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最硬的麵包打最硬的仗,歐洲人對硬麵包的執著從何而來?

2020-12-05 澎湃新聞

喝奶茶吃歐包,仿佛已經成為年輕人在喧囂都市中取悅自我的絕對正義。奶茶歷經數次迭代革新已經自成一派走出國門文化輸出了,可歐包又是什麼新玩意?

去那茶店裡走一圈,發現所謂的歐包確實和我們市面上常見的像是吐司、菠蘿包等麵包有所區別,店家也會宣傳採用了特別的發酵工藝,麵包口感更軟糯。

外表質樸的歐包其實內藏乾坤

既然麵包都是從歐洲傳入亞洲的,特別強調「歐」是不是意味著這種麵包更為正宗?其實不然,不管是市面上常見的麵包還是新出現的歐包,在歐洲人眼裡都是妥妥的「異教徒」,是花裡胡哨沒有靈魂的玩意兒。

要說中國麵包和歐洲麵包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硬度。前有二戰蘇聯人用大列巴築工事的傳聞,後有11歲英國女孩用麵包砸跑超市劫匪的迷惑新聞,歐洲的麵包已然構築起一個以硬論英雄的麵食宇宙。

有人說,俄羅斯的大列巴可以帶上火車當枕頭用,有人為它的硬編段子,創造了所謂的「大列巴文學」。還有關於「用法棍打大列巴哪個先折」的討論,雖然法棍會投降是個合理的解釋,但更多人應該更贊同手會先折的觀點。

儘管這個世界對硬麵包充滿了「惡意」,但對歐洲人來說,在能夠代表家鄉的味道中,一定少不了大個又梆硬的鄉村老麵包。

論法棍的用法

歐洲人對硬麵包的熱愛說來也是很有淵源,可能還帶著一絲無奈和傷感。

我們先從麵包的原料小麥說起。現代植物學研究認為,小麥起源於中東的新月沃土地區,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原本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直到約1.3萬年前氣候突變,食物變得稀缺,人類被迫開始種植穀物,這也被認為是人類農業的起源。

所以,小麥應該是人類最早的主食之一。早期的吃法應該是簡單搗碎磨成粗面,加水捏成餅狀放在石板上烤熟,或者是做成小麥粥。

小麥與大麥的原始品種

隨後,古巴比倫人把小麥帶到埃及,埃及人在無意中找到了發酵的秘密,空氣中的酵母菌和炎熱的氣候給他們送來了一份大禮,最早的麵包就在埃及誕生了。

麵包不僅是埃及人的主食,也是他們文明的代表。品類繁多,數量管夠的麵包是埃及國力強盛的最好體現,也正是因為有麵包這種方便的食物,埃及的工匠們才能造出金字塔這樣的奇觀。

埃及人做麵包的手藝其實和今天沒有太大的不同了,發酵後的麵團被放入陶土製成的烤爐中烘烤。然而,他們的麵包吃起來和今天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考古學研究發現,古埃及居民牙齒健康問題很嚴重,而且不僅僅局限在貴族人群,普通百姓的牙也同樣很糟糕,他們的牙齒磨損嚴重,有些甚至磨損到只剩下牙根,同時齲齒也非常普遍。

有觀點認為這是麵包帶來的,埃及的風沙可能讓麵包混入沙子,這些沙子對牙釉質的磨損很大,其次古埃及人種植的二粒小麥澱粉含量高麩質較少(俗稱低筋),他們做出來的麵包可能並不硬,而是偏鬆軟和酥散,咀嚼後比較粘牙,帶來了齲齒問題。

另一邊,小麥也傳到了歐洲,品種也變成了麩質含量較高的硬粒小麥。希臘人也從埃及學來了發酵的技術,這時候的麵包又進一步得到發展。

得益於當時溫暖的氣候,農作物接連豐收,希臘人和羅馬人也把麵包玩出了花來。他們從使用啤酒中的酵母優化麵包的風味,又在麵包中添加油、牛奶、蜂蜜、葡萄酒等輔料。

隨著麵包的需求增大,麵包師也逐漸成為一種專業性較高的職業,在城鎮中為普通市民集中製作麵包。這一時期的麵包其實也不是硬得能砸人的模樣,甚至可能相當美味。

1930年出土的羅馬麵包,可追溯到公元79年

然而,從公元5世紀開始,時局大變,蠻族入侵歐洲,兵荒馬亂與氣候變冷讓歐洲的農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別說是香噴噴的麵包了,很多人甚至連清湯寡水的燕麥粥都喝不到。

昔日人人有麵包吃的盛世不再,雪上加霜的是小麥在幾大穀物中的產量比較低,比不上玉米和水稻,以至於無法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

於是,大量替代的穀物被添加到麵包當中,大麥、黑麥、燕麥甚至是豆類,只要能磨成粉就可以做麵包。你永遠不知道一塊中世紀的黑麵包裡到底有多少種奇奇怪怪的成分。

這種黑麵包粗糙堅硬,甚至有怪味,唯一的優點就是能長期儲存,就算變質了也會被添加到其他食物中重新烹飪,總之一點也不會浪費。

顯然,吃又黑又硬的麵包並非歐洲人民的喜好,而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於此相反,就算在困難時期,富裕的貴族家庭仍然堅持吃新鮮烤制的白麵包,也就是用精麵粉製作的麵包,麵包越軟越白也就代表階級越高。

如果有得選,沒有人會願意吃那些可怕的黑麵包。

進入工業革命時期,麵包的供給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在鄉村自給自足的青年湧入城市中的工廠,成為了一顆工業文明的螺絲釘。

與此同時,麵包也逐漸開始由麵包商人供應。可能是因為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壓榨過於兇狠,19世紀50年代,工人一天的工資只夠買一磅重的麵包,他們自然會貨比三家選擇最實惠的麵包作坊。

只要有一點利益,商人醜惡的嘴臉就會原形畢露。很多麵包作坊開始以次充好,使用過期麵粉、土豆粉、豌豆粉做麵包,就為了比競爭對手的份量更足。

其次,為了讓麵包看起來更有品質感,他們還要往麵包裡加明礬、白堊粉(碳酸鈣)或者骨粉,增白的同時又壓秤。

這可能是麵食宇宙中最黑暗的時代,但你會發現人們仍然更希望吃上白白軟軟的麵包,但戰爭帶來了徹底的改變。

隨著一戰爆發,歐洲各國的麵粉供應吃緊,為了保證麵包的供應,「戰爭麵包」應運而生。玉米、大麥被加入麵包中,以減少麵粉的用量。

美國俄勒岡州推出了一款「勝利麵包」,含有25%的雜糧穀物,另一款直接就叫「戰爭麵包」,含有40%雜糧穀物。當時的報紙還為它們宣傳:吃「戰爭麵包」的人要比吃「勝利麵包」的人多愛國15%。

他們全力以赴,你會貢獻一份小麥嗎?

英國由於更依賴進口的糧食,在戰爭爆發後更是下狠手,1916年推出的戰爭麵包雜糧含量高達76%,在海上貿易路線被德國潛艇切斷後,戰爭麵包雜糧含量突破80%,但基本還是大麥、燕麥、黑麥這些穀物。

到了1918年初,戰爭麵包雜糧含量已經高達92%,而且還加入了大豆、馬鈴薯這些非穀物成分,烤出來的麵包也變得更黑。

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這種戰爭麵包並不至於無法下咽,剛出爐的麵包至少還是有一定的穀物香氣。然而英國食品部頒布的《麵包令》卻狠上加狠,嚴禁銷售新出爐的麵包。

這是一個看似迷惑但細想又很有道理的決定。麵包出爐後12小時內不允許銷售,這讓麵包變得梆硬且喪失風味,人們會因此減少食量。

另一方面,原本負責麵包生產的是男性工人,他們在凌晨就開始製作,這樣第二天一大早人們就能買到新鮮出爐的麵包了。

可戰爭爆發後男性大多去了前線,麵包生產的工作多由婦女承擔,但婦女需要照顧孩子,很難適應黑白顛倒的工作事件,所以改為白天烤制放一晚再出售,這樣還能省下夜晚照明的電力消耗。

生在戰爭年代,童年的記憶還真就是硬邦邦的黑麵包,就像我們的爺爺輩,年輕時吃慣了窩頭仍然會懷念那個味道。

戰爭麵包幾乎影響了兩代歐洲人,在二戰期間到達巔峰。蘇聯人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被德軍封鎖了近900天,城內食物的供應量一降再降。

1941年底,一個工人每天只能得到250g的麵包,不參與重體力勞動的人甚至只能領到125g,今天我們日常購買到的一整塊吐司麵包大概有400g-600g,可以想像當時列寧格勒的平民有多艱苦。

當然,這些麵包裡還摻了一半以上的糠、穀殼、木屑等非食用成分。1943年農作物嚴重欠收,蘇聯人還可能吃到加了貓狗屍體和草根的麵包,足夠幸運的話還能吃到加了潤滑油的煤油味夾生麵包。

不可否認,戰爭時期的麵包放在和平年代一定是遭人唾棄的食品,可是在蘇聯人眼裡,那就是幫助國家贏下戰爭的英雄,是蘇聯人「吃最硬的列巴,打最硬的仗」集體記憶的標誌。

摻雜了各種穀物的黑麵包硬麵包的味道早就刻在了歐洲人民的記憶當中,等到現代,人人吃得起精面了,有些人懷念兒時的味道,有些人為了健康仍然熱愛這種親切的主食。

由於麵包在西方世界承載了太多太多,作為亞洲人不理解是很正常的。我們雖然也以小麥為主食,但麵包終究不是我們的主食,所以也無法理解歐洲硬麵包的質樸。

我們對歐洲硬麵包的誤解是非常深的,硬麵包並非那麼硬,剛出爐的法棍應該是外脆內軟的,吃起來有嚼勁有層次,只有放了數日之後才會變成真正的武器。

另外就是對吃法的不了解,硬麵包多數情況下會與其他食材或菜式搭配,比如在俄羅斯,大列巴通常要配著紅菜湯一起吃,幹硬的麵包吸收了高油高鹽的濃厚湯汁,在俄國人心中是無敵的存在,就像陝西人吃饃要配羊湯或者夾肉一樣。

至於中國常見的麵包,其實更多的是受到了日本和港澳的影響,軟白香甜的吐司是受到日式麵包的影響,大多數加了奶油、果醬、香腸的麵包大多都是日本人的傑作。

日本在戰後接受了大量來自美國的優質小麥粉,從此走上了本地化美式白麵包的不歸路,發明了各式高油高鹽高糖,顏色粉嫩出挑,用各種水果奶油點綴的麵包。當然還有一些炒麵餡兒或者咖喱味我們也不太接受的麵包。

這種頗受年輕女性喜愛的視覺系麵包通常出自日本

在老外眼裡,這些花裡胡哨的麵包應該和我們看到老美甜酸炒一切的中式快餐類似,誰說正宗跟誰急。

歸根結底,這種認知差異還是由麵包在飲食中定位不同帶來的。對我們而言,麵包是點心是正餐之外的零食或小吃,而不是白米飯和大饅頭的替代品。

同樣的,我們對自己的主食也有嚴格的定義和堅持,饅頭就是饅頭,不會有紅豆抹茶饅頭、貓山王榴槤饅頭和草莓芝士饅頭。

中國麵包不硬的原因就是如此,但仍有一個世紀之問縈繞心頭:同樣是小麥當主食,為什麼西方用爐子烤出了麵包,而東方卻用籠屜蒸出了饅頭?

張丹.蘇聯衛國戰爭中的食物購買證政策[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0(02):139-153+158.

王一夫.俄羅斯人飲食習慣芻議[J].旅遊縱覽(下半月),2018(10):233-234.

艾慄斯. 麵包 舌尖上的活化石[N]. 北京日報,2018-04-18(016).

盧茁,楊寧.淺析中國人吃饅頭歐洲人吃麵包的原因[J].現代麵粉工業,2017,31(05):9-11.

徐振偉,田釗.二戰期間蘇聯的糧食供應及盟國對蘇的糧食援助[J].安徽史學,2014(03):60-66.

徐乃瑜.小麥的分類、起源與進化[J].武漢植物學研究,1988(02):187-194.

JESSICA LEIGH HESTER. Save The Fleet, EatLess Wheat: The Patriotic History Of Ditching Bread. NPR.org, February 23, 2016.

Bread: A slice of First World War history.The History Press.

Ako Mari. The Roots of Japanese BreadCulture. Nippon.com, Jun 13, 2019.

原標題:《啃最硬的麵包打最硬的仗,歐洲人對硬麵包的執著從何而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荊楚網:出最硬的人,啃最硬的「骨頭」,這波操作超硬核
    1000餘公裡之外的內蒙古對荊門人來說仿佛遠在天邊,但疫情之下,來自大草原的大愛確是如此的溫暖。「山從天目下,潮到富陽回。」美麗的浙江對於荊門人來說並不陌生,憑藉硬核抗疫頻上熱搜,以科技力量助力戰疫、復工更是迎來一波點讚。浙江硬核支援荊門,增添了荊門人民對抗疫情的信心和勇氣。
  • 全世界最硬的食物,有的能拿來當防身武器,最後一種居然是顆糖
    如果這些好吃的東西要是吃起來的話,也是一定非常好吃的,那麼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全世界有哪些食物是比較硬的,但是還是非常好吃的,可能有的小夥伴們一想到的就是椰子,現在就來為小夥伴們介紹一下全世界最硬的幾種食物,有的能拿來當防身武器,最後一種居然是顆糖。
  • 《龍珠》系列「最硬」BOSS,弗利薩當之無愧,人硬身體也硬
    《龍珠》系列出現了很多實力強大的BOSS,而這些BOSS往往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BOSS讓人覺得有壓迫感,有些BOSS讓人覺得有趣,有些BOSS讓人覺得很難纏,還有一些BOSS讓人覺得不要臉,而弗利薩給我留下的印象除了無與倫比的壓迫感和卑鄙外,還有「硬」,很多小夥伴不能理解「硬」是什麼意思
  • 世界上最硬的食物,個個都是美味,排名第一的卻可以拿來釘釘子
    圖片中的這款美食是法式長棍麵包,是一種非常傳統的法式麵包。這款麵包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非常的硬,也被俗稱為是棍子麵包。這款麵包在吃的時候非常的充滿韌性,而且越吃越香,但是吃多了真的會腮幫子疼。椰子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熱帶水果,也是在水果界中外皮最硬的一種水果。
  • 世界上「最硬」的木材:比鋼鐵還硬,子彈都無法進入這種樹裡面!
    要說起自然界最硬的物質,很多人都會想到鋼鐵,鋼鐵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的確是一種非常硬的東西。但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質不是鋼鐵而是金剛石。珠寶店的所有鑽石都是金剛石製造的,此外金剛石還可以用來切割玻璃以及其他用途。今天分享世界上「最硬」的木材:比鋼鐵還硬,子彈都無法進入這種樹裡面!
  • 世界上最硬的食物竟然是魚?網友:吃個東西怎麼這麼難!
    世界上最硬的食物竟然是魚?網友:吃個東西怎麼這麼難!都說民以食為天,要說這一輩子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的話,那小編可能會覺得是身體健康、吃的好穿的暖,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足夠了,其中最開心的就是能夠吃到好吃的食物的時候,在那一刻,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什麼?
    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什麼?很多同學剛學了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會認為是金剛石,如果不用準確來說,這還算是一個很棒的答案,因為在自然界中金剛石的確是最硬,這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鑽石。  天然的物質,是沒有比金剛石更硬的,但是人造的的物質就有比金剛石要硬的。那麼目前人類能做出最硬的物質是什麼?這些物質會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呢?
  • 世界上最硬的東西是什麼,石墨烯
    07:34:59 來源: 海白搞笑 舉報   注圖片來源網絡  說起世界上最硬的東西
  • 鑽石是最硬的物質嗎?這個物質的硬度是鑽石的40倍
    地球上最硬的物質是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是金剛石,如果不用準確來說,這還算是一個很棒的答案,因為在自然界中金剛石的確是最硬,這也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鑽石。天然的物質,是沒有比金剛石更硬的,但是人造的物質就有比金剛石要硬的。那麼目前人類能做出最硬的物質是什麼?這些物質會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呢?
  • 全世界最硬的化學物質是什麼?
    如果問一個常識性問題:世界上最硬的化學材料是什麼?,相信大多數人答曰:鑽石。
  • 目前世界最硬的物質——聚合鑽石納米棒
    雖然鑽石很硬,但世界上最硬的物質是這種物質而不是它,人為是很難將它破壞的。1822年德國一位名為腓特烈·莫斯的礦物學家提出了「莫氏硬度」的概念,他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統一定義礦物硬度的標準,在現代的測量中,莫氏硬度仍然被用以表示一種礦物質的硬度。那麼莫氏硬度是如何衡量礦物的硬度呢?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用金剛鑽在礦物的表面刻畫一道痕,然後測量該劃痕的深度,得出來的結果就是莫氏硬度了。
  • 我來告訴你世界上最硬的東西是什麼!
    她問我:良駒良駒,你說世界上什麼最硬?她白了我一眼,嗔怒道:老司機就不能好好回答問題嗎?我撓撓頭,摁滅煙,抿口茶,看著她,咧著嘴,流著哈,想著家。她又問了我一遍:子非良駒,你說世界上什麼最硬?我答:老子想讓它硬它就硬,老子想讓它軟它就軟。四方平夷,海潮倒灌,蒼山暮雪,天雷地火。聞言,她臉突然紅了,面如桃花,目溢秋波。她問我:子非良駒,你在說什麼呀?我說:當然是下面這則世界上最硬的廣告了!!!
  • 國標紅木裡,最重最硬的木材是哪種?
    國標紅木裡,五屬八類裡有29種木材,有最貴的材質,也有大眾歡迎的材質,有木性最好的材質,也還有很多有潛質的木材,但是這裡面有一種木材是最重最硬的材質,你知道是哪種嗎?國標紅木裡,最重最硬的木材是哪種,你知道嗎?
  • 世界上最硬的木材——鐵樺木,稱之為木王,比普通鋼鐵還要硬一倍
    鐵樺樹的木堅硬,比橡樹硬三倍,比普通的鋼硬一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奇特的東西很多,就怕你沒見過。子彈打在這種木頭上,就像打在厚鋼板上一樣,紋絲不動,人們常把它用作金屬的代用品。人們也把鐵樺樹稱呼為木中之王——木王。
  • 比鑽石硬40倍!世界最硬物質就是這麼誕生的
    奧地利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學》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在實驗室大量合成出有史以來最長的穩定線性碳鏈,其由6000多個碳原子組成,或有助最終批量製造出目前已知的最硬的物質——碳炔。1885年,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首次提出碳炔的概念,他將其描述為一種無限長的碳碳單鍵和三鍵交替而成的碳鏈。
  • 世界上「最硬的」3種食物,有2種來自日本,網友:保重牙齒
    我們嘗慣了各種軟糯可口的美食,口感稍硬的美食我們也吃了不少,比如啃甘蔗。不過你吃過世界上最硬的食物嗎?有些食物的硬度能讓人咬碎了牙,不過在眾多美食中卻有佔有一隅之地,想知道這些硬度超強的食物是哪些嗎?一塊來看下吧!
  • 為了買鞋子包包,願意啃一個月面包的星座
    不過有的女生「病」得更嚴重,因為她們願意啃一個月的麵包,就為了買更多的新款鞋子和包包,明明家裡的鞋櫃都擠不下了。那麼,在十二星座裡面,為了買鞋子包包,願意啃一個月面包的星座有哪些?跟著星座屋的小編一起看看吧。
  • 世界上最硬的10種木材排名
    社會經濟越發展,人們越嚮往返璞歸真,從金銀飾物,珠寶玉石雕件,到現在很多人追求木質的家具、文玩,雖然大多數人的喜好仍舊是那些價值不菲的重器,但是難免有人追求更為自然的存在,而木材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咱們來盤點一下,目前已知的木材中,質地最為硬重的10種,如果你喜歡木材或者正在考慮木質家具的話,不妨看一下。
  • 世界上最硬的冰棍,能把門牙給磕斷,硬度達到了藍寶石級別
    日本人的想像力非常豐富,腦洞非常大,這一點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體現。他們會做出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美食,例如將楓葉做成天婦羅。在美食的製作上,日本人可謂是發揮了無窮的想像力,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日本做不出來的。例如,我們現在比較喜歡吃含奶油豐富的冰棍,這樣吃起來比較軟。
  • 史上拳頭最硬的「殺手」拳王排名!2018最新版!泰森之前還有2人
    說起誰是拳擊歷史上拳頭最硬的世界拳王,不同媒體有不同版本,絕大部分人可能更認可把前世界重量級拳王「野獸」邁克-泰森(50-6,44KO)排到第一位。畢竟鼎盛時期的他似乎打任何對手都是勢如破竹,基本前3個回合就能輕鬆幹掉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