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牛頓名言,常常被用來表示謙虛,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什麼謙辭,而有侮辱人之嫌。
光學之爭牛頓稱站在「巨人」胡克肩上
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謙虛謹慎。不過,牛頓說這句話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語境的,這源於他與「英國的達·文西」胡克(羅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聞名)的學術爭端。
相比於「全才」牛頓,「英國的達·文西」胡克就不那麼知名了,不出名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得罪了牛頓,致使其在學術上被人遺忘兩百餘年,直到20世紀才被承認學術地位。其實,胡克本是牛頓的前輩,早在牛頓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十年前,胡克就是皇家學會實驗主管,然而,兩人在皇家學會的初次交集便不歡而散。
1672年初,牛頓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獲此消息牛頓十分興奮,於是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提到他發現「一種光學理論」,證明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混合而成,並且光是由粒子構成的。牛頓這一發現受到皇家學會多數人歡迎,但卻引得胡克不快。
胡克認為光是一種波,胡克在閱讀報告中寫道:「自我所從事的實驗和觀測,甚至從他的實驗中,我完全可以證明光是一種脈衝。」隨後,二人的爭論日趨激烈,最終牛頓惱羞成怒,寫信給皇家學會秘書,要求退出皇家學會,儘管經過挽留,牛頓留在了皇家學會,但二人也就此結下了「梁子」。
1675年,牛頓又發表了一篇光學論文,這招到胡克更猛烈的抨擊,胡克認為牛頓文章中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其《顯微術》(又譯《顯微圖譜》)一書,有人寫信將胡克這一說法透露給牛頓,牛頓在回信中說:「我要求胡克先生向我指出,到底哪些地方是如他所暗示的,取自他的巨著《顯微術》。」
後來,胡克繞過皇家學會,同牛頓直接通信,二人進行了一番看似彬彬有禮實則互相譏諷的通信。1676年1月,胡克在給牛頓的信中寫道:「我確認你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比我深得多,也確信無法找到比你更適合、更能幹的人來研究這些題材……如果我從事的職務允許的話,這都是我自己想完成的事,儘管我很清楚這只需要具有比你稍微低一些的才能就可以。」
1676年2月5日,牛頓回信胡克,信中寫道:「笛卡爾(的光學研究)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則推進了許多方面的發展……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這番話看似謙恭,是在恭維胡克,實則不然,胡克本人身材不高,而且有駝背的毛病,牛頓這句話自然有侮辱之嫌。
萬有引力之爭後牛頓「封殺」胡克
光學之爭後,牛頓和胡克其實形成了難以化解的矛盾,其後,在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發現權上,二人再次爆發衝突。
1674年,胡克發表《試證地球的運動》,文中總結了行星運動的理論:一切天體都受到引力的作用;如果天體不受引力作用,將保持直線運動;天體離引力中心越近,受到的引力越大。這其實是萬有引力的定性描述,後來胡克進一步發現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並在1679年給牛頓的一封信中提到這點。
1686年,在哈雷的鼓勵下,牛頓將專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交給皇家學會審議,在這次會議上,胡克提出引力反比定律是自己告訴牛頓的,牛頓應該在專著的前言指出自己的貢獻。牛頓並未參加這次會議,事後也未接受胡克的要求,在他看來,自己1666年就發現了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並且寫信告訴了他人,因此自己是這一定律的發現者。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牛頓由此確立了自己做為科學界第一人的地位,與胡克之間的地位發生明顯變化。
這次爭論之後,牛頓與胡克之間的裂隙越來越大,胡克在1689年2月1日的日記中抱怨牛頓「沒良心」,諷刺牛頓引用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卻不註明,後來還寫了一篇備忘錄敘述他與牛頓的爭執「真相」,然而胡克的抱怨並未受到人們關注,他的餘生也在這件事的陰影中度過。
1703年3月3日,胡克病逝於倫敦,此後不久,牛頓當選皇家學會會長,並給學會選了一個新地址。1710年,學會完成搬遷,這一過程中,胡克的許多收藏和儀器,包括他的畫像都丟失了,隨著這些一同消失的還有胡克本人,在此後的兩百餘年間,胡克被「封殺」了。
結語:
牛頓在學術上的貢獻自不待言,他與胡克之間的爭論也是科學史上的公案,牛頓憑藉自己的地位,險些將胡克封殺,若非20世紀人們對胡克的重新「發現」,人們也許就只記得「站在巨人肩上」這一「謙辭」了。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