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2020-12-05 眼史

如果從海洋方面來觀察古代歐洲在世界歷史上所處的位置,我們就會發現歐洲屬於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歐洲南面被廣闊的地中海所包圍,而北面和西面則是冰冷的北冰洋和廣袤的大西洋。因此,歐洲歷史的發展與海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航海業。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的航海業呈現出「先北後南」的趨勢,而兩種風格的航海技術最終殊途同歸,在中世紀晚期融為一體,為歐洲大航海時代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

中世紀前期遙遙領先的北歐航海技術

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大陸就陷入了分裂和混亂的時代,而在中世紀前期,對於歐洲沿海國家威脅最為強大的當屬猖獗的維京海盜了。作為現今「北歐五國」的先祖,公元8世紀末他們就已經開始入侵不列顛群島,並且此後200多年期間成為了令歐洲沿海各國最為頭疼的海盜。憑藉著獨具一格的航海技術,維京人駕駛帆船控制了波羅的海、挪威海和北海的大部分區域,甚至一度到達過黑海甚至裏海沿岸,他們先後入侵保加利亞和古俄羅斯南部,甚至還前往兩河流域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有過貿易接觸往來。

由於北歐地區海洋十分寬廣,因此當地居民很早就對造船方面頗有研究,考古專家們曾經在丹麥發現了很多青銅器時代北歐居民留下來的壁畫,當時北歐地區的船隻體型修長並且船首高大,並且主要以人力槳為行駛動力。中世紀早期,維京人的船隻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在公元8世紀維京人發明了帆布,這標誌著維京船隻動力的進一步加強。

現今的瑞典果特蘭群島之中,依然存留著維京時代船隻的畫像石刻,它們被歐洲考古學家視為「帆船時代」的重要證據。根據這些石刻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維京人的船隻已經使用面積很大的方形帆布,並且維京人還很重視帆布對船隻的裝飾作用,他們在帆布上經常使用紅色或者藍色的飄帶加以裝飾,由此形成了維京海盜鮮明的個性標識。

憑藉著輕盈靈巧的單桅帆船,維京人於公元前8世紀末大規模向歐洲大陸挺近,儘管他們的強盜行為令人厭惡,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航海民族之一。11世紀初,維京人甚至還完成了跨越大西洋發現北美洲的壯舉,可見正是優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讓他們得以縱橫四海。

根據挪威考古專家在戈斯塔德、奧塞伯格等地的發現,古代維京人的船隻在12世紀之前的船隻大約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首先,他們的船隻修長靈巧,船的頭部和尾部都十分尖銳,並且距離海面很高,呈現漂亮的流線形,這樣的設計使得船隻在航行時能夠減少空氣摩擦,增加船隻的行駛速度。

其次,維京人的船隻動力以風力揚帆為主,以人力划槳為輔。儘管當時維京人的帆船是單桅帆船,但是他們對於桅杆和帆布的設計卻十分上心。由於北海海面的風力很大,他們的大方帆都是使用堅固的皮革製成的,並且維京人還在桅杆頂端加裝了帆腳索,使用它可以操縱迎風的那一面,使得維京人在橫風的狀態下也可以駕駛船隻順利航行。除了藉助風力,維京船隻的人力系統也十分便利,他們在船隻的兩側至少設計了16隻槳,以便於在無風的狀態下維持船隻的動力。

最後,維京人的船隻構成獨具一格。上文曾經提到過,維京人的船身十分修長,而為了適應具體的海岸地形,維京人研發出了尖底船和平底船兩種船隻。其中,尖底船是維京人在海上航行所使用的主要船隻,由於它的流線型船身在水中航行時所受到的阻力比較小,因此它承受波浪打擊的能力比較好,也是維京人船隻速度高於南歐船隻的主要優勢。不過,平底船也並非一無是處,隨著維京人對歐洲地域的深入,平底船在歐洲內河航行的便利以及登陸河岸的優勢是尖底船所不能比擬的。

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格斯所說:「維京人的船隻修長而靈活,他們的船隻造型獨特,龍骨高聳,使用風力作為主要動力來源,憑藉著優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他們在11世紀之前的北海海面上所向披靡。」正是由於北歐維京人航海技術的高超,因此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的所有沿海地區都使用北歐的尖底船作為沿海地區的船隻模板了。

後來居上的南部歐洲航海技術

相比而言,南部歐洲的造船歷史雖然也源遠流長,但是直到公元12世紀之後,它們才開始在歐洲沿岸大放異彩。早先,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起源於希臘愛琴海上的克裡特人,被古羅馬共和國徵服之後,克裡特人為古羅馬共和國貢獻了傑出的造船技術。隨著古羅馬人對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的徵服,這三個地區的造船技術相互交流碰撞,最終形成了古羅馬帝國獨有的南歐造船技術。

在古羅馬帝國初期,古羅馬帝國的造船技術已經基本定型,在當時羅馬帝國的戰艦與商業用船,它們大致可以分為「長船」和「圓船」兩種形式,前者用於軍事,而後者用於商業。「長船」的體型較為修長,每艘船的長度大約在30米左右,使用五層船槳作為船隻的主要動力,因此又被稱為「五力船」,每層大約有50隻槳。

儘管羅馬帝國的「長船」也裝有桅杆和帆布,但是和北歐船隻所不同的是,羅馬帝國的船隻主要使用槳作為主要動力來源,而帆布只在順風的時候起到輔助航行的作用。由於羅馬帝國的「長船」主要依靠人力來控制船隻的前進方向,因此這種船隻的航行不受風力和風向的局限,具有很強的人力操控性。不過由於這種船隻不善於承載大量貨物,因此「長船」通常被羅馬帝國用於軍事領域。

而主要運用於商業的「圓船」從體型上就要臃腫得多,它的長寬比例大約呈現為5:2的橢圓狀,這種船隻的吃水深度也要比「長船」深得多,並且航行速度也較慢。「圓船」的動力系統相對而言更加依靠風力,並且為了保持船隻的航向,必須使用船尾的人力槳作為轉向動力,但是它的載重量卻能夠達到250噸左右。由於它的船身卻能夠承載大量的糧食與貨物,因此主要用於羅馬帝國的商業貿易和後勤保障。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南歐船隻技術繼續在拜佔庭帝國得以傳承和保留。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擴張,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也深受影響,在中世紀前期,拜佔庭帝國的船隻開始使用瀝青作為船隻甲板之間的粘結劑,並且他們還吸收了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技術,使得船隻可以利用60度之內的風向自由航行。

公元12世紀中期,南歐義大利城邦日益興盛的商業貿易使得它們逐漸超過了日趨衰落的拜佔庭帝國,成為南歐航海技術的先驅。此時熱那亞共和國出現了上下兩層甲板,到了13世紀末,又出現了上、中、下三層甲板的商船;與此同時,熱那亞共和國境內出現了多桅帆船,其中二桅三面帆的出現更是標誌著義大利半島地區的南歐航海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南北航海技術的融合與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14世紀末,隨著歐洲地區航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南北歐的航海技術逐漸融合,最終在義大利諸多商業邦國之中開花結果。為了支持西方的騎士們打開中亞地區的大門,熱那亞、威尼斯等國家的商人們在地中海運輸軍糧的貿易之中賺得盆滿缽滿,此時北歐船隻上的優秀技術,比如說設置甲板、無縫拼接船板技術都被有機地結合到了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的之中,使得南北歐技術的造船技術逐漸開始融合。而在這一時代最為傑出的就是「卡拉克」和「卡拉維爾」兩種樣式的船隻了,它們成為了歐洲遠洋船隻的鼻祖,也對後來歐洲大航海時代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中,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中海沿岸的船隻主要使用「卡拉克」樣式,這種船隻使用三根桅杆(前桅、中桅與後桅)作為船隻的主要動力來源,船身顯得寬闊並且吃水很深,並且控制航向的船舵已經放在了船體下的正中心位置,並且船舷還有著優雅的流線型設計,進入15世紀之後,「卡拉克」船隻的帆面和桅杆日趨複雜化,對風力的操控也變得可靠起來。正是這種三桅的「卡拉克」樣式的船隻,奠定了西班牙後來大航海時代遠洋船隻的基礎。

而葡萄牙王國由於其本身面向大西洋,因此他們採用了另一種與眾不同的「卡拉維爾」式船隻。相對於「卡拉克」船隻來說,葡萄牙人所研發的「卡拉維爾」吃水相對較淺,並且主要使用三角形帆布而非方形帆布,使得船只能夠輕鬆駕馭橫風,在海洋上使用「之」字形走法,使得船隻的航速有了極大的提升。據估計,15世紀葡萄牙船隻的行駛速度大約在每小時22公裡左右,這種輕便迅速的船隻為葡萄牙王國開闢新航線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公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正是使用這種船隻越過非洲好望角,從而開闢了歐洲前往印度的新航線。

因此,到了16-18世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歐洲殖民者,藉助能夠遠跨重洋的多桅帆船,掀起了「大航海時代」的狂潮。正是藉助於歐洲航海技術的高度融合與先進的造船技術,它們率先在非洲等地開闢殖民地,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大航海時代後期,英國的後來居上與「日不落」帝國的建立,這些劇烈的變化歸根究底也離不開日趨成熟的歐洲近現代航海技術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地圖看世界;為何北歐,西歐比東歐,南歐發達?
    眾所周知,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及羅馬,事實上在大航海時代之前,歐洲地中海地區遠比西歐和北歐發達。但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2)崛起之後,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後,情況發生了逆轉。為了尋找與東方的貿易通道,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率先開啟了大航海時代。(15世紀初,遠洋航行的危險程度及難度不次於今天的殖民月球和火星。)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毗鄰北歐的俄羅斯這兩者的社會面差距為何這麼大?
    一、幾百年來北歐一直開拓外界,主要還是向歐洲大陸進發,形成了與羅馬拉丁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系;漸漸地在冶煉及造船等方面形成優勢,也曾經擁有過一小段輝煌的帝國。那段時間積累了不少經驗與財富,這筆財富提供了北歐的現代工業再創新基礎。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   2011年05月15日16:50     東北師範大學劉建軍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項目批准號為09FWW003),最終成果為專著《歐洲中世紀文學論稿》,2010年7
  • 北歐海盜只會燒殺搶掠?來了解中世紀維京人的遠洋商業帝國吧
    他們一手持斧一手端秤,駕駛著靈活的龍頭戰艦將原本彼此封閉隔絕的歐洲各地連接起來。他們的侵襲路線也成為了商業通道。鮮血與黃金在這套複雜的網絡中源源不斷地流通著,既給歐洲帶來了戰爭與毀滅,又為她注入了復興與繁榮的力量。1、 自然的選擇北歐的土地寒冷而貧瘠北歐諸神為維京人所設下的自然稟賦顯然並不鼓勵他們從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活動。
  • 為何西歐、北歐多發達國家,而東歐、南歐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
    世界上發達國家最多的大洲就是歐洲,在世界上30個發達國家中,歐洲就佔了22個,而且歐洲的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西歐、中歐和北歐地區,而東歐和南歐地區多是發展中國家。那麼歐洲的發達國家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分布格局呢?
  • 基因證據:中世紀黑死病如何傳播致歐洲六成人口共2億人死亡?
    據10月最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發的論文,德國科學家研究了導致歐洲中世紀「黑死病」(Black Death)大流行的病菌基因,發現了「黑死病」從亞洲傳入歐洲的關鍵途徑。歐洲繪畫中所表現的「黑死病」席捲中世紀歐洲的情形。
  • 宗教活動的慶祝方式,構成北歐人生活習俗的其他因素,造船技術
    他們以古代如尼文字寫作,這是一種大部分借用於拉丁文和另一些南歐文字的字母。在維金人時代,這種文字包括16個語音字母,其中每一個字母都在單詞中作為一個音節,同時也是與斯堪地那維亞人生活有關的某種實物或某種概念的名稱。這種文字也具有神力:它們是全智的大神奧丁的另一件禮物。這種文字被稱為「如尼」,源於古代北歐語「如恩」,意為神力。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中世紀時期,世界上令人聞風色變的三大搶劫文化族群
    世界進入中世紀以後,這種古老的搶劫生存方式並沒有完結,而是與文明並存。到了中世紀後期,世界上當時還殘留著三大搶劫族群。在中世紀基督教同化的過程種,大部分歐洲野蠻民族皈依了基督教,只有一些處在寒冷的歐洲民族,繼續過著野蠻的搶劫行當,其中一部分就是維京人。維京人是印歐人種諾爾斯人的一支(斯堪的那維亞人)。在1000多年前,歐洲人其實將維京人稱為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最初的維京人,來自北歐寒冷、貧瘠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黑死病的功與過
    著名的「鳥嘴」面具,其實是中世紀醫師們的防護服大約在1347-1353年期間,黑死病在歐洲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爆發,幾乎可以說是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總計奪走了約2500萬人的性命,佔當時整個歐洲總人口的1/3,而據史料記載,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古代的歐洲之前經由古希臘和古羅馬兩個帝國的統治後,在4世紀末羅馬分為東西兩個帝國,西羅馬帝國定都舊都羅馬,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期間羅馬經歷了日耳曼人的入侵。歐洲傲視群雄的羅馬帝國敗於當時他們看來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從此,西羅馬帝國覆滅,歐洲開始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6~10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古典時代結束、全球中世紀到來的一個時期。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中世紀的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大衰減
    當時歐洲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城市裡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大街小巷汙穢遍地,整個城市都瀰漫著令人作嘔的惡臭。這種情況對人類來說當然是非常糟糕,可對瘟疫病毒來說卻是肆意蔓延的溫床。黑死病就在這種環境下迅速傳播開來。在短短六年時間裡,黑死病從義大利蔓延到西歐,而後北歐、波羅的海地區,最終傳入俄羅斯。整個歐洲都籠罩在黑死病的恐怖陰影之下。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循此思路還可進一步認識,中世紀城市之所以變成封建關係的對立物,更在於它孕育和培育了許多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促使歐洲文明在16世紀前後最終凝結成型。二、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政治文明的孕育中世紀歐洲城市不是封建統治者意志的體現者,而是城市市民利益的代表。
  • 中世紀有一種比新冠更恐怖的瘟疫,奪走了歐洲二千四百多萬人生命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歐洲更是徹底淪陷,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等多國確診人數超過十萬,死亡人數也不斷刷新。整個歐洲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霾。但在六百多年前,有一種傳染病曾橫掃歐洲,導致歐洲約2400多萬人命喪黃泉。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
  • 世界偏見地圖:歐洲人眼中的歐洲,英國:我得罪誰了?
    世界偏見地圖:歐洲人眼中的歐洲,英國:我得罪誰了歐洲人民眼中的他們是這個樣子的:北歐是屬於抑鬱風格的,小編想了想確實沒錯,北歐人感覺都是比較沉默,甚至有很重度的抑鬱傾向,每年」自殺「的不在少數。而南歐的人民居然是最幸福的,不過想想有陽光沙灘,有美食足球,還有不用「還錢」真的是一個」金豬「一般的生活~讓其他國家羨慕的不要不要的。然後南歐大多都是受了」文藝復興「的影響,所以都比較古典,而北歐等部分多是「工業革命」變成的現代發達國家。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歐洲中世紀講座(1)日耳曼人作者:郭學明1.中世紀的始點與終點中世紀即「中間的世紀」,是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世紀。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