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肩膀——數學的模式

2021-01-18 和樂數學

點擊上方藍字「和樂數學」關注我們,查看更多歷史文章。設為星標,快速讀到最新文章。

巨人的肩膀——數學的模式

作者:張勁松,1972年2月出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數學室 編審,資深編輯。

巨人的肩膀,一般認為是牛頓所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初中學物理時,我印象很深的還有一句話:「就像海邊玩耍的孩子,我有幸撿到美麗的貝殼,而真理的大海我還沒有發現。」也是牛頓所說。

現在很多人講「巨人的肩膀」這個話題,如何理解「巨人的肩膀」?「巨人的肩膀」是什麼?

我的理解是,從狹義角度看,不是所有人都能站上巨人的肩膀,能站上巨人肩膀的都是即將成為更偉大巨人的人。從廣義角度看,任何成就的取得,無論是科技,還是教育,亦或經濟、社會,都是前人基礎上的進步,離開前人的鋪墊,就沒有進步的基礎,都是巨人肩膀上的「一小步」,無數的「一小步」匯集成了人類的一大步。此時巨人既是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一個個具象的人,更泛指人類文明發展的所有成果。

緊接著的話題是,我們如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我們能看到什麼?……

毫無疑問,牛頓站在了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笛卡兒、胡克……等巨人的肩膀上,成了更偉大的巨人;而歐拉、高斯、龐加萊、愛因斯坦、霍金……等又站在了牛頓的肩膀上。前人的肩膀成了後人進步的人梯……

從事數學教育的我們,我們心中「巨人的肩膀」是什麼,肯定有很多答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一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口。這本書是由史樹中、李文林主編,龔升、齊民友擔任顧問,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通俗數學名著譯叢」系列圖書之一。當時是為了迎接2002年在中國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更好地普及與傳播數學的思想和精神,陳省身先生為本套叢書題詞「開創新世紀的數學文化」。這本書的英文原版《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New Approaches to Numeracy》1990年出版,中譯本於2000年出版。

本書以「模式和次序」為統領,講了數學中五個緊密關聯的領域:維數、數量、不確定性、形狀、變化,涵蓋我們數學學科教育中的代數、函數、幾何、統計與概率等內容,給我們提供了「巨人肩膀上」的視角。雖然過去了30年,但書中很多觀點現在讀來餘音繞梁,意猶未盡,對數學教育教學有很大啟發。

一、數學的價值數學是一門古老而常新的科學,它是科學技術的基礎,其應用向幾乎所有的人類知識領域滲透,直接為人類物質生產與日常生活做作出貢獻。數學科學的核心部分高度抽象化,其深奧的數學理論,複雜的數學方法,大大降低了數學的可接受性。但是一個國家數學普及的程度與該國數學發展的水平相應,並且普及是水平提高的基礎。二、數學的根與土壤我們需要深入淺出地介紹當代數學的重大成就與應用,循循善誘啟迪數學思維與發現技巧,富有哲理地闡釋數學與自然或其他學科的聯繫,窺探現代數學發展的概貌,領略數學文化的豐富多彩。我們需要向公眾闡明在眾多的數學分支中根是什麼,土壤又是什麼。按照普通人的觀點,數學一門靜止的學科,它的基礎就是中學數學課程中的算術、幾何、代數和微積分中教的許多知識;而引導數學發展的不是計算和公式,而是永無止境的搜索模式。傳統上把數學描述為數與形的科學。學校強調算術和幾何就深深植根於這種多世紀的認識之中。現在數學不只是討論數與形,而是討論各種類型的模式與次序。數與形——算術與幾何只不過是數學家在其中研究的諸多媒體中的兩個。實際上,一方面我們可以用新的名詞概括當代數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數與形進行新的解讀,擴大它的內涵與外延,進行內涵式發展。藉助於現代技術,特別是計算機,很多數學成就可以靠真正親眼所見來引導,而像高斯和龐加萊那樣的19世紀數學巨人不得不依賴他們心靈的眼睛來看。我「看見了」總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眼睛看見和內心理解。幾個世紀以來,在數學實踐的階層體系中,心靈支配著眼睛。三、數學教育是泵,不是篩子數學教育爭論的關鍵是教什麼基礎以及如何教,什麼是真正的基礎。數學教育是泵,不是篩子。學校數學常常被看成人力資源的管線(選拔人才),它是兒童時代的經驗流向科學的生涯。數學課程的各層面對應於管子越來越窄的截面,假如他們要在數學和科學教育上有所進步的話,就必須通過這些截面。任何學習上的障礙都會限制水流在整個管線中流動,而這種障礙相當多,就像血液中的膽固醇一樣,數學也會堵塞國家教育的動脈。反之,如果數學課程以多重並行線索為特徵,每一條線索都奠基於適當的兒時經驗,那麼人力資源的流動就更像大樹的根中營養物運動或從廣大流域衝出的水流,而不像一個越來越狹窄的動脈和管線那樣受到局限。四、提供數學的模式不僅僅是水平的極少的幾條線索排列,而是需要更具有垂直的連續性,使得在孩子的教育經驗中能把數學的根與數學的分支聯繫在一起。許多數學都能早在孩子們達到理解代數公式之前,就能通過諸多直觀經驗的活動不拘形式地掌握了,這為科學探索,更正式、邏輯上更精確的數學提供了準備。測量這個問題是基本的,看起來簡單卻微妙,初等卻困難。學生認識到了測量的複雜性,長大以後再碰到通常對數學和統計的錯誤的使用就不再會那麼不加考慮地接受下來。可視化的核心,是利用投影等幾何工具把三維圖象表示在二維的平面上,而這始終是「所看非所見」。開發課程的人需要有先見之明,更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300年前由歐幾裡得的證明轉變為牛頓的分析;不確定性不是偶然的,因為最終要出現規律性;決定性現象常常顯示出隨機的行為。人們用數學語言幹的事就是描述模式,學習數學主要不在於開發什麼樣的特殊的模式,而在於這些線索中所呈現的充分多樣性和深度,通過鼓勵學生開發那些業已證明具有威力和意義的模式,我們為他們提供廣闊的肩膀,站在肩膀之上,他們就能比我們看得更遠。

本文是我概述的本書簡要內容,以及自己的點滴認識。後面我結合對數學課程的認識,數學教材編寫以及數學教學研究,詳細闡釋我對這本書提及的五種模式——維數、數量、不確定性、變化、形狀的理解,期望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數學,認識數學,運用數學,掌握數學,進而在講授數學中,讓學生學好數學。讓學生認識巨人的肩膀,能夠讓他們站上巨人的肩膀,登高望遠,成為未來更偉大的巨人。

相關閱讀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1837至1841年,在彭布羅克學院學習,畢業時,以在數學方面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史密斯獎學金(他是獲得此獎學金的第一人)。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因此他明明早就用三大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證明了克卜勒三大定律,卻要等到哈雷三催四請才整理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而且還故意把它寫得晦澀難懂,「免得被那些對數學一知半解的人糾纏不清」。或者應該說對牛頓而言,探索奧秘是他與上帝之間的事,他的各項發現只是為了證明他有能力了解上帝的設計,而且世上唯有他這個獨一無二的天才有能力發掘神聖的知識。
  •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搬運、抄襲必舉報!!!全網維權!!!】老師們經常會拿他說過的一句話來鼓勵自己的學生,那就是:「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很好理解,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老師們通常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牛頓的自謙,意思是只有謙虛,才能獲得成功,才能看得更遠。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男人
    弟弟喝了哥哥製造的巨人藥水,一下變成了進擊的巨人,於是哥哥變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的男人,和弟弟準備一起徵服地球。已經滅了幾個市了。 乍一看,這不就是進擊的巨人嘛。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頓侮辱人之語
    [摘要]「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牛頓名言,常常被用來表示謙虛,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什麼謙辭,而有侮辱人之嫌。光學之爭牛頓稱站在「巨人」胡克肩上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謙虛謹慎。不過,牛頓說這句話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語境的,這源於他與「英國的達·文西」胡克(羅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聞名)的學術爭端。
  • 深度長文:NLP的巨人肩膀(上)
    我想這大概是告訴後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牛頓的成就固然偉大,他腳下的「巨人肩膀」伽利略也同樣不能忘了。 也許,「巨人肩膀」無處不在,有些人善於發現,有些人選擇性失明,而牛頓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能夠發現,這是偉大其一,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能自己造了梯子爬上「巨人的肩膀」,並成為一個新的「巨人肩膀」,這是偉大其二。
  • 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小兵啊,你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從頭開始從零開始,我們要善於利用前人的積累為我所用。」領導語重心長地說。相反那些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懂得借別人的力來推自己一把的人才能用更短的時間作出耀眼的成績。在職場裡,比的不是誰更賣力,而是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少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收益。
  • 【大咖說事】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擊的唐澤
    牛頓為什麼看得比別人更遠一些那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讓老師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原標題:讓老師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我看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站得更高,變得更強。安博學校主張的優勝劣汰原則,引入優秀教師,實際上也是促進教師隊伍整體實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此外,當新老師加入到教師團隊以後,安博學校還會通過「磨課」的方式,讓全體老師都能高水平地完成課堂教學。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職場的你需要知道這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我的第二條職場黃金律。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平臺的能力附加給你,把精英的氛圍環繞與你,把大企業的合規合法要求強化於你。這好比在最初你還是白紙的時候,就工工整整地寫下格式要求規範行文,不至於被後面的各種誘惑迷失了方向、蒙蔽了雙眼。年輕的職場人,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我看過、體驗過,終身受益匪淺。那麼有人說,如果我的能力達不到上面說的三點,是不是就無法做出選擇?
  • 寄語研究生:尋找「巨人的肩膀」前,這些道理必須懂
    記得牛頓有一句名言流傳甚廣: 「如果說我能夠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拋開這句話的謙虛意味不談,其中引申的含義無非是: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利用好身邊那些學術平臺。 那些起到助推作用的「巨人的肩膀」或學術平臺,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們又在哪裡?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意居然是牛頓用來諷刺的話?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由頭上被砸蘋果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說的,這是牛頓寫給胡克(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細胞的人)的信中所出現的一句話,之後就被世人廣泛流傳。這句話其實是牛頓為了嘲諷胡克,在給胡克的回信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德雲社的方仲永,郭德綱挽救不了,閆雲達從巨人肩膀跌落!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曾用這句話謙虛地應對別人的恭維,把更多的功勞歸功於前人。同時,這句話也被解讀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成功。然而,站在巨人肩膀上並不代表著成功,因為站不穩,還可能跌落下來。
  • 巨人思維:你的茅塞頓開,可能別人早就明白
    生活中一定也有這兩種思維模式的朋友,有的朋友覺得看書才是收穫更多的成長方式,有的朋友覺得只有自己行程萬裡才能自我頓悟獲得成長,有時候退一步看一下其實這種頓悟可能已經早就被別人摻破在書中。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變,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再來看我們的學校教育為什麼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因為課本上的知識是前人生活中的智慧的凝結,為什麼學校這種體制經久不衰,因為我們必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 紅芯瀏覽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包」吧!
    我們也是尊重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創新」——高婧,「紅芯」聯合創始人。原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就是把巨人的產品打包幾層拿出來賣嗎?漢語詞彙「創新」的詞義,就是反反覆覆被這樣的人、這樣的公司一點一點地汙染的。過去把別人的成果拿過來,改動一點點就叫做「微創新」,大家慢慢見怪不怪都認了;現在加一層皮膚連裡面文件名都不帶改的都敢說自己是創新了,所以這次該叫什麼?打包式創新?換皮式創新?
  • 站上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和解決問題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乍一看,以為他在謙虛,仔細研究過後,真的不是謙虛,而是一句實話,但意義遠非實話這麼簡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著要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明白自己所要站的這個臺階,並清楚這個臺階的意義及局限, 自己一定要能全面的分析和看待問題,知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否則就可能發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情況。這些前人所創造的成果,經歷了千百年的考驗,經過實踐檢驗是準確無誤的話,即可放心拿來使用。
  • ...家是站在100年前的巨人肩膀上,但網絡作家是站在昨天巨人的肩膀上
    「傳統文學家是站在100年前的巨人肩膀上,但網絡作家是站在昨天巨人的肩膀上,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 他說,正是由於這樣特殊的生產機制,網文平臺上才能迅速誕生優秀作家、產生優秀的文學作品,網絡文學也才能適應最新的時代潮流,滿足當代讀者閱讀的需要。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之前有這樣的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別樣的風景和世界,那麼站在商業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什麼呢?對於目前的支付市場來說,你看到的一定就是它,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國家的一些列政策,讓它悄然而來,進入到大家的生活之中。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點擊上方文字關注「婷婷隨筆」圖片來源:攝圖網全文共1254字,閱讀需要4分鐘名人語錄: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你的起點並不決定你的終點是怎樣的,就好比一句老話所講的一樣,你的出身並不決定你往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