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愛好者:青絲染霜顏
歡迎來到百家號青絲染霜顏,小編今天和大家說說所謂的啟蒙運動,小編發現,啟蒙運動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一個歷史事件,而是一個歷史發展歷程。
小編覺得啟蒙思想是看世界的一個新角度,要求摒棄上帝啟示和傳統教條,強調理性和自然規律,並且相信人類有無限發展的可能。啟蒙運動的影響深遠,因此,18世紀被人們稱為「理性時代」啟蒙運動的先驅很多都參與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牛頓1687年的傑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似乎為物理世界的運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牛頓的研究都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觀察和人類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獲得了各方的讚譽。1727年牛頓逝世時,越來越多的歐洲人爭相致力成為各個領域的牛頓,政治、經濟、司法只是這些領域中的其中幾個。
17世紀的哲學家也為啟蒙運動鋪平了道路。17世紀中期,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國人勒內·笛卡兒已經成功地動搖了傳統知識探索的根基。他們認為真相是可知的,但是真相併不來自上帝啟示,而是必須通過縝密的觀察和實驗這類運用人類理性的方法來發現。這其中的含義是很驚人的,要知道,如果人類能發現真相,發現自然的規律,那麼這些知識就能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培根和笛卡兒之後最具影響力的當屬英國人約翰·洛克,其17世紀後期的作品廣受歡迎,探討問題的常識性方式也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在他的散文《人類理解論》中,洛克批評了宣稱人生下來便帶有內在思想的哲學理論,他認為出生時人類的心靈像一張白紙。
洛克相信,後來產生的思想和觀念都反映了人類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惡劣的生活環境會導致人性的墮落,反之,優越的環境能夠改善人性。洛克的觀點清楚地表明,人類應該也必須實施一些能夠改善環境的政策,並且人類完全有能力改善自身的境況。洛克認為,能否改善人類的境況取決於能否保存人類的自然權利。在他於1690年出版的著作《政府論》中,他宣稱人類「生而自由、平等、獨立」,每個人都擁有一些自然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問題在於怎樣最好地保護這些權利,使人類能夠發揮所有的潛能。洛克主張,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的地位、加強自己的權利,和同伴一起自願達成協議,建立了政府。
因此,政府不是神明創造的,政府是為人類服務而生的。如果政府沒能做到這點,例如,如果政府侵犯了被統治者的權利一—那些它應該要保護的權利—那麼被統治者有權利解散這個政府,去建立一個新的政府來代替它。洛克的觀點對理性時代有很深遠的影響。啟蒙運動強調科學地收集數據,強調發掘自然規律,強調運用理性,並且相信人類的進步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很有可能的,這激發了18世紀多數有文化的歐洲人的想像。啟蒙運動最忠實的支持者被稱為「哲學家」。雖然他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但他們不但運用啟蒙運動的方法處理哲學問題,還將其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他們很多都是成功的宣傳員,以一種自相矛盾的、近乎宗教式的狂熱來傳播啟蒙運動的觀點。最認同啟蒙運動的人物大概是伏爾泰。
伏爾泰1694年出生於一個富裕的非貴族巴黎家庭,他的本名是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詼諧、不懼權威的他很快和當局發生了衝突,被關進了巴士底獄——巴黎市中心一個城堡式的監獄。出獄之後他開始使用他的筆名伏爾泰。在又一次觸犯法律後,他逃到英格蘭定居了幾年,回到巴黎的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親英情結,寫下了《哲學通信》,信中他高度讚揚了英國相對自由的社會和宗教包容。事實上,呼籲宗教包容是伏爾泰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為了闡釋他的觀點,他以機智、挖苦、譏諷的風格寫了一系列散文、信件、話劇、評論和發展史。他用清晰易懂的作品炮轟了同代人的褊狹,尤其是有組織宗教的不寬容行為。他厭惡羅馬天主教,他認為天主教是一個偏見和迷信的堡壘。
伏爾泰寫下了名句「消滅臭名昭著的東西」,以此呼籲人們遠離偏見和迷信,同時暗示有組織宗教應該被摧毀。雖然伏爾泰厭惡天主教,但是他並不是一個無神論者,像很多「哲學家」一樣,他是一個自然神論者。自然神論把上帝比作鐘錶匠,把宇宙比作一個複雜的鐘表。鐘錶匠上帝—創造了這一獨特的鐘表一宇宙,使其運轉起來,然後就任由其發展。自然神論者對神跡、超自然啟示、上帝啟示、祈禱的力量等諸如此類的說法都嗤之以鼻。儘管如此,作為理性主義者的伏爾泰也清楚地看到了宗教的社會價值。和他的大多數同代人不同,伏爾泰並沒有把人類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和他曾經的朋友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一樣,伏爾泰認為大多數人愚蠢、貪婪、無節制,宗教能夠控制這些難以管束的民眾,避免暴動的發生。
在他最有名的小說《老實人》中,伏爾泰指出了世界不完美的地方,並且無情地嘲笑那些盲目的樂觀主義者,這些人相信現有的世界盡善盡美。《老實人》激發了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徹底改變社會的想法。另外一個尋求改變的哲學家是出生於1689年的法國貴族孟德斯鳩。孟德斯鳩男爵將他的大部分精力和對啟蒙運動方法論的信仰投入政治問題的研究上。在他1748年的經典之作《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孟德斯鳩總結道:沒有任何一種政體有絕對的優勢。相反,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應該有一個與它的大小、歷史、氣候、傳統和勞動力相適應的政體。和伏爾泰一樣,孟德斯鳩很欣賞英國,特別是英國的憲法。他認為英國的政府系統能夠運行得如此順暢,原因是英國政府採用了「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機制。「
三權分立」清楚地將政府職能分成了三種權力——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與此同時,「權力制衡」的機制確保各項權力是相互獨立的,並且在各自的領域中這些權力是至高無上的。由此,統治的力量分散了,神聖的個人自由得到了保障。讓-雅克·盧梭的事業呈現了一個悖論。神經質的盧梭不僅幾乎完全疏遠自己的同伴,而且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否定理性的重要性,而高度讚揚情感的價值。這麼說來,盧梭應該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在很多方面都與啟蒙運動相對立的文化運動的先驅。然而,1762年,盧梭寫下了《社會契約論》,這是一部理性時代的重要作品。在《社會契約論》中,盧梭提出了一個現代民主的理論—有人認為這是現代極權主義的理論。
盧梭認為:「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於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個人的利益必須服從集體的意志,即公意。至少在理論上,每個人都要參與到公意的形成中,而且公意一旦形成,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因此,公意作為人們意志的表達是絕對的,所有人必須服從。雖然很多哲學家都只關注純哲學問題,其他的專注於政治問題,然而也有另外一群被稱為「重農主義者」的哲學家致力於研究經濟問題。重農主義者運用啟蒙運動的方法論(這一方法論當然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之上)通過觀察和實驗去發現經濟領域的自然法。
早期的重農主義者,例如米拉博侯爵維克託·德·裡克蒂和宮廷御醫弗朗斯瓦·魁奈,聲稱所有的財富都來自土地,攻擊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當時最流行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要求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顯著的調控。重農主義者提倡國家不幹涉經濟的發展,鼓勵自由放任的精神讓個人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去處理經濟事務。放任經濟最著名、最有推動作用的提倡者當屬蘇格蘭的教授亞當·斯密。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整合了重農派的思想,強調自然法的重要性,譴責重商主義,極力主張政府在經濟中只扮演被動的旁觀者的角色: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國防支持,保證國內和平,承擔一些個人不願嘗試的公共工程。
斯密堅稱,不受調控的經濟能夠按照經濟規律運行,這些經濟規律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供需定理。在斯密和其他人看來,只要個人能夠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後的結果會對大多數人都有利。傳播啟蒙主義思想最偉大的工具是由理性時代最重要的宣傳員德尼·狄德羅編輯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包括17卷文本和11卷插圖,第一卷出版於1751年,最後一卷出版於172年。《百科全書》重點介紹了啟蒙運動大師的文章,這些大師包括狄德羅和他主要的助手、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讓·勒朗·達朗貝爾。《百科全書》是為了引導人們思考,而不是為了傳授知識。
小編覺得,狄德羅和他的合作者想要揭露建立在傳統和非理性基礎上的社會的缺點,同時想把理性和科學方法的優點介紹給讀者大眾。儘管天主教和國家反對,《百科全書》和啟蒙運動本身還是取得了成功,它們的影響持續到了現在。好了,今天的歷史故事就暫時說到這,當然,這一時期的歷史小編也還在不斷的探索中,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