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2020-12-06 小韓旅行說

我們應該將基督教當作一種文明來對待。馬克思韋伯寫過一本書,叫做《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精神》(這裡的新教當然是宗教革命之後的新教了)。說明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巨大。例如,柴契爾夫人經常說「我們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後下面完全是講其保守黨主張。基督教文明的影響無處不在,能說明西方人真相信上帝嗎?我看未必,因為在許多西方影視中經常可看到嘲笑上帝的鏡頭。但是基督教文明為什麼就有這麼大的作用呢?因為作為一種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歷史上曾經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歸於個人的文藝復興時期。那麼,基督教文明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和魅力呢?我想是在中世紀期間,基督教表現出的兩個方面使得它成為中世紀的支柱。即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論化。

第一,基督教的政治化

其生產的惡果是非常之多的,一個惡果就是基督教會的機構、組織、人員設置等完全按照羅馬帝國模式而設。教皇好像是皇帝,其下又設主教,並且教會有自己的財產,從而使得教會既是一個宣傳教義機構又是一個鎮壓權力機構。文藝復興時期的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談》中就主要揭露了教會的黑暗。稍後一點的還有,如伊拉斯謨的《愚人頌》,現在已有了中譯本,對教會是嬉笑怒罵。但是伊拉斯謨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什麼事情都不能夠非黑即白,所以他要求改革基督教會而不是基督教義。他和馬丁路德是殊途同歸。馬丁路德是主張用激烈的手法,發動群眾,而伊拉斯謨是認為根據理性就可以改造教會。他們都是宗教改革的提倡者,但是走的路子不一樣。伊拉斯謨更具人文主義色彩。

總之,教會成為了一種政治組織,後來又有了「宗教裁判所」那就更厲害了,布魯諾就是死在它手中。教會成立鎮壓異己者和非基督教徒的這麼一個組織。但是同時,基督教會又宣傳基督教義所有的基督教徒都是它的成員,教會的力量又非常之大。

另外,基督教在政治上的第二個惡果則表現在它的分裂上,第一次宗教分裂是東西教派的分裂,即西方基督教,東方東正教。然而,基督教和東正教都有哪些區別呢?禮儀上,是一種,禮節啊,儀式等等是有區別的。但是根本的區別是東方的東正教,也就是拜佔庭帝國的東正教,其意圖是要和羅馬帝國分庭抗禮,這是政治上的。所以,東正教之所以要叫做正教就是這個道理,以明確自己的正宗地位。第二次宗教分裂是宗教革命的時候新舊教的分裂。

基督教裡和東正教裡分成好多「派別」。過去我們常常忽視了東正教的影響,比如,我們一提起歐洲,一般來講是西歐,也確實是現在的西歐代表了歐洲的發展方向,且越到近代越明顯。但是在中世紀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當時的拜佔庭帝國要比西歐繁榮的多,文化也發達得多。東正教同西方分庭抗禮的表現之一是當時西方的基督教的官方語是拉丁語,而東正教的官方語則是希臘語。這個希臘語影響力量不可忽視。《聖經》中的許多詞彙都來自希臘文,是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希臘文的,我想是它的方便之處,都在東邊,從希伯來語翻成希臘語比較容易的。所以《聖經》老本是希臘文,當時東正教是使用希臘語傳教,講教的。

而且東正教在土耳其徵服了東歐之前,就散步在各地。擁有十五個分會,如俄羅斯教會、羅馬尼亞教會、阿爾巴尼亞教會等等,以及中東的敘利亞教會、馬爾他教會均屬於東正教,影響力巨大。後來,俄羅斯成氣候之後,就想要在希臘的東正教內奪權,並想把俄羅斯教會作為東正教的中心。

政治化的教會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如發展教育,在修道院中整理古籍、古代的經書,慢慢後來又加上了天文學、邏輯學等等,發展成後來的大學,這是教會做的一件好事。但從整體上來說,教會確實是一個政治性的,甚至於是鎮壓性質的組織。

但是我們將基督教文明,不能只看這個。基督教文明是什麼呢?我想就是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大家都知道基督教的根本大法是《聖經》,分《舊約》,《新約》。那麼,如何去解釋它,裡面有很多問題如「三位一體」啦,上帝是不是存在啦等等,怎麼去解釋它便成為基督神學的任務,基督文明不能脫離開基督教神學。

這個基督神學可分為兩段講,一段是「教父派」。「教父派」的第一個成員便是聖奧古斯丁,北非人。他原來也是一個異教徒,後來皈依天主教,成為「教父派」的頭頭。他解釋了上帝創造萬物的教義,他的一本著作就叫《上帝之城》。他之所以要寫這邊書,就是為了回答非基督教徒的一個問題,即羅馬帝國為什麼衰亡?因為在當時有一種意見說,羅馬帝國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皈依了天主教,當時的基督教還立足未穩。聖奧古斯丁認為羅馬帝國的滅亡恰恰因為沒有堅定的信仰。因此,聖奧古斯丁就設計了一個理想國,「上帝之城」。其中,他就設想這麼一個上帝的國家,一切都非常理想,美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把上帝尊奉為唯一的真神,大家都信仰這個真神。他還寫有另外一本書,《懺悔錄》,即向神的「告白」(這與盧梭的《懺悔錄》不同)。

以上便是歷經三四百年的教父派神學,後來教會有了學校,有了寺院,學院,逐漸地教父派就發展為正式的經院哲學或經院神學。神學理論進入了第二段。經院哲學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理論,但更加深究。它不僅僅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神,而且涉及到了許多古希臘時候就已經提出,到了近代哲學裡還在提的一些有關經驗和理性的關係的問題,也就是一般個個別的關係的問題,這個問題到了近代哲學,甚至於到了中國哲學都有討論。

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是混在一塊地,到了近代,哲學才從神學裡面發展出來。因此,這是基督教文明對後世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貢獻。

相關焦點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一、「中世紀城市」概念和本質「歐洲文明」是一個特有概念。歐洲文明從發生、發展到定型,有一個漫長過程。公元5世紀是其起始年代,5至15世紀是歐洲文明的孕育期,新的文明元素處於胚芽狀態,所有新因素還沒有完成整合過程,歐洲文明尚未成形。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該書以清晰、幽默、發人深省的筆調,雜以活潑的插圖,敘述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文明,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衝擊與巨大貢獻。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徵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鬥的教皇、俠義的騎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榮和啟蒙果實的公民。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中世紀夢魘——鼠疫「黑死病」竟然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如此大影響
    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發生了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此次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其不僅是歐洲的災難,更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重大災難。黑死病不僅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還從另一方面直接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 歐洲史:基督教文明,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四種,分別是?
    小編發現,從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一直到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一場深刻的變革一直在歐洲持續不斷地進行著,直至把它變得同以前大不一樣。新的歐洲文明因其帶有顯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稱為基督教文明。信仰時代開始了,連同它所孕育出來的全部產品,都不再重複希臘羅馬文化的古典風格。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歐洲中世紀講座(1)日耳曼人作者:郭學明1.中世紀的始點與終點中世紀即「中間的世紀」,是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世紀。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更為遙遠的觀察者們,從蒙田到列維 - 史特勞斯, 發展出了第三條道路:差異存在著,就像賽普爾韋達支持的那樣,但是這些差異並不像在 歐洲文明感知下的那樣消極,而是積極的。隨後,持這一立場的後繼者們推崇自然狀態, 反對文明的越軌與悲戚。他們追尋一種哲學傳統,這種傳統在大發現的第二階段,也就是18世紀的太平洋發現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繁榮。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對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對現代全球文化也是影響深遠。契約精神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則甚為明顯。這一思想範式對近現代歐洲的民主革命運動起了深刻的影響。一、契約精神的來源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是由日耳曼傳統、古典文明和基督教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融合而生的,因此此時期契約精神的來源也應從這三個因素中發掘。契約精神在日耳曼人的社會中就有體現。
  • 看歷史學英文——歐洲中世紀基本三元素(不是風、火、水)
    14世紀往後,便是歐洲現代時期(the modern age)。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畫作-僅供風提到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我們總免不了提到其三個基本元素。我們得首先提到the medieval age的第二個基本元素,基督教。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前者專攻羅曼語文學史,後者聚焦政治神學,都以淵博似海的學識和力透紙背的書寫為20世紀學術界貢獻了具有豐碑意義的百科全書式作品。在我今年的閱讀經驗中,除了為學術研究所閱讀的著作和論文之外,讀了這兩位作者問世逾一個甲子的經典之作——《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政治神學研究》——的中文譯本。在帶來美妙的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對我的體力、腦力和見識力提出了巨大挑戰。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我們都說大明的統治是非常黑暗的,甚至是荒唐的,那麼跨越大洋,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歐洲的社會是怎麼樣的?明朝的統治時間是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即就是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的近乎三百年的時間。這一時期被很多史學家認為是帝國政治持續發展的時期。皇權高度統一,中央集權不斷加強,這與後來崛起的大清是高度統一的。
  • 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思想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那時正是基督教主導下的歐洲社會,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基督教的鮮明特點。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羅馬帝國並沒有涵蓋今天歐洲的版圖中世紀用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之上,通常從5世紀算起。來自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衝垮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分,帝國統治的終結造就中世紀的開始。然而,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那個時期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政治區域或實體。
  • 中世紀史學家格裡:歷史才是對「歐洲認同」最具威脅的事物
    20世紀,各國學者加入編纂,進入21世紀,這項工程仍在繼續。過去幾十年最優秀的學術成果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對手稿文化的重新青睞和重視——原始手稿不僅是文本的載體,本身也是那個時代的忠實見證。在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大半葉,研究中世紀的學者們傾注了大量精力整理和編輯文本,試圖通過對勘比較,重建早期中世紀作者們的原始文本。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被認為是中世紀的開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到來,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結束。歐洲人如此劃分,將上千年的歷史統稱於此。寫下《光榮與夢想》的威廉·曼徹斯特曾如此評價中世紀:「這是統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漸分裂為不同文明體的時代,這是一個現代歐洲就此誕生的時代。」
  •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與文明產生的碰撞淺析
    引言從5到13世紀,基督教歐洲維持了文人式文化的交流,這先歸功於修道院後歸功於大 學,但是這種維持以矛盾的方式為建立在觀察和調查基礎上的知識發展設置了障礙,後者就是現代字詞意義上的人類學。從此之後,但凡那些中世紀的讀者回想到歐洲,這片真實的並 且時而仍在開拓的疆界,就會重新成為神奇之地。 這種回想無疑源自公元5世紀野蠻人的入侵,對正在鞏固的基督教文化造成的創傷。 自公元1至2世紀起,基督教一度經由使徒傳播到了非洲、中國和波斯,「使徒」一詞來自古希臘語,意為「上帝派遣之人」,就像來自拉丁語的「傳教士」一詞一樣。
  •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等一些地方,工商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一些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來到歷史前臺,他們渴求新的思想形態,保護他們已經得到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新藝術和文化形式也是他們需要的,用來支持他們得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