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食物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頭等大事,從人類歷史不斷的發展軌跡來看,人的生存能力之所以顯著提高,很大程度上在於吃的東西越來越好。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逐漸的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並不斷發展,雖然如今社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吃」一字,仍然是人類發展頭等關鍵因素,因此農業生產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之一。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儲備的糧食能否支撐人類生存,延續農業生產,如今似乎並不在我們普通人考慮範圍內,但如果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卻讓很多人都頭痛不已,因飢餓而造成的災難,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持續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紀時期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人口增長,大約是在公元1300年以後達到了巔峰時期,但隨之而來的災難很快就將領到人的頭上,由於糧食產量大幅減少,因饑荒而餓死人的現象時有發生,人的平均壽命大大縮短,人口出生率也越來越低。加上環境的變化、鼠疫、戰爭等各種因素,生活在中世紀歐洲的人們,災難不斷的增多
中世紀早期的「黑暗」——機遇與風險並存
歐洲歷史的發展階段中,有兩個所謂的黑暗期:第一個黑暗期是邁錫尼文明到古希臘文明之間300多年的斷層;第二個黑暗時代就是中世紀時期。如果很不幸穿越回這段歷史時期,那麼你遭遇危險的機率,要比其他幾個時代加起來還要多。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歐洲封建制度興起的時代,伴隨著新興的社會制度,歐洲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快速的階段。
公元486年西羅馬帝國覆滅,日耳曼人在原本屬於羅馬帝國的領土上,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單一民族國家,其中日耳曼民族法蘭克人建立起法蘭克王國,由克洛維一世開始施行分封制,所謂的封建制度,就是國王將自己的領地分給貴族和部下,而這些貴族和部下可以繼續分封,由此形成不同階層的封建領主,而最底層則是負責耕種的農民。
總體來說,這種制度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尤其是在相對奴隸制時代的前提下,新的社會關係的出現,提高了時代下的生產力。不過由於代表先進文化的西羅馬帝國覆滅,封建時代的到來,各個封建領主之間因為利益的爭鬥不斷地展開,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呈現出衰減的趨勢,直到公元前1000,社會才逐漸的趨於穩定。
公元1000年以後,歐洲迎來了人口的增長,之所以如此迅猛的增長,生產力的提高是一個關鍵因素,而且這一時期隨著城市化的大幅度推進,各方的貿易往來也變得相當快速,由於環境適宜的關係,農業生產的效率也顯著加快,糧食的產量也大幅度的增加。糧食的大量生產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人們的生活也向著越來越好的趨勢發展。
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影響農作物生產的關鍵因素
人口的增長帶動了農業的發展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綜合來看的話,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基本上是不愁吃穿的,在後來很多年的時間裡面因人口增長導致人對糧食的需求增加,所以糧食的價格也水漲船高。這一時期的農民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不斷地開墾土地。然而大量開墾土地的行為,並未促進了糧食的增加,反而還有越來越放緩的趨勢。
開墾的新地大部分都是不適宜耕種的,因此糧食的產量跟不上人口發展的趨勢,致使大量的人因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而餓死。人口增長的放緩使得對糧食的需求減少,造成了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也大為降低相比較而言。因此面臨生產糧食困窘的歐洲農民不得不去思考自己接下來的出路。
一、前往城市打工,通過打工來補貼生活,然而在歐洲中世紀,即便是一些較大規模的城市,也難以容納如此之多的農民務工,由於勞動力過剩,導致了務工人員的工資降低。二、改變思維,由於農民種植糧食帶來的收入微乎其微,因此在商貿繁盛的情況下,農民積極謀求轉型,他們不去種植糧食,而是改種植其他的農作物、比如葡萄,在中世紀時期,歐洲很多地方因此而興起了很多葡萄園。
相比較兩種方式來看,農民很顯然願意轉型種植其他農作物,尤其是中世紀時期隨著城市化推進,各地之間的貿易也更加頻繁。有的農民甚至還是飼養牲畜,一方面牲畜的肉可以食用,而另外一個方面,他所產生的皮毛也可以作為商品出售,這樣帶來的利潤收入是以前種植糧食收入的好幾倍。他們完全可以利用生產的多餘的財富,去換取比種植還要多幾倍的糧食來食用。
不過由於糧食的不足,自公元14世紀開始,歐洲整個就陷入了一個完全饑荒的狀態,除了少數地區是區域性的外,大部分地方饑荒幾乎已經成為常態,而更為關鍵的是,一場席捲歐洲的黑死病使得歐洲一下子陷入人間地獄,人不得不為生存而做出改變,而缺少糧食的歐洲人也根據環境的變化,逐漸的改變自身飲食的習慣。
肉類和奶類也在這一歷史時期出現,並逐漸走進千家萬戶,而且貴族也逐漸開始改變以捕獵為主的肉類食物為習慣,這樣也更加促進了一些農民轉而飼養牛、羊,這些牛羊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肉類,還可以作為奶源。另外在同期歐洲人對水果和蔬菜的需求也大幅度的增加,促進了很多地方種植蔬菜水果。而原本作為主要的糧食生產的地方,如西班牙等地,後來轉變為基本上依靠進口才能獲取足夠的糧食。
被「鼠疫」掩蓋下的中世紀農業生產結構調整
羅馬帝國崩潰以後,隨著歐洲封建時代的來臨,農民成為了社會最底層,伴隨著封建主不斷的壓迫,農民從事生產作物也基本上都不由自主,這也是歐洲14世紀以來,因糧食問題而引發人口大幅度衰減的重要原因,並且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內,各個封建主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發動戰爭,也導致了生產的不斷衰落。
中世紀時期的黑暗也正是源於此,這一社會時期之所以動蕩不安,除了因飢餓、疾病造成人口銳減外,完全和社會制度不平等有很大的關係。從中世紀時期各種農民起義來看,大部分其實都是相對生活比較富裕的階層,因為他們是受到更上層階級的壓迫,而不得不起來反抗,並有實力去反抗,而生活在最底層的那些窮苦的農民,並沒有反抗的資本。
不過農業生產的轉型並不在此列,事實上農業生產作為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一直以來和人的需求掛鈎。在談論歐洲中世紀時期,很多史學家在形容中世紀時期的情況,都用了衰退等負面詞彙,但衰退一詞形容並不準確。從宏觀來看,結構性的調整或許更為恰當一些,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不再盲目的種植。而是根據貿易關係,針對不同地區的需求,適應性地開創了新的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