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維持溫飽都是人活著最基本要求,要是連溫飽問題都沒法解決,又談何去完成夢想。
如今中國號稱美食大國,這點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中國不僅有八大菜系,各個地方還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愛因斯坦1922年來到中國上海,待了幾天,品嘗了「一品香」的美食,給予了高度評價:
古老文明所在之地,其美食也更具風味,中國便是如此……歐美國家的食物不同,他們就像給爐子裡添煤似的考慮給胃裡倒進去一堆熱量。
那麼中世紀時期,歐洲人窮得開始吃燉豆子、黑麵包的時候,中國人又在吃什麼呢?
中世紀是指公元5世紀後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此時西羅馬剛剛滅亡,歐洲進入了一個「黑暗時代」,早期戰爭不斷,法蘭克王國開始擴張、大不列顛群島誕生了七個國家,形成了英國歷史上的「七國爭霸」,最終威塞克斯吞併了6個國家,形成了英格蘭。
戰爭直到10世紀才開始好轉起來,氣候和農業技術的創新,讓農作物產量增加,歐洲人口大大增加,然而晚期受神權思想的影響,爆發了聳人聽聞的女巫獵殺和黑死病,別說是溫飽了,每個人能吃上一口黑麵包就非常不錯了。
燉豆子是歐洲最常見的一道熱食,而且豆子產量較大,基本上人人都吃的起,即便是現在歐洲人依舊非常喜歡吃燉豆子和麵包,就跟中國人將大米當作主食是一樣的。
那麼中國人吃什麼呢?
中世紀的中國,情況同樣不樂觀,剛好進入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朝、元朝,一直到明朝初年。
這段時期同樣是戰爭不斷,不過也引入了許多胡人的食物,宮廷美食最豐盛,比如武昌魚、胡羹、胡炮肉、麵筋、豚皮餅等等,當然這些都是皇室貴族才能吃得起的,主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北麥南稻」,麵食、豆腐、大小豆、蕨菜(野菜)是主要食物。
隋唐兩代經濟得以發展,北方的飯桌上也開始出現了米飯,隋唐時期,還有在立春日吃春餅的習俗,《月令廣義》載:唐人立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春餅者,薄劑煿菜肉裹食也。
隋唐飲食盛行「胡風飲食」肉類較多、飲酒業發展相當快,五代十國基本上沿襲隋唐飲食風俗,只是戰亂過於頻繁,中原人紛紛南遷,吃不飽的人比比皆是,五胡亂華也是中國歷史上:「黑暗期」。
宋代一統天下後,飲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宋朝雖然打不過外敵,但沒有什麼內亂,經濟發達,民間百姓都吃得起飯,蘇軾被貶後,經濟條件有限,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就買回了豬肉,作出了東坡肉。
豬肉是廉價品,蘇軾在《豬肉頌》當中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蘇東坡新創「東坡肉」,豬肉漸漸成為了民間最常見的肉食,宋朝還出現了地攤小吃,也沒有宵禁,到三更紛紛收攤,五更又開始擺攤。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美食在發展,但大多數末年都會出現一個情況:「饑荒」,秦末、隋末、唐末、明末、清末無一例外,明末年間的大饑荒更是出現「赤地千裡」,中國吃飽飯的年代並不多。
好在袁隆平發展了雜交水稻,溫飽問題才基本解決,不得不說我們還是生在了一個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