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實驗,揭秘白光本質

2020-12-04 萌大叔的科普與剪輯

艾薩克·牛頓是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這得益於他對科學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即他提出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兩個定律至今一直影響著整個科學界,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實驗,離不開實踐,只有躬身其中,才能檢驗一切真理。牛頓是個實踐者,更是一位偉大實驗家。

1672年1月11日,牛頓被邀請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成員。當被詢問他的研究時,他以一篇長長的科學著作闡述了自己對於光的觀點,以基於這些觀點所做的實驗。牛頓認為白光是由平時所見的彩虹中所有顏色光集合而成的。當時,白光作為一種純潔的實體,這種觀點是完美的,無懈可擊的,因此牛頓提出的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觀點被很多人恥笑,他們覺得這是非常荒謬的。

當然,眾所周知,當陽光通過三稜鏡或其他玻璃表面時會產生有顏色的彩虹圖案。但是在牛頓之前,人們認為這是因為白光在通過玻璃時受到了玻璃中摻入的雜質的影響,這改變了白光的本質。牛頓的天才之處在於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證明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實驗的第一階段在一間用厚重窗簾擋住陽光的暗室裡進行。窗簾上有一個允許單束光通過的小孔,使光照射在三稜鏡上。光束通過三稜鏡後照射在房間另一端的白色牆壁上,色散形成有顏色的彩虹圖案。牛頓定義了這個圖案中的7種顏色:紅、橙、黃、綠、藍、靛和紫。

這一現象仍然可以解釋為由於光通過玻璃引起了改變。但是在實驗的第二階段,牛頓將第二塊三稜鏡倒置後放置在第一塊三稜鏡和白色牆壁之間。第一塊三稜鏡使光分解後呈現7種顏色;第二塊三稜鏡並沒有讓這些顏色更加明亮,而是將這7種顏色重新複合成一個白色的光點。他將一道「彩虹」變回一束白光。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白光實際上是彩虹中出現的所有顏色光的混合,光線在通過稜鏡(或者自然中的情況是在雨滴內部)時會發生彎折。一些顏色的光彎折的程度比另一些顏色的光彎折的程度大,因此它們被展開還是被壓縮到一起取決於稜鏡的取向。將展開的光彎折回單束光和將單束光彎折成不同顏色的光一樣容易。這是人類向理解光譜學邁出的第一步,使人們能夠通過發展由牛頓設計的反射式望遠鏡確定恆星的組成。

這只是牛頓對光的本質的一項深刻洞察,而類似這樣的深刻理解最終被收錄在一本偉大的著作《光學》中。這本書出版於1704年,即牛頓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第二年。在這本書中,他表達了自己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分析主要在於做實驗和觀察,通過歸納法得到普遍結論;除了從實驗中獲得的結論或者其他確定的事實以外,不允許與這些實驗得到的結論相悖的」觀點存在。

相關焦點

  • 牛頓的三稜鏡實驗
    波義耳對顏色現象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他親自做過大量的實驗,並著有《關於顏色的實驗和思考》(1664),對青年牛頓產生了重大影響;另外加桑迪及波義耳的微粒說物質觀也對牛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惠更斯曾在1652~1653年間用玻璃棒做過彩虹顏色的實驗,他成功觀察到了色光的變化,並且測量了紅光的折射角,然而未能作進一步的研究。  總體來看,在牛頓之前,人們對太陽光的顏色及彩虹的成因爭論不休。與此同時,大量新的分歧及新的光學現象陸續產生。直到牛頓做出了著名的色散實驗—牛頓的三稜鏡分解太陽光實驗—謎底才得以解開。
  • 科學網—牛頓的三稜鏡實驗
    波義耳對顏色現象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他親自做過大量的實驗,並著有《關於顏色的實驗和思考》(1664),對青年牛頓產生了重大影響;另外加桑迪及波義耳的微粒說物質觀也對牛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惠更斯曾在1652~1653年間用玻璃棒做過彩虹顏色的實驗,他成功觀察到了色光的變化,並且測量了紅光的折射角,然而未能作進一步的研究。 總體來看,在牛頓之前,人們對太陽光的顏色及彩虹的成因爭論不休。與此同時,大量新的分歧及新的光學現象陸續產生。直到牛頓做出了著名的色散實驗——牛頓的三稜鏡分解太陽光實驗——謎底才得以解開。
  • 揭秘牛頓力學本質之謎
    揭秘牛頓力學本質之謎作者張祥前交流微信zhxq1105974776【本文大寫字母為矢量】
  • 物理巨匠牛頓用三稜鏡發現「最美實驗」,卻為何對此圖隻字不提?
    三百五十三年以前,物理巨匠牛頓在大學生活的時代,各種實驗儀器都非常簡陋,而牛頓卻對物理實驗特別喜歡,在牛頓之前曾經有很多古今中外的研究了光的色散現象,但是都沒有進行完整、系統、科學的實驗以及嚴謹的理論解釋,牛頓的偉大之處也就在這裡,他用最簡單的儀器,探究出了前人所沒有探究出來的結論
  • 最後一位鍊金術士——牛頓
    我們的這一觀點主要來源於那些反對鍊金術的人,比如,啟蒙思想家,他們想要徹底消滅「魔法」思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卻提倡機械論的、「牛頓式的」觀點。但是鍊金術師對人類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後來的年輕的鍊金術師轉變為了啟蒙思想家和現代的科學家。最重要的是,後來鍊金術師願意用實驗來證明他們的理論,即使那些理論與當時公認的學說背道而馳。
  •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
    我們都知道,牛頓是位偉大的科學家。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那麼,他成就主要在哪些方面呢?先看看他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在牛頓之前,哥白尼、布魯諾、克卜勒等人曾經取得了很大成就。牛頓繼承並發展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光的本質之光到底是什麼?
    牛頓發現了光等等色散現象,如果用一個稜鏡對光進行分解,我們就可以神奇地得到彩虹!這人牛頓覺得光就像不同的顏色顆粒一樣,混合在一起就是白光,通過稜鏡之後就可以再次分解為不同顏色的微粒,從而呈現出橙紅綠青藍紫等彩虹顏色。牛頓的這種微粒說,還可以很好地解釋光的發射、折射等現象。鑑於牛頓巨大的影響力,幾乎當時所有的科學家們都接受了光的微粒說。
  • 牛頓是否真正揭示了宇宙運行的本質?
    牛頓,全名艾薩克·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畢業於劍橋大學,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被譽為「近代物理學之父」。 大家對他的了解應該都是源於萬有引力定律。這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一大勝利。但萬有引力定律是宇宙運行的本質嗎?很多人都說,牛頓揭示了宇宙運行的本質,但小編認為,牛頓不過是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萬有引力定律不過是經過大量觀測得到的一般性結論。
  • 科學的本質——實驗是檢驗知識的一個嚴格考核總結為自然規律本質
    圖解:代表科學的圖案科學的本質科學方法最基本的一點是它嚴謹地解釋自然,而不是基於草率的觀點,意識形態或某些書本上的思想,科學實驗是檢驗知識的一個嚴格的考核,考官就是事物的本質。伽利略是最早他進行物理實驗的人之一,他通過在比薩斜塔的頂端扔球來研究物體的運動,他通過自己的實驗獲得知識,質疑現實而非天信希臘聖賢所說的,伽利略也是最早倡導科學與實驗研究相結合的人,自此數學成為科學的語言,正如伽利略所說,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的
  • 【萬裡路視光知識】牛頓與三稜鏡——三稜鏡的色散現象
    在牛頓之前,大多數人們認為太陽光是純潔神聖的白光,而絢麗的彩虹是物質發生了未知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 艾薩克·牛頓與鍊金術
    也許同樣令人困惑的是,公眾對牛頓作為鍊金術士的認識發生了變化,自他1727年去世以來,這種認識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今天是牛頓逝世周年紀念日,它似乎更仔細地看看牛頓對鍊金術的迷戀通過鏡頭的瑞星最新獲得的牛頓。為什麼牛頓要尋找點金石?牛頓寫了大約100萬字關於鍊金術。
  • 牛頓用三稜鏡做實驗,發現了光譜裡的紅、黃、綠、藍、紫五色
    比如,笛卡爾在他的《流星學》一書中,就說虹的現象是因為陽光通過水滴的折射,而產生的自然現象,牛頓受到他的啟示,在大學裡曾用三稜鏡做過實驗,發現了光譜裡的紅、黃、綠、藍、紫五色。現在,天體運行的研究,關於引力平方比關係進行不下去了,牛頓就回過頭來研究起顏料學。他選擇了一個陽光特別充足的日子來做實驗。
  • 解讀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啥是科學的?牛頓到底偉大在哪裡?
    之所以說牛頓的理論只能夠解釋人類的可感知範圍內的現象,是由於現代科學指出,牛頓力學在面對兩個極端世界(即宏觀和微觀世界時)就會失去解釋力。有趣的是,在牛頓理論失效的地方,正是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這兩門堪稱現代物理學支柱的學科能夠發揮所長的地方。
  • 牛頓的在科學上做出了許多重大成就,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光學上的成就:牛頓用稜鏡進行實驗,把白光(日光)分解為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帶,而且又通過倒置稜鏡,再把上述光帶重新綜合成為白光,從而正確地論證日光是由有色光組成的,解釋了虹的現象,為現代光譜學奠定了基礎。1672年,牛頓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從而消除了當時折射望遠鏡中普遍存在的色散現象。牛頓創立了光的「微粒說」。
  • 375年前誕生的絕頂天才|牛頓的一生
    直到1667年初,牛頓帶著一流的研究成果回到劍橋,當年即被指定為三一學院的研究員,有了薪水,悉數購買實驗器材,開始製作反射望遠鏡,並且定居下來。1666年他發現光的散射現象:波長短的藍光或紫光,通過稜鏡時偏折較多;波長長的紅光,偏折較少(圖1)。1668年,他獲得碩士學位。
  •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愛因斯坦和牛頓誰更正確?
    但是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時空的彎曲還是基本粒子的傳遞交換?而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提出後證明,不論是地球上還是宇宙中,人類的定律普遍具有適用性。但是引力的本質真的和牛頓的觀點一樣嗎?另外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就是愛因斯坦。
  • 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
    萬有引力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按照目前的理論來看,是廣義相對論對於引力本質的詮釋。結論:引力的本質是時空的扭曲,而時空其實是時間和空間,空間指我們生存的三維空間。關於「引力的本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類探尋引力的歷史說起。
  • 青春勵志故事:牛頓
    牛頓出生前,他的父親便去世了。牛頓3歲時,母親改嫁,從此牛頓便與外祖母相依為命。大約從5歲開始,牛頓就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12歲時進入中學。少年時的牛頓性格內向,很少主動交朋友,資質也很平常,對上學也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但他特別喜歡讀書,喜歡看關於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嘗試自己親手製作這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箏、風車模型、甚至水鍾等等。
  •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牛頓和愛因斯坦誰的理論更準確?
    那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倆聊一聊這個話題。"引力」現象其實「引力」這個詞並非是一開始就有的,最早人們關注到的其實是「引力」的現象。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開始在思考,為什麼大多數的物體都會往地上掉?
  • 三分鐘讀懂量子力學:揭秘雙縫幹涉現象
    ——Ramamurti Shankar雙縫幹涉實驗其實沒有任何特殊性,並非傳聞那樣神秘莫測。對於實驗現象,必須明確一點:大自然只做對的實驗。凡是已經發生的現象都是對的事實,詭異僅僅在於不符合人的日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