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歷史分析

2020-12-02 發展門戶網

(節選)

生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是對現代化的生態轉型的全過程的時間序列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試圖去發現和歸納生態現代化的客觀事實和基本規律。生態現代化研究有兩個維度:第一是分領域維度,包括生態響應、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等3大領域;第二是分層次維度,包括生態效率、生態結構、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等4個層次。在本報告裡,生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以4個層次為主軸,以3個領域為橫軸。由於資料和數據等原因,關於人類與自然關係、生態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是定性的,關於生態效率和結構的時序分析是定量的。

一般而言,生態現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Young 2000)。儘管生態現代化只有30多年歷史,但是,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卻是一個古老話題。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環境問題,可能就是昨天發展的後果;而今天的發展,可能就是明天環境問題的原因。環境問題是一個累積的歷史問題,環境研究既要分析現狀,也要分析歷史原因。所以,有必要拓展時序分析的歷史尺度。我們將在三個時間尺度上進行分析。首先是人類文明的歷史尺度(從人類誕生到目前);其次是工業文明的歷史尺度(18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其三是生態轉型(或生態文明)的歷史尺度(20世紀70年代以來)。

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歷史分析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離不開物質和能源,人類也是如此。人類所需要的物質和能源,來自於自然環境。這就意味著,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貫穿人類歷史長河的一個永恆主題。自然環境,既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結構,還關係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過去的漫長數歲月裡,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認識。從全球範圍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關注始於20世紀50年代,1972年是現代環境主義的重要裡程碑(UNEP 2002),80年代提出了生態現代化理論等。我們從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自然對人類的影響、環境對國家的影響等三個角度,分析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演變。

1、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關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有大量文獻和理論模型(圖1-7)。「在工業革命前,環境退化在千百年中以非常緩慢的方式進行著,在相對局部的範圍內發生。然而,快速增長的工業化社會的累積行動引發了更加複雜的環境問題。」(UNEP 2000)。1998年美國《科學》雜誌發表文章,介紹人類活動對地球影響的6個結論[1]:

(1)有1/3~1/2的陸地面積已經被人類活動所改變;

(2)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含量)提高了30%;

(3)人工固氮的總量已經超過天然固氮總量;

(4)被人類利用的地表淡水,已經超過可利用總量的50%;

(5)近2000年來,地球上大概有1/4的鳥類物種已經滅絕;

(6)接近2/3的海洋漁業資源,已經過度捕撈或耗盡。

人類活動還生產了大量不易分解的新化合物如DDT等,並釋放到大自然中,但這些新化合物的生物學後果和相互作用,大部分是未知的。特別是那些與生長、發育和遺傳相關的化學物品,有毒和有害的物質,都與人類健康休戚相關(孫儒泳等 2002)。

這些化學的、物理的和生物的變化,正在改變地球生態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例如:全球氣候的變化、臭氧層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土地利用的變化、環境質量的退化、自然資源的減少和退化等(圖1-7)。

圖1-7 人口數量對自然系統影響的理論模型

資料來源:艾倫比 2005。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受人口數量、富裕程度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

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的主方程為(陶在樸 2003):

I = P×A×T 或 環境影響 = 人口×人均GDP×(環境影響/GDP)= 人口×(環境影響/人口)

其中,I(Impact)為環境影響;P(Population)為人口數;A(Affluence)為富裕程度(生活水平),可用人均GDP代表;T為技術因素,可用單位GDP的環境影響代表。

在過去1000年裡,世界人口和人均GDP都在增長(表1-12),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增長都加快了,環境影響迅速擴大。在過去100年裡,世界人口增長了約3倍,人均GDP增長了約4倍。假設,2001年單位GDP的環境影響與1900年相同,那麼,2001年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大約是1900年的19倍,環境影響增長了大約18倍。

表1-12 世界人口和世界人均GDP的增長

元年

1000

1500

1700

1820

1900

1950

2000

2050

2100

人口

2.3

2.7

4.4

6.0

10

16

25

61

89

91

人均GDP

444

435

565

615

667

1262

2110

6041

9730

13535

註:人口單位為億,2050年和2100年人口為中間方案預測值。人均GDP單位為1990年國際美元。2000年人均GDP的數據,為2001年的數值。2050年和2100年人均GDP的數據,是按1950~2001年人均GDP(1990年國際美元)數據的線性回歸方程進行的預測,得到的數值。

資料來源:UN 2004。麥迪森 2003。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UN 2004),21世紀世界人口可能繼續增長,2050年將達到約89億,2100年達到91億(中間方案)。可以預計,未來人均GDP也將繼續增長。所以,在21世紀,控制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將是全球性挑戰。減少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的主要途徑是,控制和減少人口規模、降低單位GDP的環境影響、降低人均環境影響等。如果人類不能自我調控人口規模,那麼,就只能由大自然來調控了。大自然的人口調控,將是十分殘酷的。

人們注意到,隨著環保運動和環境改革的推進,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面影響開始出現。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既有環境壓力的負面影響,也有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等正面影響。

2、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也是全球生態系統的成員,儘管人類已經成為全球生態系統的實際管理者。所以,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作用。如同人類活動對自然有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一樣,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樣有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而且,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越大,那麼,自然對人類的反作用也越大。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提供人類活動的場所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表1-13);負面影響則有天然的和人為的兩種。天然的負面影響主要有:自然災害、傳染病、局部的惡劣氣候和生存環境、有限的自然資源、行為和自由的限制等。人為的負面影響主要有:環境汙染、生態退化、土地退化、氣候變化、資源短缺、人造物的負面影響等。

表1-13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功能分類

主要服務功能

支撐服務

養分循環、土壤形成、初級生產、光合作用、空氣和氣候等

供給服務

食物、淡水、木材、纖維、燃料、藥物、生物多樣性產生的新產品和新工業等

調節服務

調節氣候和空氣、調節水源、淨化水質、調控疾病、調控病蟲害、自然災害的調控等

文化服務

美學價值、精神價值、教育功能、觀賞功能等

資料來源:MEA 2005。

3、綠色世界史——環境變化與文明興衰

地球上的自然環境存在極大的地域差異,而且,不同地區的國家和民族,在處理發展與自然的關係的時候,認識和做法也是不同的。於是,就產生了不同的結果(表1-14)。世界環境史和環境社會學研究,已經成為熱門課題。英國歷史學家龐廷的《綠色世界史》一書,講述了環境與文明興衰的歷史故事。「人類靠著開發地球上的各種資源而繁榮,直到這些資源不再能夠維持一個社會的人口,這就導致它的衰敗,最終是這個社會的崩潰。」[2]

表1-14 文明興衰與環境變化

 

文明衰落和環境災害

環境變化

農業時代

文明衰落

蘇美爾文明的衰落

(公元前7000公元前1800年)

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的兩河流域),灌溉農業,土地鹽鹼化和水澇,導致蘇美爾農業文明的瓦解

瑪雅文明的衰落

(公元前2500公元900年)

中美洲(今墨西哥等)瑪雅人採用集約農業,索取過多,水土流失,糧食減少,資源競爭,是文明消亡的原因

古羅馬文明的衰落

(公元前50公元450年)

利用北非生產糧食,集約耕作導致荒漠化和沙漠化。國內砍伐森林,環境退化,糧食不足,加速帝國崩潰

工業時代

環境災害

德國的化學汙染(生物減少)

18001900年)

19世紀的德國化學工業,嚴重地汙染了萊茵河,1765年產量豐富的鮭魚,到1914年變得十分稀少

美國中部的沙塵暴(土地退化)

18861940年)

中部大草原的農田開墾,乾旱和風暴,導致沙塵暴的頻率和規模擴大,193539年約有30萬難民逃離家園

英國倫敦的煙霧(空氣汙染)

18001962年)

倫敦的煤煙汙染可追溯到13世紀,19世紀嚴重惡化,1952125天煙霧,導致約4000人死亡

(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 )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動物如何影響了人類歷史?
    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動物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就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自古至今,動物既是人類的威脅和敵人,也是朋友和助手,人類與動物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甚至關乎到文明的興衰。
  • 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當代人應怎樣重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 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英]布萊恩·費根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親密關係》是一部講述人與動物關係的歷史著作,作者布萊恩·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士。作品梳理了狗、山羊、綿羊、豬、牛、驢、馬和駱駝這八種動物被馴化的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了人類的歷史。
  • 費海汀: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
    政治學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其活動與活動的後果之間都存在某種前後相繼的因果關係,因此作為整體的人類社會就具有某種運轉的客觀規律。而通過對前者因果關係的分析,就能使後者的運轉規律得到呈現。因此政治學更加側重於通過理論建構來進行因果關係的確定和規律的抽象。而對於歷史學家來說,人類活動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個人在社會中的任何一個行為,無論行動者的主觀意願如何,都會自然而然地包含多個層次與多種面向。
  • 【中級綜合能力】考點3-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
    上述現象反映了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基本關係的是()A.人的行為不能適應社會環境B.社會環境影響人的行為C.人類行為能夠改變社會環境D.社會環境決定人類行為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參考答案:B(A選項的「不能適應」是錯誤的,D選項的「決定」表述太絕對。)
  • 大國關係「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對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繼續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係,積極運籌穩定均衡的大國關係,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為中國未來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 分析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直至19世紀末,大型的科學考察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科學專家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學、天文學,以及人類科學專家地理學、民族志與語言學。在年輕的自然科學領域,他們以親密無間的團結作為標誌。與之相反的是,在人類科 學領域,觀察者和理論家之間的關係卻非常緊張。這是為什麼呢? 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已看到布豐依據德· 布羅斯完成的概述,後者編纂了前幾個世紀旅行者的記述。
  • D3 | 馬原高頻分析題考點【人與自然的關係】
    那麼今天我要帶大家背的是馬原部分十分重要的高頻分析題考點。【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我們作答馬原分析題的時候,當它的材料當中,出現了與自然有關的說法,或者與自然有關的故事。例如,生態失衡;自然災害;人的某些行為汙染了環境,自食其果;人的某些行為改善了環境,享受到了很好的生態……出現了諸如此類的故事,那麼下面這些文字就是我們用來作答的核心得分句。(《背誦筆記P13)(1)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是構成人類社會客觀現實性的自然基礎。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圖片來源:Robert Pringle)近年來,微生物領域研究發展迅速,提出了有關人類和動物體內微生物的新知識和新問題。一項新的研究通過使用DNA分析來研究飲食、環境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補充。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初中生物說課稿:《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走上自我發展的道路。☆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中第一節《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
  • 基礎學科領域之間的上下遊關係——歷史演化裡的故事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因此數學是一種母學,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它處於基礎學科的最上遊的領域。古往今來,數學的方法論衍生出了很多重大發現,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力學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一舉奠定了物理學的基礎。
  • 動物以及不斷變化的人獸關係,如何改變歷史?
    《親密關係: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內容簡介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動物以及它們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就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動物即是人類的威脅和敵人,也是人類的朋友和助手,人類與動物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甚至關乎到文明的興衰。在本書中,布萊恩·費根通過材料和分析,研究了八種動物在人類歷史中扮演的角色,告訴了我們動物如何塑造了人類的歷史。
  • 基督教環境倫理的歷史演變與當下責任
    縱觀環境的問題歷史,幾乎這和人類的活動有關,人類從一開始自主活動,就面臨著與自然世界之間關係的倫理問題,但是在環境問題出現危機之前,人類尋找的都是向自然索取的藉口。直到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的視野,才引起人們對過去環境倫理的反思。
  • 歷史:環境變化對人類進化的影響
    導語:適應變化,關於環境在人類進化中的作用有很多想法。一些觀點認為某些適應性,例如直立行走或工具製造,與較乾燥的棲息地和草原的擴散有關,這種想法通常被稱為熱帶稀樹草原假說。根據這一長期觀點,許多重要的人類適應在非洲大草原上出現,或受到不斷擴大的乾草原的環境壓力的影響。
  • 2020福建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十字交叉的運用環境分析
    2020福建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係:十字交叉的運用環境分析 福建公務員考試網為您提供福建省公務員考試行測輔導資料,提供數量關係資料,包括數量關係解題技巧、數量關係題庫、數量關係答題技巧、數量關係模塊寶典。
  • 史上最大人類譜系圖公布!科學家發現,人類長壽竟與基因關係不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也越來越廣泛,在這份譜系圖上就明確地標出了世界歷史上的主要遷徙事件,例如 1620 年英國清教徒抵達了美洲大陸,登上了如今的麻薩諸塞州,以及 1788 年英國殖民者開始將囚犯流放到澳大利亞,等等。
  • 李並成:河西走廊歷史上人地關係的演變
    人地關係問題,是地理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的核心問題和根本問題,也是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人地關係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一定生產方式作用下一定區域空間中生活的人群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係。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例如,20 世紀 50 年代研究人員發現高緯度冰凍圈地區降水中穩定同位素與氣溫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正是這一發現,使氣候變化研究邁入新的裡程。迄今已有大量冰芯氫氧穩定同位素歷史重建結果與近百年來器測資料研究結果相一致,表明全球氣候正在經歷快速變暖過程。
  • 環境倫理和環境關係·都市快報
    這就涉及環境關係問題。環境關係是環境倫理的重要內容。環境關係最直接的形態,就是汙染方和被汙染方的關係,但害人和被害的關係很隱蔽,不容易被發現。  當地處下遊的上海在江裡撈起幾千頭死豬的時候,網友戲稱「上海人真幸福,打開水龍頭就能喝肉湯」,還戲稱「沙逼北京」有了絕妙的下聯——「豬投上海」;死掉的小豬拋棄入江,變成了汙染物,這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直接損害,亦即損害了兩者的環境關係。  處理好環境關係,是做好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
  • 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分析及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1、環境容量;指人類和自然環境不致受害的情況下或者具體來說是在保證不超出環境目標值的前提下,區域環境能夠容許的汙染物最大允許排放量。  2、在提出汙染物總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內容要求時應考慮的原則(3項):集中供熱;汙水集中處理排放;固體廢物分類處置。