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只能吃水煮豆子、黑麵包時,中國人在吃啥?

2020-12-04 假如我是狐城

生存下去永遠是人類的第一目標。從地球開始出現生命開始,物種發發展與繁衍就離不開食物。數千萬年前的恐龍就是因為地球環境突變失去了食物而滅亡,而我們人類也是因為敢於下樹,從樹上採集到地上狩獵這才促進了人類的進化,最初的時候,世界各地的人類都是茹毛飲血的時代,人類壽命普遍不高,二三十歲就匆匆的結束了一生。

到後面,人類將火使用在食物上面,發現熟食比以前的生食無論是從口感,營養,還是飽腹度都要好太多,從這個時候開始,人類就已經告別了過去的生食時代,正式進入了熟食時代,因為食物可以熟吃,使得人類壽命大幅度延長,有能力在比以前更長的時間裡去構建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是這樣,從原始社會跨入奴隸社會,就是靠著各種工具的使用與中國領先世界的食物烹飪技術。

放到現在,中國的食物與烹飪技術雖然沒有法國人的那麼浪漫華麗,雖然沒有日本人的那麼生吃刺身,雖然沒有俄國人的那麼多肉多飽腹,但中國的食物仍然是獨步世界。這是從中國有國家就開始的,且不說中國現如今享譽世界的湘,川,渝,滬,豫,廣,閩等諸多菜系,就古代而言,中國也是遠超西方。

像中國的唐宋原明時代正是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那個時候的歐洲人只能吃水煮豆子與黑麵包度日,那文明優於世界的中國人在吃什麼呢?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說清楚,讓大家了解到中國有多美好。

歐洲人的中世紀是一個終結時代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各個國家陷入了軍事紛爭的階段,從這以後到十世紀近五百年的時間裡面都是歐洲人最不願意提起的中世紀。在這個時代裡面,食物就真的只能是充飢的食物,根本談不上多麼美味可口。在很多打仗的地方,食物基本保障也沒有得到。有的時候還會發生人吃人的事情。

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食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貴族醃製的香料肉類加麵包。另外一類就是底層百姓吃的白水煮豆子加黑麵包。因為當時的歐洲香料產地十分稀少。大部分的香料都是通過中東越過絲綢之路從中國進口。所以香料成為了衡量歐洲貴族財產多少的一個重要標準。在中世紀,歐洲人的眼中香料不僅能夠打扮自己,還能夠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可口。這些都是貴族的選擇,平民就根本沒有選擇。

因為歐洲社會沒有圈養牲畜的習慣,所以他們不能像中國那樣。在每年冬季的時候進行屠宰活動。中國百姓再難一年到頭還能吃上幾次肉。歐洲人就根本吃不上肉。他們吃的是一種黑麵包。這種黑麵包並不是我們現在用麥粉所製作而成的全麥麵包。而是一種未經過酵母發酵的麵團式麵包。在冬天的時候,一些歐洲貴族婦女甚至拿著堅硬的麵團式麵包當做棍子防身。

中世紀終結了奴隸制社會的豐富食物。也將歐洲平民生活中的飲食結構變得單一。 除去這種未經酵母發酵的麵團式麵包外,歐洲平民另外一種主要食物就是水煮豆子。這還是能夠活下去,平民吃到的最好食物,大部分的歐洲平民沒有食物都已經在那場黑死病之中餓死。那麼對應歐洲的中世紀時代,中國人在吃什麼東西呢?

唐宋元明時期中國人的生活飲食

先從貴族而言,中國人從神農嘗百草時代就已經確立了稻、黍、稷、麥、菽等五種食物為代表的五穀食物體系,還有以先秦貴族為主的牛羊肉體系。平民百姓則是尋常的蔬菜,如今天冬天吃的白菜,芹菜,霍菜之類,看起來的確比較單調,但到了唐宋時代就開始豐富多彩起來了。

唐朝貴族光吃飯就給很多品種,像南方進貢而來的稻米飯,北方傳承已久的粟米飯,還有一些較少的黍米飯和紅米飯。這只是飯,輔助食物還有麵條,湯餅,饅頭,各種燒餅。當然,那個時候豬肉還不盛行,絕大多數貴族都是吃的牛羊肉,至於皇帝吃的山珍海味如猴腦,泥鰍打洞,鮑魚翅,熊掌這些估計歐洲人聽都沒聽過。

時間進入到宋朝之後,才是中國美食的大爆發時代,鐵鍋和炒菜的出現讓中國美食進入到了高峰階段,北宋時人一部《東京夢華錄》寫盡了那百萬人口大城開封的美食。像當時著名大詞人蘇東坡改良之後的豬肉更是讓人垂涎三尺,流傳到現在都是紅白喜事上的必備之菜,還有夏天驅除暑氣的冰鎮飲料,冬天取冰儲存在地窖之中,夏天取出來做各種甜食的製冷劑,這一點都不比我們現在人差。

結語:

明清以後,隨著大航海語地理大發現,美洲的辣椒,玉米,土豆,洋芋,番茄,紅薯陸續傳入中國,中國人炒菜的調料又多了一種,到清朝的時候衍生出來了號稱一百零八道菜,道道不同的滿漢全席,今天更是產生了一個省一個菜系,一個地方一個特色的中國美食。由此觀之,西方差中國遠矣!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只有黑麵包、燉豆子吃的時候,中國人在吃啥?
    那麼中世紀時期,歐洲人窮得開始吃燉豆子、黑麵包的時候,中國人又在吃什麼呢? 戰爭直到10世紀才開始好轉起來,氣候和農業技術的創新,讓農作物產量增加,歐洲人口大大增加,然而晚期受神權思想的影響,爆發了聳人聽聞的女巫獵殺和黑死病,別說是溫飽了,每個人能吃上一口黑麵包就非常不錯了。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吃黑麵包、水煮豆子的時候,中國人吃的什麼?
    說起歐洲很多人都想到自由先進,在個別人眼中,歐洲的空氣都是清新乾淨的。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但凡有一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世紀的歐洲是多麼的愚昧落後。就拿最重要的「吃」而言,歐洲的飲食文化落後了中國上千年之久。
  • 中世紀歐洲的黑麵包有多硬?跟板磚有一拼,砸地上都不掉渣
    中世紀歐洲人吃的麵包,跟我們現代人那種發酵過還加入白糖奶油的鬆軟麵包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近似於壓縮餅乾的一種無酵餅,又幹又硬又磕牙……而古埃及人的麵包,雖然通常也沒加奶油,但一般倒是發酵過了。當時,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
  • 中世紀後期歐洲人吃得挺好:工人每天能吃肉,麻風病院天天吃魚
    這麼長的時間跨度下,很難說歐洲地區老百姓生活究竟如何,因為很可能在上一個100年這個地區老百姓生活很好,但是到下一個百年這個地區老百姓生活就不好了。所以只能具體時間具體分析,不可能對這一千年時間做一個整體概述。
  • 中國人會吃,可不是啥都敢吃,面對非洲這些美食,也只能退避三舍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作為中國人一定不會對「吃貨」這個詞語感到陌生,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可是「二手」消息有的時候的確不夠靠譜,咱們中國人會吃,可不是啥都敢吃。
  • 啃最硬的麵包打最硬的仗,歐洲人對硬麵包的執著從何而來?
    你永遠不知道一塊中世紀的黑麵包裡到底有多少種奇奇怪怪的成分。這種黑麵包粗糙堅硬,甚至有怪味,唯一的優點就是能長期儲存,就算變質了也會被添加到其他食物中重新烹飪,總之一點也不會浪費。顯然,吃又黑又硬的麵包並非歐洲人民的喜好,而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中世紀後期,隨著以城堡為標誌的封建秩序的建立和以城市為標誌的自由經濟的興起,歐洲開始走向光明,並孕育了現代文明。2.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主角從四世紀末開始,來自中亞的匈奴人把日耳曼人擠壓進羅馬帝國。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被認為是中世紀的開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到來,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結束。歐洲人如此劃分,將上千年的歷史統稱於此。寫下《光榮與夢想》的威廉·曼徹斯特曾如此評價中世紀:「這是統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漸分裂為不同文明體的時代,這是一個現代歐洲就此誕生的時代。」
  •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的航海業呈現出「先北後南」的趨勢,而兩種風格的航海技術最終殊途同歸,在中世紀晚期融為一體,為歐洲大航海時代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中世紀前期遙遙領先的北歐航海技術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大陸就陷入了分裂和混亂的時代,而在中世紀前期,對於歐洲沿海國家威脅最為強大的當屬猖獗的維京海盜了。
  • 歐洲中世紀窮得叮噹響,為何不到百年時間,反超中國
    地理大發現是歐洲中世紀,應對危機中的一項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這也印證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地理大發現前的危機15世紀,歐洲各國迎來了農業生產停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的危機。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10世紀歐洲爆發「聖安東尼之火」,患者渾身灼燒感,這是什麼病
    但是在大約一千年前的歐洲,那裡的人們很多時候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除了生活水平低下之外,他們還時不時受到疾病的威脅。肆虐過中世紀歐洲的疾病就有黑死病、出血熱、鼠疫等,這些疾病總共導致了當時歐洲的人口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除了一些現代人所熟知的疾病之外,那時候的歐洲其實還遭受過其他奇怪疾病的困擾,例如今天要介紹的這種疾病——「聖安東尼之火」。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
  • 蝙蝠:我進化這麼醜,你們也吃?中國人:我們啥都吃!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中國人除了天上的飛機,地上四條腿的桌子外,其他就什麼都吃了。有個笑話說,蝙蝠:我花了千百萬年,才進化到今天這麼醜的境地,你們竟然也吃?中國人:我們啥都吃!每當我們看新聞,看到其他國家,什麼野兔成災,什麼魚到處泛濫成災,我們中國人不禁要問了,怎麼都沒人吃呢,這麼好吃的東西?而且還在中國賣得也不便宜,要是野生的那就更貴了。
  • 捷克布拉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活化石」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座非常受全世界遊客喜歡的城市,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歐洲文明的城市之一。在布拉格,你很難看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整座城市都遍布著紅色屋頂的歐式傳統建築,其間點綴著教堂的綠色尖頂,讓人感覺就像是來到了歐洲的童話中。
  • 農村俗語老話「窮得乾淨,餓得漂亮」是啥意思?令人深思
    回想起過去那些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真的不堪回首。那麼,農村俗語老話「窮得乾淨,餓得漂亮」是啥意思?確實令人深思,話雖糙了些理卻不糙,其實很重要。所謂「窮得乾淨」是說,人不管如何貧窮,衣服都要穿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哪怕是過去的那種補丁摞補了的衣服,也應該如此,至少要把衣服洗乾淨,縫補整齊一些再穿。
  • 希拉蕊:再過20年,中國會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歐洲:中國人怕熱
    希拉蕊:再過20年,中國會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歐洲:中國人怕熱希拉蕊:再過20年,中國會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歐洲:中國人怕熱,家家戶戶都裝了空調!歐洲表示中國人是怕熱的,那代表中國的電力系統完善。而美國更是說了些沒根沒據的話,說中國在未來會變窮,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的發展十分不錯,變窮的只有美國而已。中國通過改革發展,已然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是研究出了北鬥導航系統,要比美國的GPS系統來說,更加的先進。中國基建方面也是世界第一,建造出了港珠澳大橋,被稱為世界奇蹟。
  • 《魚翅與花椒》:中國人啥都吃?英國作家的味蕾探險記!
    成都「中國人啥都吃「在序言中,扶霞就以「中國人啥都吃」的標題開頭,描寫了她的味覺「探險」之旅。在外國人的印象中,皮蛋是難以理解的奇怪食物。不僅如此,她還以一個英國人的視角客觀地道出了飲食背後的種種問題:食品安全、奢侈浪費、生態環保…… 現在看來,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她對中國人吃野味的描寫,雖然時間過去已久,但如今疫情當頭,讀到這些場景還是令人後怕。
  • 中世紀歐洲醫生,為嘛要戴鳥嘴造型面具?沒辦法,黑死病知道不
    最近武漢這事鬧得慌,大家都憋在家裡,沒事做便在淘寶等各種購物平臺上瞎看,這一看不得了,有人發現了這個:這個啥玩意啊?於是便有人問司馬老師。沒錯!這個就是中世紀鳥嘴醫生的裝備。話說七百年前,歐洲大陸之上,正流行一種大規模傳染性疾病,便是所謂黑死病。這種疾病,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而當時整個歐洲的人口也不過7500萬左右,所以可以這麼講:三個歐洲人,必死其一。這個死亡率有多高呢?人類歷史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歐洲因為戰爭而損失的人口,也不過5%。二十個歐洲人,死亡一人。
  • 骯髒的中世紀歐洲
    當然最可信的還是第三個版本,高跟鞋是為了防止外出時踩到糞便,很高的跟就不會弄髒襪子和褲腿。為什麼需要專門發明一種走起來很不方便的鞋,來僅僅是為了躲避糞便呢?因為當時糞便實在是太多了,整條馬路上都是糞便和各種腐爛的動物屍體,中世紀的歐洲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也飛速膨脹,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城市建設和衛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