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2020-12-05 紅袖談史

引言

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長期展開。在與田野人士最為接近的學者中,圍繞 以下雙方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一方是賽普爾韋達及其後繼者,他們所持的觀點是文化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和價值的不平等,他們特別使用食人習俗來為殖民主義辯護;另一方是 拉斯·卡薩斯的支持者們,他們相信本體論上的平等,忽視文化的差異,對食人習俗保持沉默,並且為捍衛土著人的權利而戰。

更為遙遠的觀察者們,從蒙田到列維 - 史特勞斯, 發展出了第三條道路:差異存在著,就像賽普爾韋達支持的那樣,但是這些差異並不像在 歐洲文明感知下的那樣消極,而是積極的。隨後,持這一立場的後繼者們推崇自然狀態, 反對文明的越軌與悲戚。他們追尋一種哲學傳統,這種傳統在大發現的第二階段,也就是18世紀的太平洋發現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繁榮。於是,這固定了歐洲人與美洲印第安人之間的關係,也固定了歐洲人與遠方人之間的 關係。歐洲人震懾於人祭與食人習俗,某些人以此來為自己的掠奪辯護;而對其他一些人來說,這並不比同時期歐洲宗教戰爭犯下的殺戮更慘無人道。

今天的人類學中,對汙點的翻轉與古老的當地土著人對權力的相對掌握,使得這種傳統經久不衰。這正如巴西人類學 家愛德華多·維未洛斯·德·卡斯楚在《食人形上學》 一書中展現的那樣。不過,這些線索一直纏繞著人類學的意識,而不僅僅只與20世紀的美洲人類學有關。美洲印第安人,特別是讓·德·萊裡和蒙田 筆下的圖皮納巴人,充當了所有非歐洲人的模板,我們一直稱他們為野蠻人、原始或異域社會,以及原始人或當地人。 相對來說,經驗的觀察以新的方式得到了發展。

民族志之所以能戰勝貴族之學,對出 於熟悉化的民族志來說,多虧了基督教合作者讓·德·萊裡;對出於距離化的民族志來 說,多虧了印第安人波馬·德·阿亞拉和混血者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對於集體民 族志這樣較為稀少的形式來說,則多虧了方濟各會傳教士貝爾納迪諾·薩阿貢。既然今天的歷史學家和墨西哥人將科爾特斯對阿茲特克帝國的勝利歸功於瑪琳切,那麼,翻譯的角色也要比古代和中世紀時期更加受到肯定。但是,中間人的矛盾性也被確認了。

與此同時,如果沒有這些中間人,就沒有任何的民族志知識會成為可能,不過,混血者卻在他所屬的兩種文化中都製造了危險歐洲的基督教受到天主教與新教分裂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衝擊,而之後正是在美洲, 歐洲基督教受制於不能對土地之城喪失興趣,受制於從新世界的稜鏡中閱讀《聖經》,受制於討論風俗和殖民主義正當之處的非理性,受制於確立一種人類共同的準則,這種準則也被強加到美洲印第安人之上。同樣也是在16世紀的美洲,由於被研究的人群的消失,民 族志見證的緊迫性也得到了徹底承認。

長期以來,人類學史的研究者們相信,這一學科與歐洲支配性語境無法分離。直到20 世紀末,他們都認為人類學家總是分享同樣的緊迫之情,去保護正在滅絕的人群,去研究正在消失的文化。然而,從此以後,人類學家也知道了他們同樣可以去研究剛剛出現的文 化與人口數量正在增加的群體。 事實上,正是從16到20世紀,人類社會的全球歷史中出現了一個簡單的插入階段。西方的霸權和對非西方人的摧殘開始於16世紀,這種摧殘先是通過戰爭和屠殺,後是通過殖民剝削。

20世紀是否是它的終結,至少還有待嚴肅的質疑。全球的歷史不再被視為對馬克 斯·韋伯1920年提出的問題的回答,這個問題並非毫無諷刺:「如果我們 是歐洲現代文明之子,我們毫無避免地要處理全球歷史帶來的困難,特別是從以下的問題 來看:什麼讓知識推動西方,也只有西方可以看到在它土地上文化現象的產生,這些文化 現象處於一個發展的方向,至少會讓我們去思考,這種方向具有全球的重要性和有效 性。」我們可以談及16至20世紀之間歐洲知識人的民族中心主義,他們中的某些人甚至認為只有歐洲的歷史具有普遍性。

事實上,馬克斯·韋伯所說的民族中心主義的情感極致, 一旦投入現實,就一定會受到質疑。 這是因為在20世紀,所謂的西方現代社會,已經不再自視為歷史的終極目標。西方社 會意識到,與16世紀歐洲財富突然增長有關的西方霸權,可能將要終結。這一頁真的翻過 去了嗎?對於我們當中的某些人來說,沉浸在美洲大發現的想像中的歐洲的傲慢,已經變 得不被容忍了。古代或中世紀的旅行者,以及接待他們的人之間的關係,是由相互的不信 任與好奇心形成的,他們之間這種並非沒有暴力的關係,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一個令人驚嘆的現實。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分析的旅行者的記述、當地人的見證,它們不比那些罕見的關於社會多樣性的綜合性書籍多,同時它們也 不能提供任何系統的東西。這些資料由於時機的便利或是作者對知識的興趣而被撰寫。其 中有些資料註定在20世紀之前沒有任何讀者,比如波馬· 德· 阿亞拉的地方編年史。另 一些資料則正好相反,它們立刻被大量傳播,比如希羅多德的綜述或馬可· 波羅的遊記。而從17世紀開始,民族志這種與異域體驗相結合的經驗知識形態,開始進入到歐洲科 學領域之中。

奇珍收藏室和怪誕收藏品,第一次展現了對世界知識的百科全書式的憂慮。米歇爾· 福柯強調這種知識的新穎之處,並將其歸因於一種歐洲特有 的求知的意志。民族志在那裡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這不意味沒有遇到困難。 長期以來為了傳播福音,和完全不同的人接觸,成了傳教士的經驗之一。此外,我們 還可以藉此重新解讀基督教化的最初時期,從而理解5世紀時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和其他地方,尤其是在波斯、中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傳播。然而在7世紀時,一種新的品味,即 系統且無私地探索世界,促使了新的接觸形式的產生。

這種接觸更為短暫,也無法在歐洲 的旅行者與當地人之間建立一種相互理解。這就是為何這段時期內的科學旅行,雖然與傳 教士的旅居相比要短暫,卻快速地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在自然科學領域,旅行者與學 者之間確立分工時並沒有發生衝突;而關於人的科學,則要麼以旅行者與書房裡的哲學家 之間激烈的衝突為標誌,要麼以旅行者與當地人之間激烈的衝突為標誌。在17世紀時形成的求知意志以下述三者為特徵:奇珍收藏室,是世界體系的前提;旅行的技藝,是科學探險的前提;傳教,則是文化民族志的前提。

前兩者自16世紀末以來形成,當時奇珍收藏室與受過培訓的旅行,面向的都是正直之 人。而這種對世界的興趣,並非我們所能想像的,因為它在前幾個世紀還處於邊緣的位 置。大地上的變遷與文藝復興一同成為受過教育的歐洲精英們為之迷戀的對象,這種對認 知的渴求建立在自然與人類多樣性之上。 「奇珍」一詞指「稀奇的、驚人的事物」,它的複數最初被用於奇珍收藏室一詞。這一表達與它如今的含義不同,所指的不是一種對世界的主觀態度,而是指那些被視作高雅的興趣而重金收藏的物品本身。

從15到17世紀之間, 該詞逐漸被另一個中世紀時期的詞語「奇觀」替代。奇珍收藏室所收集的藏品,不僅密切地聯繫了科學和藝術,也聯結了自然科學和人類科學。這些收藏 包含科學儀器、自然物、人造物、為了展現這些物品而特製的 家具,以及還原了物品採集時背景環境的畫作。但從18世紀開始,由於藝術博物館與致力 於自然和科學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相互分立,這些收藏被拆散,而如何處理那些出自非歐洲 文化的藏品也未有定論。直到19世紀,這些藏品才被收入民族志博物館。

相關焦點

  • 歐洲史:20世紀末的歐洲缺乏19世紀末所具有的同質性
    20世紀末, 歐洲形勢迅速變得複雜多樣: 其地緣、 國家和聯盟組成的格局瞬息萬變, 歐洲大陸的兩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前景和心態對比鮮明, 歐洲大陸內外通訊和交流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 五花八門的錯誤劃分使得原本清晰的民族或社會分野變得模糊不清, 對過去的評判和對未來的預測仍無定論。 這些都讓人們更加難以認清何為集體經驗。
  • 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為何被評為歐洲歷史的催化劑
    亞歷山大大帝於巴爾幹的徵戰,結束了世界獨步的地中海帝國:15世紀和17世紀的世界霸權。無論是造船、鐵路還是航海技術的發展,義大利和西班牙在地中海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印加帝國,一個所謂的蠻族帝國,不但將將統治17世紀末20世紀初的南美洲,甚至還將16世紀末的歐洲黑死病帶到了印加帝國的不遠處——瘟疫。當然,這也是一個短命王朝。在地中海王國在歐洲和美洲苟延殘喘之時,歐洲人民去東方尋找文明星光,很可能會被中國和美洲人民視為倒狗食。於是乎,當印加帝國在巴爾幹統治的時候,美洲甚至被擴展到了非洲的大草原,確實生機勃勃,不可限量。
  • 中國和美洲: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蔗糖技術上的革新與同化
    引言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中國和美洲的蔗糖業都在改變。綿可數百英畝廣闊單作種植園的發展,及依賴奴隸耕作,成為巴西、秘魯和加勒比海糖產區殖民地的範例。在為歐洲市場儘可能多地生產糖的命令下,生產的技術參數有了轉換。在中國,17世紀蔗糖輸出額上升,甘蔗種植產生了巨大的擴展。社會變革也推動了技術革新。
  • 老照片 十九世紀末德國德勒斯登 歐洲最美的城市
    在歷史上,德勒斯登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和無數精美的巴洛克建築(德勒斯登巴洛克風格),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作為德國重要的文化中心,德勒斯登又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 世界歷史上的啟蒙哲學家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分析
    一直要等到18世紀末,才 會出現了新的爭論,這些爭論與正待建立的人類新科學的詞彙有關:需要去區分遠方人的 科學與歐洲人的科學嗎?除了詞彙,被提出質疑的,還有野蠻人與歐洲人之間絕對的差異,此外,還有一方或是另一方的優越性。僅在19世紀,這個問題就已經圍繞著種族被提 了出來。
  • 世紀辯論—玻爾與愛因斯坦,一場關於量子力學的爭論
    波爾和愛因斯坦在歷史上因為量子力學上的一個知識點,進行了一場世紀辯論,這就是量子糾纏。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在研究光的幹涉現象時,提出了概率波這個概念。光子最後出現的位置是隨機的。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也是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國際關係史的分水嶺。
  • 大海雀為何在19世紀末徹底消失?
    大海雀為何在19世紀末徹底消失?video 在歐洲人登陸紐芬蘭島之前
  • 歐洲史: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對於現代歐洲而言, 20世紀60年代確確實實是現代歐洲有著非凡結果的10年, 但並不是當時看上去非同小可的事情樣樣都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那些自我陶醉、 反對偶像崇拜的衝動, 不管是在服裝樣式還是思潮方面, 都猶如曇花一現; 相反地, 那些政治上或是公共事務領域真正革命性的轉變, 儘管在60年代末已初露端倪, 但直到多年以後才看到效果。
  • 歐洲史:十七世紀
    十七世紀十七世紀為歐洲文學停頓之時,因宗教改革之反動,釀為擾亂。政教兩方,唯以壓制為事。其後漸得平和,而民氣衰落,文學遂亦不振。又以文藝復興之影響,一時著作頗盛,及能事既盡,猶欲刻意求工,終至忽其大者遠者,反趨於末。
  •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現代科學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我們能看到當時科研方法的萌芽。17世紀的時候,有了致力於檢討、評估科學研究的學術社團。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也有理論家和自然研究者。如歐洲的思想家曾通過穆斯林譯文受到了古希臘文獻的極大啟發。
  • 十九世紀末,美國最重要的女畫家,瑪麗·史蒂文森·卡薩特
    瑪麗·史蒂文森·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位傑出美國女畫家,甚至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美國畫家之一。
  • 【走進以色列】2018-以色列70周年:世界的時鐘,末後日子的時鐘!
    將是末後榮耀復興世代的分水嶺!(2018年5月14建國70周年)以色列是這個世界的時鐘,從零點一開始便一刻不停的走向零點。在這個時鐘上有長短針,短針就是以色列,這支針在以色列國成立的時候就快速向零點的方向走去。另一支長針就是列國的針,這支針在短針達到12以前還需要完成一些啟示。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在這些大型城市身後,還有16座人口5萬以上的歐洲城市,一百年前,能超過這一數字的只有倫敦和巴黎這些大城市,以及雖然略小一些但比曾經讓它們失色的古代名城依然大很多的城市,還在吸引大量來自農村的移民,尤其是在大不列顛和德國。這表明城市化趨勢只在相對較少的國家顯得突出,而那些國家正是最早開始工業化的國家,因為將工人吸引過去的是工業化帶來的財富和就業機會。
  • 世紀末北極熊將滅絕?還有蚊子、登革熱肆虐……拯救地球,我們還有...
    △研究人員通過跟蹤1979年至2016年的北極熊部分種群的數量變化,將直接影響北極熊生存的食物攝入情況與因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冰融化對北極熊捕食、繁殖的影響相互關聯,最終得出了關於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的預測(圖片來源:《自然氣候變化》)本世紀末 北極熊即將滅絕
  • 十九世紀數學
    上述因素促成了十九世紀數學充滿活力的創新與發展。  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環境也為數學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舞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所造成的民主精神和重視數學教育的風尚,鼓勵大批有才幹的青年步入數學教育和研究領地。法國在十九世紀一直是最活躍的數學中心之一,湧現出一批優秀人才,如傅立葉、泊松、彭賽列、柯西、劉維爾、伽羅華、埃爾米特、若爾當、達布、龐加萊、阿達馬。
  • 十九世紀的數學
    十九世紀數學發展的概貌    十八世紀數學發展的主流是微積分學的擴展,它與力學和天文學的問題緊密相聯。微積分的運用使這些自然科學領域迅猛發展,至十八世紀末,它們達到了一種相對完美的程度。法國革命的影響波及歐洲各國,使整個學術界思想十分活躍,突破了一切禁區。    英國新一代數學家克服近一個世紀以來以牛頓為偶像的固步自封局面,成立了向歐洲大陸數學學習的「分析學會」,使英國進入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皮科克、格林、哈密頓、西爾維斯特、凱萊、布爾等英國數學界的傑出人物,在代數學、代數幾何、數學物理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
  • 動蕩的 17 世紀,為什麼產生了天才輩出的局面?
    《天才時代: 17 世紀的亂世與現代世界觀的創立》內容簡介歐洲的 17 世紀,堪稱是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紀, 100 年中只有 3 年沒有打仗,歐洲的社會面貌發生劇烈變遷。同時這也是一個創造力大爆發的世紀,歐洲學者在思想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湧現出伽利略、培根、笛卡兒、牛頓、玻意耳、霍布斯、約翰洛克等一大批科學和思想巨人,正是這一個世紀的巨變將西方文明推上了人類歷史舞臺的正中。《天才時代》探索了17世紀歐洲社會變遷和思想進步之間的聯繫。殘酷的三十年戰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的思想壟斷,使得信仰和思想逐漸獲得自由。
  • 19世紀的世界文化
    自從16世紀起,異國經驗便是歐洲擴張的一項副產品,不過,啟蒙時代的哲學觀察家,往往將歐洲和歐洲殖民者以外的奇異國度視為歐洲文明的道德測量器。擁有高度文明的異國,可反映出西方制度的缺點——如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所言——而尚未受文明幹擾的異族,則往往被視為高尚的野蠻人,其自然而且令人欽慕的舉止正說明了文明社會的腐化。19世紀的新奇之處,是歐洲人越來越認為非歐洲人及其社會卑下、不可取、薄弱、落後,甚至幼稚。
  • 以公開辯論,確認相對論的真偽
    以公開辯論,確認相對論的真偽驅雲趕霧(實名蘇鍾麟):致意全球主流學界學者,恕我冒昧在理論物理吧 ,並通過頭條鄭重發起:以公開辯論,確認相對論(狹義)的真偽。從明日2020年8月10日起,在理論物理吧進行公開辯論,一個星期內,如果沒有人能夠駁回【真相】,即沒人能夠證明反射光速不等於入射光速,和沒有人能夠證明同種媒質中光速可以不相等,則反射定律和麥克斯韋理論,已經註定了MM實驗的零結果,因此由零結果貿然推斷「光速不變原理」,不滿足「充足理由律」,是屬無效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