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2021-01-08 騰訊網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從西羅馬帝國崩潰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在持續千年的歲月中,整個歐洲一直是一鍋粥的狀態。宗教、皇權、領主三方勢力間互相傾軋、此消彼長,此外還有北歐海盜入侵、蒙古人西徵、阿拉伯人與奧斯曼土耳其對歐洲的侵擾。

西羅馬滅亡,歐洲再無統一之時

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滅亡後,在其故土上攻滅西羅馬帝國的各民族相繼創建了各自的國家,正式開啟了歐洲的封建時期。當然這些小國也沒存在過長時間,從公元481年開始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開始了東徵西討,最終在查理曼在位時基本統一了原來西羅馬帝國在歐洲的領土,並被教皇封為「羅馬人的皇帝」,成為了著名的查理曼大帝。

但好景不長,統一的法蘭克王國在公元843年被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一紙條約給肢解,分別成立了西、中、東三個法蘭克王國,而皇帝的稱號最後被東法蘭克王國拿到,成立了神聖羅馬帝國。

三個法蘭克,西法蘭克因敕封北歐海盜為諾曼第公爵數百年間與海對岸的英倫三島糾纏不清、中法蘭克很早便退居亞平寧半島、東法蘭克雖然後期成立了神聖羅馬帝國但領土內部的諸侯過於強大,帝國存續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央集權就是一個擺設。

整個中世紀的時間裡宗教始終貫穿其中

在羅馬帝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後,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宗教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歐洲各民族生活的組成部分。雖然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正式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但其影響力依然影響歐洲各地區。

當時西方的天主教教廷利用其影響力同世俗皇權進行了上千年的拉鋸,並持久地佔據上風。期間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在教皇的主持下加冕,而神聖羅馬帝國更是由於數次與教廷的爭鬥中落於下風,導致麾下諸侯並起始終無法形成有力的中央集權。

至於東部,當時的波蘭王國為了避免神聖羅馬帝國的入侵通過波希米亞王國接受了天主教,正式與同種的東斯拉夫人分裂開來,也成為了後期波蘭同俄羅斯的各種不對付的源頭。在公元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憑藉巨大的號召力發動了數百年的宗教戰爭,像十字軍東徵、北方十字軍東徵等,尤其是北方十字軍東徵,最終誕生了普魯士王國,統一了德意志地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而德意志帝國的成立深刻影響到了當時歐洲格局,英法合解、德奧同盟並很快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文明衝突

東方的東正教,當時的中心在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位於歐亞非交界處。處在不同文明衝突的前站,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輪番上場,甚至阿拉伯人還越過東羅馬帝國通過非洲將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納入統治範圍!

倭瑪亞王朝

西方天主教也組織過十字軍東徵援助東羅馬帝國,但理念與現實相悖,不僅沒能緩解東羅馬帝國的壓力還出現過十字軍攻佔、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導致雙方的仇怨更深了。

後來的蒙古人西徵更是進一步攻入歐洲腹地,在擊碎基輔羅斯後繼續西進,最後到了中歐多瑙河流域,並在決定性的戰役中戰勝了西歐聯軍。雖然因為突發原因(時任蒙古帝國皇帝蒙哥在重慶合川釣魚城被幹掉)蒙古大軍沒有再西進,但是卻在東歐建立了金帳汗國,統治了該地區長達數百年。數百年的統治讓西歐人對東斯拉夫人很是不認同,也是今天俄羅斯同西方社會矛盾重重的根源。

1223-1289年蒙古人入侵歐洲

到突厥人時,直接終結了東羅馬帝國。公元1453年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攻滅,奧斯曼土耳其也越過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佔領了南歐,阻斷了東西方貿易交流的線路。歐洲人打又打不過,被逼無奈只能進入大西洋遠航,尋找能夠到達東方的航線,歐洲人正式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至於宗教方面,在東羅馬帝國滅亡後東正教的中心轉移到了東歐地區,即現在的俄羅斯。

除了上述的事情外,在中世紀時歐洲還爆發了一場持續數百年的大瘟疫,黑死病。剛爆發時一波就將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帶走了。黑死病的蔓延對歐洲地區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由此引發了宗教信仰、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危機,為了解決問題一系列的社會變革來臨。後面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也隨之紛至沓來,改變了歐洲文明發展的方向,推動了工業文明的產生。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羅馬帝國並沒有涵蓋今天歐洲的版圖中世紀用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之上,通常從5世紀算起。來自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衝垮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分,帝國統治的終結造就中世紀的開始。然而,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那個時期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政治區域或實體。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引自《黎明破曉的世界,中世紀思潮與文藝復興》)對於歐洲歷史而言,中世紀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接下來會推出一個系列的專欄科普文章,專門講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為了更好理解中世紀,我們先把這段歷史跟中國歷史進行對比。這樣一來,大家就可以更清楚中世紀在整個歷史的坐標方位。
  • 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期,連空氣都充滿惡臭
    從西羅馬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滅亡(公元1453年),這個時期被稱為歐洲中世紀。中世紀是歐洲最黑暗的時期,惡臭是這個時期最直觀的感受。男人們也不得不踩著高跟鞋出門,才能避免踩到糞便,走在路上要隨時注意附近有沒有人大喊一聲,一不下心就會有一桶糞水從頭澆下。沒有處理的過汙水直接排到泰晤士河中,因為河流極其的髒亂不堪,疾病也隨之而來。1347年產生了一場瘟疫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直接帶走了二千五百萬人的生命,它就是令人談之色變的黑死病。
  • 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
    導讀:歐洲中世紀的千年黑暗與動蕩自公元5世紀之公元15世紀的一千年裡,歐洲開始了一段為後世談論頗多的歷史時期,這正是無數文學、影視、遊戲作品所青睞的中世界。每個國家和民族之間也是積怨已久,從此各方仇敵互相挑起戰亂,自此次歐洲陷入了戰火。他們中比較強大的民族國家是法蘭克王國,法蘭克在歐洲大陸打敗了高盧的軍隊,建立了大型的新王朝墨洛溫,該王朝的歷史持續了將近300年,雖然期間也曾內亂不斷,但相對來說是統一時間最長的。但是後來王國的宰相掌權,逐漸想要徹底奪取王權,最終。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羅馬帝國並沒有涵蓋今天歐洲的版圖中世紀用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之上,通常從5世紀算起。來自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衝垮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分,帝國統治的終結造就中世紀的開始。然而,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那個時期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政治區域或實體。環繞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通常理解的歐洲相當不一樣。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雖然在某些語言中,中世紀是用單數標記的,但很難將時代視為年齡複數以外的任何時代。這部分是因為這段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包含的眾多主題,部分原因在於時代內的時間順序。
  • 中世紀有一種比新冠更恐怖的瘟疫,奪走了歐洲二千四百多萬人生命
    目前,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歐洲更是徹底淪陷,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等多國確診人數超過十萬,死亡人數也不斷刷新。整個歐洲都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霾。但在六百多年前,有一種傳染病曾橫掃歐洲,導致歐洲約2400多萬人命喪黃泉。
  • 誰說中世紀時期歐洲城市骯髒?同時期中國城市卻是雍容優雅的?
    相比之下,似乎歐洲中世紀城市表現得比較骯髒和落後? 一,歐洲中世紀城市人口較少,不一定是生產力低下的原因。 7世紀的唐代長安,11世紀的宋代汴梁人口均超過百萬。而同時期的倫敦,巴黎等人口多不超過10萬,這已經成為網絡上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我們要知道,在歐洲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早期,同樣存在人口百萬的大城市。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 中世紀歐洲的「禁慾」有多奇葩?為了壓制自己,不惜自殘虐待!
    我們現在在談到歐洲歷史的時候,一般會將其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現代。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中世紀,又分為早、中、後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中世紀早期可以說是最黑暗的一個時代,那麼這段時期,究竟是有多黑暗呢?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儲備的糧食能否支撐人類生存,延續農業生產,如今似乎並不在我們普通人考慮範圍內,但如果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卻讓很多人都頭痛不已,因飢餓而造成的災難,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持續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紀時期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課題組成員有:楊麗娟、袁先來。  這項成果是一部系統論述歐洲中世紀文學風貌以及其與文化關係的著作。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中世紀歐洲有多「髒亂差」?國王身上長滿了寄生蟲,隨時隨地方便
    一、中世紀歐洲「不洗澡」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時代,歐洲的沐浴文化一度相當繁榮,古羅馬帝國消亡之後,西哥特人、墨洛溫王朝都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這些繁榮都不過是曇花一現。隨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處於中世紀時代的整個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政治格局是世俗權力和教會兩極共存的。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如果孔子和柏拉圖他們有機會交流的話,相信他們一定是快樂的。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
  • 中世紀時期的印度文明
    印度的中世紀時期可以被視為涵蓋了16世紀最後一個偉大的古代帝國的結束,古普塔帝國的結束和格雷塔莫臥兒帝國的崛起之間的幾個世紀。它所見證的大趨勢是現代印度教的發展,印度佛教的衰落以及次大陸伊斯蘭教的建立。與印度社會宗教構成的這些變化相關的是藝術,建築和文學的重要發展。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但是基督教文明為什麼就有這麼大的作用呢?因為作為一種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歷史上曾經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歸於個人的文藝復興時期。那麼,基督教文明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和魅力呢?我想是在中世紀期間,基督教表現出的兩個方面使得它成為中世紀的支柱。即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論化。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思想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那時正是基督教主導下的歐洲社會,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基督教的鮮明特點。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而就在歐洲中世紀的中晚期,歐洲曾經爆發過數次地域性的大規模饑荒,由於糧食嚴重歉收,歐洲中世紀的農民們被餓得面黃肌瘦,甚至難以維持基本的溫飽需求。那麼看到這裡大家就不禁有些好奇了:中世紀歐洲的農業技術並不落後,為什麼還會發生嚴重的饑荒呢?有些學者認為,這和當時歐洲地區的「小冰期」有著明確的關係,但是氣候歸根究底只是誘發因素,並不是根本原因。
  •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教育體系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從古希臘時期莊嚴的武器授予儀式,具有忠誠關係的親兵制,以及具有依附關係的古羅馬庇護制中誕生的維繫領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正式紐帶關係,形成了騎士制度和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