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上的啟蒙哲學家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分析

2020-12-04 紅袖談史

引言

在展現出人類的多樣性時,歐洲是否給自己賦予了和其他大洲不一樣的地位?這已經 不是17世紀時的情形了。《四大洲》這幅畫雖然把歐洲畫得和其他大洲一樣,但她的象徵是武器和旗幟,這使她明顯與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富饒相區別。

一直要等到18世紀末,才 會出現了新的爭論,這些爭論與正待建立的人類新科學的詞彙有關:需要去區分遠方人的 科學與歐洲人的科學嗎?除了詞彙,被提出質疑的,還有野蠻人與歐洲人之間絕對的差異,此外,還有一方或是另一方的優越性。僅在19世紀,這個問題就已經圍繞著種族被提 了出來。此前,古希臘對野蠻人的優越性在於語言,歐洲對其他文化的優越性則在於歷史。大概在1860年之前,當印歐種族理論首次出現時,就受到了著名的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歐內斯特· 勒南以及法國體質人類學之父保羅· 布羅卡的嚴肅反對。

然而,這並沒有阻止該理論在20世紀初的捲土重來,當德國納粹在 歐洲大地上對被他們認為的低劣種族,即猶太人和吉普賽人進行種族滅絕時,印歐種族理 論被用來充作辯護之詞。那麼,如果不陷入歐洲優越性的幻象,應該如何去思考歐洲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呢?我們還記得,蒙田在發現美洲大陸近一個世紀之後,曾斷定食人族比歐洲人更具優越性,這是因為後者在宗教戰爭中曾暴力地相互廝殺。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們試圖推動科學認知的進步,從而反對偏見和宗教蒙昧主義。

與此同時,他們還揭示了以下兩件事:盧梭指 出,在一個固定不變的社會中,出身的特權比個人功績更重要;伏爾泰和狄德羅則指出, 專制的權力蔑視其臣民的意志。這些社會意義上與政治意義上的批評,往往通過對非歐洲社會的論述來展開。 在《布幹維爾航海補遺》中,狄德羅就藉助一個年輕的大溪地人奧盧的聲音,來嘲笑歐洲人自命不凡的優越性。

奧盧假裝相信大溪地女人想要與歐洲男人結合的願望,是出於歐洲男人在智慧上的優越性,但實際上奧盧充滿自豪地觀察到他們要比歐洲人更加強壯和健康,他對此非常確信。狄德羅藉此嘲笑了歐洲人的文化傲慢。 啟蒙哲學家們充滿矛盾地去看待歐洲。當法國哲學家借用自然狀態的概念,試圖讓舊社會與舊制度消失時,對一個民主的和智慧的歐洲的建構,伴隨著一種歐洲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是要以某種方式與古希臘時期的觀念相關聯,這種觀念對應的是古希臘人對野蠻人所具有的優越性。亞里斯多德論證了已文明化的國家對欠發達國家的治理,這是因為前 者有更多的理性,並且有能力去規制後者。

康德則通過歷史和法律來提供證明。在上述兩 個例子中,他們的哲學理論不僅可以被用支配權力的欲望進行解釋,還證明了他們的支配 性。尼採之後的馬克斯· 韋伯稱之為「社會論」:通過社會理論對世界秩序的證明;這 種社會理論取代了神正論,而神正論是通過神學對世界秩序進行辯護。 哲學家伊曼努爾· 康德在1784年,也就是狄德羅去世的那一年,出版了第九本也是 最後一本書《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在這本書中,康德精彩地寫道:「從古希臘史開始一直到我們的時代;我們斷斷續續地介入其他人的政治史中,諸如我們可以通過那些見多識廣的民族,來實現我們的認知;我們因而可以從世界中我們所屬的部分,發現一個完善公民憲法的常規路徑。」

既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無法同樣間歇性地介入歐洲的歷史,歐洲有著一個與其他大 洲不同的哲學地位,歐洲也處於人類歷史的中心。這種人類的歷史,被解讀為完善公民憲 法的常規路徑,授權哲學去預見它對世界上「其他所有的」部分的合法的支配。既然將公 民憲法的概念與歐洲的優越性相互關聯,上述那些論點的後繼影響是巨大的。它們影響的首先是法國的其次是世界的人權宣言,並將這一宣言封閉在一種普遍歷史的種族中心主義 視域之內。從人類學的歷史來看,康德的文章使得以下的觀念根深蒂固,那就是社會人類學的歐洲起源,以及它與那些歐洲優越性觀點之間的聯繫。狄德羅則完完全全地失去了位置。

但是為了能使這種優越性成為可能,歐洲人就必須與其他人截然不同,研究歐洲人的 科學也應該與研究遠方人的科學不同。當然,不同國別的傳統沒有以同樣的方式來回答這 一問題。「人類學」這一術語正是在18世紀末出現在所有的歐洲語言當中,去描述一種聯合起 來的人類的科學,這種科學擺脫了《聖經》中展現的人類神學的歷史,所有人都同意人類 學是一門有待建設的科學。這種人類的科學應當處於哲學、關於自然的科學與關於社會的科學的相互交叉之下。

比如,這也正是讓巴普蒂斯特·羅比耐 所下的定義,這一定義出現在其1778年的《道德科學的通用詞典》(道德科學是人們給關於社會的科學的名稱)中。同樣,康德教授 的課程的名稱「人類學」也強調了其重要性。在這門課的基礎上,康德撰寫了《實用人類學》一書,在書中他明確區別了生理學的人類學和實用人類學,後者研究的是作為社會存在和自然存在的人類,今天我們稱之為「社會人類學」。 然而,描述社會人類學的這些詞都不是精確的或一成不變的。「民族志」這一術語開始在義大利語、法語和英語中流傳,但在德語中卻遇到了困難。

曾是康德的學生、浪漫主義哲學家約翰· 戈特弗裡德· 馮· 赫爾德,一度參與到對德國民謠進行搜集的事業中去,他後來於1778年出 版了一本文集。他從1772年起就強烈地反對大學教員施洛澤,後者在研究中使用了「民族志」這一術語。赫爾德通過批評這一術語,進而維護另外兩個至今還在德國 大學中被強調的術語。通過在單數和複數之間變化,德語事實上可以區分複數的人的科學。複數的人的科學,對應的是歐洲對世界上其他地域的支配的建立;單數的人的科學,對應的是德國民族的建立,這要歸功於對人及其精神的彰顯,也就是說,對德國人的語言、風俗和傳統的彰顯。

相關焦點

  • 分析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一些哲學家從對自然狀態的構想開始進行推理,這種猜想從未得到證實,也無法被證 實,即如何得以觀察到不存在社會的人群?這些哲學家很少囿於旅行記述,如霍布斯 ,對他來說人天生是惡的;或者盧梭,對他來說人天生是善的。其他哲學家 代替了學者型旅行家,他們與一個脫離原境並被搬移到歐洲上流社會的當地人建立一種想像的關係。他們的冒險正是對當時風俗展開一種譏諷的、政治的與社會的猛烈批評的時機。
  • 「世界歷史」的內與外——歐洲近代政治史觀下的審美啟蒙難題
    康德著名的早期美學文獻《論美感和崇高感》中初步出現藉助審美情感培育促進人性啟蒙發展的藍圖構想,其第四章專論歐洲各國的「民族性」,這刺激我們思考歐洲地緣政治局勢和現代審美啟蒙間可能存在的重大關係。在趨向於觀察現實政治處境的史學視野裡,啟蒙美學實為應對某種巨大危機時刻的「思想技術」。這種危機就是近代歐洲四分五裂的「世界歷史」大勢。
  • 論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像博物學家一樣,哲學家曾投身於人類科學的建設,但他們的努力極少涉及旅行的 成果。 一些哲學家從對自然狀態的構想開始進行推理,這種猜想從未得到證實,也無法被證 實,即如何得以觀察到不存在社會的人群?這些哲學家很少囿於旅行記述,如霍布斯 ,對他來說人天生是惡的;或者盧梭,對他來說人天生是善的。其他哲學家 代替了學者型旅行家,他們與一個脫離原境並被搬移到歐洲上流社會的當地人建立一種想像的關係。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正是在劍橋大學科學哲學系,哲學家們對語言哲學和認識論哲學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嚴密論證。而也正是在科學哲學這一領域內,分析哲學——更不必說分析的歷史哲學——走在了哲學發展的前沿。我和我那些研究科學哲學的同儕在內的分析哲學家們都期待著這樣一個時代:科學的因果關係理論與正在發展的人類行為理論緊密融合。在他們的構想中,思維和大腦、人性和基本粒子、理性和運算、歷史學和物理學從根本上講別無二致。
  • 什麼才是啟蒙呢
    在「歐洲文明之子」馬克斯·韋伯關於「理性化」問題的分析中,他滿懷憂慮的預言了「現代性」發展的陰暗前景,這一預言很大程度上被此後的歷史現實不幸證實。及至二戰後,各種針對「現代性」反思批判,特別是後現代主義者的種種「後現代性」宣言,激起了關於「現代性」的諸多討論。
  • 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其次,中國哲學強調「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相互包含性,但歐洲哲學的「二元對立」卻終難統一。其三,中國哲學重視現實世界,而西方哲重視此岸與彼岸的分野。(二)歐洲啟蒙思想家對中國哲學的回應。歐洲近代哲學產生於17世紀,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三人被稱為「歐洲哲學之父」。唯理論學派所「唯」之「理」(理性),不是基督教經院哲學中神秘的「邏各斯」或「奴斯」,而是reason。
  • 《影響世界歷史100名人》十大思想巨匠,「世界上不分國籍的人」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歷史老師,今天講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人數永遠最少,但他們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永遠最大。他們生來就屬於少數,但他們卻為所有人而活著。他們就是思想家,說一說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思想巨匠。第一位: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
  • 休謨的懷疑論和蘇格蘭啟蒙運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朱與非/文在休謨的六卷本煌煌巨著《英國史》2012年被譯介到漢語世界之前,我從來不知道休謨還是如此成功的歷史學者。然而,19世紀的英語讀者卻是首先通過他的《英國史》而認識休謨,而不是通過他的哲學。
  • 試論法國大革命與啟蒙時代的關係
    關於法國大革命與啟蒙時代的關係,託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略為探討了這個問題,根據託克維爾的看法,也是現在的一般看法,即啟蒙時代的文人及啟蒙思想「觸發」了大革命;或者說,啟蒙運動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大革命的發生,並為大革命的發展提供方向和內容。
  • 徐英瑾:作為人工智慧「智庫」的歐洲近代哲學家們
    另外,筆者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架橋」工作,幫助讀者看到那些看似新銳的科技問題和相對古老的哲學爭議之間的密切關聯,並為緩解目前在漢語學界業已過於緊張的「科學-人文」關係,獻上綿薄之力。 為了能夠集中討論,本文將只選取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個片段——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哲學為參考系,來討論哲學和AI之間的關係。
  • 福柯與他同時代的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巴塔耶與利奧塔
    圍繞著福柯與德勒茲的關係主題,汪民安梳理了福柯和德勒茲兩人關係的發展歷程:在生活上,他們是如何從親密走向絕交?在政治觀點上,德勒茲和福柯有何差別?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福柯和德勒茲思想上的分歧,即德勒茲的欲望概念和福柯的快感概念之間有哪些不同之處? 相比於福柯和德希達之間微妙的關係,福柯和德勒茲之間的關係可謂相當親密。
  • 盤點世界歷史上終生未娶的十大光棍,個個都是鑽石級別(上)
    1、柏拉圖 柏拉圖(Plato,Πλ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黑格爾以後,他的「絕對精神」垮臺了,他以後的許多現代哲學家們紛紛起來撕裂他的「絕對精神」,摧毀他的形上學以至整個傳統形上學,使西方近代哲學轉向現代哲學。尼採便是以系統分析和批判傳統的主體性形上學為己任,真正實現這一轉向的現代哲學家。
  •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物理學家、數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
    近代科學的起源在歷史上同時是哲學家,數學家的人有很多很多。假設你有本身穿越回去,和牛頓嘮嘮嗑,如果你管他老人家叫做科學家,他絕對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什麼。其實「科學」這個詞,一直到了法拉第的時代,也就是19世紀初才出現。
  • 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課『啟蒙運動』知識點總結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1)生平簡介: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 18世紀,伏爾泰成了啟蒙運動的旗手。
  • 品味啟蒙運動:既愉悅又迷惑的世界
    它們塑造了現代文明的風貌,深刻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的發展。其中,工業革命奠定近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法國大革命影響近代政治的發展,而啟蒙運動則型塑了近代文化的精神面貌。   20世紀學界有關啟蒙運動的研究取徑多元,從思想史、文學史到政治理論,成果也很豐碩。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歷史愛好者:青絲染霜顏歡迎來到百家號青絲染霜顏,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所謂的啟蒙運動,小編發現,啟蒙運動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一個歷史發展歷程。小編覺得啟蒙思想是看世界的一個新角度,要求摒棄上帝啟示和傳統教條,強調理性和自然規律,並且相信人類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 十大著名哲學家,經典名言
    3.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1.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2.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3.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4.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
  • 鄧曉芒:康德和黑格爾是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為最難讀懂的哲學家
    當然,康德哲學這項「基本功」也不是好對付的,康德和黑格爾都是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為最難讀懂的哲學家。然而,促使我不斷地對他們、尤其是最近十幾年來對康德哲學鍥而不捨地鑽研的,正是我當年由於不會思維而感受到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苦,以及對周圍非理性社會環境的那種反叛精神。我知道,這種反叛光靠說怪話是不行的,它不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而是成人的一種深思熟慮,是對理性思維的一種熟練掌握和恰當運用。
  • 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歷史分析
    在本報告裡,生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以4個層次為主軸,以3個領域為橫軸。由於資料和數據等原因,關於人類與自然關係、生態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是定性的,關於生態效率和結構的時序分析是定量的。一般而言,生態現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Young 2000)。儘管生態現代化只有30多年歷史,但是,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卻是一個古老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