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學家——牛頓

2020-12-04 Little碩子i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裡,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牛頓出生前3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2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母親帶著和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處境的影響。大約從5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摺疊式提燈等等。

牛頓12歲時,進了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熱愛做科學小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藥劑師家裡,這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薰陶。牛頓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其是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地記讀書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還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個才能出眾異於常人的兒童。1661年,19歲的牛頓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就讀,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滲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時,那裡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闢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講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的科學家。

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並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讀了克卜勒的《光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俐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牛頓在巴羅門下的這段時間,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讚賞,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能超過自己。後來,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1664年,牛頓被選為巴羅的助手,第二年,劍橋大學評議會通過了授予牛頓學士學位的決定。

1665年—1666年,嚴重的鼠疫席捲了倫敦,劍橋離倫敦不遠,唯恐波及,學校因此而停課,牛頓於1665年6月離校返鄉。在家鄉居住的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其思想都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牛頓一般不願意發表他的研究成果。早在1669年,他就在他的大多數著作裡對基本概念作了系統的闡述,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在很久以後才公開發表出來。他公布的第一個發現是有關光的性質,是一項突破性的貢獻。牛頓經過一系列認真試驗,發現普通光是彩虹所有的不同色光的混合光。他還對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結果做了認真的分析,根據這兩個定律,1668年,他設計並真正製造出了第一臺反射望遠鏡,如今大多數天文臺都使用這類望遠鏡。牛頓29歲時,把他的這些發現及其許多其他光學試驗結果呈交給英國皇家學會。

僅憑光學方面的成就或許就可以使牛頓在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在這方面的成就比起他在數學或力學方面的成就來,那就微不足道了。他對數學的貢獻主要是發明了積分,這一成就可能是他在二十三四歲時作出的,這一發明是當代數學中最偉大的成就,它不僅僅是許多現今數學學說產生的種子,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沒有這一工具,現代科學在隨後可能就不會取得進展。但是牛頓最重要的發現是在力學方面,力學是研究物體運動的科學。伽俐略發明了「第一運動定律」,這一定律描述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物體運動的情形。當然,在現實中所有的物體都受外力作用,力學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這種情況下物體怎樣運動。牛頓提出的著名的「第二運動定律」,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定律可能被理所當然地視為經典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定律。他的第二定律(其數學表達式為F=ma)可表述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即速度變化率),與作用在該物體上的合力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除了這兩個定律外,牛頓又提出了著名的「第三運動定律」(這定律可表述為,有作用力即外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且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他的科學定律中最著名的定律——「萬有引力定律」。

這四條定律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實際上所有的宏觀力學體系都可以利用這一體系來加以研究和預測,從單擺的振動到行星繞日在其軌道上的運動都用得上。牛頓不僅提出了這些力學定律,而且還利用積分這一數學工具說明了如何利用這些基本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牛頓定律可以而且已被用來解決極其廣泛的科學和工程學方面的問題。牛頓在世時,他的定律中最有戲劇性的應用是在天文學領域裡。他在這個領域裡也處於領先地位。1687年,發表了他的偉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人們通常只稱作《原理》),在該書中他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並說明如何利用這些定律來準確預測行星繞日的運動。牛頓的這一壯舉圓滿地解決了動力天文學的主要問題,即準確預測星體與行星的位置和運動,因此,牛頓常被認為是所有的天文學家之魁。應該怎樣評價牛頓在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呢?如果我們翻閱一部科學百科全書的索引,就會看到提到牛頓及其定律和發現的條目比任何其他一個科學家都要多(也許多二到三倍)。

況且我們還要考慮其他偉大的科學家對牛頓的評價,萊布尼茲絕不是牛頓的朋友而是與他有過唇槍舌劍之爭的對手,他寫道:「從有世以來,到牛頓所處的時代,他在數學領域所做的工作佔了整個的絕大部分。」偉大的德國科學家拉普拉斯寫道:「《原理》一書比任何其他天才的作品都出類拔萃。」拉格朗日常說,「牛頓是曾經出現過的最偉大的天才。」厄恩斯特·馬赫在1901年寫道:「自從牛頓時代以來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牛頓力學在演繹上、形式上和數學上的進展。」這也許說出了牛頓偉大成就的關鍵所在:他發現科學是一門由孤立的事實和定律構成的雜學,它能描述一些現象,但只能預測幾種現象,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統一的定律體系,這個體系能解釋大量的物理現象,能用來作準確的預測。牛頓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他除了在數學、光學、力學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外,還花費大量精力進行化學實驗。他常常六個星期一直留在實驗室裡,不分晝夜地工作。他在化學上花費的時間並不少,卻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顯著的成就。為什麼同樣一個偉大的牛頓,在不同的領域取得的成就竟那麼不一樣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各個學科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力學和天文學方面,有伽俐略、克卜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頓有可能用已經準備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

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學方面,因為正確的道路還沒有開闢出來,所以牛頓沒法走得太遠。牛頓在臨終前對自己的生活道路是這樣總結的:「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當然,牛頓也並不是一個完人。晚年的牛頓開始致力於對神學的研究,他否定哲學的指導作用,虔誠地相信上帝,埋頭於寫以神學為題材的著作。當他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時,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謬論。他說「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應敬畏他、崇拜他」。1727年3月20日,偉大的艾薩克·牛頓逝世。1942年,愛因斯坦為紀念牛頓誕生300周年而寫的文章,對牛頓的一生作了如下的評價:「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為永恆真理而鬥爭的舞臺上一幕才能理解他。」

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雖然文章看了會讓人沉迷,但是別忘了準時吃飯,抱著手機吃飯實在是個不好的習慣,總之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的同學,別忘了關注小編,小編每日都會發文哦!

相關焦點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艾薩克.牛頓。圖/wikipedia然而,正如牛頓那句自謙之辭其實另有所指,牛頓的光輝成就也一直伴隨著頗受爭議的作風。而這些紛爭有時阻礙了科學的進展,有時反而成為一種助力,這都是牛頓特殊的矛盾性格使然。
  •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搬運、抄襲必舉報!!!全網維權!!!】牛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學習過微積分或是物理力學的,想必對他都不會陌生,他一生最著名的發現就是萬有引力定律。除此之外,他的經歷也鼓勵了不少的人。老師們經常會拿他說過的一句話來鼓勵自己的學生,那就是:「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頓侮辱人之語
    [摘要]「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牛頓名言,常常被用來表示謙虛,但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什麼謙辭,而有侮辱人之嫌。光學之爭牛頓稱站在「巨人」胡克肩上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謙虛謹慎。不過,牛頓說這句話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語境的,這源於他與「英國的達·文西」胡克(羅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聞名)的學術爭端。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意居然是牛頓用來諷刺的話?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由頭上被砸蘋果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說的,這是牛頓寫給胡克(史上第一次成功觀察細胞的人)的信中所出現的一句話,之後就被世人廣泛流傳。這句話其實是牛頓為了嘲諷胡克,在給胡克的回信中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事實上,斯託克斯的研究是建立在劍橋大學前一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可以用牛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形容。 對他有重要影響的數學家包括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傅立葉、泊松和柯西等,他們均是大名鼎鼎的數學家。由此可見做學術研究不僅需要像佩雷爾曼那樣的獨立鑽研的精神,也需要前輩的指引。
  • 學習牛頓同學,多讀巨人的書,找找能站得肩膀!
    這篇文章我們主要說一下運動和力之間的糾葛,以及牛頓第一定律是如何誕生的,多學習牛頓同學,多讀巨人的書,找找能站的肩膀!運動屬於八年級上冊知識,力屬於八年級下冊知識,這所以這兩個知識點之所以經常連接在一起我們要感謝亞里斯多德和伽利略這兩個人。
  •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最初這句話不是雞湯而是一句毒話
    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牛頓講的一句話,多少人把此當成人生的座右銘,以此激勵自己。但最初這是一句罵人的話,而且是牛頓罵另一位科學家的話。提起牛頓他有無數個光環,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
  • 【大咖說事】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擊的唐澤
    牛頓為什麼看得比別人更遠一些那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站上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和解決問題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乍一看,以為他在謙虛,仔細研究過後,真的不是謙虛,而是一句實話,但意義遠非實話這麼簡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著要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明白自己所要站的這個臺階,並清楚這個臺階的意義及局限, 自己一定要能全面的分析和看待問題,知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否則就可能發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情況。這些前人所創造的成果,經歷了千百年的考驗,經過實踐檢驗是準確無誤的話,即可放心拿來使用。
  • 牛頓:之所以我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蘋果樹下的牛頓到底受了誰的啟示?牛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之所以我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人往往引用牛頓的這句話來說明一個人應當謙虛如牛頓。但實際上牛頓講這句話是為了諷刺長得矮小、駝背的胡克。事實上牛頓思考問題用了很久。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竟然是一種諷刺?
    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竟然是一種諷刺?在這本書中,牛頓提出了著名的牛頓運動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並利用他發明的微積分,證明了從引力的平方反比律出發可以推導出克卜勒三定律。這本書的出版,讓牛頓名滿天天,或者按哈雷的話說,成了「世界上最接近神的人」。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男人
    弟弟喝了哥哥製造的巨人藥水,一下變成了進擊的巨人,於是哥哥變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的男人,和弟弟準備一起徵服地球。已經滅了幾個市了。 乍一看,這不就是進擊的巨人嘛。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是當代人的責任
    至於船是誰發明的,卻是不得而知之,歷史上並無記載。人類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語言。人類可以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動物只能簡單的傳遞一些信息。但是光憑語言,也不足以傳遞所有的信息。我們聰明的先祖,想出了一些辦法,「結繩記事」、「契木為文」,但是還是不能滿足需要,於是文字因而誕生了。傳說皇帝的臣子,倉頡造出了文字。
  • 我們太單純了:牛頓沒有被蘋果砸頭,站在巨人肩膀上竟是嘲諷的話
    不僅僅是克卜勒,還有比如伽利略、惠更斯、胡克等人,在萬有引力的發現上,他們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甚至在牛頓前已經有了產生萬有引力概念的萌芽。以至於牛頓後來曾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 巨人的肩膀——數學的模式
    巨人的肩膀,一般認為是牛頓所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SUNBABY箱包皮具挑起原創設計品牌大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SUNBABY箱包皮具挑起原創設計品牌大梁時間:2020-09-27 09:51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SUNBABY箱包皮具挑起原創設計品牌大梁 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先生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科學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IPFS/Filecoin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主義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質是數,其結構是各種關係的組合或分離,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各種數量關係的外在表現。近代原子論與單子論也是對這個思想的跟進。科學家、技術專家為了攻克人類改造自然的難題,在表面上展開的各種技術競爭,實際上,其實質都是基於資本邏輯,表現為各大利益集團的殘酷競爭,因此,選擇技術追逐利益的本性是合情合理的。當今市場上成千上萬的數字貨幣,良莠不齊,如何選擇?很明顯, FIL現在非常重視代幣,它不僅僅是一種加密數字貨幣,也是一種區塊鏈項目。檢驗一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例如:看技術是否突破了創新?
  • 牛頓曾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這本書介紹的讀書方法讓我豁然開朗,並立即買了一本筆記本,在第一頁就寫下了這篇讀後感,想來因小學初中作文寫過太多形式上的讀後感,寫這一類作文形式的文章一直讓我深惡痛絕,以至於相當長的時間裡面我都不願意在讀完一本書之後記錄下自己的感悟和觸動,但這一次讀完這本書,我很順暢的寫下了這篇「讀後感」,並不在有心理負擔。
  • 談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作
    寫作不是生來就會,而是慢慢學習、日積月累才可能有一點小成就的過程,在科學領域上,牛頓會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文字領域上,高手會說自己曾經是「抄手」。怎麼說自己是「抄手」,因為這不是在說自己喜歡抄襲,不是孔乙己口中的讀書人竊書不算偷,而是每一個文字工作者對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進行為我所用,助我所長的反覆咀嚼,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怎樣反覆咀嚼,大丈夫有所抄、有所不抄的堅持,那就談談怎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