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2020-12-07 漫步史書

引子

食物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從人類歷史不斷的發展軌跡來看,人的生存能力之所以顯著提高,很大程度上在於吃的東西越來越好。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逐漸的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並不斷發展,雖然如今社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吃」一字,仍然是人類發展頭等關鍵因素,因此農業生產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儲備的糧食能否支撐人類生存,延續農業生產,如今似乎並不在我們普通人考慮範圍內,但如果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卻讓很多人都頭痛不已,因飢餓而造成的災難,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持續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紀時期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歐洲中世紀人口增長與農業關係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人口增長,大約是在公元1300年以後達到了巔峰時期,但隨之而來的災難很快就將領到人的頭上,由於糧食產量大幅減少,因饑荒而餓死人的現象時有發生,人的平均壽命大大縮短,人口出生率也越來越低。加上環境的變化、鼠疫、戰爭等各種因素,生活在中世紀歐洲的人們,災難不斷的增多

中世紀早期的「黑暗」——機遇與風險並存

歐洲歷史的發展階段中,有兩個所謂的黑暗期:第一個黑暗期是邁錫尼文明到古希臘文明之間300多年的斷層;第二個黑暗時代就是中世紀時期。如果很不幸穿越回這段歷史時期,那麼你遭遇危險的機率,要比其他幾個時代加起來還要多。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歐洲封建制度興起的時代,伴隨著新興的社會制度,歐洲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快速的階段。

公元486年西羅馬帝國覆滅,日耳曼人在原本屬於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單一民族國家,其中日耳曼民族法蘭克人建立起法蘭克王國,由克洛維一世開始施行分封制,所謂的封建制度,就是國王將自己的領地分給貴族和部下,而這些貴族和部下可以繼續分封,由此形成不同階層的封建領主,而最底層則是負責耕種的農民。

西羅馬帝國崩潰

總體來說,這種制度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尤其是在相對奴隸制時代的前提下,新的社會關係的出現,提高了時代下的生產力。不過由於代表先進文化的西羅馬帝國覆滅,封建時代的到來,各個封建領主之間因為利益的爭鬥不斷地展開,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呈現出衰減的趨勢,直到公元前1000,社會才逐漸的趨於穩定。

伴隨著各個封建領主之間產生爭鬥,社會

公元1000年以後,歐洲迎來了人口的增長,之所以如此迅猛的增長,生產力的提高是一個關鍵因素,而且這一時期隨著城市化的大幅度推進,各方的貿易往來也變得相當快速,由於環境適宜的關係,農業生產的效率也顯著加快,糧食的產量也大幅度的增加。糧食的大量生產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人們的生活也向著越來越好的趨勢發展。

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影響農作物生產的關鍵因素

人口的增長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綜合來看的話,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基本上是不愁吃穿的,在後來很多年的時間裡面因人口增長導致人對糧食的需求增加,所以糧食的價格也水漲船高。這一時期的農民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不斷地開墾土地。然而大量開墾土地的行為,並未促進了糧食的增加,反而還有越來越放緩的趨勢。

歐洲中世紀時期莊園經濟

開墾的新地大部分都是不適宜耕種的,因此糧食的產量跟不上人口發展的趨勢,致使大量的人因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而餓死。人口增長的放緩使得對糧食的需求減少,造成了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也大為降低相比較而言。因此面臨生產糧食困窘的歐洲農民不得不去思考自己接下來的出路。

一、前往城市打工,通過打工來補貼生活,然而在歐洲中世紀,即便是一些較大規模的城市,也難以容納如此之多的農民務工,由於勞動力過剩,導致了務工人員的工資降低。二、改變思維,由於農民種植糧食帶來的收入微乎其微,因此在商貿繁盛的情況下,農民積極謀求轉型,他們不去種植糧食,而是改種植其他的農作物、比如葡萄,在中世紀時期,歐洲很多地方因此而興起了很多葡萄園。

中世紀時期,歐洲農民日常生活

相比較兩種方式來看,農民很顯然願意轉型種植其他農作物,尤其是中世紀時期隨著城市化推進,各地之間的貿易也更加頻繁。有的農民甚至還是飼養牲畜一方面牲畜的肉可以食用,而另外一個方面,他所產生的皮毛也可以作為商品出售,這樣帶來的利潤收入是以前種植糧食收入的好幾倍。他們完全可以利用生產的多餘的財富,去換取比種植還要多幾倍的糧食來食用。

由於葡萄酒的暢銷,歐洲各地相繼建立起

不過由於糧食的不足,自公元14世紀開始,歐洲整個就陷入了一個完全饑荒的狀態,除了少數地區是區域性的外,大部分地方饑荒幾乎已經成為常態,而更為關鍵的是,一場席捲歐洲的黑死病使得歐洲一下子陷入人間地獄,人不得不為生存而做出改變,而缺少糧食的歐洲人也根據環境的變化,逐漸的改變自身飲食的習慣。

飼養牲畜所帶來的利潤遠遠大於糧食種植

肉類和奶類也在這一歷史時期出現,並逐漸走進千家萬戶,而且貴族也逐漸開始改變以捕獵為主的肉類食物為習慣,這樣也更加促進了一些農民轉而飼養牛、羊,這些牛羊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肉類,還可以作為奶源。另外在同期歐洲人對水果和蔬菜的需求也大幅度的增加,促進了很多地方種植蔬菜水果。而原本作為主要的糧食生產的地方,如西班牙等地,後來轉變為基本上依靠進口才能獲取足夠的糧食。

中世紀時期歐洲貴族的饕餮盛宴

被「鼠疫」掩蓋下的中世紀農業生產結構調整

羅馬帝國崩潰以後,隨著歐洲封建時代的來臨,農民成為了社會最底層,伴隨著封建主不斷的壓迫,農民從事生產作物也基本上都不由自主,這也是歐洲14世紀以來,因糧食問題而引發人口大幅度衰減的重要原因,並且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內,各個封建主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發動戰爭,也導致了生產的不斷衰落。

中世紀時期「黑死病」的流行,讓歐洲人

中世紀時期的黑暗也正是源於此,這一社會時期之所以動蕩不安,除了因飢餓、疾病造成人口銳減外,完全和社會制度不平等有很大的關係。從中世紀時期各種農民起義來看,大部分其實都是相對生活比較富裕的階層,因為他們是受到更上層階級的壓迫,而不得不起來反抗,並有實力去反抗,而生活在最底層的那些窮苦的農民,並沒有反抗的資本。

不過農業生產的轉型並不在此列,事實上農業生產作為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一直以來和人的需求掛鈎。在談論歐洲中世紀時期,很多史學家在形容中世紀時期的情況,都用了衰退等負面詞彙,但衰退一詞形容並不準確。從宏觀來看,結構性的調整或許更為恰當一些,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不再盲目的種植。而是根據貿易關係,針對不同地區的需求,適應性地開創了新的生產方式。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與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深懂「深耕細作」原理的古代中國相比,古代歐洲的農業在世界歷史上似乎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進入中世紀之後,歐洲的中世紀農業才開始緩慢發展,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鄉村農業發展一度出現停滯和倒退,直到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展「農業革命」之後,歐洲的農業水平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 歐洲史:中世紀晚期農業制度,莊園制度瓦解和租佃制度的發展
    百家原創作者:小櫻桃說史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櫻桃說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中世紀歐洲的農業制度,小編了解到,在中世紀晚期發生的另一種變化是市場的發展,它破壞了農村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發展起了商品經濟。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因為14世紀歐洲出現了新的市場,也失去了一些舊的市場。在小編看來,這種矛盾表明只要農業佔主導地位,手工業商品的市場只能為少部分貴族、市民和中等階級服務。城裡的工人只能買得起一些食物,佔人口90%的農民的購買力十分有限。到了工業的發展導致生產價格低廉,而生產者本身有了更大消費欲望和購買力的時候,歐洲的市場才能有大發展,否則會出現停滯。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起先法蘭克、倫巴德、勃艮第、奧多亞克等不同民族建立的王國在各地佔據地盤,這些國家分別都是不同的民族,缺乏長久的歷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薰陶,他們唯一的興趣就是打仗掠奪對方的土地資源人口。每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也是積怨已久,從此各方仇敵互相挑起戰亂,自此次歐洲陷入了戰火。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到了11世紀末,幾乎歐洲的每一個角落都已成為基督教化的,長期以來作為政治力量建立的教皇權與一些世俗政府和與他人的聯盟不斷鬥爭。這個時期通常是我們在有人提到「中世紀文化」時所想到的。它有時被稱為中世紀社會的「開花」,這得益於12世紀的知識分子復興,像亞培拉和託馬斯阿奎那 這樣著名的哲學家,以及巴黎,牛津和博洛尼亞等大學的建立。石頭城堡建築爆炸,歐洲一些最宏偉的大教堂建成。在物質文化和政治結構方面,中世紀時期看到了中世紀主義的高峰期。
  • 歐洲中世紀窮得叮噹響,為何不到百年時間,反超中國
    地理大發現是歐洲中世紀,應對危機中的一項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這也印證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地理大發現前的危機15世紀,歐洲各國迎來了農業生產停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的危機。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只有黑麵包、燉豆子吃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那麼中世紀時期,歐洲人窮得開始吃燉豆子、黑麵包的時候,中國人又在吃什麼呢? 中世紀是指公元5世紀後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此時西羅馬剛剛滅亡,歐洲進入了一個「黑暗時代」,早期戰爭不斷,法蘭克王國開始擴張、大不列顛群島誕生了七個國家,形成了英國歷史上的「七國爭霸
  • 中世紀夢魘——鼠疫「黑死病」竟然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如此大影響
    黑死病對中世紀歐洲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造成了劇烈的衝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許多學者把黑死病看作歐洲社會轉型和發展的一個契機。經歷了黑死病後,歐洲文明走上了另外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原來看起來非常艱難的社會轉型因為黑死病而突然變得順暢了。這場幾乎滅絕歐洲的大瘟疫,也讓當初的民眾們看清楚了當時教會的真面孔,於是,新思想得以順利地傳播開來。
  • 「有錢能使鬼推磨」,磨坊是如何影響中世紀英格蘭莊園經濟的?
    中世紀的歐洲以莊園經濟作為自己立身的主要支柱,其中磨坊因涵蓋農業與工業兩大生產領域深受人們重視。「在末日審判書記載的至少10個莊園中,磨坊帶來的收入超過莊園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密德蘭地區和中南部諸郡磨坊數量較為繁密,在諾福克和林肯郡,當地磨坊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犁隊的數量。」
  • 人口暴增導致經濟崩潰,驟降後依舊崩潰,中世紀末的西歐怎麼了?
    最為明顯的就是傳統的農業經濟,在此時已經呈現出了明顯的衰落趨勢,這對於該時期西歐人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影響巨大。但是在傳統的封建農業經濟不斷走向衰落、萎縮之時,一種更為新型的、積極商業市場經濟形勢正在醞釀當中。這是推動新航路開闢運動廣泛發展、推動文藝復興運動蓬勃進行的重要經濟基礎,這個階段也是資產階級力量形成的重要時期。
  • 中世紀歐洲大陸歷經滄桑,西方文明如何被重新復甦的商業改變?
    中世紀自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歐洲大陸從未安靜的一千年。在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內,戰爭從未停止,蠻族入侵,國破家亡,所到之處血流成河,一片狼藉。處在西歐社會的黎明百姓,民不聊生,人口勞動力大幅度減少,農田也是遭到破壞,社會生產力停滯。直到10世紀的鐘聲敲響,西歐經濟覺醒了。
  • 曾在歐洲肆虐的黑死病,對歐洲造成了哪些影響?推動歐洲如何發展
    在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好運不至兩次,惡運不至一次」這句俗語被重複,讓中世紀的歐洲更加黑暗的黑死病再次降臨到歐洲人民身上。這場持續了幾年的瘟疫,傳播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破壞力強,從各個方面對歐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成為歐洲發展的分水嶺,影響了歐洲發展的歷史進程。首先,黑死病最直接的影響是迅速減少歐洲人口。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外國文學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成果簡介
  • 中世紀的早期,中晚期和晚期 年齡
    在這幾個世紀裡,基督教傳遍了歐洲大部分地區,教皇制度演變成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早期的中世紀有時也被稱為晚古代。這個時期通常被認為是在三世紀開始,延伸到七世紀,有時甚至延遲到八世紀。到十一世紀末,幾乎歐洲的每一個角落都被基督教化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地方都是例外),長期以來作為政治力量建立起來的教皇權一直在與一些世俗的政府和與他人的聯盟。當有人提到「中世紀文化」時,這個時期往往是我們所想的。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在古代中國或古代羅馬,城市多指人口集中居住的政治中心,其政治功能是第一位的。而中世紀歐洲城市則主要是工商業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是經濟功能。「城市一定是從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聚核型居民點。」而其政治中心、社會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只是衍生物。有學者從生態學或社會學的眼光,依據人口數量及其結合程度來判斷城市:「一定數量的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在一個共同社會裡,對上盡服從之責,相互則仁愛為懷。」
  • 中世紀的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大衰減
    當時歐洲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城市裡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大街小巷汙穢遍地,整個城市都瀰漫著令人作嘔的惡臭。這種情況對人類來說當然是非常糟糕,可對瘟疫病毒來說卻是肆意蔓延的溫床。黑死病就在這種環境下迅速傳播開來。在短短六年時間裡,黑死病從義大利蔓延到西歐,而後北歐、波羅的海地區,最終傳入俄羅斯。整個歐洲都籠罩在黑死病的恐怖陰影之下。
  • 葉檀:中世紀晚期歐洲市場如何崛起
    二是在同一天,關於煙臺蘋果藥袋事件繼續發酵,農業部以專業面貌出現,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0年的統計,發達國家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發展中國家的1.5至2.5倍,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現狀是,近年不斷好轉、總體現狀較好、但仍存在隱患。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歐洲中世紀講座(1)日耳曼人作者:郭學明1.中世紀的始點與終點中世紀即「中間的世紀」,是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世紀。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
  • 馬鈴薯饑荒給英愛留下創傷
    1845年-1849年期間愛爾蘭大饑荒(又稱馬鈴薯大饑荒)就是英愛兩國之間難以彌合的歷史創傷。自從中世紀以來,英國不斷蠶食愛爾蘭,1601年,英國在徵服愛爾蘭的最後一戰金塞爾之圍中獲勝,自此愛爾蘭成為英國的一部分。鮮為人知的是,在英國徹底徵服愛爾蘭之際,馬鈴薯作為上層階級花園作物被引入愛爾蘭,一開始,馬鈴薯在愛爾蘭民眾中不受歡迎,但在一場不尋常的推廣活動後,公眾逐漸接受了馬鈴薯。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