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洞穴生活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0 澎湃新聞
我的眼前是一面像蜂窩一樣布滿洞穴的石崖。一條叫做格拉維納的小河千萬年來以不屈不撓的毅力挖出了一條河谷,也留下了河岸上高高的石灰巖岸崖。瑪特拉(Matera)城就坐落在岸崖頂上。公元前三世紀,古羅馬帝國修建了瑪特拉城。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它經歷了撒丁人、拜佔庭人、神聖羅馬帝國和諾爾曼人的統治,也飽受瘟疫、地震的摧殘,現在是義大利南方眾多古老城池之一。然而如果不是現在匍匐在它腳下的那片滿目瘡痍的古老巖洞穴居群,位於「義大利靴子」腳心上的瑪特拉城恐怕不會有那麼大的名氣。

格拉維納河千萬年來以不屈不撓的毅力挖出了這條河谷,也留下了河岸上高高的石灰巖岸崖,山崖上是千瘡百孔的石窟群

在義大利語裡,人們管那片洞穴群叫做「薩西」(Sassi),石頭的意思。在有歷史記載以前人類就在這裡挖洞棲身。幾千年人類繁衍讓山崖上的洞穴越來越多,穴居的主人卻一成不變地在裡面過著比動物好不到那兒去的生活。直到1945年,一位被法西斯獨裁者流放到瑪特拉的義大利作家卡羅·勒維 (Carlo Levi)寫了本書,Cristo si e fermato a Eboli(《基督在此止步》),描述了他在那片洞穴群見到的情景:一家三代二十多口人和他們的牲口一起擠在一個山洞裡,最基本衛生條件的缺乏造成疾病肆虐,特別是瘧疾橫行。見到來訪的人,那些骯髒可憐的孩子張開小手討要的不是糖果,而是治瘧疾的奎寧。

這本書在戰後義大利全國引起軒然大波。人們認為如此不堪的居住和生活條件是國家的恥辱。義大利政府為此採取措施,在幾年內把兩萬名仍在洞穴群裡居住的村民遷移到附近新建的村莊裡。從此「薩西」人去洞空,成了山崖上千瘡百孔的廢墟群。

當地由洞穴改造成的餐廳相當寬敞

1993年,聯合國把有幾千年歷史的瑪特拉穴居遺址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雖然當地政府制訂了相應政策,鼓勵投資保護和維修薩西洞穴,但感興趣的人寥寥無幾。除了一個又一個電影導演被那裡難以言表的破敗蒼涼和貌似史前遺蹟的情調所吸引,屢屢用作電影外景地之外(《耶穌受難記》、《基督誕生記》、《大衛王》等),很少有人記得這片瑪特拉人祖先的家園。

可我的同事美莉莎去年竟把它選作了新婚度蜜月的地方,千裡迢迢從北美跑來尋找她的「洞房」。美莉莎回來後對自己獨出心裁的新婚經歷津津樂道,這就促使我這次來義大利旅遊特意想親眼看看她的「洞房」。

一把半尺長的大鐵匙打開了我在西維塔洞穴酒店(Sextantio Le Grotte della Civita)預訂的客房。老舊厚重的木門吱吱扭扭地被關上後,瑪特拉夏日午後強烈的陽光被關在了身後,眼前出現了一個被二十多支昏黃蠟燭照明的洞穴。它不是一個自然山洞,五六米高的洞頂被鑿出好幾道石頭拱廊,空間被牆或柱子隔成互通的幾部分,分別為臥室、客廳和衛生間。

桌椅和室內裝飾同樣簡樸無華

牆上沒做任何粉刷裝飾,坑坑窪窪布滿了大小裂紋,一片黃一片黑,有點像中世紀留下來的乾裂油畫。地面上鋪的是卵石,因常年的踩踏變得很光滑,但凹凸不平。一張舊式大木床擺在醒目的位置上,上面鋪著熨燙得平平整整的白色粗布床罩。一條木凳靠牆放著,上面有繡花的坐墊。一個老式的柜子有些歪斜地擺在一邊,表面的黑亮顯然不是油漆,而是歲月的塗抹。

洞穴深處一面矮牆背後是衛生間。浴缸竟是當年牧羊人飲牲口的大石槽。如今它被像模像樣地擺在那裡,旁邊小石臺上放著一把野花和一枝搖曳的蠟燭。

四下裡非常靜,沒有一般酒店客房裡電視機的喧鬧,也沒有電話。在二十來支蠟燭包圍裡,這洞穴就像一個時間隧道,帶人回到原汁原味的中世紀義大利穴居生活。

這正是酒店主人和設計者丹尼爾·科爾根希望提供給客人的獨特體驗。科爾根的家庭是米蘭一個大建材商,水泥為家族帶來巨大財富。但談起當下義大利建築業來,他卻對到處都在濫用水泥而相當憤慨:「人們把水泥漿傾倒得到處都是,現代醜陋的水泥建築包圍了羅馬和那不勒斯那樣的千年古城,南方那些美麗寧靜的綠色山丘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不倫不類的水泥別墅。到處都是無序、無規劃的發展。義大利獨有的古老景觀和傳統生活方式一點點變成廢墟被遺棄了。」

走進光線陰暗的洞穴酒店客房,擺設在房間各處的蠟燭營造一種既神秘又浪漫的情調

1980年代,一些有商業頭腦的投資者發現了四散在義大利境內的那些被遺棄荒蕪的老舊村落,把它們改建成與現代化星級酒店條件相當的、漂亮舒適的鄉村度假酒店,為這類廢墟村的復興找到了新的路子。

面對同樣的斷壁殘垣,同樣原始簡陋的石頭洞穴,科爾根有自己的觀點:「到義大利旅行的人並不只是想觀賞羅馬的特萊維噴泉和鬥獸場。他們也希望看到這些王公貴族留下的恢宏歷史遺蹟背後、普通的甚至是貧窮的義大利人幾百年前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

他用了四年時間在義大利中部的桑託斯特法諾村(Santo Stefano)復原出40間石屋酒店,把一個正在變成無人村的中世紀老山村變成了越來越興旺的旅遊點。科爾根也成了當地一個傳奇故事。

把科爾根叫到瑪特拉來的是一個15歲就因追求藝術而離家出走、從柏林獨自跑到義大利窮鄉僻壤來的女孩瑪格麗特·博格(Margaret Berg)。她在瑪特拉一呆就是二十多年。這片「薩西」廢墟獨特的蒼涼情調吸引著她,是她經常去作畫的地方,久而久之她產生了改造成一個地道的洞穴酒店的夢想。為此瑪格麗特曾聯繫了好幾位義大利有名的建築師述說自己的創意和計劃,但沒人被她打動。直到有一天她在報紙上讀到關於桑託斯特法諾村的報導,馬上意識到自己尋找的那個志同道合者正是科爾根。她立刻給科爾根打去了電話。

一周以後科爾根來到瑪特拉,只看了一眼就做出決定:我來改造這個洞穴酒店。

當打開門窗讓陽光傾洩進來時,客房像從中世紀的陰鬱裡甦醒了過來,呈現出一種高貴沉靜的藝術之美

其實在瑪特拉的「薩西」群裡,還有150多個大大小小廢棄的洞穴教堂。它們多為公元7到9世紀本篤會修士的修行場所。它們小的僅僅是一個人的藏身洞,大的有複雜的建築結構,包括大廳、拱廊和很漂亮的穹頂。修士們在穹頂和牆壁上往往還留下不少宗教壁畫。但是所有這些在科爾根著手修復時都已經成了廢墟,洞穴內部空蕩蕩,地面落滿碎石瓦礫。

科爾根看中了廢棄洞穴教堂典雅的穹頂和拱廊。他投資近200萬歐元,與合作者一起用兩年時間建起了18間檔次不同的洞穴客房。不論是簡陋的穴居還是漂亮的拱頂洞房,改建都遵循同一個原則——整舊如舊,力求保持洞穴的中世紀原貌,絕對不能把酒店建成只有古舊的外殼、內部卻與現代化酒店客房無異的假「薩西」。

為此,他和建築師沒有採用隨手可得的現代化建築材料,而是千方百計尋找和回收利用原有材料。他們從瓦礫堆裡一塊塊撿回牆上的石頭,在廢墟上尋找可用的門窗。對殘破的牆壁,他們沒有粉刷灰漿掩飾,反而一點點刮掉在漫長歲月裡一代又一代主人抹上去的層層牆灰,直到露出最原始的那層沒有任何裝飾、只有煙燻火燎得黑一片黃一片的石頭牆。

洞穴深處的一面矮牆背後是衛生間,據說浴缸是當年牧羊人飲牲口的大石槽,不過它被打磨得潔白細膩,舒適感並不亞於現代浴缸

室內的陳設是他們多次到本地區的民俗博物館取樣、並走訪周圍一個又一個村落,徵集老人們的意見以後設計出來的。不少老舊的家具是瑪格麗特在4、5年時間裡在周圍村落四處收集來的農家古董,有些客房床上的床罩是村婦們在箱子底藏了多年的老嫁妝。而客人拿到的那把又土又鏽的門鑰匙就是所有這一切精心設計、最正宗的義大利中世紀小山村的代表和象徵。

科爾根他們一絲不苟地復原出來的洞穴古居顯然不是為了只追求現代化生活的奢華和排場的遊客準備的,也不適合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手機、電腦、電視和網際網路的人。在這些洞穴陋室裡只有寧靜,只有與鬧世隔絕。客人們得到的是深深的懷舊情感,是物質之外的沉思冥想。

清晨,我打開房間的那扇黑乎乎的木門。陽光傾洩進來,照亮了巖洞角落。那幾道典雅的石頭拱廊在地上投下優美的弧影,斑駁乾裂的牆上呈現出一種蜜色的柔和色彩,地面上的卵石在陽光下凹凸起伏,也變得更立體質感。

地道的義大利農民餐——鷹嘴豆湯

就像從一個長長的夢裡醒來,我走出房門來到巖洞前的平臺上,深吸一口山區早晨清新的空氣,看著腳下綠色的山坡和河谷。隔壁巖洞裡長長的木桌上已經為客人準備好了簡單但新鮮的早餐:烤得金黃的麵包、新鮮牛奶和新榨果汁、本地蜂蜜和自釀果醬。時光似乎仍停滯在五六百年前。只是少了憂慮,多了讚美。

最佳旅遊時間

去瑪特拉最好避開盛夏炎熱季節。不過每年7月初的布魯納聖母節期間可以見到很多民俗和歷史展示活動

抵達

瑪特拉位於義大利南部巴斯利卡塔(Basilicata)大區,是個偏遠落後的地區。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租車自駕,還可以遊覽附近的許多歷史遺蹟。另外的方法是乘飛機到離瑪特拉60公裡的Bari,從Bari機場改乘火車到瑪特拉,行程一個半小時,票價約4歐元。周日和節假日沒有火車。瑪特拉中心火車站(Matera centrale)位於新城,下車後沿Via Roma路向下步行二十幾分鐘即可到達「薩西」群的頂上。Via Roma路上有旅遊信息中心,在那裡可以參加洞穴群導遊組

www.materatourguide.it/public/en

下榻

西維塔洞窟酒店(Sextantio Le Grotte della Civita)

39-86/2899112; www.sextantio.it/grotte-civita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