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博物》雜誌編輯、擁有千萬粉絲的科普博主、人稱「博物君」的張辰亮把自己對清代海洋生物圖譜《海錯圖》中36幅圖的研究整理成了《海錯圖筆記》,幽默的文字配上仔細的專業分析,筆記很快登上各暢銷榜單。
一年後,他考據了40幅原圖,出版了第二本筆記,贏了更多圖書獎不說,收穫了一波波忠實粉絲。大家都盼著續篇,終於,2019年《海錯圖筆記·叄》問世,用他自己的話,「到第三冊,那些考證困難的物種,已經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須解決掉。這是需要時間的。有些問題不是多看兩本書就能解決的,必須自己親手去做」,他考據了63幅,用更多文字來講述那些奇妙的生物。
這一次,張辰亮也帶來新的突破。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免費公開《海錯圖》第四冊的全部影像版權,於是,新一本筆記裡就增添了一些臺北《海錯圖》中的物種。他還邀請長期合作的自然插畫師把蟹籪的結構圖、東方蒼龍的星象變化等人們從未了解的生物結構詳細地畫了出來,精妙動人。
《海錯圖筆記·叄》 張辰亮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9.10經出版社授權,摘選書中講述螃蟹的精彩片段,標題為編者所擬。在品嘗蟹味肥美的同時,了解一下大閘蟹的身世吧!
嶽父的鼓勵在畫《海錯圖》之前,聶璜畫過一本《蟹譜》。雖然裡面的螃蟹種類後來都被他收錄到來《海錯圖》中,但《蟹譜》原書畢竟是散佚了,我們只能從《海錯圖》中窺見此書的鱗爪。
《海錯圖》共四冊,其中的螃蟹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第四冊中。在「毛蟹」這幅圖旁邊,有大量的文字,我以為都是介紹毛蟹的,仔細一看,只有蟹頭頂那幾句在說毛蟹,左邊整頁紙則是摘抄《蟹譜》的序。
《海錯圖》毛蟹圖 網絡圖聶璜剛完成《蟹譜》時,找了不少朋友寫序,以至自己都吐槽「予蟹譜中序甚多」,並且「皆冗長,不便附謄」。 他只把《蟹譜》中的兩篇序謄抄到《海錯圖》中。一篇是他自己寫的,另一篇是「丁叔範」寫的。他是聶璜的什麼人? 「婦翁」,即嶽父。看來誰都能得罪,嶽父不能得罪。
聶璜的嶽父對女婿很滿意。他在序言中說:「聶子存菴餘門下倩玉也。」我剛讀這句時理解錯了,以為是「聶先生『存菴』了我家的倩玉姑娘」,還興奮地想:「大發現!聶璜的媳婦兒原來叫丁倩玉!」但怎麼也查不到「存菴」有娶妻的含義。
後來經人提醒才發現,我竟然忘了聶璜字存庵,庵又通菴,而倩、玉都可指代女婿或優秀的男子。所以這句話應該翻譯成:「聶存庵先生,是我家的好女婿。」當然,「門下」又指學生,丁叔範是否同時是聶璜的老師,也未可知。
嶽父繼續誇:「(聶璜)好古博學,每遇一書一物,必探索其根底、覃(音tán,深)思其精義而後止。」並披露了聶璜作《蟹譜》的緣由:「一日,(聶璜)自寧臺(今浙江省寧海、台州一帶)過甌城(今浙江溫州),見蟹之形狀可喜、可愕者甚眾,土人悉能舉其名,因取青鏤圖之,並發抒其心之所得與所欲言者,著之於冊。」原來,聶璜是在浙江沿海看到了眾多螃蟹,被其多樣性深深吸引,才畫出了《蟹譜》。
接下來,丁叔範拉了個典故:西晉時寫出《博物志》的張華,曾為一種小雀鳥「鷦鷯」寫了《鷦鷯賦》。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看了《鷦鷯賦》,驚嘆張華有輔佐君王之才,因為「其所賦者小,而其所寄託甚遠也」。聶璜的《蟹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丁叔範試問:假如阮籍活在當代,看了《蟹譜》,他將會「以青眼讀之耶?以白眼視之耶?」會不會認為聶璜也有輔佐君王之才呢?「餘皆不得而知也。」雖然表面說不知道,但誰都能讀出來,丁叔範並不認為女婿畫螃蟹是不務正業,反而十分欣賞。或許正是家庭的支持,讓聶璜最終創作出了《海錯圖》。
4種絨螯蟹《蟹譜》的序言,為什麼單單寫在「毛蟹」這幅圖邊上呢?因為中國人提到蟹,最正統的代表就是「毛蟹」,也就是今天的大閘蟹。
大閘蟹的正式中文名,叫中華絨螯蟹。但是中國的絨螯蟹不止這一種。多數學者認為,世界上有4種絨螯蟹,分別是中華絨螯蟹、日本絨螯蟹、狹額絨螯蟹、臺灣絨螯蟹。它們全都在中國有分布。中華絨螯蟹佔絕對優勢,數量最多,個頭最大。聶璜說:「北自天津,以達淮陽吳楚,南至甌閩交廣,無不產焉。」其實向北何止天津,連遼寧都有。至於哪裡的大閘蟹品質最好,「江北者肥而大,閩粵產者小而不多」。今天科學家調查,中華絨螯蟹的分布中心是長江、淮河之間,正是聶璜所說的「江北」。
絨螯蟹只在沿海分布,古代內陸人往往不識。清朝官員黎士宏記載:「甘肅人不識蟹,疑為水底大蜘蛛。」北宋《夢溪筆談》載,秦州(今甘肅天水)有人收到一隻幹蟹,百姓以為是怪物,誰家生病,就把它借來掛在門上闢邪,病人竟屢屢康復。作者沈括說,看來螃蟹在甘肅「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毛手套之謎絨螯蟹的一大標誌,就是大螯上有絨毛。聶璜也說,叫它毛蟹的原因是「以其螯有毛也」。這毛有什麼用呢?我看到網上有人「科普」:蟹爬到陸地上之後,可以依靠毛裡存的水來呼吸。還有人說,蟹在水下的時候可以用毛擋住它自己,作為偽裝。
《海錯圖筆記·叄》內頁:中華絨螯蟹、絨掌沼蝦、絨毛近方蟹(從上至下)的雄性螯足上,都有絨毛。這些都明顯是拍腦袋胡說。一是絨螯蟹並沒有這些行為,二是除了絨螯蟹,還有一些蝦蟹的螯足上也有毛,但無法用同樣的原因解釋。比如中國南方的絨掌沼蝦,雄性右邊大螯上就有絨毛。中國近海還有一種「絨毛近方蟹」,雄性大螯上只有一塊極小區域有絨毛,不細看都發現不了。這些物種的毛遠不如絨螯蟹發達,肯定無法用來呼吸、偽裝。那是不是跟求偶炫耀有關呢?有可能。畢竟雄性的毛比雌性的濃密許多。但雌蟹的毛又是幹嗎用的呢?目前似乎沒人研究這個。我只在《中華絨螯蟹生物學》一書中看到一句描述: 「(螯足的)絨毛大概有觸覺功能。」若深挖下去,是很有意思的課題。
為什麼叫大閘蟹《海錯圖》對絨螯蟹只稱「毛蟹」,而無「大閘蟹」之稱,因為大閘蟹是很晚才誕生的名字。關於大閘蟹「閘」字的來歷,有兩種主流說法。
說法一:這個閘本是另一個字—煠。《漢語大字典》:「煠(音zhá):食物放入油或湯中,一沸而出。」至今,盛產大閘蟹的江浙,還會把短時間水煮東西稱為「煠一煠」。在很多吳方言裡,煠的發音近似「zā」,而他們管「閘」也念「zā」,比如上海話,大閘蟹就叫「d^ zā hà」。所以,閘和煠不管是在吳方言裡,還是在普通話裡,發音都是相同或酷似的。道光年間的《清嘉錄》中說,時人把湖蟹 「湯煠而食,故謂之煠蟹」。所以「zhá蟹」本是水煮蟹之意。而煠字因為太生僻,後來就被寫成「閘」了。
說法二:小說家包天笑寫過一篇文章,叫《大閘蟹史考》。文中說,一位住在陽澄湖附近的人告訴他:「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這便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
介紹一下這種竹閘吧。它的正名叫「籪」(音duàn),就是在秋季狹窄的河流裡,用竹條編成柵欄,攔在河中,竹條遠高於水面,擋住螃蟹向海洄遊的道路。在柵欄的中央選一段,做出「河門」:把竹子割斷,讓它頂端只比水面高一點點,這是為了讓行船通過。船過籪時,竹條被壓彎,斷茬如一把大梳刮過船底,嘎吱直響,好似給船撓癢一樣,船一走,竹條彈回原狀。有個對聯「船過籪抓癢,風吹水皺皮」,即此。河門兩端掛上燈,據我了解,這燈是為夜行船指明方向的:請往兩燈之間走,否則會撞上籪。所以包天笑的朋友說籪上之燈是為了誘蟹,未必正確。我託江蘇溱湖賣蟹的朋友田懷海詢問了多名蟹農,都反映大閘蟹無明顯趨光現象,反而會躲避強光。蟹碰到籪後,絕不會掉頭返回。它們一心要爬向大海繁殖,一定會貼著柵欄找出口,便落入漁人的陷阱中。
但問題在於,這種捕蟹機關一直被稱為「籪」或「滬」,沒人叫它「閘」。在古籍中,中華絨螯蟹常被稱為籪蟹,如朱彝尊「村村籪蟹肥」,屈大均「網蟹何如籪蟹肥」。可今日,籪蟹這個詞只剩江蘇泰州一個叫溱湖的地方在使用,那兒的大閘蟹叫溱湖籪蟹。若「竹閘說」為真,今日我們應該稱「大籪蟹」或者「大滬蟹」才更合理。這是此說的可疑之處。
大閘蟹 網絡圖「煠蟹說」也有疑點。2014年《羊城晚報》上刊登了《「大閘蟹」名之由來》一文,作者支持「煠蟹說」。理由是中華美食都是以烹飪手法命名,而不是以捕捉方法命名。我覺得這個理由站不住腳。因為「大閘蟹」並不僅指烹飪後的蟹,還指活蟹,而活體食材幾乎沒有用烹飪手法命名的,反而常用捕捉法命名。舉個例子,用魚線釣上來的帶魚,比網捕帶魚的賣相更好,賣帶魚的就會吆喝「釣帶」來顯示商品質優,哪有喊「油炸帶魚」「紅燒帶魚」的?這是「煠蟹說」的不合理之處。
大閘蟹之名的由來,主流觀點就是這倆,並列於此,兼收並蓄吧。其他說法也有,如某學者認為,中華絨螯蟹的螯上絨毛、足上剛毛酷似人的睫毛,所以古人口語叫它「睫蟹」,睫和閘音近,後被寫為閘蟹。這種毫無史料佐證的猜測,我難以接受。
蟹中的法海和蝴蝶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魯培新回憶,1992年日本明仁天皇訪問上海,日方發現宴會菜單上有一道大閘蟹,立刻提議取消這道菜,因為他們知道大閘蟹多難剝,天皇嗑螃蟹狀若被記者拍下,成何體統!中國人說,放心,我們都安排好了。
宴會當晚,許多日本記者早就得到消息,鏡頭全對準天皇,就等拍他吃螃蟹(這是什麼心態)。結果,揭開蟹蓋,裡面是早已被上海廚師拆好的膏黃和肉,天皇體面地吃完了。事後還託日方禮賓司司長告訴中方:「中國朋友真有辦法!」
這不算什麼,吃蟹時,中國人的花樣多的是。
其中一種玩法,是用蟹鉗拼出一個蝴蝶。把螃蟹能活動的那根手指(可動鉗指)掰下來,會帶出兩片骨片,這是用來附著開鉗、閉鉗的肌肉的。大的那片叫「閉肌內突」,小的那片叫「開肌內突」。把兩個可動鉗指並肩貼好,指尖朝下,一個向左,一個向右,把中間溼漉漉的絨毛使勁一摁,絨毛彼此糾結,幹了之後就結為一體,變成蝴蝶形狀了。細長的開肌內突是觸角,寬大的閉肌內突是前翅,後邊兩個指尖就是蝴蝶後翅上的鳳尾。
我父親兒時在浙江嘉善的親戚家吃蟹,親戚在餐桌上隨手把蝴蝶拼好,扭頭一摁,就貼在了牆上。這頓吃了幾隻蟹,牆上就落了幾隻蝶。
另一種玩法,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裡提過,他說,大閘蟹的體內有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身子,是坐著的,我們那裡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裡面避難的法海」。傳說法海鎮壓白蛇後,玉皇要懲罰他,所以他躲到蟹殼裡了。
《海錯圖筆記·叄》內頁:大閘蟹的賁門胃的結構圖(左)和用蟹鉗的可動鉗指拼成的蝴蝶(右)法海怎麼找?蟹蓋揭開後,它會連在蓋上,而不是「底盤」上。在螃蟹嘴後面,有一塊三角錐形的東西,由薄膜組成,空心的,沒法吃。從薄膜中央劃破,把裡面翻到外面,就能看到一個穿著寬袍大袖衣服的人,端端正正坐在那。眼神夠好,還能看到鬍子、眉毛,表情挺不高興。我有一次吃了好幾隻螃蟹,用微距鏡頭拍下每隻螃蟹裡的法海,放大後發現,表情個個都不一樣。
這個三角錐形的部位,其實是螃蟹的賁(音bēn)門胃。法海的眉毛、鬍子,其實是胃裡的「背齒」,身體兩側的兩排鋸齒,叫「側齒」。螃蟹吃東西時,口器只是把食物簡單地咬斷,到了賁門胃裡,背齒(法海的臉)和側齒不斷摩擦,才算把食物精細磨碎。
有人說,這個東西不是法海,是秦檜。我覺得不是。它的腦袋明明是個禿頂嘛!再說秦檜已經被人民群眾關進很多食物裡了,什麼油炸檜、蔥包檜、炸檜菜,飽受分身乏術之苦,不妨把蟹胃讓給法海,也算給秦檜減負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