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柏拉圖
柏拉圖(Plato,Πλτeω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
柏拉圖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式的愛情"是被稱為"精神戀愛"的一種真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性.欲是相互對立的兩種狀態。柏拉圖戀愛重視精神的交流,而不是肉體的欲望,是一種真愛。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原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真愛,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的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2、達文西
達·文西是李奧納多·迪·皮耶羅·達·文西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簡稱,出生於儒略曆1452年4月15日(公曆4月23日),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1519年5月2日逝世,是義大利學者、藝術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
達·文西年輕時代可是義大利佛羅倫斯聞名遐邇的美男子,不過因為他對女人沒興趣,所以當時關於他是同性戀的傳聞滿天飛。24歲的時候,曾被指控與男子有曖昧行為,遭其否認。1519年病逝於法國。但其「同志」的身份,基本已被後人公認。
3、牛頓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他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的描述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
在國王中學時,他寄宿在當地的藥劑師威廉·克拉克家中,並在19歲前往劍橋大學求學前,與藥劑師的繼女安妮·斯託勒訂婚。之後因為牛頓專注於他的研究而使得愛情冷卻,斯託勒小姐嫁給了別人。據說牛頓對這次的戀情保有一段美好的回憶,但此後便再也沒有其他的羅曼史,牛頓也終生未娶。他孤獨地走完偉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尋找慰藉。1727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4、伏爾泰
伏爾泰, 本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ois-Marie Arouet)(1694—1778年),伏爾泰是他的筆名。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鬥,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他有99卷的皇皇巨著,與有夫之婦的情人艾米莉共居20年,直到後者去世,沒有子嗣。1778年2月10日,當84歲的伏爾泰回到闊別29年的巴黎時,他受到了人民熱烈的歡迎。這時是伏爾泰人生發展的最輝煌的頂點。不久,他便病倒了,於同年與世長辭。
5、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
貝多芬一生充滿了痛苦,愛情不順,壯年失聰,他愛慕過數不清的女人,但她們都寧願嫁給別人,是因為他相貌醜陋,還是出身卑微?我們難以知曉,我們知道的就是他更加憤怒,接著寫出更多美好的樂章,《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月光》《致愛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