傳統文化的復興。這就是後來的文藝復興。因此看起來,造成歐洲停滯不前的基督教也變相地成為了歐洲文明昌盛的一個動力。
  • 「野蠻」的日耳曼人,是如何將「文明」的歐洲徵服?
    跟我們華夏政權將中原以外之地稱為「蠻夷之地」一樣,作為歐洲文明主體的羅馬帝國,也是將自己實際控制疆域之外的土地稱為「蠻荒之地」,上面居住的人叫「野蠻人」。然而雖然狄奧多西一世的兒子們在其死後沒有爆發規模的內戰,但將羅馬一分為二的舉動極大削弱了原本羅馬帝國統治區的文明體力量,一個拳頭變2個「半拳頭」舉動的直接結果,即為給北方的日耳曼人做了嫁衣。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這項成果是一部系統論述歐洲中世紀文學風貌以及其與文化關係的著作。作者針對國內歐洲中世紀文學研究比較薄弱的狀況,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變化、維繫方式的變更以及文學自身發展的傳承規律為學理根據,從來源論、演進論和成就論三個維度對歐洲中世紀文學現象進行了重新審視,全面探索了中世紀西南歐、拜佔庭、北歐文學產生、發展的文化淵源、演進機制、基本成就和藝術特色。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引子食物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從人類歷史不斷的發展軌跡來看,人的生存能力之所以顯著提高,很大程度上在於吃的東西越來越好。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逐漸的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並不斷發展,雖然如今社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吃」一字,仍然是人類發展頭等關鍵因素,因此農業生產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6~10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古典時代結束、全球中世紀到來的一個時期。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為何歐洲大部分民族的父系基因都來自日耳曼人?
    寫在前面:為何歐洲大部分民族的父系基因都來自日耳曼人?在古代的西方社會,共有三大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凱爾特人。但今天的凱爾特國家,只剩下了愛爾蘭和蘇格蘭(而且蘇格蘭只是英國的一部分)。當今世界,大行其道的是古歐洲三大蠻族中的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德國、英國等。但就算是那些非日耳曼國家,比如俄羅斯、烏克蘭、義大利、西班牙等,這些國家的父系基因也都是古代日耳曼人留下的,這又是什麼原因?原來,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蠻族就成了歐洲大陸的主宰。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因此,日耳曼習慣、基督教和羅馬傳統,三者及其結合是城市法制和法治的來源要素。日耳曼人的習慣法和習俗,解決了羅馬帝國崩潰後的社會混亂,也是城市市民法律身份平等觀念、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的重要來源。而在基督教教義道德中,人人平等是一個潛在的價值觀念,法律被理解為一切人都須遵守,凌駕於個人意願之上的程序。基督教《聖經》中有很多上帝與世俗人訂立的契約,教會法賦予契約以神聖性,將契約行為納入了教會法。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
  • 中世紀史學家格裡:歷史才是對「歐洲認同」最具威脅的事物
    這個工作雖然剛剛起步,但因連年舉辦國際會議及工作坊而頗有影響,已被視為以基因技術研究歷史問題的典範之一。當代歐洲認同危機追蹤現在歐洲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人都知道,歐洲現在正處於認同危機之中。研究歐洲中世紀史的方法在討論我們得出的結論之前,我想先討論一下歐洲中世紀史學家在理解歐洲歷史多樣性及統一性方面的方法問題。回歸文本本身《日耳曼歷史文獻》,搜集編纂了羅馬帝國衰落至1500年的日耳曼歷史材料。
  • 蠻族滅亡西羅馬帝國後 羅馬法在中世紀歐洲是怎樣延續的
    西歐中世紀歷史的演進然而、日耳曼人在西歐地區陸續建立國家之後,羅馬帝國原有的法律架構及法律秩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教育以及實際運用等在中世紀早期的西方各國從來沒有完全消失過。首先,日耳曼人粗陋的習慣法不具備羅馬法的普遍性,它只適用於本部族的人群,因此,在羅馬帝國原來的核心地區,如北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南部,長期保持著「羅馬人」遵行羅馬法、蠻族人群遵行日耳曼法的「屬人主義原則」。
  • 中世紀歐洲人如何起名字
    名字,伴隨每個人的一生,是每個人類社會辨認個人的主要標誌。從古至今,一方面很多中國人都相信姓名會對個人命運產生微妙的影響,而在取名上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名字也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一個人的姓名往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中世紀的歐洲人也不例外,中世紀歐洲人名既隨著時代的浪潮而變化,也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自我的期許。
  • 肆虐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差點毀滅整個歐洲
    OleJrgenBenedictow在他的著作《 1346-1353年的黑死病:完整的歷史》(Boydell出版社,2018年)中估計,歐洲人口中有50-60%死於黑死病,這一比例甚至比黑死病還要高。人們經常提到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這種疾病。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