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起來似乎不能的事實,會拋下遮掩它們的外衣,以赤裸和單純的美麗站出來」
這是《機械宇宙》中的關於真理探索的描述,深刻的揭露了在真理探索的道路中,一切看起來似乎都不可能,但一切真理卻又是如此赤裸裸的呈現在普通人面前的有趣現象。
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機械宇宙》,它和偉大的物理數學家—艾薩克·牛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
巜機械宇宙》這本書說是以機械命名,其實大體上說的是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史,以及近代物理學發展的奠基人物—牛頓的簡介。
在本書中,首先從十七世紀的歐洲發生許多重大災難性事件而談起,有什麼「掃把星」,血色彗星的出現,鼠疫在歐洲國家的蔓延,在倫敦上演的滅不掉的大火等等一系列的災難。
被種種事件搞得身心疲憊的英國人,如果回頭審視這一切,他們也許會震驚地發現,十七世紀六十年代不是世界末日,而是現代科學的開端!
首先作為標誌的就是「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的創建,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科學組織,意義極其深遠。
雖說皇家學會由此創建,但是也避免不了,科學家也有他們不科學的一面。一方面他們崇尚自然科學,雄心勃勃,另一方面,他們又處處充滿著愚昧無知,迷信,相信鍊金術。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誕生了奠定牛頓科學的鋪路人!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克卜勒,學過高中物理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章節之前的就是「克卜勒三大定律」,這三大定律是真的給了牛頓以極大的啟發。
克卜勒,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雖說通過總結老師第谷推翻了「地心說」,但是他對他的發現有時也是不太自信,他總是問自己,為什麼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是橢圓,而不是完美的圓,所以他後來也是想通過神學來解釋這個問題,不過結果可想而知。
另一個大人物就應該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他創立的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被後世作為研究研究物理的典範,著名的斜坡實驗,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等等有名的實驗都是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既然前輩們基本上把障礙都清除了,於是上帝說:讓牛頓降生吧!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確如此,不過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是個傻瓜,那也不可能被蘋果砸出個萬有引力定律,所以對於偉人,總有他偉大的一面。
從1665年-1666年,牛頓開始了他的奇蹟歲月,在短短的18個月內,他發明了微分,然後轉向物理學,利用三稜鏡觀察到光的色散,發現了光的本質,又回到數學,發明了反微分,即積分。又證明了微分和積分這兩個完全不同部分的方式事實上的密切相關。再後來他又開始思考引力的本質。
此時,牛頓23歲!
出名要趁早,這句話是真的符合牛頓這個怪才。
不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偉大,但是氣量不大。
他與萊布尼茨的爭論,與胡克的爭論,都暴露了他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太小氣,愛嫉妒,上天是公平的。
所以《機械宇宙》這本書其實就是介紹關於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
所有的混亂,都是不被理解的和諧!
謝謝大家閱讀,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對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史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