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牛頓,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與蘋果的故事幾乎成為了全球兒童科學啟蒙的經典。我小時候,就是聽著這個故事長大的,同時開始了對世界和科學的探索與學習。隨著年歲漸長,牛頓這兩個字的含義在我腦海中也日漸豐滿。從牛頓三大定律到萬有引力定律,從三稜鏡和光的色散到大學裡的微積分,再到《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每一個規律和公式都是一個領域的裡程碑,而它們竟然都與「牛頓」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掛鈎,由此可見,牛頓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啊!
接著,牛頓就活躍在了我們的作文素材裡,一個個鮮活的小故事被我們挖掘了出來,一句句經典謙遜的話語也感動並激勵著我們。令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這位偉人生前說過的兩句話:「我不知道我在世人眼裡是怎樣的,但對我自己而言,我似乎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男孩,偶爾自娛自樂,尋找光滑的鵝卵石或者奇異漂亮的貝殼,壯闊的真理之海就在我面前,等待著挖掘」,「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後來知道了這兩句話或許是有語境的,或許牛頓本人並不能和謙遜沾邊,但是它們本身存在就積極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包括我。
我對牛頓的理解一直以來都停留在他的公式、理論以及後人口耳相傳的小故事裡,如講他兒時的動手能力、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沉靜堅持的品格等等,直到最近,我看了一部關於牛頓的紀錄片——「艾薩克·牛頓:最後的魔術師」。紀錄片中,人們對這位大師的評價並不是單一的讚揚與歌頌,它讓我了解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牛頓。
這部紀錄片為什麼會稱牛頓為「最後的魔術師」呢,在紀錄片中,我得到了解答。「世界上有兩種天才,一種是普通的天才,一種是魔術師。一旦你明白了普通的天才在做什麼,你會想如果你再聰明一點,你也能做到;但你即使看到了魔術師在做什麼,即使你了解了,你仍會覺得這是個謎。牛頓就是一個魔術師,他似乎是一個能憑空得到靈感的人」,這是一個極其高的評價,而且我覺得牛頓本人也當得起這個評價。
這部紀錄片除了提到牛頓的傑出貢獻之外,更多地著墨於他鮮有人知的甚至被人刻意掩蓋的另一面,讓牛頓這個形象在歷史中更加豐滿。很難想像,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竟然會用半輩子的時間研究鍊金術這種看起來一點也不科學的領域;一個神秘難懂的天才會害怕別人的質疑,會縮回自己的舒適區;一個驕傲的隱士和學者在晚年會執著於權力,打壓對手,粗暴地對待下屬;甚至連他與蘋果這個在後世家喻戶曉的故事都很有可能是在晚年自己編造的。然而這些事例也不能掩蓋牛頓對科學的貢獻,就像他的臭脾氣不能阻止他擁有許許多多的狂熱粉絲一樣。
在了解了這麼多面的牛頓之後,再次看到他的墓志銘時,我依然會熱淚盈眶。「艾薩克·牛頓爵士安葬在這裡。他以超凡的思考力,首先證明了行星的運動與形狀,彗星軌道和海洋的潮汐。他不知疲倦地研究光線的折射角,以及顏色所產生的種種性質。對於自然、歷史和《聖經》,他是一個勤勉、敏銳且忠實的詮釋者。他以自己的哲學證明了上帝的莊嚴,並在他的舉止中表現了福音的淳樸。讓人類歡呼吧,曾經存在過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類之光。」就像英國著名詩人亞歷山大·波普寫的「自然和自然的規律 隱藏在茫茫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降生吧。於是一片光明。」(顧津宇SC2001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