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08 澎湃新聞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

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羅馬帝國並沒有涵蓋今天歐洲的版圖

中世紀用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之上,通常從5世紀算起。來自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衝垮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分,帝國統治的終結造就中世紀的開始。然而,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那個時期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政治區域或實體。

環繞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通常理解的歐洲相當不一樣。其發源地義大利是伸進地中海的半島,形狀像一隻靴子,處於靴尖的西西里與北非隔海相望,半島與歐陸之間卻有阿爾卑斯山脈的阻隔。古代義大利與北非的交往,要比與阿爾卑斯山以北歐陸蠻族區域的交往更為容易。羅馬帝國最為重要的部分也不在歐洲,它的兩個大糧倉都在非洲的北部,一個是東頭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另一個是西頭的北非。它在地中海東岸,地理上屬於亞洲西部的敘利亞與兩河地區駐有重兵,與波斯相抗衡。到4世紀(330年),帝國的首都已經東移到連結希臘與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官方語言也從拉丁語變成希臘語。而希臘直到19世紀都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之外,一直屬於東方,而不是西方。在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同樣也屬於地中海文化圈,與歐陸之間有高山(庇里牛斯山脈)的阻隔。所以歐陸對羅馬帝國的貢獻,基本只有萊因河以西的高盧,其大部分為現代的法國。於此之外,羅馬在英倫三島上也有駐兵,但是只能佔據島的南部,稱為不列顛。從萊因河以東到多瑙河以北,佔歐陸一大半的區域,在當時卻是蠻族部落出沒的化外之地。因此就地理來說,歐陸對羅馬帝國並沒有很大的貢獻,相應的歷史敘述之中也很少有人提及「歐洲」的概念。

公元5世紀從歐陸北方下來的日耳曼蠻族入侵,只衝垮羅馬帝國的西部。東羅馬雖然也受到衝擊,卻得以倖存下來。它包含地中海東部的敘利亞與埃及,在文化上歷史悠久,在經濟上是周邊最為發達的地區。西羅馬卻是相對落後,入侵的蠻族部落在義大利、高盧、西班牙、北非等地割據。他們雖然建立了王國,對東羅馬的皇帝保留一份尊重,時常派人去君士坦丁堡討賞或是討冊封。而東羅馬也曾努力重整山河,在東邊與波斯帝國持續抗衡的同時,在西邊試圖將蠻族王國重新收入版圖,只是沒有獲得最後的成功,卻在7世紀遭受另一次意想不到的蠻族入侵。

我者與他者:穆斯林興起與歐洲的誕生

這一輪入侵來自帝國的東南方,茫茫的阿拉伯大沙漠。阿拉伯騎兵,統一在新創立的伊斯蘭旗幟之下,突然從沙漠之中冒出來,衝擊周邊定居的農業社會。恰巧東羅馬與波斯剛剛經歷一場長達一個世紀的較量,雙方都是精疲力竭,對阿拉伯部落沒有足夠防備。結果只用三十年時間,波斯帝國滅亡,東羅馬失去富庶的埃及與敘利亞。其後,阿拉伯騎兵要持續向西挺進,徵服北非與西班牙,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伊斯蘭帝國。原本一統地中海周邊的羅馬帝國,到8世紀分裂成三個勢力範圍。地域最大,經濟最為發達的部分是穆斯林統治地區,從最西頭的西班牙,經非洲北部沿岸,到最東頭的敘利亞、兩河。東羅馬帝國依然自詡為羅馬帝國的正宗繼承人,地域卻只剩下山勢崎嶇的希臘與小亞細亞,面對穆斯林的威脅自顧不暇,沒有多少氣力影響境外。二者之外,剩下的義大利半島與被法蘭克部落佔領的高盧地區,成為第三個勢力範圍,開始顯現「歐洲」的雛形。

814年,阿拉伯穆斯林崛起之後,法蘭克帝國與羅馬主教結盟,歐洲的雛形開始顯現。

此時佔領高盧的法蘭克王國,可以說是法國的前身。伊斯蘭崛起之前,法蘭克貴族首領之間篡位奪權,需要合法性,通常是去君士坦丁堡討冊封。現在東羅馬威風不再,法蘭克人只好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請羅馬主教幫忙。在天主教會,羅馬主教擁有特別的地位,羅馬是帝國的發源地與故都,當地的教會是由耶穌的大徒弟彼得創辦,羅馬主教算是聖彼得的繼承人。另一方面,面對入侵的蠻族,羅馬主教要承擔維護當地安寧的責任。以前,羅馬主教時常請求東羅馬皇帝派兵協助,現在只好翻過阿爾卑斯山,去給篡位的法蘭克新國王丕平主持加冕儀式,以求得到法蘭克人的保護。由此也建立以羅馬主教為教會之首,王公貴族與教會在政治上相互合作的模式。所以有人說中世紀歐洲的成形,是因為阿拉伯蠻族的入侵,無意之中將法蘭克與義大利綁在一起。

到9世紀,雙方的合作進一步加強。繼承丕平王位的查理曼,親自領兵前往義大利,保衛羅馬周邊的安寧。而羅馬主教,更是親手將皇冠帶在查裡曼頭上,宣布他是「羅馬人的皇帝」,完全不把東羅馬皇帝的正統放在眼裡。法蘭克王國由此變成法蘭克帝國,查理曼從國王變成皇帝,率兵東徵,越過萊因河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將「歐洲」的範圍擴展到羅馬帝國時期的化外之地,所到之處更是以刀劍傳播天主教,將四處闖蕩的蠻族部落變成定居的農民。只是能打天下的查理曼,卻沒有治天下的良方,無法建立有穩定稅源的政府,跟著他四處闖蕩的武士變成割據一方的小霸王。查理曼死後不久,他的子孫就打成一團,又遭受北歐海盜、馬扎爾部落的入侵,查理曼的帝國很快瓦解,剛成形的歐洲進入政治上最為混亂的時期(公元800-1000年間)。

城堡的出現與封建的建立

歐洲的封建制度就是這一時期天下大亂的產物,其建立時間要到11世紀之後,其最基本的政治權力象徵是城堡。早期的城堡相對簡陋,稱為土碉堡更為合適。有的只是一個土堆,有的只是簡易的木頭架子,有的乾脆就是羅馬帝國時期留下的廢棄建築。但是圍著這樣的土碉堡,挖一些溝渠,堆一些磚塊,建一些圍欄,就足以當作防衛工事使用。這麼簡單的工事,當然無法抵擋五百年前的羅馬軍團。但是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破池是一件艱難的事,即使是經驗充足的羅馬軍團,也只能使用笨重的攻城器械,投擲石塊,挖地道等等費時費力的辦法,而且必須動用大批軍力圍城,不許人員、食物進出。就這樣,通常還是要圍上數年的時間,才能得手。在查理曼帝國瓦解之後的歐洲,流竄各地的大多是盜匪武裝,要麼是四處搶劫的散兵遊勇,要麼是駕船而來的北歐海盜,既沒有耐心也沒有人力去打攻堅戰。對付這些人,簡易的工事就能夠抵擋好一陣子。

歐洲城堡

土碉堡的主人,有的是法蘭克帝國時期的貴族,有的則是敢於出頭的好漢,率領一批敢拼敢打的弟兄,守得住土碉堡就可以霸佔一塊地盤。有外敵入侵時,周邊的村民可以躲在那裡藏身。平日裡,大家自然要向堡主繳納保護費,供他們吃用,幫著維修防衛工事。不服從堡主權威的村民,不但遇到盜匪時無人保護,平日還要受到堡主及其嘍羅們的騷擾。久而久之,碉堡周邊的地域成為莊園,堡主變成莊園主,跟他一起衝殺的勇士變成他手下的騎士,而接受他保護的村民則變成莊園裡的農奴,向莊園主進貢納稅,大家有什麼爭執與問題要請他出面解決,由他定一個說法。碉堡漸漸修成有一定規模的堡壘,既是防衛工事,也是堡主的家居所在,成為私人產業由堡主的家人代代相傳。遺留到現代可以供遊人觀賞的城堡,大多建造於中世紀的後期,既是堡壘也是宮殿,有相當的規模。到那時候,堡主的地位由父傳子歷經許多代人的繼承,城堡已經變成一個家族朝代的政治據點,莊園主也已經變成歐洲的王公貴族。

在西方歷史上,11世紀之前通常被稱為中世紀初期,之後三世紀則是中世紀中期,也是歐洲封建社會的開始,其基本政治單元,是在城堡看護下由貴族統治的莊園。此時,天主教傳到歐洲最北端的斯堪地那維亞,那裡是大森林,而不是沙漠草原,蠻族可以定居下來從事農業,歐洲的北方再也沒有遊牧民族,也因此再也沒有來自北方的蠻族入侵,給後來西歐與中歐的發展提供一個地理優勢。在東歐,馬扎爾人也皈依天主教,在匈牙利定居下來。那一帶以後還會遭受蒙古騎兵的襲擊,屬於歐洲的前線地帶,對西歐與中歐沒有多少影響。

沒有外族入侵的歐洲,卻並不太平。城堡所代表的其實是貴族的武裝割據,地盤大小不一,相互之間衝突不斷。所謂封建,其實是這些貴族之間合縱連橫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大的莊園主不但地盤大,而且可以同時擁有數個城堡,可以稱王稱侯。小的莊園主只有一個城堡,沿用法蘭克時期的稱號,變成公爵、伯爵,勢力較為單薄。二者之間,大的當「主子」(Lord),小的當「屬臣」(Vassal),主子承諾保護屬臣,屬臣則宣誓忠於主子,在主子需要的時候會帶領手下前來效命。換一個角度說,等於是主子把一處莊園與城堡封給屬臣,並給予保護,屬臣則聽從主子的調遣,特別是在徵戰時要帶兵來為主子效力,雙方有一種「封建」的關係。這一關係還可以雙向延伸,向下走公爵將他自己屬下的地盤封給伯爵,伯爵再封給手下的騎士。向上走,爵受封於候,候受封於王。王的地位最高,沒人可以在他之上,但是他的上邊還有上帝。英文聖經之中,上帝時常被稱為「LORD」,翻成中文也是「主」。這樣的封建關係,把擁有城堡的歐洲貴族們綁在一起。

因此,中世紀、歐洲與封建這三個概念,在歷史上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公元400年之後就可以算是中世紀,那只是歷史劃分的約定成俗。歐洲的成形卻發生在穆斯林興起之後,大約公元8世紀前後。而封建的出現,王公貴族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制度性的安排,卻是要等到11世紀,中世紀中期的開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回歸洞穴生活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有歷史記載以前人類就在這裡挖洞棲身。幾千年人類繁衍讓山崖上的洞穴越來越多,穴居的主人卻一成不變地在裡面過著比動物好不到那兒去的生活。他們也希望看到這些王公貴族留下的恢宏歷史遺蹟背後、普通的甚至是貧窮的義大利人幾百年前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他用了四年時間在義大利中部的桑託斯特法諾村(Santo Stefano)復原出40間石屋酒店,把一個正在變成無人村的中世紀老山村變成了越來越興旺的旅遊點。科爾根也成了當地一個傳奇故事。
  • 海上風雲|英語民族的海權興替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西班牙、葡萄牙瓜分了拉丁美洲,法國人在加拿大先行一步,荷蘭人首先為紐約奠基,如果歷史繼續發展下去,北美將可能是一個法語、荷蘭語和西班牙語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英國人後來居上,趕走了北美的競爭對手,控制了加拿大和北美沿海的十三州。英國所利用的是歐洲大陸的內爭。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有趣的現象,西歐範圍內的幾個小國的爭霸戰導致處於外圍的亞非拉的政治控制權和領土變更,包括後來兩次世界大戰也顯示出類似現象。
  •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跑遍世界尋找敦煌 錢成熙 2017-04-28 21:01 來源:澎湃新聞
  • 送給小朋友的旅行書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送給小朋友的旅行書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朱喆 綜合整理 2019-06-01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萬聖節,去愛丁堡「撞鬼」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萬聖節,去愛丁堡「撞鬼」 陸洋 2016-10-08 16:25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博物館商店指南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旅行裝麥芽糖,£2;倫敦交通博物館雖然博物館歷史悠久,但博物館商店的出現不過百來年。俄羅斯皇室蛋雕首飾盒與吊墜22K 鍍金,手工鑲嵌琺瑯、施華洛世奇水晶,蛋盒高12cm,直徑6.36cm;$395;大都會博物館商店全球博物館商店私家甄選
  • 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多個城市打破了歷史高溫記錄。比如安徽省會合肥,7月以來,合肥連續高溫天數已達13天,其中26日,合肥最高氣溫40.4℃,打破了合肥7月最高氣溫的記錄,而最高地表溫度高達72.5℃,創下了合肥歷史上地表溫度的最高紀錄。西安從6月下旬開始,已出現25個高溫日,其中在40℃以上的溫度達到了7天,而在7月20日-24日,西安連續5天氣溫在40℃以上,最高達41.3℃,創下了西安有氣象記錄以來的酷暑之最。
  • 張偉然:歷史地理中的「區域」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早在一九九〇年五月我投考譚其驤先生的博士生時,在考場上譚先生就指示,如果我能考上,就以兩湖的歷史文化地理作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譚先生認為,做歷史文化地理,綜合性的區域研究才是第一等的題目。在我之前,他已指導盧雲完成以《漢晉文化地理》為題的博士學位論文。
  • 波特蘭,北方印象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波特蘭,北方印象 虎克 2018-05-15 22:06 來源:澎湃新聞
  • 輕鬆了解歷史的5種書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輕鬆了解歷史的5種書 2020-11-2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鼠疫來襲,北洋政府如何應對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山西鼠疫流行圖荒謬的輿論各家報紙在此次鼠疫事件中可以說是出力頗多,不僅派遣記者趕赴疫區收集第一線情報,也積極為民眾普及各種防疫知識,從傳播歷史到致病原因到發病狀況再到無藥可醫等特性,都做了詳細科普。談及防疫方法時,則是各家有各家的妙招。大體上可以分為靠譜和不靠譜方面。
  • 在山東招遠做一日淘金客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聲、光、電與全息成像展現出億萬年前火山爆發的真實場景,黃金、淘金與人類文明交織的歷史由此娓娓道來。沙盤直觀地展現出招遠豐富的黃金資源,按比例縮小的古代採金遺址和生產工藝模型隨著時代而變化。即便是在講解技術的硬科普展廳,當種類齊全的礦石標本和從古至今的黃金製品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遊人也變得認真萬分。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理察·索森所著《中世紀的形成》書影1、恩斯特·坎託洛維奇:《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政治神學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尹景旺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徐震宇譯)。幾年前,筆者曾為「私家歷史」撰寫了一篇小文章,介紹了坎託洛維奇的傳奇一生及其學術思想。
  • 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為您整理一份「觀星時間表」,一起來看看,這個8月還有哪些星星等你去追!第3次「土木雙星伴月」(8月1日~2日)8月的第一個夜晚,幸運的觀星愛好者們就迎來了今年第三次的「土木雙星伴月」天文奇觀。
  • 商標法 - 商標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商標法 2020-05-07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巴黎公社時期的印象派畫家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梅索尼埃認為這種對被他視為法國歷史上最光輝的一段的褻瀆無異於叛國。他譴責庫爾貝是「虛榮的怪獸」和「瘋子」,他甚至在一封給妻子的信裡幻想對庫爾貝執行最嚴厲的酷刑:他要用鏈子把庫爾貝拴在柱子的底座上,罰他臨摹柱身上的淺浮雕,「還總要把啤酒杯和菸斗放在他看得見卻夠不著的地方」。
  • 書單|發現身邊的自然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書單|發現身邊的自然 澎湃新聞記者 錢成熙 2021-01-07 13:10 來源:澎湃新聞
  • 「我的節日·我的1919」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的節日·我的1919」 2020-05-06 0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儲備的糧食能否支撐人類生存,延續農業生產,如今似乎並不在我們普通人考慮範圍內,但如果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卻讓很多人都頭痛不已,因飢餓而造成的災難,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持續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紀時期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